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駕點評全新梅賽德斯奔馳GLA 200整體感受如何

2020-12-21 專注汽車資訊解說

GLA是最後在一些地區部署的新一代NGCC車型,這些小奔馳的陣容龐大,先前已經有A系、B系、CLA和GLB,再加上衍生出的A系Sedan與CLAShoootingBrake,產品劃分精細,比較需要釐清的就是和GLB之間的關係了,一樣都是休旅車,彼此定位還是有些差異,雖然這代GLA感覺上沒之前那麼跨界了,仍然偏向率性風格的個性化路線,而GLB則明顯是家庭取向,也是唯一提供5+2座選項的NGCC車型。GLA一般車型共引進180、200兩種動力組成,是目前奔馳最入門的小休旅。

本次試駕的GLA200版本除了動力輸出較高之外,外觀多了鍍鉻套件,內飾配置也更齊全,為GLA主力部署車型。一些地區同步引進GLA35、45S兩款AMG車型,兩者雖然都是2.0升渦輪+四驅架構,但45S引擎布局不同、高科技好料全上,421hp強悍動力也是目前2.0升等級中的馬力王!至於FirstEdition顧名思義就是首波限量版,多出專屬AMG外觀套件、電子懸掛,在價差不大情況下,極度建議直上。

全新GLA的設計走向呼應喜好,從過往低扁尖銳、如鋼砲般的風格,走向圓潤穠纖合度,比例上來看更像一輛小休旅,而GLA200車型搭配的Progressive鍍鉻外觀套件,諸多鍍鉻細節與防刮飾板,除了可以增加豪華感之外,也更加強休旅風格印象。頭燈雖標配全LED光源,但想要主動光型變化功能,得另外加選多光束LED頭燈。新GLA窗戶比例看起來更為放大,能有效增加車內採光表現,但看起來還是相當年輕有型,至於GLA200的鍍鉻套件加上黑車色。

則讓體格不大的GLA看起來也很大扮,加上家族化LED尾燈,低角度看還有幾分老大哥GLC的既視感。GLA200配置18寸鋁合金雙色輪轂,採用奔馳近年推崇的低風阻設計,讓車側氣流更順暢,造型看久也算順眼。配胎採用235/50R18規格的米其林Primacy4轎車胎,主打舒適、溼抓表現,胎噪與舒適性確實不錯,但上賽道就明顯不行了,畢竟非性能化車型,此設定也屬合理。GLA主打年輕,但除了35、45S等正規AMG性能車外,並無規劃標配AMGLine的一般車型。

只能透過另外選配AMGLine套裝來升級,包含專屬內外觀套件、AMG鋁製輪轂一次到位,更進階還有夜色套件可選,將後視鏡、窗框等黑化處理,與原本GLA200的鍍鉻套件相比,呈現截然不同的風格。GLA內飾架構比照奔馳NGCC車系,整體陳設與B系如出一轍,以雙數字屏幕取代多數車輛操作,搭配MBUX多媒體系統觸控板操作界面,視覺上看來簡潔又不失科技感。雙前座電動調整、64色車內氛圍燈、Keyless、蘋果CarPlay、安卓Auto等都列為GLA200標準配置,配置水平還算豐富。

除了MBUX界面的10.25寸中央屏幕,GLA200也將10.25寸數字儀表納入標配,視覺爽度更上一層樓。真皮包覆跑車方向盤同樣是標準配置,多功能按鍵整合觸控鈕、定速、ACC(需選配)等功能,操作上還算順手,這輛試駕車則因為選配AMG套件,方向盤為AMG專屬平底式樣。GLA相較同門A系坐姿要更高,車窗面積也稍稍大了一些,空間感還算不錯,尤其腿部兩側飾板造型工整,讓雙腿保有自然伸展空間,乘坐其中絲毫不顯侷促。

實際測量卻發現不論座艙寬度、頭部空間其實與A系幾乎相同,空間感來源主要還是坐姿較高與視野較好所帶來的差異。相較前座在實測數據方面與A系相去不遠,後座表現GLA便明顯在頭部空間與膝部距離表現較佳,這也符合GLA小休旅定位,在後座更有機會載上家人朋友,空間表現較好也是可以預期的。後座椅墊高度也比A系要高,乘坐姿勢較自然,而不會有像A系那般坐板凳的彆扭感。

GLA後門寬度並不算寬,但好在開口角度夠大,成人稍稍側身即可進入後排乘坐,門檻高度也適中,沒有中型SUV需要上升趴下的困擾。原廠公布GLA的行李廂容積為435L、傾倒後則來到1430L,這數據約與一般中型掀背車表現相當,放入超級測試慣用20寸、26寸行李箱,底板空間幾乎被佔滿,但還有些許零碎空間能放隨身包包或小物品,行李箱上方也還能夠堆棧,整體而言表現足夠小家庭使用。GLA尾門開口高度還算理想,底板高度與門檻相連,有利於大型物品進出。

車體設計與尾門造型讓GLA尾門開啟高度突破200cm,身高嬌小的車主基本上碰不到尾門開關,在地下停車場也有機會碰觸上方管線,好在全車系將電動尾門列為標配,可自訂尾門開啟高度,車主入手後最好先設定一下適當的尾門高度。為了讓底盤吸震性數據能夠橫向對比,每次測試我們都掌握以下標準流程以PBox作為車速判斷由於各車時速表各有不同誤差,為了精準掌握車速30公裡每小時、60公裡每小時,因此以GPS訊號的PBox為車速依據。

