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和尚,我們都會想到著名的唐三藏法師,不過不管是和尚還是我們普通人,都是需要吃飯,而我們普通人每天就是自己買菜做飯之類的,而和尚卻是叫做「化緣」,並且我們在很多古裝電視劇中看到和尚經常是穿著普通長衫,手拿著缽盂,到了吃飯的時候就去每家每戶的化緣求取食物。之前我們說的唐三藏在西遊記中也是需要讓他的徒弟或者自己去化緣,所以和尚出去化緣在古代是一種求取食物或者活下去的一種方式,但是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寺廟中的和尚已經很少再出門去化緣了,而事實上和尚出去化緣也並不是因為寺廟中缺少了食物,古代很多的寺廟都是有自己的私人田產的,也就是有自己種糧食的土地,而和尚雖然會去化緣,其關鍵的影響就是受到佛教的教義理念。
什麼是化緣
基本含義:化緣,佛教術語。佛教認為,能布施齋僧的人,即與佛門有緣,僧人以募化乞食廣結善緣,故稱化緣。還可以指為了佛事而進行的一切募化活動,不單指乞食。本義是佛、菩薩高僧等示現教化眾生的因緣。所謂化緣,乃指化度的因緣。
1、教化的因緣
佛教教義中所說的緣就是佛、菩薩這些得道之人因為普渡或者教化眾人而所得因緣來到了人世間。在唐朝玄奘法師所著《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下》:「 如來 化緣斯畢,垂將涅槃。」作為詩人的白居易《唐撫州景雲寺律大德上弘和尚石塔碑銘》:「隨順化緣,故坐甘露壇而誓眾生盟者二十年。」所以在這種教化中就是因為因緣而來,因為教義所化的因緣,所成稱之為化緣。
2、僧、道稱向人求布施
僧人或者道人看到能夠進行布施之人,使得他能夠與佛、仙結緣,所以稱之為布施化緣。明朝洪楩《清平山堂話本·西湖三塔記》這樣描述:「 奚真人化緣,造成三個石塔。」《古今小說·月明和尚度柳翠》:「原來水月寺在桑園裡,四邊又無人家,寺裡有兩個小和尚都去化緣,因此寺中冷靜,無人走動。」所為佛渡有緣人,每個人並不是都能得到布施,還要看你是否有沒有慧根或者緣分,這樣才能到僧人或者道人的布施或者化緣。
3、泛指向人募化捐款
這點很好理解,就是通過化緣去讓普通百姓進行施捨或者募捐得到佛緣或者因緣。以此來積攢自己的功德,讓人們能夠更好地了解佛教中的多做善事得好的因果,以此來換取來世的好生活。在老舍先生寫的《四世同堂》十八裡描寫道:「我曉得咱們胡同裡的人多數的都肯幫忙,但是錢太太絕不喜歡咱們出去替她化緣募捐。」所以在古代很多老百姓因為自己這一世的苦難生活,所以會盡力去做功德以此換取來世的好日子。
所以化緣本意是用來指佛、菩薩、仙家、得道高僧因為因緣際會來到人世間來通過教化化緣。他們通過佛教的教義來告知人們,通過化緣與佛結緣,也因為緣盡而離開。佛教的創立人釋迦牟尼曾經在菩提樹下參禪悟道,思考自己與這世間的「眾生緣」,然而他一直不得其解,這也就是他的因果也就是他的「化緣」,等他自己參悟出來了自己與這世界眾生的緣後,才得以化解。那麼後來這化緣變成了僧侶乞求食物的成為,這又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佛教本來就是從印度傳來中國的,當時的佛教教義都是梵文,而這梵文的化緣被音譯過來是「比丘」,翻譯稱漢語的意思就是「乞士」也就是乞討的人。按照佛教中的教義戒律,僧人為了讓自己的活下去,雖然是通過乞求得來的食物,但是自己必須保持自己的「淨命自居」,這樣可以通過「省事修道」,通過毫無其他雜念來修行,這樣可以讓自己破除一切傲慢,放下自己的紅塵一切。
所以後世的僧人為了募集食物去,就通過挨家挨戶去乞食,從而能使得自己廣結善緣和佛緣,以此來推動佛教教義的傳播,故稱為化緣。而現在更多是通過弘揚佛法或者舉辦法會來教化大眾,這也可以稱之為化緣。化緣是一個僧人必須要經歷的,也是他們進入佛門的必修課,他們通過化緣普渡眾生,讓眾生能夠獲得功德,一方面可以宣揚佛教教義,另一方面也可以減輕寺廟的經濟壓力,使得佛教信徒通過捐獻財物等方式,讓人們相信通過化緣這種方式讓人們的功德得到增長,以此獲得大眾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