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分享官#寫本文的是因為昨天我的鐵粉網友說在小學就可以看出來一個學生是不是學習的料。大多數的確是這種情況,但是也不是完全一致。具體而言,小的時候學習不好,長大以後學習好的可能性相對比較小。但是小的時候學習很好的,長大以後學習未必很好。好的不靈壞的倒是很靈。
學渣逆襲為學霸少之又少
小時候學習不好,長大了很難學好。這種現象其實有內在的道理。因為學習是有連續性的,學習是有關聯性的。小學的時候學習不好,初中的時候的學習內容和小學有關係,因為你基礎太差,所以你很難學好。同樣的道理,你高中的學習的知識其實需要初中的知識為基礎,因為你初中和小學的基礎不行,所以你學習成績很難好。
學習不好的學生往往學習習慣都不行。而學習習慣對於學生的學習有非常大的影響。因為你從小沒有好的學習習慣,所以你很難在學習上有比較好的成績。其實家長在小的時候,對於學習習慣的培養比學習內容的學習要重要得多。很多家長只重視成績,其實小的時候的學習內容其實並不是很多,也並不是很難。成績不是第一位的,習慣才是第一位的。
再有就是長期的學習不好,往往導致學習興趣的喪失。因為諸多因素,會導致這樣的孩子往往會厭學。我有一個觀點,學習最大的敵人莫過於厭學,一旦厭學情緒出現。孩子一旦厭學,幾乎就是無解的狀態。各位家長可以換位思考一下,你們可能一邊討厭一個東西,一邊對這個東西進行深入的研究嗎?並且越逼迫孩子學習,孩子越討厭學習。很多孩子聲稱自己只要是不讓自己去學習幹什麼都行。到了這種程度,我認為幾乎是無解的狀態了。
學霸變學渣並不罕見
小的時候學習好,長大了以後未必也能學好。這種現象是因為學習好的原因很多。小學的時候學習好,那是因為這個孩子家裡教育管得比較嚴。這個孩子的學習成績是全靠家裡的看管看出來的。但是家裡的看管和家裡的教育不能伴隨到初中和高中,那麼這個時候學習成績往往會掉下來。
這種現象女孩居多,乖孩子居多。這種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學習是看管出來的。其實小學初中的學習內容不多,家長要是看管到位,學習成績不會差。很多家長和孩子誤以為這種模式是一種好的模式,因為畢竟以前學習不錯。
其實這種模式最大的問題是學習是需要有自主性的。長期的看管讓孩子逐漸喪失自主學習的能力。他們不知道應該幹什麼,因為家長會告訴他應該幹什麼。你應該背課文了,你應該背單詞了,你應該預習什麼內容了。
到了初中高年級,很多家長就發現孩子的成績逐漸下降。因為孩子不知道應該學習什麼,應該怎麼學習。因為家長以前一直告訴自己,現在不能告訴自己應該怎麼辦了。已經一直在餵飯吃,現在已經喪失了咀嚼功能。
這個時候他們會犯另外一個大錯誤,就是誤以為加大劑量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他們會找各種各樣的輔導機構或者家庭教師來幫助孩子學習。也就是繼續以扶持的方式幫助孩子學習。這樣的孩子有一小部分可能還會成績跟得上,但是絕大部分跟不上。並且這種方式等到高中以後就絕對跟不上了。
沒有學習方法的進步,只有學習時間長度的延長是這種學生最大的標籤。其實就相當於想用加大劑量的方式來解決病症。不對症治療其實都是做的無用功。所以要想學習好,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優秀的學生一定有學習方法和其對應。
最後,那麼有沒有小的時候的學習不好,後來逆襲的學生那?其實還是有的,這些人主要是比較聰明但是晚熟的男孩和女孩。因為晚熟,他們往往非常貪玩,因為貪玩他們學習成績有問題。等到青春期以後,他們有了成年人的想法,這個時候他們能夠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因為比較聰明他們能夠迅速打通以前不會的知識點。會有非常大的進步。
當然,這樣的學生一定有一個前提,就是雖然學習不好,但是不厭學。我曾經見識過高四的學生,用一年時間從四百二十分鐘一直逆襲到六百三十分。直接跨越了好幾個檔次。明人不說暗話,你都看完了,麻煩點個讚,要是加一個關注就更好了。
本人高校教師,教育類的話題,本人很願意和各位分享。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告知。本文原創,禁止任何形式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