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誠品書店背後的傳奇人物——吳清友 || 名人傳記

2021-01-13 河南文藝出版社


誠品是一家始創於中國臺灣的書店。這個書店與傳統書店迥然不同,除了賣書之外,還配套有手工藝坊、油畫廊、咖啡館、香水間、首飾店,更確切地說,這是一個「文藝生活空間」。截至2019年,誠品已在中國臺灣、香港和大陸開了四十八家分店,年營收超過四十億人民幣,是亞洲規模最大的書店。2004年,誠品被《時代》雜誌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2015年被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評選為「全球最酷書店」

2020年5月31日,是臺北文化地標、敦南誠品書店閉幕的日子。書店熄燈前的最後一夜,超過5萬名讀者來到了現場。臺北的細雨像是離別的眼淚,沾溼了每個人的衣襟,也氤氳著泛黃的路燈。

誠品書店為何如此之火?而這書店業的傳奇又由誰締造?





這個傳奇的締造者叫吳清友。吳清友終其一生都在與死神搏鬥,曾三度被推上手術臺,最終於2017年抱憾離世。斯人雖已逝去,但他一手創立的誠品卻給臺灣、香港、大陸的億萬讀書人提供了身心安頓的居所,他的風骨和人格以及他和誠品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一直廣為傳頌。


中年吳清友


三十八歲是吳清友人生的轉折點,在這之前他是臺灣的財富新貴。

吳清友1950年出生於臺灣臺南的一個偏僻小漁村,他小時候並非神童,學習成績一般,復讀了兩次才考進大學,畢業後在一家餐廚設備公司當業務員。

雖只是區區業務員,吳清友卻從不把自己僅僅定位為「業務員」,他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投入工作,做事認真,勤懇敬業,經常加班鑽研業務,加之他頭腦靈活,情商超高,善於站在客戶的立場思考問題,銷售業績在公司同人中名列前茅,備受老闆信賴和賞識。後來老闆決定去大陸投資興業,便將公司股權轉給了吳清友。這年是1981年,吳清友剛滿三十一歲。

吳清友接下公司後,將其改名為「誠建」。在他看來,「誠」乃立身之本。他的父親早年生活優渥,卻因仗義替人作保受到連累而家道中落,可貴的是,無論順境逆境,父親坦然處之,還教導子女,「財富有時盡,唯有誠字終生受用不盡」。

憑藉出色的品質和優質的服務,誠建在吳清友的手中迅速做大做強,不久便成了行業龍頭,市場佔有率一度達到百分之八十。

在帶領「誠建」穩步發展的同時,吳清友抓住時機大量購進土地和房產。而老天似乎特別眷顧這個年輕人,1987年臺灣房地產價格突然上漲,這讓吳清友的個人財富在短時間內呈幾何級數增長。據估計,他當時的身價超過十億臺幣(約合人民幣兩億元)。吳清友後來回憶道:「當時上天給了想都不敢想的財富。」

輕易得來的巨大財富並沒讓吳清友飄飄然,反而讓他隱隱不安。他經常叩問自己,為什麼自己會如此幸運?老天為何如此垂青自己?自己的努力是否與獲得的財富成正比?他還問家人:「別人沒有比我們更努力嗎?為什麼我們可以住豪宅、開豪車?」

不久,老天就給出了回應。

1988年,吳清友剛滿三十八歲,一天他突感極度不適,送往醫院後被診斷出馬方症候群(先天性心臟病的一種)。這種疾病非常險惡,患者平均壽命僅為四十歲。醫生對吳清友的家人下了最後通牒:「我們要對他進行開胸手術,該問的趕快問,看看有什麼要交代的。」

所幸的是,手術進行得非常順利,然而吳清友並未脫離危險。傷口縫合後,吳清友的心臟一度停止跳動,醫生靠注射強心針和電擊除顫等急救措施才讓他恢復了心跳和呼吸。此時,醫生又發現吳清友的傷口一直沒有止血,經過緊急會診,決定為其注射血小板,可吳清友的血型是極為罕見的Rh陰性血,即所謂的「熊貓血」。家人心急如焚,一方面緊急發布信息尋找Rh陰性血,另一方面動員身邊所有人進行血型篩查。

