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已過,忙碌的生活又拉開了序幕!年,是每個中國人心有所屬的一份特殊情結。小孩子盼過年,穿新衣裳,跟小夥伴一起放煙花、討紅包,大人們也喜歡過年,可以全家團聚一堂,圍桌嗑著瓜子看電視、拉家常。原本紅火歡快的節日,我卻在節後的人們眼裡、身上,看到滿滿的疲憊和愁容。
年味越來越淡,人越來越疲憊,春節越來越無聊,各種綜合症卻越來越多,節後綜合症、春節綜合症······
記憶中活潑歡快的「年」像孩子一樣,成長飛快,一個個輪迴的「年」帶起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然而隨著「年」長大的人們,對「年」的記憶也逐漸泛黃,年味兒也因時過境遷而逐漸變淡。
記憶裡回不去的中國「年」空留給我們無限的憧憬和懷念,也只能是憧憬和懷念。
▼
1953年春節,北京的兒童在天安門前放爆竹。
(現在誰敢去放,我敬他是條漢子)
▼
1961年春節,人們在江蘇省南京夫子廟花燈市場上選購花燈。
(記得小時候還買過那种放電池的塑料燈,現在大了也不知道還有沒有賣的)
▼
1966年春節前夕,上海市民在商店裡選購塑料花。塑料花作為年貨曾在中國流行了20多年。
(現在,估計只有一些特殊場所才有塑料花了吧)
▼
1980年春節,浙江紹興柯橋農民在購買年貨。
(現在都加都去某貓某東和某寧的年貨節,送貨到家)
▼
1980年春節前,四川彭縣農民陳開方(前右)買了一臺價值520元人民幣的12英寸黑白電視機,引來無數鄉親們羨慕的目光。
(那時候誰家有個電視可是稀奇寶貝,節目也不多,晚飯後鄰裡鄉親的都會跑到這家來一起看《上海灘》)
▼
1990年春節前後,在陝西西安「飛機城」閻良區,每天都可見一些胸掛紅花的新郎用自行車馱著新娘從大街小巷經過。那個年代,用自行車接新娘曾經一度成為流行的結婚方式。
(如今的你只有一輛自信車,連女票都交不到,就別提結婚了)
▼
1986年春節,吉林長白山區二道白河一戶農民在家門口燃放爆竹。
(現在霧霾肆虐,加之高樓林立,禁放的地方太多,兒時的樂趣早已不在)
▼
1990年春節期間,湖南省吉首市民族少年兒童圖書館在少兒放映廳舉辦《革命傳統影片匯映周》,吸引了大批苗族、土家族等各族兒童。
(小悅悅不知道別人家,反正我家弟弟只知道光頭強、熊大熊二和灰太狼,小兵張嘎是誰恐怕只有他媽媽知道了)
▼
1983年春節,江西省南豐縣農民業餘採茶劇團的演員正在化裝,準備為農民演出。
(社會主義新農村已不再需要有人去演出,貧困的山區也沒人去演出)
▲以上圖片取自光明網
小時候盼過年,長大了怕過年。不只有三姑六婆拿比人家的孩子跟你比成就比工資,更有七大姑八大姨催婚催生娃······
現在過年少了很多熱鬧、少了很多真情。多的是攀比。因為經濟的發達讓我們平日就唾手可得的東西在年節期間不再感到新鮮與激動,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微信群發代替了以往的簡訊群發替代的當面百年。微信紅包更是搶奪了現金紅包的風頭,大有取而代之之勢。因為更加便利和容易,使得「春節」漸漸失去了儀式感。年味越來越淡,過年的習俗也越來越少。不禁讓人想問一句「年味都去哪兒了?」
記憶中的年味只能靠著照片和影像來細細回味與懷念,卻再也找不回曾經的樣子。
但是在我們的祖國寶島臺灣,卻始終為記憶中的古早味保留一席之地。古早味,是一種懷舊的味道,也是記憶中的味道,是根據歷史的製作方法而得到的味道。
「古早味」,最早是閩南人用來形容古舊味道的一個詞。「古」,年代久遠;「早」,早年、童年;無論哪一種都是和傳統密切關聯著。我們探尋古早味,不是為了回到過去,只是為了想清楚,除了成住壞空的感慨,我們還可以把什麼帶到將來,還有什麼情感與精神值得我們細心呵護至將來,那必將到來的將來。
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能藉此發現,與金錢無關的 " 奢侈品 ",與收入無關的精緻人生,以及那些與歲月無關的日久彌新。
在臺灣,因為時髦飲食的衝擊,許多古早味店鋪正日漸式微,而遵循傳統的老師傅、老店鋪,則仍在付出與收成完全不成比例的情況下,默默地艱難支撐,為的是給日漸稀少的懷舊食客們留一份「正宗」的老味道。▼
視頻來自:「悅享Cheers」 - 《兩角銀冬瓜茶》
編輯整理 · 小悅悅
「悅享Cheers」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片來自網絡)
優質生活短視頻日報 & 一鍵式T2O購買模式
投稿、商務合作,請聯繫QQ:3328862140
郵箱yuexiang_cheer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