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蜀漢之爭到三國,相隔四百年歷史。劉備號稱中山靖王之後,是劉邦的嫡孫後代,兩人出身其相似。劉邦用時四年結束楚漢之爭,建立漢朝,劉備和同時期的孫權曹操三分天下,爭鬥幾十年最終以失敗告終。兩人麾下同樣是能人輩出,為何結局截然相反呢 ?與劉邦相比,劉備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從性格和兒時經歷方面來說,二人有許多共通之處。,劉邦出身平民,天性灑脫,成日裡遊手好閒,不事生產。結識了一幫狐朋狗友東遊西蕩。年齡稍長,參加了秦朝的公務員,做個小小亭長,倒也快活。但是劉邦心大,看到秦始皇出巡的隊伍,曾感嘆過: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劉邦以沛縣起家,,人稱:沛公,自此開啟了逐鹿天下的大事業。
劉備方面,其自幼喪父,隨母親賣草履為生,生活雖清貧,不喜詩書,倒也稱得上灑脫。成人後廣交豪傑,以其待人和善,喜怒不形於色,因此身邊集結了不少依附於他的英雄豪傑。
因此從個性方面,兩個人基本類似。發家後身邊的也都有一群能文能武的鐵磁,劉邦方面,武有韓信樊,文有張良陳平;劉備就更不用說了,三國演義作為我們的四大名著,叫不上關雲長張翼德諸葛孔明名字的人,我相信非常少。二人都知賢善用,這方面兩人又有些許相同。
那麼兩人既然有這麼多共通之處,為何一個終成大業,開創了漢朝三四百年的基業,一個「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呢?
人性!
最終導致兩人結局不一樣的原因,就是二人的人性不同。
眾所周知,劉邦是個流氓無賴。
劉邦的父親被項羽俘虜,要用劉父的姓名要挾劉邦就範。可以你看咱們劉邦是怎麼處理的?他對項羽說:當初我們在懷王駕下結為異姓兄弟,現如今我爹就是咱倆的爹,你殺咱爹吃肉喝湯記得也分我一杯,最終道德包袱太重的項羽沒下得去手。更曾在逃亡的過程中,為減輕負擔踢子女下車,獨自逃跑。因此劉邦的任務性格方面,比劉備多了一點:薄情!
作為正統的「漢室之後」,他始終覺得自己要擔負起重現漢室榮光的責任,赤壁之戰之後,劉備打敗曹操在蜀地建立基業,向關中進發,劉備原本是有機會直接滅魏,再去對付東吳的。
為爭奪荊州也為關羽報仇,出兵攻打東吳,被陸遜火燒八百裡連營之後,連續的失敗讓劉備急火攻心,白帝城託孤後離世,蜀國因此元氣大傷,再無爭奪天下的實力。 這種情況如果換做是劉邦呢?兄弟死了就死了,自己的老父親和子女他都不在乎,劉邦還是會先忍住休養生息,待有機會再謀大業。所以,和劉邦相比,劉備最終是輸在了一個「義」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