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好消息傳來,吳清友的司機血型篩查通過,符合獻血條件。這位平時少言寡語的司機已經跟隨吳清友十餘年了,誰也不曾想到他居然是老天早就安排好的救命恩人。

終於,血小板注射進去,吳清友的失血止住了,他脫離了險境。

吳清友把這次死裡逃生的經歷稱為「上天的禮物」。幾年中,他輕易地獲得了意想不到的財富,也經受了常人難以想像的病痛。這冰火兩重天的獨特經歷,讓他領悟到冥冥中自有安排,正如他的一位學哲學的員工給他的寄語:「上天因為要你服一帖藥,所以先讓你生一場病。」

吳清友曾理所當然地認為明天還能看見太陽,未來還能重新規劃,在經歷了生死之後,他頓悟,原來生命中沒有所謂的「理所當然」。他決定向死而生,為價值和使命而活。他對家人說:「我不害怕死亡,但怕死後什麼東西都沒有留下。」

三十八歲這年,吳清友決心改變自己的人生。




吳清友最佩服的兩個人是李叔同和史懷哲。

李叔同「二十文章驚海內」,年紀輕輕便精通詩詞、書法、繪畫和文學,可謂天才少年,三十九歲時決心獻身佛法,便把平生所積身外之物一併拋下,隻身出家。史懷哲是德國人,二十五歲時已獲神學和哲學博士學位,還精通音樂,後來他偶然看到一本介紹非洲缺醫少藥情況的小冊子,頓生惻隱,決心學醫,八年後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便帶著新婚妻子踏上前往非洲志願行醫的旅程,直到終老。

在吳清友看來,兩人都活出了生命中的極致風景。他們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視功名成就於無物,為奉獻天下蒼生而活。史懷哲曾經說過:「每個想要活下去的生命,要與許多也想活下去的生命一起存活。」吳清友也想做一個與世界和諧共存的人。

他決定開一家書店。他最愛的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說「人類最偉大的創作,盡在書本當中」,這句話深深地觸動了吳清友,他感到這個浮躁喧囂的時代裡人們缺乏的不是物質的豐足,而是內心的寧靜。他希望能給行色匆匆的人們提供一個身心安頓的場所。

吳清友曾和家人說:「一位作者可能集一生智慧與生命精華,才有了一本作品,而讀者閱讀時是與作者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如果美容院和練歌房都可以花幾千萬元裝修,難道讀者和作者就不應該受到用心的對待嗎?」

吳清友將他的書店命名為「誠品書店」。「誠」為誠信,「品」為素養,英文名是Eslite,為古希臘文「精英」之意,他希望每個人都能「活出自己生命中的精彩」。

1989年,臺北市仁愛路圓環誕生了第一家誠品書店。這是一家與眾不同的書店,一進大門,就能聽見悠揚的古典樂聲,挑高設計的中央大廳傾瀉著柔和的暖黃色燈光,原木色的書架井然有序地排列。在書店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三三兩兩的讀者捧著書籍,或坐在椅子上,或倚在地板上,自在地享受著閱讀時光。


在誠品享受閱讀時光的人們


尤其讓人稱道的是,為了給讀者營造舒適愜意的氛圍,誠品還專門配備了咖啡吧、花店和畫廊,正如吳清友所說,「誠品不只是一家書店,更是一個閱讀的博物館」。

然而,此時的誠品書店還是以建築、藝術書籍為主,為了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近誠品,吳清友決定擴容,加入創意和生活兩大領域,在選書方面,規劃了與普通大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兒童繪本區、海報卡片區、生活風格區、文具禮物區等。除此之外,吳清友還不惜成本地為讀者組織文化活動,如演講、座談、表演和展覽等,內容涵蓋文學、藝術、舞蹈、環保、烹飪等諸多領域。

