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甘肅」秦漢時期甘肅的雕塑和工藝美術

2020-12-12 每日甘肅

【溯源甘肅】

秦漢時期甘肅的雕塑和工藝美術

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玉蟬

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綠釉陶雕樓院

靈臺縣出土的西漢銅博戲俑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李清凌

秦漢時期甘肅的藝術,內容豐富,享譽遐邇。在雕塑和工藝美術方面,玉雕、木雕、金屬雕、泥塑和小手工藝作品流傳下來的較多,藝術價值較高,是魏晉隋唐以來甘肅雕塑和工藝美術發展的基礎,也是「絲綢之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玉雕和木雕

甘肅發現秦漢時期的玉雕並不多,但都很精美。如1976年,考古學家從秦安縣隴城公社上袁家村秦墓發掘出土一件谷紋玉璜,通長13釐米,寬2.5釐米。玉色青白,沁黃,透亮,呈扇面形,正中有一小孔,周邊扉稜出廓,表面飾谷紋,一面陰刻有「左百在一」四個篆字。為罕見的秦代佩飾珍品。現藏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甘肅正寧縣湫頭鄉西侯郎出土的一件漢代豬形玉握,高2.9釐米,長12.1釐米,寬2.4釐米。呈平臥圓柱形,四肢屈於身下。玉豬雄渾博大,用自然豪放的「漢八刀」技法雕出,刻線為一面坡形。可能是墓主人生前喜愛的握玉,死後隨葬。

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一件玉蟬,長6.4釐米,寬3.1釐米,厚0.8釐米。青白玉,圓雕。腹平、背凸。玉蟬頭中部凸起,下有穿孔用於系掛。雙面用陰線雕刻出蟬的雙目、雙翼、腹、尾等輪廓。玉質晶瑩,造型逼真,為佩玉。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一件玉帶鉤,長10釐米,寬1.5釐米,厚2.7釐米。質地為青玉,用淺浮雕刻出。鉤首呈龍頭形,高而窄,鉤肚圓鼓,背有一圓鈕。當是貴官豪強的用物。

甘肅出土的漢代木雕很多。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的一件彩繪木雕六博俑,極具考古價值。棋盤長29.2釐米,寬19.3釐米;木俑一高275釐米,一高28.5釐米。棋盤上繪黑底白色「規矩紋」圖案。兩男俑跪坐相向博戲,均梳椎髻,身著黑白相間色右衽交領長袍,墨繪五官、髮髻、鬍鬚、衣領、袖口等。左側俑一手撫膝,一手平舉,似說:「出!」右側俑一手拄地,一手拇食二指捻一長方形棋子,其餘三指伸直,似在謀劃下注。兩俑神態逼真,栩栩如生,反映兩位閒逸老者專心對弈的場景,是一件極為珍貴的工藝品和供研究的實物。

甘肅省博物館藏有一件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木軺(yáo)車,馬長78.8釐米,高88.2釐米;車高95.2釐米,長96.5釐米。由輿、傘蓋、輿奴和馬組成。車有雙轅雙輪,雙輪各有輻條15根。輿奴跪坐,作雙手持韁狀,以黑白兩色勾出眼、鼻及冠服。馬用紅白黑三色彩繪,頭部有銅當盧(又作「當顱」,馬首飾物)。獸面飾銜嚼一副,領上套軛。按當時的法規,應為六百石至一千石官員的用車。

1988年武威柏樹鄉旱灘坡漢墓出土,現藏武威市博物館的漢木鳩杖,殘長71.5釐米。杖首為一長19.5釐米,寬4.8釐米,高7釐米,用松木雕的鳩鳥。鳥身橢圓形,兩腿彎曲,呈臥狀。口含一物,扁平尾上翹。墨筆繪眼睛和羽毛。鳥腹有一圓卯和杖杆相連。杖杆為細長圓木。杖鳩造型生動溫馨,簡潔樸拙,是研究漢代木雕藝術和尊老政策的實物資料。

甘肅出土的漢代木雕,還有彩繪木俑、彩繪木雞棲架、彩繪木臥狗蹲狗、彩繪木馬、彩繪木獨角獸、木虎、木羊、木猴、彩繪木臥貓、木牛拉犁、木牛車、木鬥、木盒、木劍、木匙、木勺木篦、出火燧、木尺、木轉射、木几案、烙花圓木樽等,共幾十種。

