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記日記:南酸棗

2021-02-07 多多記日記

春衫細薄馬蹄輕,一日遲遲進一程。野棗花含新蜜氣,山禽語帶破匏(páo)聲。垂鞭晚就槐陰歇,低倡閒衝柳絮行。忽憶家園須速去,櫻桃欲熟筍應生。——唐·白居易《壽安歇馬重吟》



南酸棗的中文名是:南酸棗


南酸棗的別名有:五眼果、化郎果、鼻涕果等。


南酸棗的植物學分類: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原始花被亞綱 ——無患子目 ——漆樹亞目 ——漆樹科 ——檳榔青族 ——南酸棗屬 。



南酸棗的形態特徵


南酸棗為落葉喬木,高8-20米;樹皮灰褐色,片狀剝落,小枝粗壯,暗紫褐色,無毛,具皮孔;奇數羽狀複葉長25-40釐米,有小葉3-6對,葉軸無毛,葉柄纖細,基部略膨大。


南酸棗的小葉為膜質至紙質、卵形或卵狀披針形或卵狀長圓形,長4-12釐米,寬2-4.5釐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多少偏斜,為闊楔形或近圓形,全緣或幼株葉邊緣具粗鋸齒,兩面無毛或稀葉背脈腋被毛,側脈8-10對,兩面突起,網脈細,不顯;小葉柄纖細,長2-5毫米。



南酸棗的雄花序長為4-10釐米,被微柔毛或近無毛;苞片小;花萼外面疏被白色微柔毛或近無毛,裂片為三角狀卵形或闊三角形,先端鈍圓,長約1毫米,邊緣具紫紅色腺狀睫毛,裡面被白色微柔毛;花瓣為長圓形,長2.5-3毫米,無毛,具褐色脈紋,開花時外卷。



南酸棗的雄蕊有10,與花瓣近等長,花絲為線形,長約1.5毫米,無毛,花葯為長圓形,長約1毫米,花盤無毛;雄花無不育雌蕊;雌花單生於上部葉腋,較大;子房卵圓形,長約1.5毫米、無毛、5室,花柱長約0.5毫米;核果為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成熟時為黃色,長2.5-3釐米,徑約2釐米,果核長2-2.5釐米,徑1.2-1.5釐米,頂端具5個小孔。



南酸棗的生長環境


南酸棗生於海拔300-2000米的山坡、丘陵或溝谷林中;南京有引種;垂直分布多在海拔1000米以下,上限1600米;喜光,要求溼潤的環境;對熱量的要求範圍較廣,從熱帶至中亞熱帶均能生長,能耐輕霜。


本種生長快、適應性強;性喜陽光,略耐陰;喜溫暖溼潤氣候,不耐寒;適生於深厚肥沃而排水良好的酸性或中性土壤,不耐澇;淺根性,萌芽力強,生長迅速,樹齡可達300年以上。



南酸棗的地理分布


南酸棗分布於中國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江蘇、雲南、福建、江西、浙江、安徽、重慶、西藏、陝西、甘肅、海南、四川等省市;中南半島、 印度、 印度北部、 印度東北部有分布。



南酸棗的經濟價值


南酸棗是我國南方優良速生用材樹種,其木材結構略粗,心材寬,淡紅褐色,邊材狹,白色至淺紅褐色,花紋美觀,刨面光滑;材質柔韌,收縮率小,可加工成工藝品;果實甜酸,可生食、釀酒和加工酸棗糕;果核可做活性炭原料;樹葉可做綠肥;樹皮和葉可作為鞣料和栲膠的原料;莖皮纖維可作繩索;樹皮和果入藥,有消炎解毒、止血止痛之效,外用治大面積水火燒燙傷。



南酸棗的醫藥價值


南酸棗的藥源:為南酸棗乾燥成熟的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除去雜質,乾燥;採收加工:秋季果實初成熟時採摘,曬乾;性味:甘、酸、微澀,平;歸經:脾;肝經;功能:行氣活血、養心、安神,消食、解毒、醒酒、殺蟲,抗心肌缺血、保護心功能等作用。


南酸棗的主治:南酸棗用於氣滯血瘀、胸痺作痛、心悸氣短、心神不安,食滯腹痛、酒醉等;樹皮和果供藥用,能消炎解毒,止痛止血,主治燙火傷,通常外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鮮果,2-3g,嚼食;果核,煎湯,15-24g。外用:適量,果核煅炭研未,調敷;外用治牛皮癬、燙傷和外傷出血,通常煅炭存性,研細末調香油塗敷患處。


南酸棗的各家論述:⑴《廣西中草藥》:鮮果,消食滯,治食滯腹痛果核,清熱毒,殺蟲收斂。治湯火傷。⑵南川《常用中草藥手冊》:果核,醒酒解毒;治風毒起疙瘩成瘡或瘍痛。



南酸棗的驗方參考:⑴酸棗樹皮(去外皮,取二層皮)煎濃汁塗患處,治燒燙傷,若曬乾研粉外用,則治外傷出血。⑵酸棗樹皮煎濃汁塗敷患處,治牛皮癬。


南酸棗的化學成份:預試果實含香豆素類化合物;含有胡蘿蔔甾醇、早谷甾醇、水楊酸、鞣花酸、槲皮素、柚皮素、山奈酚-7-o-葡萄糖苷、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多種胺基酸、無機元素矽、鈣、鉀、鈉等化學成分。



本篇文章的靈感來自於——美女*愛樂夷*從南京發來的視頻資料,美女說她的果實叫菩提子,是六眼的,而我在資料裡沒有查到六眼,只說有五眼,看來還有待進一步商榷,現在只想寫出來與各親分享一下,希望共同來研究!


多多記日記:榕樹


多多記日記:炮彈樹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