自此,誠品被定位為「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綜合書店,這一核心價值一直持續到今天。

誠品書店在臺北文化圈幾乎是一炮而紅,去過的人都對這個裝飾考究、品位典雅的書店念念不忘,各大媒體也卯足了勁兒爭相報導,人們很驚訝臺北竟然出現了如此高水平的書店。

從1993年開始,誠品書店接連在臺中、高雄、桃園、新竹、屏東、嘉義、基隆等地開設連鎖經營,到2000年為止,誠品書店在臺灣地區各大城市的分店數量達到四十家,一躍成為臺灣的文化地標和遊客打卡的聖地。

儘管這四十家書店都冠以「誠品」的名頭,但各自定位並不相同。誠品一直奉行「連鎖但不複製」的宗旨,每個書店皆有其獨特氣質和鮮明特色,並通過其經營網絡與當地讀者發生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1999年,誠品敦南店首開二十四小時營業,將閱讀納入臺北的夜生活,這也是全球第一家二十四小時書店。每到深夜,敦南店總是燈火通明,各色各樣的人在此駐足,有學生、明星、旅人,流浪者、失眠者、孤獨者……誠品一概歡迎,正如吳清友所說的,「書店是眾生平等的場所」。

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曾在深夜造訪誠品敦南店,看到書店燈火通明,滿滿都是看書的人,大為感動,高呼,「文化是臺灣的希望」。日本女作家新井一二三曾表示,她一度考慮遷居臺北,因為東京沒有誠品這樣的書店。

然而,只有吳清友知道,這一超前理念的背後必然要付出慘重的代價。從一開始,他就做好了虧損五到八年的準備,可他沒想到,誠品一虧就是十五年。




從1989年到2004年,誠品一直處於入不敷出的境地。

為了讓更多的讀者有機會走進誠品,吳清友在書店選址時一般傾向於城市的核心商圈,但由此帶來的高額租金問題一直困擾著誠品,這也成了誠品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隱痛。1995年,誠品臺北老敦南店就因房租漲價過快,不得不另遷他處。

除了高額房租,誠品虧損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吳清友不停地將經營所得用於開新店。第一家店剛進入正軌,吳清友就籌備著開第二家,如此循環往復,結果誠品的帳目上一直顯示虧損。

吳清友除了日常運營之外,更肩負了籌錢和增資的重任,他不得不拿著一沓厚厚的項目書,到處走動,找人化緣。剛開始,他的幾位企業家好友被他的創業熱情和誠品的獨特運營模式所打動,紛紛慷慨解囊,在1996年到2002年間,吳清友籌到二十二點五億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五億元),這為誠品的迅速擴張提供了資金上的保證。

然而,幾年過去了,誠品的盈利狀況仍得不到明顯改善,一些股東心裡開始打鼓,吵嚷著要撤資,甚至有人當著吳清友的面不客氣地說:「誠品是我不願面對的賠錢投資!」

形勢異常嚴峻,吳清友不得不變賣家產度日。誠品的財務經理沈玉華早年就跟隨吳清友創業,她明顯感到生意上的變化,她說:「做誠建時,老闆手上有錢,不斷買地。做誠品時,老闆一直缺錢,不斷賣地!」

眼看著吳清友的身家資產一天天賠進去,他的太太忍不住了,她質問丈夫:「開一個誠品,你把家當都賣了,還跟銀行借了一大堆錢。你真的不為子女的未來想一下嗎?」

吳清友停頓了片刻,語重心長地說:「誠品不能失敗!如果誠品做不下去,大家都會說臺灣書店做不起來。我們不能成為負面教材。」

似乎老天要給吳清友更多的考驗,2001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颱風席捲臺灣地區,臺北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暴雨侵襲,誠品書店遭水淹,損失慘重。吳清友不得不逐一拜訪供應商,爭取他們的同情和支持,以共渡難關。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2003年,「非典」疫情在全國大面積爆發, 臺灣地區也被波及,原本熱鬧非凡的臺北街頭頓時蕭條冷落,誠品書店也是門可羅雀,經營更是雪上加霜。幸好後來吳清友東奔西跑,爭取到了合作銀行的大力支持,才勉強渡過難關。

