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恨不能和君一起共謀大業!曹操:得此人後,北疆高枕無憂!

2020-12-26 顏威說歷史

喜歡三國的朋友,肯定知道劉備是一個愛哭的人,一生哭了很多人。當然,最著名的有六次哭,其中就有一哭是哭給田豫的。

那麼,田豫是誰?

劉備錯過的人

公元184年,漢靈帝光和七年,黃巾軍打著「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旗號攪動天下。當時劉備擔任高唐縣令,結果黃巾軍打來了,搶佔了劉備的城池。

走投無路劉備決定投靠當年的老同學公孫瓚。劉備和公孫瓚都是盧植的學生。

而就在此時,田豫卻來投奔劉備,他覺得劉備這個人不錯。劉備當時很落魄,做夢也沒想到,在自己寄人籬下的時候,居然還有人前來投奔。

所以,劉備對田豫非常器重,從幽州、青州再到徐州,一直將田豫留在自己的身邊,希望能一起做大事。

不過二人還是分道揚鑣了,因為劉備高升了。

公元194年,漢獻帝興平元年,劉備在徐州牧陶謙的推薦下,擔任豫州刺史。當然,劉備想要田豫一起,不過被田豫拒絕了。

《三國志·魏書·田豫傳》中有記載:

備為豫州刺史,豫以老母求歸,備涕泣與別。曰:「恨不與君共成大事也。」

田豫拒絕劉備的理由是他的老母親疾病纏身,不能自理,他必須回家照顧母親。古人以孝道為先,劉備充滿了遺憾和無奈。

臨別之際,劉備深情的淚水潸然而下,抱著田豫說到:「不能和你一起共創大業,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遺憾啊!」

這一別後,二人再也沒了交集。有時,一別便是一生。之後劉備做他的豫州刺史去了,而田豫繼續跟著公孫瓚。

臨危不懼,一人退萬人

田豫跟劉備分道揚鑣後,被公孫瓚任命為「守東州令」,東州的縣令。不過根據學者的考究,此處應該為筆誤。因為當時沒有東州縣,最有可能的是冀州河間的束州,就是我圖中所指的位置。

這個位置是比較合理的,當年公孫瓚主要勢力範圍包括此地。而田豫擔任束州縣令沒多久,公孫瓚的一個叫王門的手下叛變了公孫瓚,帶著一萬人殺到了束州。

《三國志·田豫傳》記載如下:

豫登城謂門曰:「卿為公孫所厚而去,意有所不得已也;今還作賊,乃知卿亂人耳。夫挈瓶之智,守不假器,吾既受之矣;何不急攻乎?」

看著王門殺來,城裡的守將們都害怕的不得了,唯獨田豫臨危不懼,他站在城樓上,看了看,然後說:

「公孫將軍待你不薄,你卻背離公孫將軍而去,我原以為有什麼不得已的情況。誰知道你竟然投靠賊人反攻舊主,真是個混蛋,忘恩負義之人。就算是提瓶子打水的普通老百姓,都知道看好瓶子別弄丟了。如今我受公孫將軍之命鎮守這裡,你還等什麼,趕緊攻上來決一死戰吧!」

結果田豫的一番話說得王門無地自容,灰溜溜的走了。田豫創造了一個人驚退了一萬人的奇蹟。

從這裡我們也看出了田豫的勇敢,大義凜然。是啊,面對一個背信棄義,背棄舊主,恩將仇報的小人,有什麼好怕的呢?

投奔曹操

田豫在公孫瓚手下沒幾年,公孫瓚就被袁紹擊敗了。

公孫瓚被袁紹打敗後,幽州各地又公推鮮于輔為首領。鮮于輔聽說田豫不錯,於是任命其為長史,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參謀。

《三國志·田豫傳》載:

時雄傑並起,輔莫知所從。豫謂輔曰:「終能定天下者,必曹氏也。宜速歸命,無後禍期。」輔從其計,用受封寵。

當時天下群雄並起,鮮于輔一時間不知道該投靠誰。有說投靠曹操,有說投靠袁紹。於是鮮于輔便向田豫徵求意見。田豫的建議是投靠曹操。

他認為能安定天下的一定是曹操,於是鮮于輔帶著田豫投奔了曹操。

平定烏桓,一人定北疆

田豫投奔曹操後,開啟了他輝煌的一生。

先被任命為穎陰、郎陵令,後遷升為弋陽太守,直到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田豫做了多年文官後,迎來了戰場上建功的機會。那就是對戰烏桓、平定北方。