工藝美術

甘肅秦漢時期的工藝美術品存世不少,相當珍貴。如出土秦朝的銅鍪(móu)、蒜頭壺、繭形壺,都是有區域特色的銅製工藝品。甘肅武威東漢墓出土的薄如蟬翼的紗衣,明亮光潔的青瓷等,反映這一時期工藝美術達到的高超水平。武威市磨嘴子漢墓出土的織錦繡絹針黹(zhǐ)盒,高16.9釐米,長31釐米。以葦作胎,外用絹、錦等織物,織成富麗精細、結構明快的花紋,錦上還有精美的鎖繡紋飾。針黹盒內裝紡線錠、纏線板、線軸等,錠長20.2釐米,製作精巧,打磨光滑,是存世罕見的漢代紡織工具。纏線板上纏繞的絲線,歷經兩千年仍有光澤。

1972年,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一件釉陶燻爐,高13.7釐米,爐蓋作層林疊巒狀,頂上塑一小鳥,鳥可以轉動,燻爐小巧玲瓏,既實用又頗具觀賞價值。

1984年,武威韓佐鄉紅花村出土一件漢代的金頭花,高約8釐米、徑6.4釐米,重17克。使用錘碟、焊接、鑲嵌技術製成。花莖是用金箔片捲成筒狀,頂端對稱地彎曲伸展出四片橢圓形長葉,中間安一圓環。葉面莖脈可辨,葉端各焊一小環,供吊垂其他飾物,飾物已佚落。四葉中心圓環內、外屈曲伸出七枝細莖,莖端分飾四朵盛開的八瓣小花、兩隻待放的花蕾和一隻小鳥。花心原鑲有寶石,已佚。這枝金頭花用料昂貴,造型華美,制工精細,反映甘肅漢代工藝美術的較高水平。

1987年,文物工作者從金塔縣金塔鄉五星村採集到一件琥珀雕對鳥紋佩飾,長4.5釐米,寬5.8釐米。色橙黃,表面泛白。呈連體交頸對啄的雙鳥形。鳥體扁圓,像一對合體的豆莢。雙目如珠,啄喙尖長,相接相吻。二鳥雙喙處有三角形穿孔,鳥身中下部也有一橫孔,可隨機穿系佩掛。這件佩飾形態別致,雕技巧妙,玲瓏美觀。現藏金塔縣博物館。

1992年,文物工作者從靈臺縣百裡鄉路家溝村徵集到一件銅鎏金嵌貝臥鹿鎮,高5.2釐米,長9.8釐米,寬7.8釐米。鎮體作一挺頸昂首,雙目圓睜,屈肢伏臥的鹿形。橢圓形腹,底平,鹿背像一空盤,邊緣浮雕四肢,表面鎏金,以一圓形褐斑海貝嵌於盤中,象徵鹿身,是一件使用了複合加工技術的工藝品,有著華美絢爛的藝術效果。從其體積看,當是臥榻時用的席鎮。

金屬雕造和陶塑

甘肅秦安縣上袁家村秦墓出土的秦兩詔銅權,高7釐米,底徑5.2釐米,重250餘克,為秦一斤。權體為鐘形,中空。頂部呈微弧形,有穿孔鼻鈕。器表鑄成多道觚稜,詔紋陰刻在觚稜之間,為小篆,刻秦始皇廿六年詔書和秦二世元年詔書。此權保存完好,能較準確地反映秦斤的標準重量,是研究秦代衡制及書法的重要實物資料。

20世紀90年代甘肅靈臺縣出土了一組西漢銅質博戲俑。俑最高9.2釐米,最寬9.7釐米。四俑相向跪坐,身著高領長服。其中二人頭挽髮髻,二人以寬巾裹頭。坐姿不同,形態各異,有的前傾仰首,有的垂臂塌肩;有的袒胸露膊,似在伸手探取;有的屈腿斜身,默然扶膝靜坐。四俑的面部表情不同,刻畫細膩。他們或喜笑顏開,或嚴肅面對,或凝神沉思,或略顯悲愁,神態活現,精彩逼真,具有高超的藝術性和研究價值。