創業之路何其艱辛。每當壓力「爆棚」的時候,吳清友都會去到誠品敦南店對面二樓的咖啡館,那裡是他的「加油站」。看著樓下不斷進出誠品大門的人群,看到那一張張或喜悅或滿足的面孔,吳清友就感到自己的堅持沒有白費。

有一次,他在「加油站」遇到一位氣質不凡的老太太,老太太迎面問他:「請問您是誠品書店的負責人嗎?」

吳清友點點頭,說:「有什麼需要服務的嗎?」

老太太由衷地說:「謝謝您,讓不愛看書的人也走進書店,誠品真的很好!」

這句話,讓正在困境中掙扎的吳清友眼眶溼潤。

1994年,吳清友開始將誠建公司打包整合為誠品書店的餐旅部門,將餐飲引入誠品,同時在運營中逐步探索,引入了茶葉、香皂、餐具等產品,從傳統的書籍銷售轉向「百貨公司」模式。誠品信義旗艦店開業時,整棟樓六層,只有兩層真正賣書,其餘的空間租給與書籍相關的產品專櫃。誠品依靠其品牌吸引客流,並與專櫃分享經營收入。漸漸地,誠品形成了書店、商場和餐飲三分天下的盈利模式,隨著分店數量越來越多,這種盈利模式也愈發深入人心。

2004年,誠品臺北敦南店被《時代》雜誌評為「亞洲最佳書店」,誠品瞬間在全球範圍內聲名鵲起,並一躍成為在臺灣與臺北故宮博物院齊名的文化地標。

更令吳清友驚喜的是,財報顯示,誠品終於扭虧為盈。吳清友感嘆道:「上天讓我們活下來了。這十五年來,我看到了自己對於生命態度的誠懇,這是我一生中難以忘懷的十五年。」


吳清友





2009年,誠品二十歲了。

二十歲的誠品已經成為臺灣地區的文化地標,那麼,未來的誠品又該往何處去呢?

吳清友的內心一直懷揣著一個夢想,就是讓誠品成為全球華人知識傳播與人文關懷的典範。誠品要從臺灣地區走出去,走向華人更為稠密的地區。他把眼光投向了海峽對岸,定格在歷史沉澱深厚、文化資源聚集的長三角地區。

2007年開始,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派人連續三年奔赴臺灣,極力說服吳清友將誠品在中國大陸的第一個分店落戶蘇州。2009年,吳清友帶領他的團隊回訪蘇州工業園區,站在金雞湖畔,眼前的這個工業園區湖光瀲灩,樓宇鱗次櫛比,文化會展、時尚購物、休閒美食、城市觀光一應俱全,尤其是金雞湖畔的文化藝術中心,世界級演出不斷。吳清友大為感嘆,「這完全顛覆了人們對工業園區的一貫印象」。

而蘇州方面的提議更是打動了吳清友。他們說,「我們不打算租房子給你,我們打算出讓給你一塊土地,讓你建設屬於自己的誠品書店」。

這是一個吳清友無法拒絕的提議。多年以來,誠品一直以租賃方式經營,這種模式的結果是「誠品造就了商圈,但誠品並沒有從商圈中受益」,一旦商圈成熟,房東就會提高租金,誠品背負的壓力就要遞增。終於,在蘇州,誠品要第一次當自己的房東,再也不用看別人的臉色了。

蘇州的人文積澱是讓吳清友下定決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他說:「蘇州不是政治和經濟中心,而是一個文化藝術中心,蘇州的精緻典雅與誠品的創意氣質相契合。」

2010年5月,吳清友和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籤訂協議,正式選擇蘇州作為誠品落戶大陸的第一站。吳清友要將誠品蘇州店建設成「一座美學生活博物館、一個城市文化綜合體」。

