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時的日常作息中,除去吃飯睡覺,以及每日外出活動的2-4小時,其餘大部分時間,我們都在「遊戲」中度過。
每天睡覺前,我會把第二天早上要用到的遊戲材料簡單準備好,統一放在一個託盤裡,方便及時省時的拿取,我的目標是一天1-2個遊戲,做多做少,進展是否如我預期,這些都不強求,只要她肯參與,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大多數遊戲都是我根據她的喜好,興趣,能力所準備的,不一定具有普遍性,每個孩子每個階段的興趣點也都不一樣,但這不妨礙我們用自己的方式去陪伴,在陪伴的過程中,積少成多,每天都做一點事情,相信我們和孩子都會有收穫。
對於我來說,遊戲讓我更加了解孩子的脾氣,喜好以及能力,也同樣讓我在陪伴她遊戲的過程滋養和豐富了自己,讓自己變得更有耐心和包容心。
在已經過去的31天我們做過將近40個早教小遊戲,其中31個進展較為順利(其餘的因為難度不合適沒能順利進行),所以我記錄下來,也分享給大家。
麥麥現在26個月,很多遊戲需要在我的協助下完成,如果年齡大一些的寶寶想要嘗試,相信效果會更好。
如果你們也喜歡,那就一起玩起來吧!
1. 米菲的拼插書
早教類別:語言及情景想像類訓練
書中每一頁都包含一個可拆卸的人物模型,用手將模型拿出後即可拼出立體形象,大一些的孩子完全可以自己完成拼插的步驟。
書中的文字不多,正好給了家長和孩子自由發揮的空間,麥麥會要求我幫她把所有模型全部裝好,擺在一起,然後我們為每一個人物取名字,編故事。
2. 冰雪動物世界
材料:冰塊,主題類玩具
早教類別:感官,語言及情景想像類訓練
麥麥出生在一個冬天最低可低達零下25度的城市,在她三個月大的時候,我們舉家搬來四季如春的加州,所以在她的小腦袋中,應該不會存留有關冰與雪的記憶。
這一年來我特意為她提供了很多關於冰的感官遊戲,兩歲之前主要用來刺激手部感覺,兩歲之後我們還會加入玩具道具,引入故事情節,用它來做語言訓練和情景想像類遊戲。
我們一起來編了一個「冰雪奇緣」的故事,我主導故事開頭與過程,穿插著提問問題,比如 「冰雪世界裡都有哪些小動物?冬天到了,你覺得熱還是冷呢?冰塊摸起來是什麼感覺的?」,引導她多重複或者自發的說話。最後,麥麥把所有動物都放倒,以一句「動物們都睡覺了」 結束了整個故事。
3. 陽臺上的挖土車
材料:動力沙,玩具
早教類別:感官,專注力,想像力
這幾天連著下了幾場雨,公園裡的滑梯鞦韆沙坑都變得溼漉漉的,麥麥總是一手拿著自己的卡車一邊嚷嚷著要出去玩滑梯玩沙,於是我拿出動力沙,倒在塑料盆裡,讓她自己挑選了幾個挖沙的玩具和喜歡的卡車,這樣她就可以在陽臺玩沙子了。
我買的是兒童專用的「動力沙」,本身有一定粘性,放在模子裡或者用手稍微用力使勁便可成型,手感介於細沙和橡皮泥之間,玩起來相對比較乾淨好打理,是很好的感官玩具。
4. 專屬化妝包
材料:小包,照片,卡片,化妝品小樣
早教類別:收納,模仿力,專注力,手指精細
兩歲的孩子很喜歡模仿,並對大人的東西產生濃烈興趣。我掃地,她也掃地,我化妝,她也要拿著我的眼影刷在臉上像模像樣的塗抹一番,即使把刷子戳進了自己眼睛也還是要繼續模仿,對於我的各種收納包更是感興趣。
於是我為她準備了一個專屬小包,裡面放了幾張不用的購物卡,我們一起來模擬去超市買菜刷卡時的場景;我還放了幾張拍立得照片,時不時和她一起回憶照片裡的人和事。她最喜歡的還是一個個小包裝的化妝品小樣,經常拿出拿進做歸類收納。
5. 逛逛寵物商店
早教類別:生物,自然,觀察力
離家不遠的有一家名叫 「Pet Smart」 的寵物用品專賣店,裡面飼養著很多種類的生物,小魚,烏龜,鸚鵡,蜥蜴,變色龍,小倉鼠,小貓小狗等等,每一種都能讓麥麥駐足觀察很久。