甘肅武威東漢墓出土的銅馬儀仗隊,是甘肅這一時期金屬鑄造技術的極品。從藝術的角度看,雷臺漢墓出土的銅車馬儀仗隊,由38匹銅馬、一頭銅牛、一輛斧車、四輛軺車、三輛輦車、兩輛小車、三輛大車、一輛牛車、17個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個奴婢俑組成,是甘肅迄今發現數量最多的車馬儀仗銅俑,氣勢宏大,鑄造精湛,顯示出甘肅漢代金屬鑄造藝術的傑出技藝和成就。尤其是那匹昂首嘶鳴、疾足奔馳的馬踏飛隼,即所謂銅奔馬,造型尤為矯健精美。塑造者攝取了奔馬三足騰空、一足超掠飛隼的瞬間。讓飛隼回首驚顧,兩相比較更凸顯出奔馬的氣勢和速度。其全身的著力點集注於超越飛隼的一足上,精確地掌握了力學的平衡原理,構思巧妙,造型凝鍊,具有卓越的造形技藝水平。除了銅奔馬外,這裡的銅騎吏、執戟銅騎士乃至每一件銅鑄像,同樣都是極為精美和珍貴的藝術品。

甘肅秦漢時期少數民族的金屬製造技藝也很講究。以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一對金??(jù yú)為例。??是一種垂帶金銀的耳環,是古代少數民族的裝飾品。這對金??高4.2釐米。呈梨形,上部有環,金光燦燦,圓融優美,是甘肅漢代少數民族上層婦女的遺物,頗具研究價值。

《史記·封禪書·索隱》引《漢舊儀》說:秦人「祭人先於隴西西縣人先山,山上皆有土人,山下有?,埒如菜畦,?中各有一土封,故云?」。隴西西縣治所在今甘肅禮縣東北。?是秦漢時代帝王祭祀天神五帝的固定場所,由秦襄公僭創,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就設在今甘肅禮縣。這段話反映出秦人祭天時有祖先配祀,或在「人先」(即先人或祖先)廟前立?祭天,其具體形式是山上有土人,山下有?。「土人」就是泥塑的人像,它的作用相同於匈奴的祭天金人。這一記載說明當時西北已經流行泥塑人像的藝術,可惜至今未見考古實物。

甘肅漢代的陶塑繼承了前代的藝術傳統,又有許多新的改進。下面介紹出土藝術價值較高的幾件陶壺和陶雕樓院。

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現藏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一件雲氣紋彩繪陶壺,高28釐米,口徑11釐米,底徑13釐米。泥質紅陶。侈口,束徑,溜肩、鼓腹,假圈足,平底。主飾雲氣紋,用黑色勾線,然後塗以白色;腹中部有兩組陰弦紋和壓印的細繩紋,下腹部飾一周倒三角紋。另一件現藏臨夏州博物館的東漢御馬飛奔圖彩繪陶壺,1995年從臨夏市場沒收而來。它高38釐米,口徑15.8釐米,腹徑30釐米,底徑21.9釐米。泥質灰陶,敞口,束徑,溜肩、鼓腹,平底。腹部飾色彩鮮豔的紅白黑彩繪,以紅白黑相間的平行線紋分為三層,第一層飾倒三角紋,其間飾雲紋;第二層主題為御馬飛奔,繪一男子騎馬上,策馬奔馳,刻畫相當細膩;第三層兩側飾長捲雲紋。彩繪豔麗,精美超群。

1969年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的東漢黃綠釉陶雕樓院,高105釐米,長67.7釐米,寬54.4釐米,是一隨葬品。據介紹,它由23個構件組裝而成,可拆卸。莊院四周有圍牆,正面開門,門兩旁設窗,裝菱格形窗欞。正門上方建兩層門樓,院內除正面外均有夾牆,院牆四隅上立兩層角樓。門樓與角樓間飛棧通連。院中央矗立五層重簷高樓,每層四面坡出簷,由下至上逐漸收分。中央閣樓與四個角樓之外壁均設透窗,以便對外觀察,遇有外敵來侵時可以由此射箭。陶院整體既是住宅,又是一嚴密通暢堅固的防衛體系。它是漢末河西地區豪強地主建立的武裝防禦式莊園的縮影。除了藝術特色外,還反映墓主人的豪富身份,以及當時動蕩不安、劫掠不斷、家自為防的社會背景。