蘇州誠品書店大樓由臺灣建築大師姚仁喜操刀,在建築風格上結合園林、湖水等蘇州元素,通過開放式的空間設計,將湖景引入書店,在人與自然之間構建完美的平衡。

2015年11月29日,蘇州誠品書店開業,等待入場的讀者在入口處排起了長隊。據統計,開業僅僅二十天,人流量已經突破一百萬。吳清友出席了開業儀式。他戴著一副標誌性的黑框眼鏡,身形略顯消瘦,頭髮有些花白,衣著樸素,鏡片之後的深邃眼神讓人過目不忘。他激動地說:「期盼在未來的每一個時光,誠品生活蘇州能有一處空間、一本書、一杯茶款待讀者。」


吳清友在蘇州誠品的活動中


他對誠品在內地的經營懷有神聖的使命感,並表示蘇州只是誠品在大陸的第一站,未來誠品還將在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布局。他由衷希望有一天誠品也能出現在北京街頭。

蘇州擁抱了誠品,誠品塑造了蘇州。在一次調查中,蘇州誠品書店與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並列,被認為是當代蘇州最負盛名的人文地標。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姑蘇城自古婉約雅致,而誠品的出現,更為這千年風雅增添了現代內涵。這裡,時光雖然荏苒,詩意卻依舊氤氳,文化亦愈加昌盛。

2014年,吳清友終於卸下重擔,將誠品交給女兒吳旻潔全權負責,自己只掛了個「董事長」的名頭。他輔佐女兒及管理團隊一路高奏凱歌,將誠品開到了中國更多地區,離他的夢想越來越近。

可惜的是,吳清友最終沒有逃脫疾病的魔爪。2017年7月18日,他在辦公室工作時突然昏厥,送到醫院時身體已經冰冷,經搶救無效死亡,年僅六十七歲。

在父親辭世的第二天,吳旻潔接任了誠品的董事長,面對實體經濟的不景氣和來自股東的壓力,她在理想與現實中摸索前行,像一個高空走鋼索的人,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吳清友和女兒吳旻潔


2019年9月27日,誠品生活東京日本橋店正式開業。這是誠品走出華人文化圈的第一家分店,也是首次以授權方式在海外開店,這標誌著吳旻潔時代誠品的又一個嶄新開端。

(感謝吳清友生前友人黃純瑩女士對本文所提供之諸多必要協助)