我們一起觀察小魚身體的構造,呼吸時以及遊泳時的樣子,認識鸚鵡和小鳥羽毛的顏色,學它們喳喳叫的聲音。
希望她可以通過對動植物的近距離觀察,將這些有趣的生命現象加深在記憶當中,隨時保持一顆好奇心和專注力,為以後的理論學習做基礎。
6. 探索生物世界 - 養鬥魚
早教類別:自然科學,觀察力,責任心,數字數學等
麥麥兩歲生日當天,我帶她專門去了一趟寵物店,為她挑選了兩條鬥魚。
我們一起為小魚起名字,左邊的紅色鬥魚起名為「黃飛鴻」,右邊藍色鬥魚則為「藍精靈」,不過麥麥一直以來都以「尼莫」來稱呼它們。
每天她起床吃完飯第一件事就是要餵小魚吃飯,「習慣」由此建立;一天餵兩次,一次每一條魚餵兩粒小魚食,「數量」和「平分」的概念逐漸形成;魚食特別小,用小手捏起來並準確投食並不容易,正好也鍛鍊了精細能力。
7. 會跳舞的海洋寶寶
材料:海洋寶寶(或用玉米,珍珠奶茶裡的Boba),水,泡騰片
早教類別:感官,科學實驗,觀察力,專注力
我買了成包未泡發的幹的海洋寶寶顆粒,提前24小時放入水中泡發。將海洋寶寶放入透明的高腳杯中,將泡騰片放入水中,泡騰片遇水後迅速溶解,並開始產生二氧化碳氣泡,使片劑迅速溶解,溶解產生的氣泡使得藥片在水中上下翻滾,並帶動瓶裡的海洋寶寶上下翻滾,好似群魔亂舞。
泡發泡大後的Water beads 軟滑Q彈,寶寶的小手想要拿起來不太容易,對手眼協調,手指精細和耐心都是很好的鍛鍊。
給把勺子給個碗,簡單的小球運輸也可以玩很久,練習勺子使用,增強手眼協調能力和手腕控制能力,一舉多得。
8. 為農場小動物們洗澡
材料:嬰兒米粉加水(或者用真實的泥土),主題玩具
早教類別:感官,語言及情景想像類訓練
小動物們身上髒了,我們來一起為它們洗洗澡吧!
我將麥麥小時候沒吃完的米粉與水混合攪拌在一起,製作出了獨特的「米粉泥巴」,質地和顏色都與真正的泥巴非常相像。
我們用「米粉泥巴」來做感官訓練,我鼓勵她用手伸到泥巴裡面去抓,去捏,去感受它的質地,鼓勵她形容出感覺,她會有點嫌棄的語氣告訴我「粘粘的,有點涼」。
我們還會用它來做語言訓練和情景想像類遊戲,她會為每一個沾滿了泥巴的小動物清洗乾淨。玩水是最喜歡的部分,這個遊戲玩一上午都不嫌煩。
9. 塗色書
早教類別:美術繪畫
朋友送了幾本塗色書,我們用它來做最基本的色彩啟蒙。兩歲左右的寶寶,在繪畫或塗色時的思維模式很簡單,甚至是很單一。
拿麥麥塗色的方式來作為舉例吧,當她想畫各種圖案的時候,她往往只會專注於用一種顏色的彩筆,顧不得變換多種顏色;有時她則專注於嘗試不同顏色,這時她則顧不上形狀和線條的變化,通常就如蜻蜓點水般在紙上簡單劃一道痕跡而已。
所以這個階段,我會儘可能提供紙與筆,鼓勵她用自己的方式在紙上留痕跡,感受紙與筆之間的關係,顏色與顏色間的關係。至於用什麼顏色,是否畫在線內,都不做要求。
10. 冰塊水彩畫
材料:冰塊,水彩
早教類別:感官,美術繪畫
冰塊表面過於光滑,本身並不容易上色,但上色後的冰塊卻因為本身的融化,顏色與水慢慢相互交融,呈現出很獨特的色彩。冰塊質地的改變,顏色發生著變化,這種變化和平時在紙張上所呈現的不一樣。這種「流動著」的畫卷,還真是別有一番特色。
不管是炎夏還是寒冬,冰塊都是絕好的感官遊戲道具。我們家冰箱裡常備著冰塊,有時沒時間準備其他遊戲道具,就從冰箱裡拿幾塊出來救急。
11. 足底按摩
材料:海洋寶寶
早教類別:感官
海洋寶寶晶瑩剔透,柔軟Q彈的特點,是感官遊戲和科學實驗中很常見到的素材。對於5歲以下的小孩子,使用類似的小物品時要格外小心。
腳和手一樣,都需要通過不同質地,不同溫度,不同軟硬的物品來刺激觸覺,從而豐富觸覺神經,促進感官和大腦發育,幫助他們建立更加完整的認知。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合適的溫度合適的平地中鼓勵寶寶光著腳走路,尤其是在寶寶剛學步的時候,硬地板,軟地毯,草地,水坑,這些不同質地的路面,都是很好的鍛鍊機會。
