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五十,放下執著(說得真好)

2021-01-09 人生五味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書,ID:youshuc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

五十歲了,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已經品嘗過了,風風雨雨也都經歷過了。

看問題越來越通透,內心越來越平和。

五十歲之前,為了子女、家庭、工作勞碌奔波。

五十歲之後,人生過半,生命要留給自己。

重新開始,重新啟程,用另一種姿態去面對自己的後半生。

不執著,隨性而為

莫言曾說:

「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諱的就是個十全十美。」

天上的月亮,一旦圓滿了,馬上就要虧厭;

樹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馬上就要墜落。

凡事總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恆。

年輕的時候,凡事都要求一個盡善盡美。

可是到頭來,卻發現生活依然有太多不如意。

慢慢地,人也就放下了執著。

不完滿才是人生,不如意才是生活。

張愛玲曾愛極了胡蘭成。

她第一次覺得自己「低到塵埃裡」。

可是胡蘭成這個人渣男本色,不停地廝混在各種女人之間。

在上海醫院和護士同居,在溫州和同學的繼母鬼混。

張愛玲發現之後,一封長信與胡蘭成分手,留下三十萬稿費之後,二人再無來往。

這份乾脆和果決,著實讓人佩服。

後來認識賴雅,賴雅專一而體貼,張愛玲心甘情願地做了一世的賴雅夫人。

心如蓮花不著水,又如日月不住空。

人過半生,要學會放下。

那些挽留不了的人,無法達成的事,不如就放手吧。

放下包袱、放下煩惱,放下執著,人生自然從容灑脫。

不貪婪,平安就好

人過五十,慢慢明白,一個人的富貴看的是運氣,強求也強求不來。

平安健康,就已經是莫大的福氣。

明代徐階和孫承恩都是尚書,兩家對巷而居。

徐階門庭若市,來拜訪的人排到孫尚書的門前。

孫尚書每天回家就關門睡覺,門口一個求見的人也沒有。

僕人為此不忿,他說:

「你想去就去唄,別擾了我的清淨。」

徐階退休之後家產豐盈,松江老家更是田產無數,為此被海瑞清查。

查完之後朝野譁然,徐階為此得了一個「權奸」的外號,名聲掃地。

家人還為此入獄,鬧得滿城皆知,雞飛狗跳。

反而是孫尚書退休之後,晚年沒有風雨,過得愜意而舒適。

錢財買不來生命,利益換不回健康。

銀子再多,日子卻過得不舒心,那又有什麼意義?

人過五十,要懂得知足。

身體健康,無病無災,一輩子平平安安,就是一個人最大的福氣。

不委屈,珍惜自己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牛馬。

操勞半生,兒女成家立業,要開始為自己打算了。

不要再委屈自己,要開始犒勞自己,學著去真正享受生活,擁抱生活。

最牛東北大爺王德順,到了五十歲的時候,才開始瘋狂健身。

60歲首創「活雕塑」,78歲狂飆摩託,79歲走上T臺。

別人問他年輕的秘訣,他說:

「折騰這麼多,就圖玩個高興,心態好,人才能健康。」

他說自己的人生才剛剛開始!有夢就去追,活著就得帶勁兒!