甘肅省博物館還藏有一件從武威長城鄉徵集來的陶樓院。長43.5釐米,寬37釐米,樓單層高32釐米,屋頂面長18.5釐米,寬17釐米。由院和兩重樓閣上下套接而成。院平面呈正方形,有院牆。院內用十字形隔牆分為四區。前後院開方形門。有兩層塔式樓閣,上下套接。樓身呈細長的四稜柱形,上有大屋脊頂。中部套接迴廊,正面開門。樓院底部有四柱支撐。整體建築也有?望防衛的作用,十分氣派,是仿真的藝術品,反映出當時官僚豪強地主住宅的特點。

相關焦點

  • 【溯源甘肅】秦漢時期甘肅的藝術成就
    漢墓磚畫宴居圖  亦夏亦夷的古樂  秦漢時期,國家部門仍有樂府採風的傳統,能將民間新鮮活潑的音樂、舞蹈及時地採集起來,同專業樂師的技巧相結合,加上活潑的多民族樂舞,使甘肅的樂舞藝術呈現出亦夏亦夷、異彩紛呈的特點。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包括甘肅東南部今隴南、天水市的「真秦之聲」,還是「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的俚俗狀態。
  • 甘肅,平平無奇的取名小天才
    比如榆中,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西略地至榆中,秦始皇時期蒙恬擴疆土於西北斥逐匈奴,就在榆中縣整頓停留,這個名字仍被蘭州市沿用至今。再比如宕昌縣,秦漢以來一直被羌族所佔據,晉朝時羌族還自稱是宕昌王。唐代改為懷道郡,後有被吐蕃所佔,明朝又給人家改回來,直到現在仍在使用。不止如此,漢武帝更是親自操刀設計,為張掖、武威取名。
  • 甘肅:讓千年簡牘煥發時代光彩
    新華社蘭州12月19日電(記者何問)為進一步挖掘和弘揚傳統歷史文化,近年來甘肅省加強簡牘保護研究和展示利用。在紙張面世之前,中國人利用竹簡與木牘作為書寫載體,這兩種材料合稱為「簡牘」。「甘肅簡牘博物館目前集中保存了4萬多枚從秦漢到西晉時期的簡牘和1萬餘件相伴出土的文物。」甘肅簡牘博物館整理研究部主任肖從禮介紹,近年來該館將簡牘整理釋讀與數位化手段相結合,加強文物保護研究。這是12月18日拍攝的甘肅簡牘博物館建設項目主體封頂現場(無人機照片)。
  • 甘肅簡牘博物館項目主體封頂
    據甘肅簡牘博物館副館長楊眉介紹:該建築為地下一層,地上主體四層、局部三層、二層和單層建築。主要包括辦公區、陳列區、藏品庫區、文物修復區、學術報告廳、影視廳、接待室、文創展廳、觀眾互動廳、社教活動區、地下車庫等。甘肅簡牘博物館建設項目自2019年9月開工建設以來,得到社會多方關注。受疫情影響,新館建設項目於今年2月29日復工,9月完成所有地下工程,12月18日主體封頂。
  • 「簡」述歷史 傳承文化——甘肅簡牘博物館的「前世今生」
    省列重大項目,甘肅簡牘博物館建設項目今天(12月18日)主體封頂,計劃將於明年年底建成開放,屆時將結束甘肅簡牘博物館長期以來「有館無舍、館展分離」的歷史。、保護修復、整理研究和展示利用工作。甘肅簡牘博物館自成立以來一直沒有館舍,文物暫存在甘肅省考古所文物庫房,保護、整理、研究等工作開展困難,大量珍貴文物未得到有效展示和合理利用。這種「有館無舍、館展分離」的模式,成為制約其發展的最大瓶頸。
  • 「疫情防控 甘肅在行動」甘肅中糧可口可樂提供13200瓶飲用水直送...
    每日甘肅網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甘肅中糧可口可樂黨支部及管理層高度重視,快速反應,積極應對,堅決投入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用行動表達了抗擊疫情的決心。在做好廠區及工作人員的疫情防控工作的的同時,甘肅中糧可口可樂聯合甘肅方舟救援隊為堅守一線的醫務、交警、社區工作人員提供安全飲用水,做好疫情保障工作。
  • 戈壁灘上的「巨嬰」雕塑,你知道在甘肅哪裡嗎?
