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欣賞別人的視頻時,可以看到很多人上傳自己自律的vlog,他們日復一日的堅持著。
雖然苦,但是言語之中,字裡行間都透露著一份世間獨有的快樂而這份快樂取名叫自律。
自律重要嗎?答案是很重要。
自律能夠讓人即便是在忙碌之中,依舊可以有條不紊的生活著;自律可以讓人在這煩擾的塵世中,依舊可以擁有一份獨屬於自己的安靜。
擁有了自律,你便會擁有享受積極健康的人生的資本。
通過看那些有關於自律的視頻,我們不難發現,萬變不離其宗,那些自律的或者正在變得高度自律的人無外乎都有著這四種跡象——
一、對生活中的行為進行「斷舍離」
在經濟學中有一個專業名詞叫做「機會成本」,意思是在做一件事情的同時,就必須要放棄另一個事情帶給你的利益。
在減肥的飢餓和美食的大快朵頤之間,很多人都會選擇後者,因為大快朵頤帶來的快樂遠比自律的挨餓感要快的多。
在努力學習和追劇或是玩遊戲之間,很多人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後者,因為遊戲帶來的快樂遠比學習要快的多。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你在享受短暫快樂的時候,就必須面臨著放棄自律帶來的長遠快樂。
因此,學會對生活中的行為進行斷舍離,才是形成高度自律的第一個階梯。
二、制定可以完成的小目標,實現量變到質變
人在一時興起的時候,總會給自己指定一個不可能完成的目標,然後在實施的過程中,被眼前的艱難所恐嚇,進而放棄進一步的探索。
《自律力》裡有一句這樣的話——「人們難以自律,其實往往是陷入一種今天很特別的誤區」。
人有天生的惰性,當目標太過於龐大無法完成的時候,人就會以各種各樣的藉口來為自己開脫。
例如本應該減肥,卻以今天自己太餓了為藉口打破原本指定的月瘦幾斤的計劃。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目標的難度性越高,反而越難讓人達到理想的效果。
發展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想要達到高度自律,不妨先制定一個難易度不高的小目標。
由小目標逐漸積累成大目標,將自律逐步形成一個習慣。
三、加強對時間的掌控能力,拒絕拖延症
拖延症能不能毀掉一個人?答案是能。
美國作家蒂姆厄本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出,人的拖延症一共分為兩種,一種是短期拖延症,另一種是長期拖延症。
短期拖延症有一個截止日期,記得我上高中的時候,每次周末放假之前都會計劃放學回家先寫作業,然後再看電視。
然而事實卻是放學之後我總是先看電視,作業拖到不能再拖的時候才開始寫。
這樣的短期拖延症讓我在學生生涯中始終是一個普通人,普通的學生。
長期拖延症沒有截止日期,例如你想要擁有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你想要練出平坦的腹部,你想要練出漂亮的字體。
它沒有截止日期,因此也就不會給我們帶來壓力,或許完成的時候已經遙遙無期。
如果我們不能加強對時間的掌控能力,如果我們依舊拒絕不了拖延症,那麼,我們就會離高度自律越來越遠,在碌碌無為、一事無成裡走完這一生。
四、拒絕「毛毛蟲效應」
你聽說過「毛毛蟲效應」嗎?
約翰法伯是一名來自法國的心理學家,他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毛毛蟲首尾相連圍成一圈擺在花盆的邊緣,不遠處是新鮮的樹葉,然而這些毛毛蟲只是一圈又一圈地爬著,最後因為飢餓相繼死亡。
很多人覺得自己很努力,但始終無法前進,這就陷入了「毛毛蟲效應」的怪圈。
人們總是用「做了多少」來自我安慰、自我感動,然而在他們不關注結果的時候,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按照既定的路線機械地行走罷了。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瓶頸期,你在通往高度自律的路上也會遇到令你茫然失措的「迷霧」。
這時,你需要靜下心來,去尋找自己的突破口,如果仍然停滯不前,就別再做埋頭苦幹的無用功,試著抬頭看看,你會發現周圍會有更開拓的視野,更廣闊的天空以及更絢麗的未來。
沒有任何一個優秀的結果是通過碌碌無為得到的,享受高度自律也就意味著你必須要放棄那些短暫的快樂,以及付出比別人多很多的辛苦和努力。
但別著急,當你堅持不住的時候,苦難也會堅持不住的。自律這件事情相對辛苦,但絕對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