在家遊戲時,除了圖中提到的海洋寶寶,還可以嘗試使用玻璃球,鵝卵石子,冰塊,豆子,塑料泡沫等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鼓勵他們多用小腳丫去感受。
12. 雨停了
早教類別:感官
淅淅瀝瀝下了幾天的小雨終於停了,出門聞聞春雨的味道,看看地上偶遇的小蚯蚓,當然不能少了踩水,好好的路顧不得走,專門往水多的地方踩!大自然就是最好的遊戲道具了。
13. 小實驗 - 當冰塊遇見「水」與「油」
材料:冰塊,一杯水,一杯油
早教類別:科學實驗,觀察力,專注力
我準備了兩個玻璃杯,一杯裡面放入食用油,一杯裡面放入水,將冰塊分別放入杯中,觀察冰塊的融化與沉浮狀態。
通過實驗,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冰塊浮與水面,卻沉於油中。學齡前的孩子,以觀察現象,體會實驗過程為主,雖然他們很難理解其中的科學原理,但有趣的現象卻會慢慢留在記憶中,這種科學的感覺會更有利於今後對知識的理解。
14. 用橡皮泥為媽媽做一頓大餐
材料:橡皮泥
早教類別:精細操作,語言及情景想像類訓練
我買了一套「廚房主題」的橡皮泥,我們一起來玩廚房烹飪的模擬遊戲。在玩的過程中,我們主要專注於語言訓練和手指精細的鍛鍊。
過程中我會一邊玩一邊幫助麥麥進行語言描述:這一罐是紅色的,這一罐是藍色的,這是軟的,這是條狀的,這是餅狀的等等。
我們還會引入故事情節:我問,麥麥今天要給媽媽做什麼吃呢?麥麥答:做麵條吧,還有胡蘿蔔,雞蛋,豆豆。於是我們你一言我一句豐富著故事情節,玩起了「開心廚房」,最後麥麥真的把做好的麵條塞進了嘴裡,我眼疾手快趕快給她挖了出來。
套裝裡自帶了很多模子和工具,比如餅乾模子,塑料小刀,擀麵杖,壓面機等等,都可以用來為橡皮泥塑形,進行手指精細能力和手指手腕力量的鍛鍊。
15. 橡皮泥尋寶
材料:橡皮泥,各種小玩具
早教類別:語言及情景想像類訓練,專注力,手指力量,聯想,記憶力
我把各種小東西塞在橡皮泥裡面,包好,一起玩尋寶遊戲。
從外觀完全看不出橡皮泥裡有什麼,只有用力撥開才能得出答案。我把橡皮泥一個一個放在她面前,告訴麥麥裡面有驚喜有玩具,她很是好奇,迫不及待的想辦法打開。
這個遊戲只要過了口欲期的寶寶就可以開始玩了,用力撥開橡皮泥尋寶的過程可以鍛鍊寶寶的手指力量。
對於有一定認知能力的寶寶,剛打開一個邊角,他們就可以根據局部判斷出裡面的物品,可以藉此鍛鍊他們通過局部知曉整體的的聯想能力。麥麥在打開其中一個橡皮泥的時候說了一句「可能是硬幣」,我一看,還真的是,不知不覺會用「可能」這個詞彙了。
要想升級玩法,可以把物品重新放入原先對應的橡皮泥中,詢問寶寶裡面的物品是什麼,鍛鍊記憶力,三四歲的寶寶應該可以做得很好。
16. 橡皮泥數字
材料:橡皮泥
早教類別:數學,顏色配對
兩歲的麥麥對橡皮泥塑形很感興趣,但是能力卻暫時達不到,所以她經常會要求我幫忙,幫她捏出各種形狀。
比如她負責用餅乾模子壓出餅乾的樣子,我用對應的顏色捏出對應的數字。三歲以上的寶寶應該可以自己嘗試塑造各種形狀。
17. 剃鬚膏創意畫
材料:剃鬚膏,食用色素
早教類別:感官,美術,創意
我把剃鬚膏擠在盤子裡,協助麥麥把食用色素擠到泡沫上,然後用木棍隨意在盤中攪拌,畫出好看的圖案,她用木棍攪起一大坨,拿在手中細細觀察。
我們還嘗試拿白紙倒扣在盆裡,試圖在紙上印出好看的泡沫紋路,不過麥麥總是太過用力,使勁把紙張按入泡沫中,最終以失敗告終,年齡大一些,更能控制力度的寶寶不妨一試。
18. 科技館一日遊
早教類別:戶外活動,科學
離家不遠的兒童科技館,是我們幾乎每周都要光顧的地方,有時一呆就是一天,是麥麥不睡午覺也要呆在裡面玩的地方。
19. 剃鬚膏感官體驗
材料:剃鬚膏
早教類別:感官