    甘肅沙漠中竟然躺著一個「嬰兒」?但是這個嬰兒似乎不是凡人它一直在沙漠裡沉睡睡在那一望無際,滿是風沙的沙漠中,十分的安靜這個巨嬰兒就是雕塑《大地之子》它位於甘肅敦煌市瓜州縣紅山坡戈壁灘上,雕塑主體為茫茫戈壁之上趴伏在地、恬然入睡的長15米,高4.3米,寬9米的巨大嬰兒
  • 人民畫報韓文版:甘肅民勤打造沙漠上的「雕塑藝術之洲」
    走進位於甘肅武威民勤縣蘇武沙漠大景區的沙漠雕塑國際創作營,呼嘯的風聲更加襯託出沙丘的寂靜和肅穆。放眼望去,一件件形態各異、造型獨特的雕塑作品高聳在靜謐的蒼穹之下,在茫茫這沙漠之中,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另一個世界的故事。甘肅民勤蘇武沙漠大景區位於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交匯處。
  • 外地人對甘肅人的印象,豪放粗狂,三個原因讓人啼笑皆非
    走南闖北這麼幾年,但第一次見面大家都覺得我不是甘肅人,小編有點好奇,外地人印象中的甘肅人是什麼樣子的呢?詢問了好多朋友才知道,他們認為甘肅人應當是豪爽、粗獷的。問及原因,得到的答案讓小編啼笑皆非。甘肅著名的七彩丹霞地貌此外,還有一個奇特的觀點。由於它本身的地理條件,古代時期戰爭不斷。因此甘肅歷史上的文化名人以大將軍為主。
  • 「甘肅生態環保媒體行」2020年「美麗中國 生態甘肅——黃河流域...
    每日甘肅網環縣6月7日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金奉乾)保護碧水藍天,共建綠色家園。今天下午,2020年「美麗中國 生態甘肅——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汙染現狀調查工作全媒體主題採訪活動」圓滿落幕。7天來,來自20多家媒體的30多名記者,從蘭州出發,赴白銀、平涼、慶陽等地,深入採訪黃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城鄉生活汙水處理工程、城市水源地保護項目、生態修復工程項目、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大型林場,挖掘各地在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方面的成就和亮點。
  • 甘肅簡牘博物館:傳承千年文化,「簡」述中國故事
    自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首次掘得簡牘以來,甘肅百餘年間已有30多個批次8萬多枚歷代簡牘出土。甘肅簡牘既是我國中古時期的百科全書,也是古絲綢之路開拓興盛的實物佐證,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目前,甘肅簡牘除一部分流存臺灣之外,其餘絕大部分,包括4萬多枚簡牘以及相伴出土的1萬餘件文物,集中保存在甘肅簡牘博物館。
  • 「中央媒體看甘肅」甘肅:擦亮鄉村之綠 促「局部美麗」向「全域...
    康縣農家客棧(資料圖)去年10月,甘肅發起成立了「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聯盟,成功舉辦了首屆論壇,開創了「一帶一路」與美麗鄉村建設融合發展的先河,豐富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交流合作的內涵。時隔一年,各方友人再次相聚,以「牽手『一帶一路』·共建美麗鄉村」為主題,闡述先進理念、宣講前沿觀點、分享成功經驗、深化交流合作,為甘肅帶來了又一場充滿智慧火花、激發頭腦風暴的思想盛宴。孫偉表示,美麗鄉村是美麗國家、美麗省區最深厚的底色和最亮麗的成色。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新徵程中,讓美麗鄉村成為如意甘肅的特有氣質,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 「每日文物鑑賞」秦公簋,開創了中國早期活字模