80歲的王德順,活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也是最美的樣子。

人生不能重來,要為自己活一遭,千萬不能留遺憾。

五十歲,人生過半,不是落幕的序曲,而是開幕的序章。

放下執著,懂得知足,享受生活,從現在開始,過好自己的小日子,一定可以遇見新的美好。

相關焦點

  • 慢慢學會,放下執著
    煩惱來自於執著,凡夫都有執著,有人執著多,處處執著,事事執著,執著多煩惱也多,不學會放下執念,就面臨無盡的煩惱和求不得苦,例如,上床睡覺,脫鞋養成的可慣必須擺放正,有一天忘想好象沒放正,躺那就想這鞋放正沒放正啊,起來看看,放正了,放心睡覺了,這就是執著,這是小事,生活中我們很多執著,飯不香,衣服了
  • 佛說:執著與放下,就在一念之間
    人生一世幾十年,不就是讓自己過得滿意,過的快樂,過好這一生,不自尋煩惱,不給自己過多執念。唯有自悟,才能自渡,才能看開想看,活得更好。唯有自悟,才能自渡人生不易,活久了,再回頭望,你就會明白,歲月流逝的太快,曾經那些執著的東西,早以是過往雲煙。也許我們用一生去追尋的東西,到最後也不屬於你。
  • 人生要學會放下,放下不切實際的期待,放下沒有結果的執著
    一個人生活得好不好,取決於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什麼事都要問別人,就算身邊高手環繞,智者輩出,人生依然會一塌糊塗。你期待什麼,什麼就會離你越遠;你執著誰,就會被誰傷害得最深。相聚就是離別的序幕,而離別就是相遇的本初。學會放下,放下不切實際的期待,放下沒有結果的執著。人生失意時,切記隨緣。心情不好時,當需涵養。心情愉悅時,當需沉潛。
  • 執著與放下-漫談三十
    這兩個故事給我帶來了深深的思索,尤其第二個故事讓我很震撼,不是說那些執著的諫臣只會死於昏君之手嗎,緣何漢宣帝這樣有名的明君也會搞死手下的忠臣?執著之路如此艱難,我們是否應該放下,該如何放下,該放下哪些?這個問題其實是有標準答案的,我們應該放下個人私慾,執著於理想信念。但我覺得這個回答太過寬泛,層次不夠,我想說的不止於此。
  • 人生的苦,一念執著,一念放下
    佛說:「眾生皆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恨、愛別離、五陰熾盛。」每一苦都讓人心酸無奈,拿不起,放不下,傷身傷神。自從脫離母體,便有了嬰兒第一聲啼哭,年幼時無憂無慮的日子總是那麼短暫。上了學,要讀書,要上進,便要受寒窗苦讀的罪。
  • 有過執著,方能放下執著-婚姻諮詢案例系列
    當時的我,只是不停地告訴自己:「這不是真的,肯定是因為我哪裡做得不好,他才找其她女人,我要把他留下來」。   那當時的你在那麼困難的情況下又做了什麼呢?我放下了自己所有的驕傲和自尊,開始做我所能做的所有事去討好他,不讓他做一點家務,每天發消息給他噓寒問暖。那樣有效嗎?
  • 放下執著(深度好文)
    執著如淵,是漸入死亡的沿線。執著如塵,是徒勞的無功而返,執著如淚,是滴入心中的破碎,破碎而飛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人們總是痴迷失去的,而忽略了身邊的人或物。人生中遇到的任何事都不能太過執著,要學會放下。不要太過執著,因為那只是徒增自己的煩惱,傷人傷已,學會一切隨心,順其自然。
  • 放下執著,看淡得失
    佛陀曾說過:「大地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是說,眾生都有佛性,但因為妄想執著,很難顯露佛性、證悟成佛。佛教認為,一切煩惱和罪惡的根源皆是對自我的執著,故而有「為何團團轉,只因繩未斷」之說,這個「繩」就是指「執著」。執著的原因,往往是過於看重個人得失。如果一個人總想著個人得失,總是患得患失、難以自拔,必定會活得特別痛苦。
  • 佛教:放下對布施的執著
    佛陀所有言教最終都是讓我們放下執著,菩薩道的六度首先就講布施,那麼菩薩的布施是要求做到三輪體空的,就是要求我們放下對布施的執著。布施要三輪體空,並不是教我們不要布施,而是教我們布施的時候不要執著有個「我」很偉大在做布施,也不要執著我布施了多少,也不要執著我布施給了誰。所以,我們要用清淨平等的心去布施,才能真正捨棄內心的貪念。在布施時對布施的財物、布施的對象、對布施的『』我」的執著都舍掉。不執著一個「我」在布施,不執著「我」所布施的對象,也不執著所布施的財物,這叫三輪體空。
  • 放下執著的苦,要從忍辱修起
    佛說,因為自己的執著。對人、事、物的執著,使人的心量變得狹窄,連煩惱也放不下。執著帶來的痛苦,不但會影響他人,更重要的是給自己的心套了牢籠,影響自己的修行和生活。佛法告訴我們,放下執著的苦,要從忍辱修起,寬容做起。我們經常說婆娑世界,意思就是「要忍的世界」。忍辱對治嗔恨。世人皆因無法滿足貪慾,而起嗔恨心。
