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之前,廣西南寧有一個21歲的小夥突然暈倒,被送到醫院ICU緊急搶救。
醫生檢查時發現,小夥身體各項數值已經全面飈紅,尤其血糖這一項指標已經「爆表」,高到連檢測卡都測不出來了。
通過醫護人員的全力搶救,小夥的血糖才逐漸恢復正常,在昏迷7天後終於甦醒過來。
後來經過檢測,醫生發現小夥沒有糖尿病,出現的症狀大概率由喝奶茶引起。
小夥自己也透露:自己非常喜歡喝奶茶。
之前天氣炎熱,他喝奶茶的頻率也由原來的一天一杯,變成了一天5至6杯,有時甚至用奶茶來代替一日三餐。
幸運的是,小夥及時得到了治療。他也保證不再喝奶茶了。
2
從上述故事中,我們能得到什麼啟示?
①上癮性行為,正在搞垮年輕人。
有一個概念,海洛因效應。
指的是:明知道結局不好,卻深陷其中無法自拔的成癮行為。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某類癮。
相對中性、健康、不會導致不良後果的,可稱之為嗜好,比如運動、閱讀、音樂等。
相反的,會導致不良、甚至嚴重後果的,則稱為「癮」,比如賭癮、酒癮、網癮等。
南寧小夥喜歡奶茶,本無可厚非 ,但靠奶茶「續命」,就是成癮的表現了。
②癮,並不容易對付。
先看一個故事。
一個醫生,為了弄明白「人為什麼一旦吸食毒品成癮後,便不可救藥」,決定親身體驗,幫助成癮者,找到對症下藥的方法。
由於是一名醫生,他認為自己,擁有理性的大腦和高於常人的毅力。於是,為了真實描述毒品的感覺,他吸食了毒品。
第一次吸食後,他描述道:「極難受,想嘔吐。」
第二次吸食,他便改口說:「有了舒適感。」
就這樣,這位可憐的醫生,變成了一位不折不扣的吸毒者。
由此可見,癮,並不容易對付。
海洛因效應,之所以限定語用的是「海洛因」,就在於借海洛因強大的成癮性來強調。
③遠離高致癮性事物。
上述故事中,醫生能夠控制的只是自己理性的那部分,但攝入毒品後,身體的各種複雜的物理化學反應,及由此產生的心理反應等,並不全由理性控制。
事實上,人的身體,尤其是大腦,是這個世界最複雜的系統之一,即便到了當代,我們仍然知之不多。
那位醫生,並沒有完全知曉毒品的高致癮性作用機制,或者即便知道毒品的某些作用機制,卻無法幹預這種致癮過程,那麼,憑理性和意志力對抗,就是以卵擊石。
最後的慘痛結局,也就可以預料到。
因此,最安全的辦法,就是遠離這些高致癮性事物,永遠不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