    「每日文物鑑賞」青瓷神獸尊,「回頭浪子」的守護神「每日文物鑑賞」人面獸面組合紋玉琮,神人騎在神獸上「每日文物鑑賞」明鎏金喇嘛塔,國內唯一「迷你型」佛塔「每日文物鑑賞」明金蟬玉葉,金聲玉振的金枝玉葉「每日文物鑑賞」東漢鎏金鑲嵌獸形銅盒硯,東漢的吉祥神獸
  • 課外地理 | 甘肅!甘肅!
    它大致包括渭水以南臨潭、迭部一線以東的山區覆蓋隴南市以及天水市、甘南市的部分區域在這裡秦嶺由東而來岷山山脈由南而來大山交匯、重巒疊嶂、山高谷深今天這塊並不大的區域裡就有3個國家級、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3個國家森林公園和
  • 甘肅一座「仙山」,被稱為平涼「北桂林」,被稱為「西來第一山」
    由於地處西北地區,西夏曾設過軍司,元朝設過軍司,唐朝時又設過隴右道,因此,甘肅被稱為隴西,是一個有8000多年歷史的省份,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人文科學的始祖女媧,黃帝的誕生地,唐朝的李氏始祖,都是這一地區;此外,甘肅在地理位置上也佔有很大的優勢,它位於黃河上遊,自古就是連接黃土、青藏、內蒙古高原的咽喉之地,起著承上啟下,聯結一切事物的作用。
  • 甘肅彩陶:了解史前先民生活的一扇窗
    再向大家介紹甘肅彩陶考古的一個代表性器物,同時也是仰韶文化的一個代表性作品。這就是秦安大地灣出土的人首型雕塑的平底瓶(圖2),這是殘品,器身中間的兩個耳朵是殘掉的。我們可以看見,它有劉海形的頭髮,整體的五官布局很協調,櫻桃小嘴,這個雕塑,還有它的彩繪,整體實現了雕塑藝術、彩陶藝術、造型藝術三者的完美結合,達到了一個藝術的高峰。
  • 「民生」甘肅社保可以微信繳納啦!
    「甘肅稅務社保繳費」微信小程序為城鄉居民自然人提供在線繳納社保費服務,用戶通過微信綁定帳號進行社保費業務辦理。註:目前暫支持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繳費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繳費。(一)微信帳號綁定 打開手機微信,在微信搜索功能區搜索「甘肅稅務社保繳費」,選擇小程序:首次進入「甘肅稅務社保繳費」微信小程序,需與當前微信用戶帳號進行綁定:(二)養老保險繳納
  • 逾百萬字《人文甘肅》出版發行 精神食糧落腳「人和事」
    張婧 攝 中新網蘭州12月17日電 (張婧)「我們常說『甘肅歷史文化厚重』,但文化如何璀璨?為中華文化發展做出過哪些貢獻?這些都需要具體的『人和事』講出來、傳出去,而非一句話的概括,特別要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感人至深的渠道講給青年人,讓大家接受,並有所感悟。」甘肅省政協黨組書記、主席歐陽堅16日作如上表示。
  • 「老王說隴史」秦末漢初,劉邦是如何收取甘肅的
    究其原因,漢王劉邦,重人才,善將將,尤其善於經營陝西、甘肅、四川等根據地。那麼,漢王劉邦是如何奪取甘肅的呢?秦人在甘肅境內,只有兩郡自古佔據關中,如果有志於統一天下,在東出函谷關之前。首先,要西進穩定後方。秦國是這麼幹的!漢王也是這麼幹的!前秦苻堅也是這麼幹的!
  • 甘肅大力推進食品生產企業追溯體系建設記
    2014年1月,甘肅在全國率先以省政府名義出臺了《甘肅省食品安全追溯管理辦法(試行)》。2014年3月,建設了同時涵蓋食品生產、流通、餐飲消費三個環節的省級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平臺。食品生產經營者登錄追溯系統,掃描、上傳、錄入索證索票和食品相關信息,建立進貨和銷貨臺帳,實現「一家備案、全省共享」。各級食品監管部門可在授權範圍內,進行現場和網上監督管理,對問題食品實施「快速鎖定、精準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