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科技創新進程中,數量龐大的中小型科創企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了支持中小型科創企業的成長,孵化器應運而生。1987年,中國的第一家孵化器,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誕生於丁字橋路108號。自此之後,武漢乃至中國的孵化器發展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
海容基創始人田真祥
初見田真祥,很難想像,這個腳蹬黑色布鞋、衣著樸素的中年男人,就是東湖高新區一家大型民營國家級孵化器海容基的幕後操盤手。短短8年時間,他所創辦的海容基集團已發展成6家高新產業孵化園,孵化了500餘家企業,培育了100家明星企業,一批有影響力的創業者從這裡走出。
從創業到服務創業,2012年,39歲的田真祥在光谷大學園路創辦海容基。在此之前,本科畢業於湖北大學物理系機電一體化專業、碩士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硬體專業的田真祥當過6年高校教師,又下海創業,售賣教學實驗儀器。創辦孵化器是機緣巧合,他回憶,「有一次租房,房東報價是18元/平方米,如果整體承租,只要13元/平方米,近3成的毛利潤。」3天時間,田真祥就選擇了整體承租,做了一段時間「二房東」後發現,所有入駐的企業都有同樣的「成長的煩惱」,希望得到支持和幫助,由此開始轉型孵化器。
什麼類型的企業能夠入駐海容基?海容基的標準也簡單:科技型、初創型、光電子和機械領域。資金、人才和市場,是他最看重的三個方向,首先是資金支持,「所有園區的企業,貸款是不需要抵押的」;二是人才吸引力,「10人以下企業,招一個研究生,補助2.5萬」;三是加大市場營銷,「園區在產業鏈上形成聯盟,形成內外兩個循環體系,對內服務和對外服務同時進行,控制採購價格,互通銷售網絡」。
海容基將孵化器定位為「高端服務業」,在田真祥看來,做孵化器,有兩個東西是根本,一是房子,物理空間,根據不同的業態,將房子不斷的提檔升級,二是服務,這是有想像空間的,所有的企業需要的,都是我們應該努力做到的。
據介紹,海容基在很早之前就開始踐行網格服務,集團下設企業服務部,企業服務部的每名員工都要對應服務多家企業,並將國家、省、市、區、園區的各項政策列出詳細清單,從解讀,宣講,對應落實,每家企業能夠獲得怎樣的政策支持清晰明了。
田真祥還清楚的記得入駐園區的第一家企業,中電華能,電源領域的一家高新企業,至今仍陪伴園區一同成長。8年時間,從園區走出的明星企業他如數家珍,光奧科技,聲光器件與傳感器領域的高新企業,剛剛獲評「十大高成長光谷瞪羚企業」;唐濟科技,醫療器械領域的高新企業,曾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為湖北省首個獲此殊榮的醫療器械企業;全華光電,以智能化為主方向的節能產品供應商,新三板上市企業……
中小型初創企業成長不易,田真祥見證了成功,同樣也見證過失敗,「海容基做了8年,每年20%的淘汰率,至少100家企業消亡了」。特殊的2020年更是艱難的一年。他回憶,最艱難的2、3月,他孤身坐在光谷大學園路的辦公樓裡,開證明,蓋公章,近百家企業,幾千名員工,復工難,返漢難,出門難,很多都要復工證明,他都給需要的入園企業逐一開具,堆起來厚厚一摞。武漢重啟後,除了減免房租,為園區企業申請紓困資金,成了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一家一家,摸底排查,從平臺註冊到貸款申請,手把手教。據介紹,園區多家企業申請到200萬-300萬紓困資金,整個園區企業共計逾千萬。
他喜歡「裂變」一詞,在他看來,孵化器是一個有天花板的行業,利潤空間小,不可能裂變,沒有情懷,沒有社會責任感,是無法堅持的,「然而,看到園區這麼多的企業在逐步成長和逐步裂變,才覺得真正有成就感」。據介紹,海容基目前在孵企業100多家,已畢業企業逾百家。幾年時間,上市、掛牌、併購,獲得投融資的各類企業無數。
中國光谷 投稿郵箱:1070452594@qq.com
出品 | 光谷融媒體中心
來源| 長江日報記者 李琴
編輯| 黃安琪
審校| 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