剃鬚膏是我們常用的感官材料,手感和打發的蛋白或者奶油很類似。寶寶將手放入剃鬚膏中,相互揉搓,擠壓,感受其特有的綿密柔滑的質感。
很多寶寶一開始對這種質地的物品比較排斥,麥麥也是一樣,最初不願意觸碰,我的做法是,藉助輔助工具或者玩具,逐步引導寶寶接受。我在泡沫裡面放入了一些她喜歡的彩色海洋寶寶球,還給了她一把勺子,一張紙巾供她隨時擦手。經過了這些輔助工具帶來的心理建設,她很快就願意直接用手去觸摸了,玩得不亦樂乎。
不過如果寶寶實在不喜歡剃鬚膏的氣味和手感,也不用強求,可以用其他物品代替,比如打發的蛋白,或者奶油。玩之前,也需要將少量剃鬚膏放在寶寶手上進行測試,看看是否有過敏反應。
20. 小實驗 - 可樂噴泉
材料:可樂,泡騰片
早教類別:科學實驗,觀察力,專注力
可樂從瓶口噴出,並伴有大量氣泡溢出,爆發力太強,幾秒鐘的時間半瓶可樂就沒了。
21. 意面麥圈串串串
材料:橡皮泥,義大利麵,麥圈
早教類別:精細運動與專注力
這個年齡的寶寶對細小的物品很有興趣,很多都熱衷於穿孔,穿線等類似的動作。穿插對於手指精細,手眼協調力以及專注力都是很好的鍛鍊。我用橡皮泥做為底座,分別插上幾根義大利麵,拿一碗麥圈在她面前,不做過多解釋,她就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了。還可以將穿麥圈與數數結合,增加難度。
遊戲結束後我也不用收拾殘局,因為麥圈全部被她吃到肚子裡去了。
22. 麥圈色彩分類
材料:麥圈
早教類別:分類與邏輯,色彩認知,專注力
我根據麥圈的顏色,在紙上畫了三個同樣顏色圓圈,我讓麥麥把麥圈按照顏色分類,放入相應的圓圈裡面。這三種都是常見的顏色,看繪本,看畫冊,吃水果時都見縫插針提到過,所以完成起來沒有太大難度。
可以逐漸 「升級」 玩法,將問題進行更深一層的延伸,比如 」什麼水果是紫色的?除了葡萄還有其他什麼水果也是紫色的?把家裡所有紫色的東西都找出來?」 ,通過此類問題幫助他們自發的進行更深一層的色彩歸納以及整理。
每個顏色都放在了對應顏色的圈裡面,感覺自己很厲害,情不自禁歡呼了起來。
23. 卡片刮畫
材料:顏料,卡片,棉籤
早教類別:美術,創意
我把顏料擠在紙上,給麥麥一張質地較硬的購物卡,讓她可以用卡片將顏料刮均勻,練習手部控制能力,也可以觀察顏料互相混合後的效果,以及感受顏色的漸變。
之後我用棉籤在攤開的顏料上寫上了麥麥的英文名字,麥麥也學著我的樣子用棉籤開始畫畫,在顏料上留下痕跡。
24. 帶小羊去散步
早教類別:戶外
2歲的孩子喜歡模仿各種行為,尤其是對父母行為的模仿,去醫院打完疫苗,回家後就拿著細長條的物品模仿醫生的動作;我炒菜,她在也一旁拿著玩具鍋碗炒菜;我推車,她也要幫我推,正好朋友送了一個超級迷你的小推車,她很喜歡,學著我的樣子,推著自己喜歡的毛絨玩具在樓下散步,學著平時坐安全座椅要繫緊安全帶的樣子,也會給小羊系好安全帶。
對於這個時期愛模仿的寶寶,我給自己的原則是:提醒自己謹言慎行,為孩子樹立正確的模仿對象;放手讓孩子去模仿,提供適齡道具滿足模仿需要。
25. 木頭水果切切切
材料:木質水果玩具套裝
早教類別:精細運動,手腕力量,專注力,配對,色彩認知
麥麥從很小就開始玩這套木質玩具水果,起初我一手拿玩具,她另一隻手和我玩拔河遊戲,鍛鍊手指手腕力量。慢慢的她可以自己一手抓一塊積木,琢磨著撕扯開。後來可以在我的協助下用裡面配套的木頭刀完成切割動作了,我一手扶著玩具的一邊,她一手用力,前後移動木頭刀以方便切割。
兩歲的寶寶大部分應該可以獨立完成整個切割過程了,並在 「切」 的動作練習中,學習鞏固各種水果的名稱,顏色,形態。
26. 切香蕉
材料:木質水果玩具套裝
早教類別:精細運動,手腕力量,專注力,生活實踐
「切」 的動作駕輕就熟以後,就來試試切真的香蕉吧,體會食物切割時的真實質感。切完後的香蕉自己吃一口,餵媽媽吃一口,好有成就感!
