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頭語:足球運動職業化的本質就是開發足球這項運動的商業價值。所以,足球從職業化的初始階段就是天然與資本掛鈎的。足球的發展離不開金錢的支持,但絕不代表金元足球就是正確的發展方向。當下這股寒潮也許並不是壞事,推倒無根之木,沉下心來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足球土壤的培育中,若干年後當我們的青少年隊能再次綻放於亞洲乃至世界的各級青少年賽事的舞臺上時,中國足球離見到曙光也就不再遙遠。
拿不出金子的國王永遠不會有自己的王冠
由於未能得到足夠的扶持,宏運集團拒絕通過繼續注資來挽救瀕臨解散的遼足,這支有著69年光榮歷史的球隊進入解散倒計時。同樣面臨解散命運的遠不只遼寧宏運一家,還有廣東華南虎、四川FC等多家中甲和中乙俱樂部。這個冬天對中國足球來說註定寒冷,而遼足的輝煌、沒落直至退出則是中國足球職業化發展歷程的一個縮影。
就像八一男籃在籃球職業化改革之後逐漸沒落一樣,中國足壇曾經的王者遼足的沒落可以說是中國足球職業化帶來的必然結果。1994年,有著強大資金支持的大連萬達拿下中國足球開啟職業化後的首個甲A聯賽冠軍,廣州太陽神和上海申花分獲二、三名。
曾經國內足壇十連冠的遼足隊在那一年僅僅獲得第四名,第二年更是因為成績不佳降入甲B。三年後以一幫年輕人為班底的遼小虎以甲B冠軍身份重新回到國內足壇的頂級舞臺。聯賽最後一輪對陣北京國安,如果不是高雷雷禁區外的那腳遠射,遼小虎們就將創造中國足壇的凱澤神話。75年的曲聖卿,77年的李鐵、李金羽、張玉寧,79年的肇俊哲,遼小虎們是體工隊制度最後的遺產也是最後的輝煌。只是從那以後沒有強大資金支持的遼足就再沒能有更大作為。再往後,便是走上了靠出賣當家球星來維持俱樂部生計的道路。2001年,曲聖卿轉會上海申花;2002年,李鐵加盟英超埃弗頓;2003年,張玉寧以創紀錄的千萬身價加盟上海申花;2004年,當家射手李金羽轉投山東魯能。至此,遼足開始加速下滑。
體工大隊制度結束,中國足球進入職業化起步階段。在那個商業開發相對落後的時代,各支俱樂部基本不具備自身造血能力。維持球隊正常運轉的資金更多時候只能依靠球隊的母公司來進行投入,而球隊則通過冠名權和球衣廣告來回報贊助商,而這些贊助商多為本土企業。所以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就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球隊贊助商能在資金上給予球隊多少支持。而資金恰恰是職業足球發展的重要一環,球員和俱樂部工作人員工資、球場的維護、俱樂部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這些沒有一項不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
有錢就能為所欲為!?是耶?非也!
2010年,恆大集團接手原廣州太陽神。中國足球金元時代拉開序幕。隨後,在廣州恆大的金元政策取得競技、商業和其他層面都取得巨大成功的示範效應下,宮女們紛紛開始節食。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足球作為城市的一張名片,深受各地方重視。企業投資足球除了獲得商業價值之外,更重要的是多了一條與地方主管部門聯繫的橋梁,這對於企業的發展無疑是有極大好處的。企業有了積極性,在投入方面自然會是大手筆。由此,我們便在三流的聯賽中看到了二流的外援們拿著比肩梅西、C羅的足壇超一流薪水,帶領著不入流的球員們踢著並不算精彩的比賽。在孔卡、巴裡奧斯們引發的通貨膨脹下,國內球員的身價自然也是水漲船高。
2013年廣州恆大獲得的亞冠冠軍不僅釋放了中國球迷們被壓抑太久的激情,更是徹底點燃了中國足球市場,一時間中超成了亞洲最具商業價值的足球聯賽。從阿洛伊西奧、穆裡奇到胡爾克、奧斯卡,一個個從前只能在電視上看到的球星,如今每周就在近在咫尺的球場上為中國的球迷們獻上演出。其實此時就已經有很多中乙俱樂部生存困難,球隊難以為繼。只是那底層傳來的不和諧音符很快被淹沒在中超賽場上的吶喊助威聲所淹沒,沒人會去關心鎂光燈背後那點微弱的燭光是否熄滅。
當大牌外援和商業炒作結合到一起的時候,中國足球便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樣子。這是大勢,不隨波就面臨被淘汰,比如2012賽季的山東魯能。隨後的2013賽季,在重金引進強力外援後球隊在積分榜上再次回到亞冠區。看起來有錢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然而,一年幾個億甚至十幾億的球隊運營成本絕不是每家俱樂部背後的企業都能承受或是願意承受的。中國足壇的通貨膨脹讓背後本就沒有強大金主的遼足雪上加霜。2013年的楊旭、于漢超,隨後的孫世林、楊善平、張鷺、丁海峰們在過去7年裡總共給遼足帶來了4.5億人民幣的收入。這筆錢在普通人眼裡無疑是筆巨款,但是在金元足球面前無疑杯水車薪。於是不斷失血的遼足只能再次去到了第二級別聯賽。同時,越來越多低級別聯賽俱樂部出現生存危機,中國足球的根基開始動搖。而此時,作為國家足球水平集中體現的國家隊的成績卻是一言難盡。2013年6月15日,中國隊主場1:5負於泰國;兩次世界盃預選賽,一次乾脆沒進十強賽,另一次雖然在半個亞洲的幫助下進入12強賽,最後也只留下一地雞毛。這一次,國足在客場負於敘利亞後,廣大中國球迷又一次無奈的拿出了計算器。而更讓人憂慮的是,近年來中國各級別的少年隊和青年隊在亞洲的各項青少年賽事中都無一例外的折戟,而他們則是中國足球未來十年的支柱力量。原來不是有錢就能為所欲為。
金錢本身並沒有對錯,教練培訓、場地建設、青訓投入,球隊開支,這些無一不需要金錢的支持。但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過猶不及」。遼足的沒落不僅僅是遼寧足球的悲哀,更是畸形制度下整個中國足球的悲哀。現在的這股寒潮對中國足球也許並不是壞事,是時候讓高燒中的中國足球冷靜下來思考職業足球發展的規律了。推倒無根之木,多一些耐心,花更多的精力培育土壤。若干年後,當我們的青少年隊能再次綻放於亞洲乃至世界的各級青少年賽事的舞臺上時,中國足球也將迎來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