(原文《吳清友:用生命經營「全球最酷書店」》刊於河南文藝出版社主辦的《名人傳記》2020年第2期

相關焦點

  •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去世
    北京晨報綜合消息 前晚,臺灣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因為心臟舊疾突發在臺北猝逝,終年67歲。據悉,吳清友本計劃20日出席首本品牌專書《誠品時光》新書發布會,但18日晚間7點多突然病發被送往醫院就診,到院前已無呼吸心跳。    吳清友患有先天性心臟擴大症,1988年進行過第一次開胸心臟手術,生前在香港、臺灣一共進行過3次大手術。醫生推測去世原因和他的心臟病史有關。
  • 創始人吳清友已逝,誠品書店的理想可還在?
    【在誠品走過的28年裡,吳清友對文化的追求一直被經營現實的壓力所牽絆。而今先生因病猝逝,但他的堅持卻在無形之中影響了很多人。】文/ 譚璐7月18日,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的傳記《誠品的時光》由臺灣天下文化正式出版發行,吳清友先生卻在當天晚間因心臟病在臺北病逝,享年67歲,在文化圈引發無盡哀思。
  •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驟逝;對你來說,誠品的意義是什麼?
    吳清友雖逝,他留下的誠品書店,誠可為文化業的一段佳話。自從1989年創辦誠品以來,他結合書店與商場,開闢的由品牌帶動商場、書店與零售的「複合式經營」 模式,形成了特殊的誠品書店文化。1999年,誠品敦南店首開24小時營業,更成為書店業的學習模範。其活動行銷上的創意,多元的、動態的文化影響力,早已成為文化零售業的標杆。
  •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在臺北病逝
    據新華社臺北7月19日電(記者齊湘輝、何自力)19日,在臺北誠品書店敦南總店,上下五層的空間平靜如常,人們三三兩兩而來,尋覓自己喜愛的角落,享受閱讀時光。  就在18日晚,誠品書店的創始人吳清友因心臟病發作在臺北辭世,享年68歲。
  • 誠品書店吳清友:「連鎖而不複製」的書店如何經營?
    對於生命與自我的思索,一直伴隨著吳清友創建和經營誠品。   虧損15 年   誠品真正扭虧為盈,就是從依託書籍銷售模式,轉向「百貨公司」模式開始。   1989年,吳清友與雄獅美術藝術專門店的負責人廖美立一起,在臺北敦化南路創立了第一家誠品書店,一家浪漫的書店。
  • 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病逝
    圖片來源:聯合早報中新經緯客戶端7月19日電 據《聯合早報》19日報導,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18日晚上病逝,享年67歲。吳清友今年5月才親自出席誠品股東會,後天原本還安排出席一場新書發布會,不料18日晚被緊急送往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救,抵達醫院時已無心跳。
  • 吳清友——67歲誠品書店創辦人因病去世
    吳清友患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1988年曾進行過第一次開胸心臟手術,正是手術的危險讓他開始思考生命的問題,並以此契機創立誠品書店。20多年來,誠品書店已成為臺灣最著名的文化品牌。據媒體報導,吳清友5月底還親自出席誠品股東會,後天原本還預計出席一場新書發表會。
  • 後吳清友時代:誠品或從「書店」淪為「百貨公司」?
    這家書店便是誠品,而創造「誠品奇蹟」的人正是吳清友。不幸的是,他於7月18日在臺北因心臟病舊疾驟逝,享年68歲。     吳清友雖然已離我們而去,但他留下的誠品書店、經營理念以及後誠品時代書業該如何自處,對兩岸三地社會而言都是一筆珍貴的文化財富。
  •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病逝 28年成就「誠品現象」
    新華社臺北7月19日電(記者 齊湘輝 何自力)19日,在臺北誠品書店敦南總店,上下五層的空間平靜如常,人們三三兩兩而來,尋覓自己喜愛的角落,享受閱讀時光。  就在18日晚,誠品書店的創始人吳清友因心臟病發作在臺北辭世,享年68歲。他創立的誠品書店已成為臺北的文化地標,還一度引起文化界探討「誠品現象」。
  • 誠品時光----吳清友 |人物
    臺灣誠品書店的創始人,董事長吳清友走了。
  • 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突發心臟病去世
    )北京】7月19日報導據臺灣媒體報導,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7月18日在北醫()病逝,享年68歲。誠品公司在晚上9時31分公告這件不幸消息,誠品公共事務處協理曾喜松表示,誠品創辦人吳清友先生因心臟舊疾,今晚安詳辭世,享壽68歲。誠品生活表示,公司遵循代理人作業,各項業務均由專業經理人負責,對公司營運無影響;將召開臨時董事會推舉董事長,俟董事會召開後再行公告。
