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兒童是否真的需要吃保健品?很多人都分不清,最好了解下
人體在不同時期,人體消化以及吸收功能不同,人體對營養物質的需求量也會有所差異,並且呈現兩個極端,一是老人,二是小孩。隨著人體的衰老,人體胃腸功能下降;營養缺乏就會導致人體加速衰老或病變。小孩的胃腸功能發育不完全,吸收能力也會比較弱,所以也比較容易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就會影響人體生長發育。所以說到補,往往是針對這兩類人群。相比之下,人們更擔心也更加關注小孩子的營養情況。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小心肝」,當然也是未來的希望。很多家長總是擔心孩子吃不好,營養不良影響智力發育以及長個。這也就給保健品市場提供了商機,那麼是不是每個孩子都需要吃保健品呢。
學齡兒童是否真的需要吃保健品?
學齡兒童就是指達到入學年齡的兒童。一般就是指6——12歲的這群孩子。超過12歲就屬於青少年時期。學齡兒童相比於嬰幼兒時期,胃腸功能還是有了很大進步,吸收功能也有所增強,但是依然不是很完全。因此家長們對於孩子們的營養狀況還是需要多關注些。那麼是不是代表一定要吃些保健品呢?我認為這倒不一定需要。理論上,如果能夠從食物中獲取人體所需的營養素,一般不建議去通過藥物或保健品來補充。
所以我們需要多觀察,一方需要了解孩子的生長發育狀況,如果在正常飲食的情況下,發育良好,一般就不存在營養不良的情況,自然就不需要藥補。此外,觀察孩子是否存在挑食或偏食現象。如果沒有,一般也會導致營養不良,再就是大小便以及睡眠情況。總的來說,如果這個時期的孩子能吃能睡,也比較活潑好動,正常吃飯就好了。
反之,如果孩子經常食欲不振,挑食或偏食嚴重,而且人體發育與同齡人有差異,平時比較安靜,不是很活潑等,就引起重視,在選擇吃保健品之前,最好去醫院做過體檢,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孩子進補的三大誤區:
誤區一、營養素攝入過多總比不足要好
這是一個非常普遍存在的現象,尤其是一些老人帶小孩的。感覺孩子養的白白胖胖的才叫好,營養豐富。事實上並非如此,人體所需的7大營養素,分別是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礦物質、水與纖維素。其中蛋白質、脂肪、糖類屬於三大基礎物質,如果攝入過多就會導致人體肥胖。肥胖事實上也是屬於營養不良,卻常常被忽略。此外,對於維生素與礦物質,攝入過多對人體健康也是不利的,甚至有些可能會出現中毒現象。
據網媒報導,前不久在某兒童醫院,一個4歲女童因服用了超量維生素AD,正在接受洗胃治療。她的母親描述,「每天把維生素像吃糖一樣吃,最多的一次吃了30多粒。」這樣的現象我想絕對不是個例。
誤區二、吃保健品可促進孩子智力發育或長高
這個也是很多兒童類保健品的賣點。事實上,如果孩子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發育。但是在營養均衡的條件下,再吃保健品,對孩子的智力發育以及身高並沒有幫助。那與什麼有關呢?
如果真想提高孩子的智力發育,這個時候應該多讓孩子多參加些社會活動,比如體育鍛鍊,家務勞動,一些健康的社團活動等等,不要剝奪孩子勞動、運動、以及說話的權利。在運動中、勞動中,以及與人交流過程中,孩子學會了思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智力得以發展。如果像圈養的寵物一樣,是有害無益的。而身高與遺傳因素更大,此外與發育年齡也有一定關係,到了青春期之後身高自然長得快些。
誤區三、孩子補充營養就要吃保健品?
很多人認為,「補」就是吃保健品。前面也有說過,如果能夠從食物中獲取,就不建議通過和藥物或者是保健品來補充。所以,只要孩子飲食沒問題,就可以通過添食物來補充營養。否則人體的消化系統就該「寂寞」了,可能導致消化系統功能退化,所以就會對「藥補」形成依賴。
需要注意的是,維生素可以分為兩類,其一是脂溶性維生素,在堅果類食物與肉類食物中含量就非常豐富,比如VA、VD、VE等,都屬於這一類,這類維生素缺乏的可能性很小,因為這些食物孩子大多比較喜歡吃。而且VD可以人體合成,據統計,每天堅持曬太陽30—40分鐘,就可以滿足人體一天的VD需求。
還有一類就是水溶性維生素,比如VC,VB一族等,在水果與蔬菜中含量就比較豐富,如果不喜歡吃蔬菜,就多吃些水果也行。但是水果中纖維素有不太夠,所以蔬菜是每天都需要吃的。
維生素大多不能在體內存儲,因此每天需要從食物中獲取。所以就不要想到,我做昨天吃的很多,今天就可以不吃。這就不行,多餘的維生素會流隨著人體排洩失掉,不會給你存下來備用。所以每天都需要合理的搭配食物才行。
所以孩子要不要補,還是要根據情況來定的。即使需要補,也可以通過食物來補,不一定非得吃保健品,往往呈現病態的時候,一般才需要通過保健品來補,這可以更快些。不知道您看完,還想給孩子吃保健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