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李嘉誠刷屏了,在成都囤地16年,被成都監管重拳出擊。
·01和記黃埔因捂盤惹怒成都監管?
9月23日,成都高新區財政金融局當日向區內各金融機構下發通知,要求禁止向和記黃埔地產(成都)有限公司提供新增融資、貸款,以及為其進行重大資產重組提供幫助。
這主要是因為和記黃埔在成都的公司存在捂地、捂盤開發的行為,影響市場發展。
眾所周知,長江實業和和記黃埔相當於是李嘉誠的左臂右膀,上述通知發出不久後,長江實業集團就發布公告稱:和記黃埔地產有限公司現在並非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之附屬公司,亦不是由集團控制。
公告同時也提到:集團不存在囤地行為。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有報導稱,這或與成都的南城都匯項目有關。
南城都匯是和記黃埔成都公司名下的項目,最初拿地時間是2004年,總共有土地1036畝,和記黃埔以21.35億元總價拿下,成交樓面價僅1030元/平米。
從2004年至今已經有16年,該項目還沒有賣完,根據長實集團公開的數據,南城都匯項目共設有2.33萬個單位(包括住宅及商鋪),在之前已售出16503個單位,賣了180億。剩下7期、8期項目仍未開售,也就是有6000多套房未售。
今年在7月份,長江實業發布公告稱,以78.47億港元的價格把該項目全部股權賣給了禹洲集團和成都瑞卓置業,各佔股50%,獲益38.11億港元。
大概估算了下,單單這個項目的利潤,或超過100億,比很多千億級別的地產公司一年的盈利還要多。
用了16年賣完一個項目,這和內地開發商流行的高周轉完全不同。
事實上,南城都匯這種一塊地開發十幾年的情況在長實過往的地產項目上並不少見,甚至可以說是普遍現象,這些項目的開發周期少則三五年,多則二十幾年,等到開發完畢時,地價和房價早已經翻了幾番。
甚至於有不少觀點認為,這種「囤地」式的慢開發模式是李嘉誠旗下長實系房企的一貫套路——在土地價格處於低位時大面積買入,再緩慢分期開發,坐等周邊配套成熟、土地升值,以時間換取高額收益。
·02囤地-拋售
雖然長江實業表示不存在捂盤、囤地的情況,但事實是怎樣呢?
多年前,李嘉誠進入中國房地產市場,在許多城市低價買下土地,有些打造了長和系的地標性大盤,但更多的是被擱置了,甚至有些土地還沒開發就賣給了下家,有的則開發了十年、二十年。
在武漢,2005年買入花街樓項目,10年不動工。
在東莞,90年代買入的海逸豪庭項目,磨磨蹭蹭開發了20年。
在廣州,2004年低價買入3000畝地,7年後才開始動一下。
在珠海,在2005年低價買入20萬平方地塊,囤地7年
在重慶,十年前24.5億元囤的地,2019年200億出售。
......
近年來,李嘉誠不斷出售內地的資產。
2013年,廣州西城都薈廣場、上海東方匯金中心被出售;
2014年,南京國際金融中心、上海盛邦國際大廈、北京盈科中心、重慶大都會被出售……
2016年10月,李嘉誠以200億元的售價賣掉了上海陸家嘴的「世紀匯」綜合體,這是李嘉誠在內地出售的最大一筆物業。
2019年10月份時,當時李嘉誠將自己旗下,在遼寧大連的一個房地產項目,以約40億元的價格,轉讓給了融創的孫宏斌。而該地產項目是李嘉誠在2011年左右花19億元購得的。8年時間價格翻了一倍,該項交易讓李嘉誠「豪賺」20億元。
2020年9月,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擬出售北京、上海的兩處物業,對應價值達500億元。
此外,李嘉誠也在出售其在香港的資產。據不完全統計:李嘉誠已賣掉的內地和香港的資產,至少已經超過2500億元;截至2018年底,李嘉誠旗下的長和集團在亞洲的資產佔比下降至10%。
一邊是是賣出在內地和香港的資產,一邊在買英國的資產。
據不完全統計,李嘉誠在英國投資早已超過4000億港元,李家控制著英國約1/4的電力分銷市場、近三成的天然氣供應市場、近7%的供水市場、超40%的電信市場、近三分之一的英國碼頭、超50萬平米的土地資源。
·03「李嘉誠跑了」
伴隨著出售內地以及香港的資產,李嘉誠的「愛國商人」形象也受到了影響,以至於每次出售資產,都會伴隨著「李嘉誠跑了」的聲音。
低買高賣是商業的本性,這本無可厚非。但是李嘉誠二十多年前進入內地,在中國發展的早期,開始買地囤地,伴隨中國城市發展,坐享土地增值的紅利,卻沒有做出多少驚豔的產品和品牌。
16年前在成都買的南城都匯項目便是如此,成都引入和記黃埔本意是希望把地出售,然後開發商蓋房賣房,搞活經濟,然後推動城市的發展。但和記黃埔卻等著其他地產公司先上或等城市先發展,然後坐等土地增值的紅利。
在中國賺取豐厚的回報後,撤離中國,把錢投向英國、加拿大等市場。
對於李嘉誠,李光耀曾這樣評價:「李嘉誠是富可敵國的亞洲超人,但我們從他手中卻看不到一個世界級品牌。李嘉誠的巨額財富來源於他壟斷了房地產和一系列民生工程,其實他對經濟的發展並沒有起到多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