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就是告訴我們要破執。一個是我執、一個是法執、一個是空執。凡夫有我執;二乘有法執。所謂空執,是指一般人聽到佛法講空,誤以為達到空靈的境界,就已經到家了;殊不知執著一個空靈的境界,不見本空,就是空執。禪宗祖師說:「虛空粉碎。」連虛空都要粉碎,空也不可執著,要把這個「執」放下,放下就是破執;否則,
「執之失度,必入邪路」,就會偏到一邊、落入邪道去了,如此一來就與無上菩提不相應。「執」就是執著,執一切為實有。講空,就執著空;講有,就執著有;講神通,就執著神通,這就是執。講到「白」的,馬上想到一個白的東西;講到「黑」的,馬上想到一個黑的東西,這也是執。晚上做了一個好夢,第二天醒來就感到很高興:「今天一定有好事、喜事要發生了!」於是就在這裡等待,
心中充滿了喜悅;等了一天、兩天、三天、四天……「怎麼搞的?好事還沒來?」心中很失望,心情一下就變成悲哀、煩惱。如果是晚上做了惡夢,心裡就想:「糟了!明天可能會大禍臨頭!」便開始憂愁煩惱……這些都是執。「執之失度」。「度」就是一個原則、標準;這個地方是以不生不滅為標準、以菩提自性為標準。「失度」,就是失去了分寸、標準。
只要有一念執著,不論執內執外、執大執小、執是執非,乃至於執著無上菩提……就與這個標準有差別。例如:一執著無為法,無為法馬上就變成有為法了,這就是「失度」。「執之失度,必入邪路」,有了這些執著的心念,就會有所偏差,使自己走入邪路;邪路,就不是大路、不是正路。所以什麼都不要執。以佛法來講,所謂的「邪」,也有層次上的差別。
譬如說:就凡位來看,持五戒是好的,但一般眾生容易起執著;以不生不滅心這個最高境界來講,執著五戒為實有,便與菩提大路不相應,就已經墮入邪路了。菩提大路是一念不生,《楞嚴經》云:「攝心為戒。」這念心安住在如如不動、了了常知,才是真正的戒體,其他都是相;要由相回歸到心之體,才是正。依此類推,就能明白佛法所講的正、邪,是依我們站在什麼觀點來看。站在人道來看,五戒是正,五逆是邪;站在天道來看,十善才是正,五戒則是邪;
站在聲聞、緣覺來看,四諦、十二因緣才是正,五戒、十善都是邪;站在菩薩的境界來看,六波羅蜜才是正,其餘的都是邪;站在菩提自性來看,一念不生才是正,六波羅蜜還是邪。〈信心銘〉所講,是指當下這念不去不來、不生不滅的心;這個菩提自性、清淨法身才是正,這是最高境界,離開這個境界,都稱之為邪。念佛也是如此,古德云:「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相應,是指跟不去不來、不生不滅的心相應;跟無住心、自然心相應;跟本具的清淨心相應。眾生無始以來迷失自然、迷失本心,始終住在名利財色、住在見聞覺知,放任這念心,執著要有見、有聞;要有覺、有知,才不覺得無聊,因此這個心靜都靜不下來,如果靜下來幾分鐘,馬上又感覺無聊。知道了這些道理,就要把它翻轉過來,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修行只有這條老老實實的路!這是最實在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