我們有必要交代一下烏桓。

烏桓又稱為「烏延」「烏丸」,是兩漢時期活躍在中國北方的遊牧勢力之一。

「東胡,烏丸之先,後為鮮卑,在匈奴東,故曰東胡。」烏桓和鮮卑都是東胡的組成部分。

《魏書》上記載烏桓人的生活方式:

「俗善騎射,隨水草放牧,居無常處,以穹廬為宅,皆東向。日弋獵禽獸,食肉飲酪,以毛毳為衣。」

跟北方遊牧民族一樣,烏桓人逐水草而居,是吃肉長大的。

兩漢時期,這個烏桓夾在匈奴和漢帝國之間,兩邊受氣。漢朝衰敗後,烏桓又開始崛起,不斷南下騷擾。

當年袁紹和曹操爭霸天下失敗後,袁紹的兒子逃到了烏桓,請求烏桓幫忙,奪回冀州。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為了剿滅烏桓,曹操主動出擊,東徵烏桓。此戰曹操大獲全勝,烏桓元氣大傷。

曹操那首《觀滄海》就是擊敗烏桓勝利後寫的,非常志得意滿,大氣磅礴。

《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烏桓雖然元氣大傷,但並沒有消停,與此同時,鮮卑人也崛起了。烏桓便聯合鮮卑人再次南下騷擾。於是建安二十三年,曹操決定再次東徵烏桓,主要負責人就是鄢陵侯曹彰和田豫。

《三國志·曹彰傳》載:

彰北徵,入涿郡界,叛胡數千騎卒至。時兵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騎數百匹。用田豫計,固守要隙,虜乃退散。

《三國志·田豫傳》載:

軍次易北,虜伏騎擊之,軍人擾亂,莫知所為。豫因地形,回車結圜陣,弓弩持滿於內,疑兵塞其隙。胡不能進,散去。追擊,大破之,遂前平代,皆豫策也。

這一戰打的並不順利,田豫他們的大軍剛到易水北岸,就遭到了烏桓騎兵的突襲。結果大軍亂作一團,不知如何是好。

田豫表現出了異常的冷靜,他審時度勢,根據地形,把輜重車擺成圓環陣,再讓弓弩手拉滿弓躲在車內,其餘士兵藏在車隊的縫隙之間,以這種鐵桶陣對戰烏桓騎兵的突襲。

烏桓他們怎麼打都打不進來,一著急,居然不歡而散。而田豫則乘勢追擊,於是大破烏桓軍。隨後田豫又揮兵前進,擊敗了前來支援烏桓的鮮卑軍隊。

此戰之後,田豫升為南陽太守。

到魏文帝的時候,鮮卑逐漸興盛強大起來,經常沒事就南下騷擾。田豫再度出擊,鎮守北疆,被任命為烏丸校尉。

「自高柳以東,濊貊以西,鮮卑數十部,比能、彌加、素利割地統御,各有分界;乃共要誓,皆不得以馬與中國市。」

田豫堪當大任後,再次表現出了他高超的智慧。他利用離間計挑撥鮮卑各個部落之間的關係,讓其互相鬥爭,而他從中得利。效果很明顯,田豫成功震懾了鮮卑。

田豫在擔任護烏丸校尉九年,在北疆施以仁政,救助善良、懲治兇惡,對兼併者予以壓服,對豪強者使其離散。在他的治理下邊疆一片太平安定,所以,很多胡人都感謝田豫,都來給他送禮。

田豫沒辦法拒絕胡人的熱情,別人送禮你看得起,這是一種情誼,如果不收,弄得大家都下不來臺。不過每次胡人送給田豫的禮,都登記好然後交給國家,從不拿到家裡。

沒錯,田豫就是這樣的人。

清正廉潔

《三國志·魏書》載:

