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心的本質,具有虛空的特性,因為「空」,無限量。所以佛能夠「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是什麼障礙了心,使得它變得計較、嗔怒、嫉妒、怨恨等?佛說,因為自己的執著。對人、事、物的執著,使人的心量變得狹窄,連煩惱也放不下。
執著帶來的痛苦,不但會影響他人,更重要的是給自己的心套了牢籠,影響自己的修行和生活。
佛法告訴我們,放下執著的苦,要從忍辱修起,寬容做起。
我們經常說婆娑世界,意思就是「要忍的世界」。忍辱對治嗔恨。世人皆因無法滿足貪慾,而起嗔恨心。嗔恨心會導致朋友反目、親戚成仇;父子之情、夫妻之愛也會因嗔恨而喪失。
修忍辱不是叫人憋著
忍,仁者的心量,所以說「仁者無敵」。為什麼會無敵?仁者能忍,不與小人計較,不爭,則不能與之爭。
忍辱,不但要忍世人給予的辱,同時也要忍受自己的境遇。好的要「忍」,在富貴順利的境遇裡,忍驕矜沉迷的心不生;不好的也要「忍」,在不順不逆、萬法生滅的常境中,忍隨俗浮沉之念不生。
佛所說的忍,不是憋著,而是先接受,然後化解。
一方面,別人向你發脾氣,找你麻煩,是別人的思維和情緒使然。別人心中有不忿,需要發洩出來,如果不讓他發洩,會憋出病來。所以允許別人發洩,當對方的垃圾桶,是一種功德。
另一方面,別人有什麼情緒和思維是別人的問題,和你自己無關,千萬不可接過對方的負能量,損害自己。
能忍得自在
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沒有一切如意的環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性,這就是婆娑世界。
世界有熱帶和寒帶,生活在哪裡就要適應那裡的環境。習慣成自然,應受多少苦,多少快樂都有前世的業因。
各人有各人的性格,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希望和成就,放下爭執,互相隨順才能和諧共生。
有些行為我們很難辨別其是非對錯,有時看似兇惡的行為,細細推究卻是救人的善心。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