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時26分35秒,企業點擊「提交」;9時26分37秒,500元補貼匯入了員工帳戶。
這張「秒兌現」的截圖,是浙江杭州一家汽車銷售公司申請企業員工租房補貼的時間記錄。
企業員工租房補貼,是杭州市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推出的一項惠企政策。企業和群眾看得見的,是政策紅包「秒速」直達;看不見的,則是在後臺發揮作用的杭州城市大腦——大數據、雲計算等前沿技術在城市治理中的創新運用。
依託城市大腦,企業在線申請這項補貼,只需填基本信息,不用交證明材料,由大資料庫自動比對、審核,實現「即報即核秒到帳」。如果按照傳統方式,企業至少得提交7項證明,政府部門環環審核、資金層層撥付,前後約需10個工作日。
今年3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杭州城市大腦運營指揮中心考察時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抓好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從數位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廣闊。習近平總書記希望杭州在建設城市大腦方面繼續探索創新,進一步挖掘城市發展潛力,加快建設智慧城市,為全國創造更多可推廣的經驗。
最近兩個多月來,杭州城市大腦建設持續攻堅。「城市大腦是這些年來我們一以貫之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探索運用數位化手段治理城市的實踐成果。」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周江勇表示,杭州將不斷完善城市治理現代化數字系統解決方案,奮力打造全國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窗口。
從「數字治堵」到「數字治城」再到「數字治疫」
2016年,杭州市率先謀劃建設城市大腦,探索運用數位化手段治理城市。
城市大腦的誕生,源自城市治理中的堵點。「『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紅綠燈跟交通監控攝像頭的距離。它們都在一根杆子上,但從沒通過數據被連接過。」中國工程院院士、杭州城市大腦總架構師王堅舉例說,數據不通則交通不暢,既加大城市運營成本,也影響群眾生活品質。
正是從「數字治堵」入手,杭州先行試點城市大腦,探索智慧城市建設。創新推出的「延誤指數」,通過車輛全樣本分析、數據全流程監管,讓交通信號燈的控制算法越來越「聰明」。最近3年,杭州淨增約120萬人口、40萬輛汽車,總路面通行面積則因地鐵施工等因素減少了20%,而道路平均通行速度反倒提升了15%。
城市治理最需要解決什麼、群眾最盼什麼,就謀劃、推出什麼。「治堵」顯身手之後,城市大腦繼續向「數字治城」延伸,其創新成果相繼應用於城市街區治理、文化旅遊、衛生健康等民生領域。
位於杭州雲棲小鎮的城市大腦運營指揮中心,是這個「數字大腦」的中樞。王堅指著現場幾塊大型顯示屏說:「它們不只是『屏』,還是『數字駕駛艙』。」有了城市大腦,數據資源就能輔助城市治理部門操作「駕駛端」,將資源配置得更高效。
比如,商業數據與政府部門數據多維融合,可以讓遊客「20秒進入公園、30秒入住酒店」,已分別覆蓋163個景點和文化場館、414家酒店。杭州已有60.3萬個停車位實現「先離場後付費」,免去排隊交費;全市254家醫療機構接入「舒心就醫」應用場景,累計服務3200多萬人次,履約金額超過15億元。
今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城市大腦迅速轉戰「數字治疫」,首創的三色健康碼、企業復工復產數字平臺、政商「親清在線」平臺等,都以數位化賦能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
杭州各大醫院的發燒門診人數,如今都能在城市大腦平臺即時、準確顯示,這些數據在疫情防控期間發揮了重要參考作用。通過城市大腦,也能清晰看到杭州全城用電量的變化曲線,在疫情之後如何逐漸從負數轉為正數。
從數位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
