高校相助有「訣竅」,而且也不是長久之計
文/圖 羊城派記者 甘韻儀 實習生 蔡凡
羊城晚報近日一篇報導(2018年6月15日A9),在網上掀起了一陣「蘿蔔熱」:颱風「艾雲尼」讓廣州從化一個村裡的蘿蔔遭殃了,農民一籌莫展,眼看半年付出將化為泡影,廣東財經大學(下文簡稱「廣財」)與華南師範大學(下文簡稱「華師」)及時伸出援手。
這個溫暖的故事,被廣東共青團、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官方微信公眾號,以及全國媒體、門戶網站等廣泛轉發,傳遞正能量。
「蘿蔔熱」背後,有廣州高校師生的滿腔熱枕,更有高校巧妙行善的「訣竅」。
而「蘿蔔熱」之外,恰逢今年徐聞菠蘿又陷入滯銷,兩者又有哪些啟示?
熱+火:為你驕傲
「5天內,同學們瘋狂吃掉22000斤蘿蔔!背後的故事很暖心」「5天內,22000斤蘿蔔被兩所高校學生『合夥』吃掉!發生了什麼?」「這所學校竟讓大學生『天天吃蘿蔔』,真相令人感動」……
羊晚的報導出街後,網絡上不同媒體用不同標題幾乎全文轉載,連高校的教師都向記者發來微信:廣州高校師生的愛心,火了!
因同一份感動聚集起來的網友,像武林人士一樣分出了好多「派別」。
「點讚派」的人說:「為愛心點讚!讓愛的傳遞溫暖社會,政通人和,人人和諧。」
「這種正氣,大學引導得好!誰說現在的年輕孩子不懂事?贊了!」
「小家為大家,大學的做法讓大學生們切身體會了主人翁責任感!為學校點讚!為大學生點讚!」
「感慨派」的人說:「有師德的老師還有一幫喜歡助人為樂的學生!」
「集體的智慧與能量驚人。」
「又一次溫暖的感動。祖國大家庭,處處都是情。」
「一場有尊嚴的『捐贈』,一堂生動的助人為樂課程。」
「這是我見過最好的蘿蔔宴,又是對口幫扶的一妙計。」
還有人說:「我這個大男人竟然感動哭了。」
「吃貨派」的人說:「關鍵還是食堂大師傅厲害,做的菜肯定好吃。」
「籮卜的營養真的很好!孩子們多吃點有益健康!感謝這些廚師做出這麼多花樣!愛心籮卜宴,美味又營養。體恤農民苦,大家都開心!」
另外,「廣東人是吃貨的印象更深入人心了。」
還有許多學生忍不住為母校打call:「我就說,怎麼華師突然把平時的青菜換成了蘿蔔,原來是這樣子。」
「作為已不在學校的廣財應屆畢業生,沒吃上飯堂的蘿蔔宴,表示真的好難受呀!」
「身為廣東財經大學學子,為母校感到驕傲!」
需+求:雪中送炭
惡劣天氣導致農產品臨時性滯銷,社會各界伸出援手,這樣的故事並不少。
此前,徐聞菠蘿滯銷,廣財與華師等高校參與其中,為飯堂購進了好幾噸菠蘿。酸酸甜甜的菠蘿,在飯堂師傅的妙手之下,做成了學生們愛吃的菠蘿飯、菠蘿排骨、菠蘿咕嚕肉等,食材在一天幾萬人就餐的高校食堂,遇上正長身體的學生,很快就被消化掉了。
這一次「蘿蔔宴」事件中,也有網友想起:「2016年我們家鄉蘋果滯銷,也是多虧了部分高校!」
據了解,2016年,藉助聖誕節平安夜「親朋好友互送蘋果」的契機,蘭州交通大學學生在校園內「1元義賣蘋果」,幫助甘肅莊浪縣蘋果滯銷的果農,1萬斤蘋果1天被搶購一空。
同年,天津外國語大學雷鋒團從學校駐薊州區結對幫扶工作組得到蘋果滯銷消息,開展「一元蘋果助農計劃」,取得很好效果,事件同樣發生在聖誕節前幾天。
綜合幾次事件,記者發現,愛心背後不僅有「求」,還有「需」。
華師飲食中心主任劉憲堂一再強調,打造蘿蔔宴,不僅幫助農民,高校食堂本身也有採購食材的需求。
蘭州交通大學與天津外國語大學賣蘋果也剛好遇上聖誕節前夕,學生有這樣的購買需要。
由此可見,當「需」與「求」相輔相成,才能真正達到共贏,才能真正做到雪中送炭。
今年6月以來,廣東高溫+暴雨,東莞、茂名、從化等地的荔枝在上市前出現爆裂,銷路堪憂,劉憲堂也曾想過,能不能藉助高校飯堂優勢,採購大量荔枝,幫助果農,但考慮到荔枝難以入膳,便打消了這個念頭。