「(田)豫清儉約素,賞賜皆散之將士。每胡、狄私遺,悉薄藏官,不入家;家常貧匱。」

從這我們完全可以看出田豫的人品,他的清正廉潔。

鮮卑人素利覺得以前送給田豫的牛馬太顯眼,於是準備送金錢,懷金三十斤來到田豫府。

田豫一看就知道什麼意思,他大方地收下了素利的三十斤金子,並連連稱謝。

素利走後,田豫馬上把這三十斤金子一斤不少地送給官府收藏。這就是田豫「不受懷金」的故事。

後來司馬懿取而代之後,田豫不願意與之苟同,多次上書表示說自己不行了,但司馬懿認為田豫很健壯,可以為國效力,田豫說:「年過七十而以居位,譬猶鐘鳴漏盡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

意思就是過了七十歲還佔據著官位,就像滴漏已經漏盡,晨鐘已經敲響,卻還夜行不休,這是對百姓在犯罪啊!

堅決請辭。田豫退休後歸居魏縣。

有一次,一個老朋友去看望田豫。田豫看到了老朋友來了,十分高興,殺雞宰羊,熱情招待。臨走的時候,還依依不捨,一直把朋友送到了至村頭,還說:「我都退休了,你還來看我,感謝了!」

朋友看田豫過得很清貧,但依然不忘好酒好菜招待,十分感動。回去後,要送給田豫錢,但被田豫拒絕了。

高尚啊!

田豫去世後,當地人都很悲痛,為立畫像,修廟立碑祭祀。

縱觀田豫的一生,他為官多年,盡職盡責,為百姓謀福祉。鎮守曹魏北疆,威震北方,使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人品高尚廉潔,從來不貪,不要不義之財。做事上又充滿了智慧,懂得如何利用各種關係來巧妙行事。

總之,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也是後人學習的榜樣。為官不就應該如此嗎?