  • 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身後的中國書店業
    (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8月10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誠品的烙印 吳清友身後的中國書店業》)  「哎呀。書店還可以這麼玩。」  「現在的誠品和過去誠品有很大差別,你去到蘇州,像一個文化型的百貨公司。」  誠品在大陸書店業投下光影,但它已不再指引道路。  2017年7月25日,吳清友去世後的第七日。
  • 臺灣誠品集團董事長、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一行到訪蘇州校區
    8月2日上午,臺灣誠品集團董事長、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到訪蘇州校區,臺灣大學金融中心主任黃達業,蘇州誠品書店運營總監、總經理特別助理郎正中隨同。
  •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去世 他刷新人們對書店的想像
    原標題:他刷新了人們對書店的想像 7月18日,臺灣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去世,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上,很多人以各種方式表達哀思。2012年到2016年,記者曾三次造訪臺北誠品書店,實地感受一位書店人的文化理想與堅守。
  • 吳清友的誠品生活:從文藝書店到地產商場的跨界
    這本書歷時兩年半的創作,紀錄了他的人生經歷和誠品的發展歷程。然而就在2天前,這位誠品書店的創始人因心臟病發作在臺北不幸辭世。吳清友  你可能不認識吳清友,但常去臺灣旅行的朋友一定知道他的誠品書店。蘇州誠品書店開業當天遊人如織  誠品一開始就不只專營書店,只不過在其業務中,誠品書店這個名號最為響亮:它不僅是文藝青年拍照「打卡」的聖地,也是實體書店轉型升級過程中參觀、學習的對象。通過28年的積澱,誠品書店早已成為書店文化的代名詞。  誠品書店的獨特在於,每一家店都有獨特的布局。
  • 臺商吳清友:為什麼變賣家產也要開誠品書店?
    ——吳清友  作者:華商韜略丨華商名人堂 遲玉德  1988年冬,臺灣富商吳清友遇到了人生中一個大坎兒:他的先天性心臟擴大症病發,需要做一次大手術,手術期間,他的心臟一度停止跳動,後經全力搶救才又活過來。  當時吳清友38歲,靠臺灣房地產市場井噴,賺到之前想都不敢想財富,他的家就在陽明山豪宅區。
  • 誠品書店吳清友:連虧15年,在工作中辭世,他是最被文人敬仰的商人
    據報導,吳清友原打算在7月19日發表自傳新書《誠品時光》,介紹自己創辦誠品的心路歷程,怎曾想突發心臟病……耐人尋味的是,誠品書店得以誕生,也是因為吳清友突發心臟病。常言道十年磨一劍,誠品這把劍卻磨了十五年。成功來之不易,而成功的背後則是吳清友的不懈堅持,以及一套獨到的經營哲學。四2006年,吳清友心臟病復發,又做了一次手術。為了誠品書店的長遠發展,他把女兒吳旻潔升為集團執行副總。
  • 吳清友走了 「誠品夢」長存
    臺灣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7月18日晚因病在臺北辭世。這一消息在網絡上、朋友圈裡引發愛書人和文化人的無盡哀思。吳清友和他創立的誠品書店已經成為臺北文化的新標誌,還一度引起文化界探討「誠品現象」。  吳清友1950年出生於臺灣臺南的一個小漁村,三十幾歲就在房地產上撈得人生第一桶金,一躍成為臺灣的財富新貴。
  • 吳清友創辦誠品的啟示
    最令人驚訝的是,書店虧損15年後不僅頑強地生存下來,版圖更日益擴大,成為兩岸三地文創產業的奇蹟。這家書店便是誠品,而創造「誠品奇蹟」的人正是吳清友。不幸的是,他於上周二在臺北因心臟病舊疾驟逝,享年68歲。兩岸文化界無不深表惋惜。誠品書店或許不是一個最佳創業典範,但吳清友那份豁達、那份執著、那份誠懇、那份關懷,在當下急功近利、物慾橫流的社會猶如一股清流,將長留人們心中。
  • 臺灣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逝世 胡志強:損失遠超想像
    ▲臺灣誠品董事長吳清友過世。(圖/示意圖)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新聞網」   臺灣誠品書店(需求面積:15000-30000平方米)創辦人吳清友18日晚在臺北病逝,享壽68歲。誠品表示,公司將遵循代理人作業,各項業務均由專業經理人負責,對公司營運無影響。前臺中市長胡志強,「臺灣的損失,遠超任何人的想像」。   胡志強表示,誠品書店董事長吳清友先生過世,令人萬分悲哀。吳清友的耕耘與創意,使誠品成為臺灣的文化燈塔,照亮了臺灣、大陸與香港,也成為觀光客必訪之地,真正是我們這一代臺灣人的共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