誠+悉:錦上添花
解決農產品滯銷,也遇到過很多尷尬。
伴隨著「徐聞菠蘿滯銷」火起來的,還有「笨鮮生」事件。
2016年,廣東徐聞縣八萬畝菠蘿滯銷,「一毛錢一斤都沒人買」。
「笨鮮生」網上商城幫助銷售,短時間內賣出六十萬斤,但買家收到的菠蘿大部分已經壞了,網上怨氣很大,商城唯有賠償。事件中,果農被指坐地起價、摻雜熟果,導致「一片好心,把店開跨了」的結果。
事件也引起網絡大討論,其中就涉及誠信問題。此次「蘿蔔熱」之所以能夠感動這麼多人,一個「誠」字支撐起良好開端。
6月10日上午,廣財飲食中心主任曾桓忠接到從化區鰲頭鎮寶溪村林叔焦急的電話後,當下就決定,讓對方下午就把蘿蔔送過來。
基於此前的合作經歷,以及雙方的誠信精神,曾桓忠相信林叔不會藉機將壞的蘿蔔送過來,林叔也相信曾桓忠不會藉機壓價甚至糊弄人,事實證明確實如此。
在「買」的過程中,「誠」字保駕護航,在「賣」的過程中,「悉」字就很重要了。
曾桓忠說,此前幫助徐聞農民解決部分滯銷菠蘿時,由於缺乏經驗,這個善舉在學生中造成風波,部分學生懷疑學校飯堂「貪便宜」,才大量採購菠蘿做菜,影響多元選擇,降低飯菜質量。
這一次,學校推出「蘿蔔宴」的前一天,就在飯堂門口、各個打飯窗口張貼了溫馨告示,說明了原因、採購的量、精心打造的菜式等,並鼓勵學生們「為農民能渡過難關,儘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一個小小的舉動,得到了與「菠蘿風波」截然不同的效果,學生被感動,紛紛支持,讓整個幫扶事件錦上添花。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蘿蔔宴」事件中,還有一個「悉」,就是暢通信息渠道。
廣財獲知消息後,馬上告知華師,由此兄弟院校聯手,增加了幫助力度。如果這種信息知悉程度進一步擴大,或許還有更多高校參與進來。
長+短:量力而為
這一次「蘿蔔宴」事件,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屬於臨時性滯銷、短期內緩解,解決的是陣痛,而不是長痛。
兩所高校在採購蘿蔔時,都優先考慮了學生總人數,以及蘿蔔的保質期,真正「蘿蔔宴」推出的時間,實際上只有4天,而且專門打造了十幾個定製菜式。
「如果很長一段時間天天吃蘿蔔,從化村裡的『蘿蔔危機』解決了,學校的『蘿蔔危機』開始了,也不利於學生均衡飲食。」廣州市民韓先生說。
面對農產品滯銷,不管高校,還是其他企業、社會組織,「愛心採購」都要量力而行、按需而行,也由此證實,這並不是一個長久之計。
幾年下來,「徐聞菠蘿滯銷」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今年5月以來,徐聞菠蘿又一次陷入「滯銷」困境。
5月中下旬,東莞一所高校倒是發生了一件新鮮事,家住徐聞雄利鎮的學生鄧肯(化名),其家人將14噸菠蘿運到東莞水果市場售賣,結果賣不出去,經鄧肯牽線,家人將所有菠蘿運到了學校,在學校的呼籲下,學生以一塊錢一個的價格積極購買,同樣感動了不少人。
但是,這樣的方式,能解決多少個14噸?能幫助多少位同學父親賣菠蘿?又能解決多少個徐聞菠蘿?
要知道,有中國「菠蘿之鄉」美譽的徐聞,還有一大片「菠蘿的海」呢,加上在廣東人心目中,菠蘿有「溼熱」的特性,「人手一個天天吃」解決不了問題。
徐聞也意識到,不能每次滯銷都靠愛心幫扶,近日,在廣州志願者的幫助下,徐聞正在探索科學生產方式,優化銷售模式,希望以可持續的發展模式解決「滯銷」痛點。(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羊城派
責編|胡曉倩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