「前後才3天,我們公司一對夫妻、一個年輕小夥子就租到了房,面積、朝向都不錯。」在杭州市江幹區,濱江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經理助理餘金柱很滿意,通過城市大腦「親清在線」平臺,為外地員工找到了既廉價又寬敞的出租房。
租房的滿意度、匹配度高,是因為「聰明」的城市大腦事先做足了功課:在哪裡規劃建設藍領公寓、匹配何種類型企業員工的租房需求,城市大腦已進行數據配比,分屬5個市級部門的數據都拿出來共享了。
目前,江幹區600多套藍領公寓房源上線,90多家企業已提交租房訴求。區發改經信局副局長盧慧俏說,依託城市大腦,租房已從「跑多次」變為「跑零次」,原先要找多個部門,如今全程在線辦理,「審核制」變為「承諾制」,現在可以當天預訂房源、當天入住。
信息化時代,面對大城市這個「巨系統」,城市治理的難度係數前所未有。像杭州,實際管理人口1600多萬,有市場主體133.9萬個、高層建築1.4萬幢……依靠傳統手段,難以確保城市高效精準施策、安全有序運行。
為此,杭州凝聚了這樣的共識:加快建設與大城市功能定位相適應、與人民群眾期盼相符合的智慧城市,破解治理模式與城市系統不相適應的矛盾。
為讓惠企利民政策落地更快速、更精準,杭州市3月初成立工作專班,依託城市大腦,創新「直通車式」惠企服務。市經信局中小企業發展處負責人說,「目前已為全市61萬名員工發放3億多元租房補貼,這在過去可能花一年都不容易做到。」
為讓社會治理更高效、更精細,杭州還探索「大數據+網格化」,既要讓數據「多」起來、「準」起來,又要讓數據「動」起來、「跑」起來。
在上城區湖濱街道,東平巷社區79歲獨居老人孫新寶已感受到「智慧化」關愛。6月10日,一條信息提示,老人家裡用電數據異常,網格員李娟立刻上門查看,發現大門緊鎖。電話聯繫後了解到,原來老人和女兒外出度假了。
湖濱街道10736套房屋的信息都已納入統一地址資料庫,減輕了網格員日常上門排查的工作量。通過大數據分析,重點關注689位獨居老人的日常狀況,一旦有突發變化,城市大腦「數字駕駛艙」就會指示網格員上門。2593套出租房的用電數據也已統一建模,以利動態掌握信息,及時上門排摸。
未來科技城夢想小鎮夜景
繼續探索創新,加快建設智慧城市
城市大腦迄今已接入杭州全市96個部門、317個信息化系統項目,每天平均協同數據1.2億多條。截至6月12日,城市大腦「親清在線」平臺共上線惠企政策108項,累計兌付金額16億多元,惠及16萬家企業66萬名員工。
城市大腦發揮作用,使杭州成為率先實施「就醫最多付一次」、率先實現「急救車不必闖紅燈」、率先出現「無杆停車場」的試驗田。下一步還將在哪些方面發力、提速?
「怎麼方便企業、方便群眾就怎麼來。」杭州市發改委副主任馬駿說,城市大腦繼續探索創新,仍將圍繞這一理念,加強頂層設計,從「單兵突進、試點先行」轉向「縱深推進、全面提升」。
今年6月,功能不斷優化的杭州城市大腦發布「雙月攻堅」成果,持續提升城市數位化治理、精細化管理的「繡花」功夫。
前不久,乾元(杭州)科技創新有限公司負責人晚間在網上提交了企業營業執照申請,幾分鐘後,電子營業執照在線生成。在濱江區,已有12家企業通過這種「無人智慧審批」方式拿到了營業執照。對接城市大腦應用場景,智慧審批全天候在線,非工作時間也能快速完成審批。
依託「親清在線」平臺,杭州將重點推進工業項目在線許可,從企業需求出發,推動投資項目審批「小時制」辦理。今後,杭州投資項目全流程審批有望從原來所需的10個工作日,壓減到9個半小時。同時,加大數據協同,讓審批材料減量化,企業填報數據有望減少80%。預計6月底前,這項智能審批的新功能將上線試運行。
【浙江新聞+】
今日談丨城市會「思考」治理更高效
陳 凌
疫情防控過程中,杭州等城市紛紛按下智慧城市建設快進鍵,數位化技術成為防控疫情、恢復生產生活秩序的硬核力量,凸顯了智慧治理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廣闊。」城市會「思考」,治理更高效。城市治理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協調各方利益、統籌多方力量。面對這一課題,數位化技術不僅能降低管理成本,還能提高治理效率。
信息多跑路,百姓就能少跑腿。為城市治理插上科技的翅膀,既能讓城市「耳聰目明」,更能提高公共服務品質、管理精細化程度。加快建設智慧城市,用信息技術賦能城市治理,讓數字紅利惠及每一個人,是民之所望,更是施政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