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路德環境」在上海交易所科創板審議會議上獲得通過,這是武漢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後,第一家科創板企業上市獲通過。
這是光谷軟體園又一家上市企業。據不完全統計,該園走出或駐有超20家上市企業,在這裡成就上市夢的武漢根生企業有三特索道、中電光谷、鬥魚、國電武儀、博晟安全、興圖新科等。另外,還有進入上市「金種子」和「科創板種子」企業名單的中科通達、光庭信息、綠色網絡、慧聯無限等。
儘管這些企業上市的腳本不同,但追夢題材十六載未變。
光谷軟體園隨處可見朝氣蓬勃的員工。 記者高勇 攝
承載400多家企業 這個「園子」傳奇一沓
武漢路德材料有限責任公司2001年在武漢大學創立,從土木工程的建築材料起步,目前在淤泥處理、酒糟飼料等2個細分市場佔據了國內領先地位,目前企業總部在光谷軟體園E4棟3層。
在這個「園子」裡,不乏各種「傳奇」故事。
1988年,一個叫黃立平的27歲青年,主編一本沒有編制與經費的自負盈虧的《青年心理諮詢》雜誌,後來又參與紅桃K的創業、做地產開發、主題產業園……2014年,他創立的光谷聯合在香港掛牌上市,總部就在他一手打造的光谷軟體園內。
1999年,30歲的研究生程家明離開原單位,下海在漢口開了公司,為度過資金瓶頸期,也曾做代工,軟體被盜版卻無法交涉,這讓他痛下決心集中力量做自己的產品。從漢口輾轉搬進了光谷軟體園,這家叫興圖新科的企業,在他50歲這年登陸科創板。
2008年前後,24歲的武漢理工大學畢業生張文明和發小陳少傑來到光谷,他們最初只有4個員工。他說:「別看光谷軟體園現在是人擠人,當初那一帶都是黑燈瞎火。」去年鬥魚直播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那夜,企業總部所在的光谷軟體園F4棟燈火通明,員工一邊吃著小龍蝦等宵夜食品,一邊等到21時30分敲鐘才陸續回家。
「在這裡打出的每一個代碼,都可能成為公司上市的最重要的墊腳石。」負責光谷軟體園開發及運營的中電光谷武漢公司負責人姚華說,已走過16年的光谷軟體園,已成為武漢網際網路崛起地標,可以說是光谷觸碰數字經濟和「新基建」的萌芽。16年時間,承載400多家企業的園區,經過多輪騰籠換鳥,成了迅速成長期企業的一個「鳥巢」。
光谷軟體園朝氣蓬勃的企業員工。 記者高勇 攝
產值從幾百萬到幾千萬 與攀登者識於半路並見證登頂
「一粒紐扣,利潤微薄。但瞄準細分市場,規模化生產,做紐扣也能孕育出規模化的企業。」6月5日,武漢國電武儀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董秘王鵬飛,在光谷軟體園向記者介紹。這家企業從事電力系統智能化記錄分析和時間同步系統相關產品的研發、製造、銷售和服務,是國內最早從事故障錄波裝置和時間同步系統研發的企業之一。一套該系統價格在2萬元到8萬元之間,對動輒投資數億元的變電站來說,相當於衣服上的一粒「紐扣」。
小而美,專而精。2005年時,國電武儀搬入光谷軟體園,2012年「新三板」擴容後,國電武儀成為首批掛牌企業。王鵬飛介紹,企業發展壯大主要在這一時期。他說:「企業初創時,因場地原因被迫搬了幾次家,最終在這裡找到了生產基地和研發空間,從最初的一層樓到現在買下的兩層樓,企業產品從初代產品到成熟的擁有自主產權的第五代產品,從入園時產值幾百萬元到現在已突破4000萬元。」
另一家「科創板種子」企業慧聯無限,4年前剛進入園區時只有40人,如今增長至250人,辦公空間從最初一層樓到4層樓。疫情發生後,這家物聯網企業陸續推出了系列測溫系統、防疫助手小程序、防疫門磁系統等多個產品,實現逆勢發展。
「許多企業並非在這裡創立,但關鍵期在這兒。」姚華說,除杭州海康威視、深圳同洲電子、北京精英智通科技、招商銀行等外來上市企業入駐,該園區成為武漢企業上市「鳥巢」,一方面是因為園區定位以軟體研發與服務外包為主,產業集聚度高,另一方面距離包括華中科技大學的高校不遠,同時周邊有10多家銀行,近10家律師事務所,以及長江證券等投資機構,非常適於成長擴張期的企業找人、找錢、找合作機遇。
光谷軟體園俯瞰,光谷軟體園裡聚集著眾多科技企業辦公。 記者高勇 攝
源源不絕的人才 4萬年輕創業者在這書寫青春
6月4日,來自武漢理工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羅同學,接受了在武漢的武漢光庭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黎經理的面試,通過在線平臺求聘「嵌入式開發工程師」一崗。今年上半年,這家從事智能網聯汽車軟體研發的先行者,一直緊密圍繞汽車網聯化、智能化、電動化、共享化的發展趨勢,業務持續增長,不斷放出崗位需求。這家湖北省 「科創板種子」企業,目前在光谷已有1300餘名員工,多為本土招募。
「企業是湖北工業大學的實習基地,公司於各高校進行科研項目研發、人才招聘等全方位的交流。」王鵬飛介紹,企業搬入軟體園後,在掛牌的前兩三年,企業創新上了一個臺階,關鍵產品通過業內專家鑑定、打開市場,而這與源源不絕的人才資源息息相關。
據統計,七成以上光谷人在35歲以下,而在活躍著4萬多人的光谷軟體園,這個年齡還會更小。
軟體園的企業隔幾年就會換一撥。已「裝」不下的鬥魚,慢慢「溢出」到了對面的光谷新發展國際中心,還有些不斷長大了的企業離開了軟體園,也有一些初創企業搬離學校的孵化器或民居,搬到這裡。(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李佳 通訊員杜鵑 程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