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產區玉米價格出現回落,港口報價趨穩。伴隨東北新糧上市高峰到來,北方各港口玉米大量流入,庫滿為患,儘管目前報價相對堅挺,但也不過是「虛張聲勢」罷了,整體呈有價無市局面。
國內玉米價格經過國慶節後一波上漲,迎來了新糧上市大潮,行情開始回落,但好景不長,經過近兩周回落之後再度企穩反彈,而此時此刻,北方港口再度充當了市場的「先鋒官」。而北方港口只是價格上漲的代表,從實際情況來看,實則已經庫滿為患,高價只是「虛張聲勢」,並無大量實際成交,無力繼續承接新的糧源到港,加之與南方銷區市場報價倒掛,無法合理有效出貨,難以騰出庫容,港口運轉效率隨之降低,雖然目前報價相對堅挺,但整體呈有價無市局面。
餘糧+渠道:糧源供應充足
從供應端來看,市場餘糧龐大,渠道庫存較高,加上東北玉米已經全面收穫,上市高峰拉開序幕。據中國玉米網調研預估,今年東北四省區玉米產量分別為:黑龍江2822.4萬噸,吉林3523.5萬噸,遼寧1842.5萬噸,內蒙古2788.8萬噸。截至11月15日,黑龍江已銷售玉米314.8萬噸,售糧進度11.16%,同比偏快2.16個百分點;吉林已銷售玉米438.2萬噸,售糧進度12.44%,同比偏快9.44個百分點;遼寧已銷售玉米326萬噸,售糧進度17.69%,同比偏快7.69個百分點;內蒙古已銷售玉米350.5萬噸,售糧進度12.57%,同比偏快7.57個百分點。
基層糧源上市進程不斷加快,疊加拍賣糧源穩步出貨,以及貿易商存在恐高心理,前期以減產預期為基礎所進行的資本炒作影響逐步弱化,也印證了官方定調2020年新季玉米豐產的消息。
按照目前市場對於新季玉米產量2.6億噸的預估,新年度玉米總供應量仍高達3億噸,加上新年度小麥和稻穀的替代以及進口規模擴大,新年度玉米總體供應量仍然比較充足,主導玉米市場價格變動的因素也將逐漸向供需基本面靠攏。
弱需+進口:港口積壓嚴重
下遊需求表現平穩,對高價原料承接不佳。可以看到,對玉米價格有較高支撐的生豬養殖利潤近期頻頻縮水。截至11月中旬,豬料比價為10.09,環比下降0.1%。按目前價格及成本推算,未來生豬養殖頭均盈利為861.3元,根據遞減模式理論推算,本周生豬養殖利潤將在700元/頭左右,在原料成本過高以及利潤不斷被壓縮的情況下,對飼料用料的承接能力存在擔憂。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11月份預測數據顯示,2020/2021年度玉米飼料消費及損耗為1.9億噸,同比減少600萬噸,減幅3%,比上月預測值下調200萬噸,飼料企業採購進口及替代品,飼用玉米需求降低。深加工旺季已過,初冬淡季促使終端企業庫存保持低位,澱粉高價採購謹慎,截至11月15日,我國主產區玉米澱粉企業庫存量在48.1萬噸左右,周環比下降3.86%,同時,澱粉行業開機率降至59%,較去年同期低3%。
進口穀物源源不斷,國內玉米飽受「冷落」。目前廣東港口二等陳玉米價格為2580~2600元/噸,配額內玉米進口完稅成本1600~1850元/噸,南方港口同等玉米價格為2500~2520元/噸,價格優勢明顯。11月18日,廣東港口內貿玉米庫存63.2萬噸,外貿玉米庫存33萬噸,後期現貨供應趨於寬鬆、船期到貨依舊偏多及成交偏淡等因素繼續制約市場交投。
截至目前,本年度我國採購美國玉米已近2000萬噸,不少下遊飼料企業在1900~2000元/噸積極參與,按照近幾個月的進口速度,年內玉米進口超配額將成為大概率事件,未來在進口穀物大量湧入的背景下,南方銷區市場對國產玉米的依賴性或將有所下降,不排除國內玉米遭受「冷落」的可能。
當前北方各港口玉米庫存幾近飽和,其中鮁魚圈港倉容360萬噸,玉米佔300萬噸;錦州港倉容240萬噸,玉米佔170萬噸;北良港玉米80萬噸,盤錦港45萬噸,葫蘆島港20萬噸,上述港口玉米庫存共計615萬噸左右。從歷史數據來看,在港口庫存超過400萬噸的情況下,玉米價格將易跌難漲。由此來看,高庫存直接導致北方港口運轉效率降低,港口玉米報價承壓。
當前玉米市場形勢較為複雜,但考慮到港口庫存積壓嚴重,在供需無明顯缺口的背景下,高價玉米也只是「虛張聲勢」,以此來「左右」市場情緒。在玉米價格不具備被連續推高的條件下,各市場主體宜謹慎操作,不宜盲目追高。
(原文刊登於2020年11月24日糧油市場報A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