為了安全起見,我為她提供的是不鋒利的塑料刀。
27. 小實驗 - 不同布料的吸水力測試
材料:棉布,麻布,絲綢,化纖布,水
類別:感官,科學
我準備了幾塊尺寸相同但質地不同的幾塊布料,有棉布,麻布,絲綢,化纖布。麥麥依次將布料放入水中再拿起,用手擠壓布料,通過擠水時的手感和擠出的水量感受布料不同的吸水性。
有意思的是,在試過了所有布料以後,麥麥捨棄了其他質地的布料,唯獨選擇了吸水性最好,能擠出最多水的棉布,一直循環往復的做著 「浸泡棉布 - 拿起 - 擠水 - 浸泡」 的動作。這個年紀的孩子,雖然沒辦法理解事物最本質的屬性,但是他們可以通過各種感官建立認知。
28. 神奇的水畫紙
材料:Magic Water Paint 畫紙
早教類別:美術繪畫
買了一套名叫 「 Magic Water Paint" 的白色畫紙,紙張上面本身是純白色,但遇水後則會顯示出隱藏在畫紙裡不同的顏色,可以讓孩子在塗色過程中建立因果聯繫,還可以在塗色中幫助他們認識顏色。
29. 自己剝雞蛋
早教類別:精細運動,專注力,生活實踐
麥麥最愛吃雞蛋,每天早晨我都會把煮好的雞蛋放在她的碗裡,讓她自己嘗試去剝開。第一次我先為她演示如何將雞蛋在桌子上用力敲出裂紋,如何從裂紋處開始剝,她很快學會。剝一顆完整的雞蛋可以鍛鍊到手眼協調以及手指精細能力,對耐心也是很好的操練。
無處不在的生活實踐練習,就從每天早晨自己剝雞蛋開始吧!
30. 跳房子識數字
早教類別:戶外運動,身體技能,數學數字
公園裡的 「跳房子」 時常讓我想起小時候家屬大院裡一個個盛夏的傍晚,小夥伴們手裡一人一根棒棒冰,在昏黃的路燈下跳大繩,跳房子,扔沙包,吃小浣熊乾脆麵集卡片。
長大後的我,帶著自己的女兒繼續玩跳房子,我們的玩法很隨意:我說出一個數字,麥麥找到並站在上面,幫助她認識數字,她心情好願意聽指令的時候,可以順利找到2,4,6,9這幾個數字,不願意聽指令時,則來回在每一個數字上跳啊蹦啊,張開雙臂誤以為自己是一隻大雕。
31. 我畫你猜
材料:筆,紙
早教類別:親子互動,美術繪畫
從小就在各種綜藝節目中看過「我畫你猜」 的遊戲,每個人用自己千奇百怪的畫風表達著自己的想法,而猜的人又因為各種理解的偏差鬧出各種笑話,作為家庭互動遊戲,真是再適合不過了。
有時候我還沒畫完,麥麥就已經猜出我畫的是什麼,我只能說,在如此拙劣的畫風之下,還能保持這般準確率的,也就是自己親閨女了。當然了,我也不怕別人笑話我畫的畫,有麥爸在,我絕對不是我家畫畫最差的。
怎麼樣?有沒有哪一個遊戲是你覺得寶寶會喜歡的呢?
如果有,就一起玩起來吧!
今天的文章來自麥麥媽,親子遊戲書《陪伴是最好的愛—130個親子創意啟蒙互動遊戲》作者,公眾號「大麥小哈遊戲室『(id:gh_2db01e2d660a)創辦人。住在美國矽谷的巨蟹座文科女,兩個女孩的媽媽。擅長親子陪玩,設計早教遊戲,原創音樂,以及記錄並分享一切有意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