  • 放下過去曾經執著的自己
    覺得會是一種負擔還是覺得畢竟是很久的感情不忍心說出來,我很想說如果不放下就會把自己拉進深淵,當你經歷頭髮掉得多還有整夜整夜地睡不著的時候。想像著身體逐漸消瘦,剛剛開始以為是別的原因,但是發現這些原因並改過來的時候,發現這些並沒有什麼用,最後的最後我才發現原來我在乎了一個生性冷淡而且不會哄人的人。
  • 放下執著,其實一切都是很美好的
    我們覺得心中無法解脫,是因為不能放下。放下執著,同時放下那些欲望與不舍,把一切看淡,才能獲得解脫。我們因為執著不該執著的東西,因而經歷不該經歷的痛苦。生命就是這樣,人心之所以不安,是因為將自己寄托在了本來就不穩定也不真實的東西上,比如物質,比如金錢只有放下這種執著,才能獲得真正的解脫。個身心疲憊的年輕人來到深山古剎前詢問高僧:「我分不清楚,到底什麼時候應該執著,什麼時候應該放棄。
  • 鬆開拳頭,攤開雙手,放下執著
    心放平了,一切都會風平浪靜;心放正了,一切都會一帆風順;心放下了,快樂與幸福也就隨之而來了。我們越執著,對自己的傷害越大。如果我們不執著於快樂,快樂自然而然就來了;如果我們不逃避痛苦,痛苦自然而然就遠了;如果我們不沉迷於欲望,壓力自然而然就小了。心放平了,一切都會風平浪靜;心放正了,一切都會一帆風順;心放下了,快樂與幸福也就隨之而來了。
  • 人生,接受無常,放下執著!
    人生總是會在不經意間有些人闖進你的生活,有些人突然離去,學會接受命運的無常,放下所有的執著。無常是我們這一生的課題,你需要學會接受所有的離別,忍受得了所有的不如意,一切都需要坦然地去面對接受,在無常面前你我都改變不了什麼更阻止不了它的到了,因此我們要漸漸學會接受生活給我們帶來的一切樂與悲。人生,有些事情我們無法改變,唯有接受。
  • 要學會放下,放下不切實際的期待,放下沒有結果的執著
    要學會放下,放下不切實際的期待,放下沒有結果的執著1:你要明白,再燙手的水還是會涼,再飽滿的熱情還是會退散,再愛的人還是會離開,所以你要乖,要長大,不再張口就是來日方長,而要習慣走人茶涼。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
  • 人生只有少執著,多放下,才能智慧圓融
    星雲大師曾經說過:「人生唯有少執著,多放下。對名利不執著,對權位不執著,對人我是非能放下,對情愛慾念能放下,才能享受隨緣隨喜的解脫生活。」這句話告誡世人,人生在世,只有放棄執著,學會放下,才能求新求變,才能接納新生,才能隨喜隨緣,才能智慧圓融。什麼叫圓融?
  • 佛說:世出世間法都是虛幻不實的,你能徹底放下對人法的執著嗎?
    首先主要是破世人的貪愛我執之心,佛言: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視紈素之服如敝帛,視大千界如一訶子,視阿耨池水如塗足油。在這裡,佛祖為我們舉了五個例子,用他的慧眼,為我們將世人所貪愛的一切都進行了深刻的揭示,使世人知道自己所貪戀執著的一切是多麼的虛幻不實。
  • 晨讀丨請學會放下不必要的執著
    老家有一位花阿姨,前半生過得很辛苦,好在如今孩子都有好出路,村裡人都很羨慕她。但花阿姨總愛與人比較,常常因此滿腹牢騷。 她尤其愛跟閨蜜董阿姨比,看著董阿姨家有、自己家卻沒有的東西,她總不自覺地眼紅,非要去分個高下。年輕時比誰長得好看、誰老公對自己好,現在老了,就開始比兒女。
  • 愛自己的方式是放下執著
    我們認為愛他人就關心他的身體,父母對孩子身體的在乎和執著自不必說:小的時候抱在懷裡生怕磕著碰著;成長過程中,怕他身體不夠健康而為他進行滋補;成人後,還是為了他的健康長壽而操心。但真正去觀察,絕大多數所作都起不到什麼作用,苦還是要他自己去受,而且他也會在過程中造下許多惡業。當我們一再強調愛自己和他人的身體時,卻恰恰做了損害身體的無義之事。
  • 慧律法師:放下執著煩惱 才能得到快樂
    放下執著煩惱,才能得到快樂。(圖片來源:資料圖片)哲學家說:「有智慧的人隨時從周圍取得快樂,沒有智慧的人希望別人給他快樂。」快樂是來自內在的解脫,你的內心不快樂,每天祈求誰給你快樂呢?人就是這麼可憐,自己的臉黑了一半,卻看到別人的臉很髒,然後就笑人家,說:「嘿嘿,你的臉黑了一點。」人家就告訴他:「我黑了一點,你黑了一半!」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面目,卻很注意地看別人的言行,看得很清楚。自己的缺點看不到,而每天在批評別人的好壞,每天在牢騷抱怨。人就是這樣,用別人的缺點來煩惱自己,活得很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