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觀念不斷更新,凝血參數檢測已越來越重視,影響凝血參數檢測因素直接影響對病人的診斷與預後,病人的凝血參數臨床價值已發生很大的變化。
自上個世紀60年代初期Davie 和Ratnoff等提出了瀑布學說,經不斷研究完善,該學說已被廣泛認可。瀑布學說凝血過程實際上是一系列的酶促反應過程,每個凝血因子都被前一因子所激活,最後生成纖維蛋白。該過程分為三條途徑或二個系統,具體為三個階段,即內源凝血途徑、外源凝血途徑和共同途徑或內源凝血系統和外源凝血系統,根據不同起因內源凝血途徑及外源凝血途徑參與了第一階段凝血活酶的生成,二個系統共同途徑完成了第二階段凝血酶生成和第三階段纖維蛋白生成,各途徑或系統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在第一階段凝血活酶生成過程中,現代觀點認為內源凝血途徑中接觸因子激肽釋放酶原(prokallikein,PK)又稱Fletcher 因子,激活後變為激肽釋放酶(kallikrein,KK),但不屬於經典的凝血因子。高分子量激肽原(high molecular weight kininogen,HMWK)又稱Fitzgerald因子,經KK激活後釋放出生理效應極強的激肽,但HMWK也不是經典的凝血因子。內源凝血途徑激活包括因子Ⅻ、Ⅺ、Ⅸ、Ⅷ、CA2+、PK及HMWK之間的相互作用。出血時間(Bleed Time:BT)、凝血時間(Coaculation Time:CT)的臨床意義
出血時間(BT)是測定皮膚受特定條件外傷後,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時間為出血時間,反映毛細血管與血小板的相互作用,包括內皮下組織與血小板粘附、血小板的聚集和釋放等反應,以及PGI2(前列環素)與TXA2(血小板血栓烷A2)的動態平衡。BT測定是出血性疾病診斷的基本試驗之一,是綜合測定血小板功能的一個體內試驗,但不甚敏感,影響因素多,僅BT測定器法結果較可靠,重複性好。 凝血時間(CT)測定離體靜脈血與普通玻璃試管接觸後,因子Ⅻ被激活,啟動了內源凝血系統,最後生成纖維蛋白而凝固,其所需時間為凝血時間。CT測定主要檢測Ⅷ、Ⅸ、Ⅺ、Ⅻ因子血漿小平減低,嚴重Ⅱ、Ⅰ、Ⅴ、Ⅹ因子缺乏,以及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FDP)增加、病理性循環抗凝物質等。本試驗不敏感,因影響因素多,重複性也不盡人意,僅能檢測凝血因子嚴重異常情況以及檢測DIC高凝血期狀態。如採用矽管凝血時間測定方法,可檢出因子Ⅷ:C(Ⅷ因子低分子量凝血活性蛋白)小於45%的亞臨床型血友病。常用凝血參數有凝血酶原時間測定(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測定(APTT)、凝血酶時間測定(TT)、纖維蛋白原測定(FBG),各檢測的意義有所不同。 儘管血栓彈力圖相較於常規凝血檢查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並且在臨床上已經越來越廣泛地開展,但是傳統的凝血功能檢查仍然有著不可替代的簡便性。輸血前九項有哪些?
凝血七項的臨床意義!
英國小兒輸血指南推薦
乾貨!輸血指徵參考標準
輸血危害記不住?畫給你!
凝血結果不會看?看這裡呀!
輸血非小事,醫生須知各種事
凝血功能、輸血四項異常值解讀
輸注不同血製品如何安排順序?解答臨床輸血 12 問
護士須知!輸血的注意事項及滴速,身為護士你知道嗎?
服務醫生,期待支持!《HAOYISHENG》為旗下超 100萬讀者誠邀廣大醫友分享您的佳作,讓更多醫生受益,歡迎廣大醫師投稿:980151516@qq.com,另如有版權爭議或頻道建議與需要均可在頻道後臺留言或直接加小編QQ或微信:980151516溝通,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