相關焦點

  • 曹操和劉備說一人不能重用,接班人選擇忽視,造成了相反後果
    曹操和劉備,分別是曹魏和蜀漢的實際締造者,在漢末亂世,憑藉自己獨特的優勢開創了一番基業。作為陣營領袖,此二人在用人、識人的眼光上非常毒辣,人才在他們手上,都能被發揮出最大的價值。他們的手下也都各自有那麼一個人,在別人眼裡都是頂級人才,就是得不到這二位領袖的重用。
  • 劉備因何難成大業?他和老祖劉邦差在哪?後人:劉備僅輸了一個字
    劉備號稱中山靖王之後,是劉邦的嫡孫後代,兩人出身其相似。劉邦用時四年結束楚漢之爭,建立漢朝,劉備和同時期的孫權曹操三分天下,爭鬥幾十年最終以失敗告終。兩人麾下同樣是能人輩出,為何結局截然相反呢 ?與劉邦相比,劉備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從性格和兒時經歷方面來說,二人有許多共通之處。,劉邦出身平民,天性灑脫,成日裡遊手好閒,不事生產。結識了一幫狐朋狗友東遊西蕩。
  • 聽完劉備的一席話後,曹操為何下令:先縊殺呂布、再斬首呂布?
    建安三年,布復叛為術,遣高順攻劉備於沛,破之。呂布再次倒向袁術,派高順攻擊劉備的小沛,這是第二怨。高順此人,乃是呂布麾下第一能徵之將。高順為人剛正,不愛錢財酒色,唯獨喜歡訓練精銳士卒。帳下700勇士,身著精煉鎧甲,手持銳器、弓弩,每每能夠先破敵陣,號稱「陷陣營」。
  • 劉備一生錯待3個人,一個讓他大業難成,另一個讓他差點失去兒子
    劉備一生錯待3個人,一個讓他大業難成,另一個讓他差點失去兒子劉備的一生中最難忘的事,就是帶領著兩人開始了創業,那時候桃花落滿了整個院子。有人說劉備是個偽君子,是因為劉備戰敗之後,車推到了永安宮,負責防守江北的黃權後路也被吳軍切斷了,這個時候劉備是無法和他的軍隊匯合的,他不願意投降到渣權,於是一扭頭就帶著部隊去了北方,像魏國投降。
  • 劉備長坂坡敗逃,曹操如何處置他的兩個女兒?劉備一生羞於提起!
    不同於孫權本就家大業大可以繼承,曹操與劉備兩人的勢力屬於是白手起家,尤其是劉備從一個小小的頭目四處依附,後來成長為一代軍閥自然是有幾分實力的。 話說回來,當劉備帶著一眾人等逃亡的時候,曹操直接率領虎豹騎輕裝奔襲追擊,最終在長坂坡這個地方追上了劉備,劉備見勢不妙再不跑就沒命了,於是便趕緊拋妻棄子,帶上核心團隊撒腿先撤,再也沒心思管百姓將士們的死活了,畢竟自己先活下來才是關鍵,而且有諸葛亮、關羽等這些核心成員在身邊,總有機會東山再起。
  • 如果曹操還政於漢獻帝,漢獻帝有能力一統天下?劉備和孫權答應嗎
    如果曹操把權力還給漢獻帝,那麼他能否一統天下呢?需要看曹操在什麼時候交權了。袁紹還在的時候曹操交權,漢獻帝和戰國周天子沒什麼差別。袁紹坐擁河北四州,物阜民豐,帶甲百萬之多。這個時候就算是曹操,都沒辦法跟袁紹爭雄,只能一味地退讓。
  • 三國曹操和孫權多疑深慮,那麼劉備呢?
    曹操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孫權的疑心也是非常重。但劉備顯然是一個相對比較坦誠的人,用劉備自己話來說就是,他要處處和曹操相反才能得到人所以劉備的疑心並不多,這主要是劉備開的的時候啥也沒有,甚至連可以疑心的人都沒有。
  • 曹操設計誆騙,劉備再三挽留,看完你就知道了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是一句非常經典的歇後語,徐庶原本是劉備身邊的謀士,曹操因為嫉妒劉備有這樣的能人,就偽造書信誆騙徐庶的母親,最後把她接到了曹操安排的住處,以此來要挾徐庶,徐庶得知這樣的情況以後,救母心切,結果在推薦諸葛亮後匆匆離開了劉備,徐庶回到許昌被曹操圈禁任命他為要員
  • 劉備連失徐州和小沛,投靠曹操後,曹操為何不殺他,反養虎為患?
    劉備連失徐州和小沛,投靠曹操後,曹操為何不殺他,反養虎為患?生逢東漢末年的劉皇叔,為人忠厚,卻經歷了「三起三落」。面對徐州牧陶謙的拱手相讓,劉備唾手可得徐州城,最後三次辭讓,最終實至名歸,還在天下博得了美名。
  • 梟雄曹操為什麼收服不了劉備手下人才?六大原因讓他只能望洋興嘆
    梟雄曹操為什麼收服不了劉備手下人才?六大原因讓他只能望洋興嘆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層出現過很多次亂世,而最著名的莫過於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了,其間誕生出了很多英雄豪傑,比如「一代梟雄」曹操和劉備劉皇叔,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曹操奉迎漢獻帝時劉備在幹嘛
    建安元年曹操奉迎獻帝。劉備在這一時期一度擁有一定實力,坐領中原重鎮徐州,劉備領徐州發生在興平元年後半年。當時臨近的曹操在進攻徐州時被呂布偷家,兗州幾乎失盡,只保留三個縣,又碰上中原大飢,仗都打不起來。於是史載州郡擁兵,莫有至者,百官九卿,戰死餓死一大批(詳見後漢書)。而這擁兵不至的州郡長官,當然也要算劉備一個。劉備興平元年領徐州,至興平二年獻帝東奔,據徐州已經一年。最終曹操在建安元年後半年出兵衛洛陽,迎獻帝都許。此時距離劉備據徐州已經過去將近兩年,劉備在這時正好被呂布偷家,丟掉徐州。那為什麼劉備沒有去迎接漢獻帝呢?
