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了,又到了吃枇杷的季節。 枇杷,被稱為春天第一「果」,具有潤肺止咳、清熱解毒功效。春天是流感的多發季節,特別是今年「新冠疫情」的出現,讓國人更注重健康、肺部保養和免疫力提升!這就要多運動、多吃水果。當然,春天就是吃枇杷最好季節。
枇杷藥食同源、藥食兩用,鼎鼎有名的「川貝枇杷膏」各大藥店皆有售,專治咳嗽、祛痰潤肺的藥品。枇杷的保鮮時間比較短,把枇杷做成枇杷膏冷藏就是首選!在福建閩南枇杷產地,旺季時,當地人會在家裡自己動手製作枇杷膏,以備咳嗽、肺部祛痰時服用,或每天泡溫開水當飲料喝。
在清代光緒年間,秋謹的祖父「秋嘉禾」曾經兩次任漳州雲霄同知(公元1878年和1889年)就經常以當地盛產的枇杷花、枇杷葉、枇杷根,一同熬製後,置於其住地,供百姓飲用,以滋陰降火,清肺化痰,治療感冒咳嗽。「秋嘉禾」這個雲霄的父母官常對百姓說:「這是民間藥品,省錢又能治病。」
福建閩南金三角是指廈門、泉州和漳州。漳州雲霄和莆田(古時歸泉州府管轄)就盛產枇杷;閩南的枇杷栽培歷史悠久,唐代就有史料記載。一千三百多年前,「開漳聖王」陳元光奉詔南下,最早屯兵紮營之地就在雲霄漳江邊,枇杷的栽種技術也隨之傳入雲霄。
因閩南地處沿海,背山面海、地形上能聚留冬季海上西南暖溼氣流潤而不燥,年均溫20℃,有利於熱帶型的枇杷生長發育,於是就在閩南落地生根、枝繁葉茂。
今天分享一個枇杷膏製作方法,「不去皮、不去核」,熬製簡單、療效提升20%。 一般枇杷膏要放入「川貝」,這樣藥味太重,孩子不喜歡;而且「去皮、去核」,太浪費!枇杷的「皮」在中藥裡稱為「木白皮」,枇杷的核也是中藥材。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枇杷乃和胃降氣,清熱解暑之佳品良藥。」
把「枇杷皮、核」一起熬製;皮有細小絨毛,清洗時加入細鹽戳洗,同時把蒂和尾去除;入鍋時,把枇杷捏破,切記不要加入水!枇杷水分充足;兩斤枇杷放入半斤冰糖,也可以加「雪梨」、「金桔」等,口味因人而異;最後把「核」挑出即可,「皮」就留著,增加口感,有嚼勁。
傳統手工製作需60分鐘,要不斷的翻炒,直至把枇杷熬成膏狀。如果怕麻煩的,可以用自動攪拌的烹飪機來製作,相對就簡單多了,時間也縮短一半。 枇杷膏製作好後,放涼,裝罐密封,放冰箱可以冷藏100天。每天清晨可溫開水泡枇杷膏一勺服用,清火潤肺、止咳化痰。
趕快動手吧!一起來熬製枇杷膏,莫負春天第一「果」帶給我們的大自然恩惠,春天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