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永康這個地方的人比較排外,因為當地人特別喜歡說土話。有人吐槽,永康的門衛都喜歡先用一句土話判斷你是不是本地人。而一個開放包容的城市,在公共場合說普通話的比例就會比較高。這麼說永康,多多少少有些過了。永康人如果真的排外,那麼,永康這座「五金之都」是很難發展起來了。而且,沒有哪個永康人會否認,外來的朋友們對永康發展的功勞是巨大的。
永康的真正問題不在於當地人不愛說普通話,而是越來越多能說好普通話的年輕才子們都跑出去了。他們或者因為外出求學而最後留在了大城市,或者將家業擴大到了更大的市場。很多時候,當地都在喊「浙商回歸」。其實,大家何嘗不想青年才俊們回歸。
更好的發展空間,更舒適的生活環境,更便捷的社會服務,這些才是年輕人看重的。年輕人聚集的地方,都是充滿生氣的地方。正如幾十年前,年輕的永康人風風火火幹五金一樣。那時候,這座城市是多麼年輕,是多麼地充滿活力。如果年輕人少了,城市發展就缺少動力,亦缺少發展支撐。人走,城市發展慢;城市發展慢,走的人更多。這也是諸如永康等地所面臨的發展悖論。
再一個問題,就是永康的外來人口還不夠多,尤其中高端人才最終留下來的不多。產業結構擺在那裡,決定了流入的人口類別。過去幾十年,流入永康的人口主要是以低端製造業人口為主,流進流出都是常態。而要推動產業升級,非有中高端人才不可。人才不來,產業上不去;產業上不去,外地人才不肯來,本地人才流出去。這又是一個悖論。
人才的更新換代只是一個側面反應,背後是一個地區發展模式的「固化」。如今有人抱怨,永康的城市化速度太慢,永航城區老車站到解放街那一帶變化不大,市區一幢幢不那麼美觀的私人老房子習慣了靠租金過日子。最底一層店鋪、自己住一樓,出租二三樓。豐厚的租金收入消磨了發展的後勁。在一些人看來,就這樣能過舒服的好日子,為什麼還要再去拼搏呢?
不管是人才還是產業結構還是城鎮化發展,說好聽點叫穩定,說過一點叫固化。永康人其實早就有自己的未來發展設想。「全面奔小康,永康新騰飛」。都說不破不立。但很多需要破的東西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哪些要先破,哪些要後破,套用一句臺詞:「用一點智慧」。
所以接下來,永康會竭盡全力地區吸引人才,雖然高房價有些讓人頭痛。城市化發展也會加速,諸如溪心等沒有什麼太多歷史包袱的新開發區域更容易出現新的發展局面。都說開放的城市需要包容,但前提是你要有發展空間、成長機會去包容人家。不是簡單喊喊要包容的口號,人家就願意來了。就像北上廣,設置那麼多落戶條件,人家還是擠破頭想進去。
還有一個,永康的汙染問題是比較突出的。這一點,永康可以和浦江學習學習,正如浦江要和永康學習經濟發展那樣。都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但相信,永康人民最終會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綠色發展之路。畢竟,永康也叫麗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