  • 為何三國霸主是曹操?光從氣度上看,曹操就遠勝劉備、孫權!
    三國時期,劉備多次因為戰敗投奔到各路諸侯帳,又都突然離去。可以說,劉備是一個反覆無常的人,有一次被呂布戰敗後,他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投靠了曹操,曹操的謀士主張殺掉劉備,荀彧曾向曹操建議說,劉備英雄也,今不早圖,必為患。曹操不答,荀彧出,郭嘉入,曹操說:「荀彧勸我殺玄德,當如何?」
  • 永安託孤時劉備對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便自取」,話裡啥意思?
    永安託孤是劉備時代的最後一件大事。當時,劉備已經病入膏肓,就把諸葛亮召到永安城,把軍國大事都託付給了諸葛亮。最後還說了一句很重的話「如其不才,君便自取」,這話的前半句是說如果劉禪整不成的話,那麼「君便自取」。
  • 「操以暴,吾以仁」,在屠城這個方面,劉備和曹操形成鮮明對比
    劉備和龐統的一段對話中曾經提到"操以暴,吾以仁",在屠城這個方面確實是這樣的。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三國三個大佬——曹操、劉備、孫權的屠城記錄。曹操:屠城如喝水在三國時期,進行過屠城的軍閥不止一個,但是提到屠城最頻繁,造成破壞最大的,無疑是曹操集團。曹操在三國時期對歷史的貢獻最大,這一點不能否認,但是性情也最為殘酷。
  • 世人只知劉備三顧茅廬,殊不知曹操此前已有三顧之舉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的故事是三國歷史的一個經典篇章,諸葛亮在草廬為劉備定下了三分天下而後一統的戰略,並切切實實的幫助劉備得到了三分天下。三顧茅廬的故事也成為了經典的求賢之舉。然而世人只知劉備三顧茅廬,卻不知有另一人,早在劉備之前就有了三顧之舉。此人就是三國裡的一代梟雄曹操。
  • 曹操和劉備臨終前各喊了一人的名字,若後輩聽懂,歷史或將改寫
    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孫權三股勢力稱霸四方,建立了各自的政權,而在政權建立之前,無數英雄血灑戰場,數不清的士兵魂歸他鄉。歷史是殘酷的,卻又是必然的,現在回看歷史,真的有太多需要我們去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反思和借鑑的地方。三國時期的將士們沒有固定的主子,前一刻還是劉備的士卒,打了一仗就投降,下一刻便成了孫權的屬下。
  • 小時候喜歡劉備,長大卻又喜歡曹操,劉備這個「完人」過於完美
    而曹操與劉備二人則成為關注的焦點人物。小時候喜歡劉備,是對是非黑白界限的明確,長大後喜歡曹操,是對人情世故的圓滑和包容。小時候的純真,體現在誰有「理」而喜歡誰,誰弱誰更容易博得同情,而劉備則站在了「理」與「弱」的雙重製高點,所以年幼之時才會覺得劉皇叔應該匡扶漢室,一統天下理所當然。
  • 劉備一生真正錯過的名將只有這三人,沒有太史慈也沒有張遼
    熟悉三國歷史的朋友都了解在魏蜀吳三方勢力中,劉備的人才積累最為薄弱,就拿麾下名將來說劉備時期除了五虎上將和魏延之外,還真沒幾個拿得出手的名將,這方面不要說和曹操比,就是和孫權相比也頗有不如。劉備真正錯過龐德是因為馬超和龐德一起投效漢中張魯之後,龐德因病未能隨同馬超一同前往益州,馬超投靠劉備之前也沒想著把龐德帶出來實在可惜(從時間上來說如果馬超有心的話暗中行事龐德是有可能離開漢中的,因為馬超投靠劉備之後曹操才攻取漢中),在看人和用人這一點上,劉備的眼光不比曹操差多少,劉備也許不會重用馬超,但是以他的眼光有相當大的可能會重用龐德,如此蜀漢多一員虎將矣!
  • 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識破劉備韜光養晦之策,為何還要放虎歸山?
    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識破劉備韜光養晦之策,為何還要放虎歸山?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合,分分合合,你爭我鬥,政權更替過程中,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四大名著《三國演義》中,劉備、曹操和孫權三國鼎立時期,將此歷史定律演繹得淋漓盡致。
  • 劉備是愛哭鬼?別逗了哪有曹操愛哭!網友:難道這就是馭人之術?
    有人就調侃過三國時期劉備的江山都是哭出來的,俗話說的好「男兒有淚不輕彈」,能讓一個堂堂的八尺男兒落淚,那得是多麼傷心的事情!但是劉備真的就如同大家傳言那般愛哭嗎?其實我們回顧歷史就會發現,不僅僅劉備特別愛哭,三國時期的一代梟雄曹操也特別愛哭,兩人一哭都是哭得稀裡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