震動計算起點統一起始點為前輪壓到第一根減速條,震動儀產生G值開始計算。後輪壓到最後一根減震條、震動回復近於0時為計算終了。在車速一致、計算起終點都相同之下,所測得的振動數據即可橫向對比。GLA200採用舒適型懸掛設定,配上235/55R18規格的休旅胎,以行路感受來說就是柔軟舒適,但在30公裡每小時關卡通過兩邊同時陣仗時,震蕩感受較為明顯,最大G值也來到1.46、1.44G,後續的左右交錯陣型就好上許多,波形規律、體感車身穩定度也不錯。

速度提高至60公裡每小時,在連續左右的搖晃感相對明顯些,顯見其舒適型懸掛,不擅於快速回穩車身,至於左右同時陣仗最大G值雖然比30公裡每小時低,仍有些許碎震,能感覺到通過後車身多晃一下,但震動測試是模擬極端路況下的表現,GLA實際上路衝擊感輕微,行路質感仍在舒適範疇。GLA的噪音數據表現不算出色,主要在怠速、低速時引擎聲稍嫌明顯,上了快速道路以110公裡每小時巡航,又換成B柱會有些微風切聲,雖然不至惱人,但仍會影響實測數值表現。

優點部分是底盤寧靜度好,路面不平也僅是一聲悶響就過了,整體感受還是符合高級車的行路質量。選配AMGLine套裝可升級跑車型座椅,雖冠名跑車,但乘坐感受仍是屬放鬆舒適,背部、腿部可完整貼合身形,腿靠也可手動延伸,多少能增進固定車體效果,如果是激烈駕駛下,腰部兩側就顯得不夠了。以上代車型相較,後座舒適性進化最有感,除了頭部與膝部空間更開闊之外,椅背角度與椅面人體工學設計也剛剛好,坐起來舒適又放鬆,座椅能夠前後滑移。

功能性也頗加分,可視需求換取乘坐、載物空間。GLA底盤高、坐點也高,向前望去就如正統休旅車般開闊,實測7.3m也屬優異範疇,而尾窗面積夠大、腰線低,讓後視野表現也不錯,甫以車身小、有倒車顯影等優勢,於日常駕駛可大幅降低心理負擔。GLA後視鏡方正,但兩側都帶有廣角設計,讓視角可以向外延伸,實測右邊角度更達29.5度,搭配盲點偵測系統,在看不到的死角處也能保障安全。

以整體數值來看,GLA在A、C柱部分遮蔽情況不嚴重,主要是B柱設計比較厚實,由左側望去遮蔽較嚴重,但其實有環景攝影之外,還有主動停車輔助,日常使用無虞。GLA是小休旅體格,軸距2729mm也不算長,實測迴轉半徑就大約是中型掀背水平,有利於在地窄車多的城市區穿梭。GLA作為奔馳新一代前驅平臺(NGCC)的一員,與A系掀背車在底盤架構、動力系統有著高度共通性,除了底盤拉高、胎圈大上一碼,GLA全車系也採用後獨立懸掛,對於通過輕度越野路面的穩定性有著些許幫助。

這輛GLA採用235/50R18米其林Primacy4非性能取向,算是兼顧道路行駛、溼地表現與寧靜的全方位胎款,但高達55%的扁平比與舒適設定的懸掛,對於賽道表現就不是那麼吃香了。拐過幾個彎,GLA方向盤輕巧、車身動態也相對輕盈,但轉向動作比預期要慢了些,得等輪胎導向、車身側傾之後,車頭才會乖乖轉向入彎,這份延遲感在道路上問題不大,但在賽道上就成了影響成績的關鍵,入彎前剎車總得多帶一些避免推頭,也讓彎速始終無法提升,最終跑出48.8秒的成績。

儘管懸掛與配胎不利於賽道施展,GLA其實是輛動態均衡、容易上手小休旅,只要配合車身慣性、在車輛回穩之際給下油門,車頭那具1.3升引擎仍能給出符合預期的加速力道,帶動車身往下個彎道前進。只不過七速雙離合手自一體在調校上仍偏向舒適,直線底減速、退檔仍是稍嫌保守,沒有任何性能色彩。休旅車重心偏高,懸掛並不是操控取向,加上舒適型的配胎,自然不利於追求賽道成績。

但是對於GLA200來說並非太大缺點,畢竟非性能車型,一般道路上GLA200依然是輛輕鬆好開的城市小休旅,底盤柔韌、動力順暢,變速箱換擋幾乎沒有頓挫,與雙生掀背A系一樣給人好上手的第一印象。GLA200搭載1.3升四缸渦輪引擎,鋁合金缸體採用缸孔熔射技術進而取消傳統缸套,加上獨特的三角形引擎上座,能大幅減輕引擎體積與重量,同時進排氣管路短截,配合電子式洩壓閥,讓這臺引擎擁有響應快速、出力直接的動力特性,能在1620~4000轉速產生25.5kgm扭力。

最大馬力163hp則於5500轉速爆發,帳面數據看來,動力好球帶也相當寬廣。雖然帳面數據動力不大,但配合七速DCT雙離合變速箱耗損較少的特性,實際駕馭並沒有動力不足感受,起步順暢,低速扭力充足、高轉速動力延伸性也不差,此動力表現已符合日常用車所需。實測加速表現,由於變速箱保護機制緣故,在全油門瞬間動力釋放較為和緩,待動力銜接、最大扭力釋放,會以輕微打滑狀態起步,加速過程雖然沒什麼貼背感,但平順的出力特性甫以高換擋效率。

在炎熱天氣測得與原廠相同的8.74秒0~100公裡每小時加速成績,以小排量休旅來說已屬高水平演出,後續0~400m高速續戰力也不差,GLA200身為主力車型,動力確實能滿足多數買家。GLA剎車腳感相當線性,輕踩不容易點頭,重踩力道也好控制,對於日常用車來說是舒適好開的設定,但在全力剎停狀態下,由於米其林Primacy4的原廠配胎非強調幹地抓地力,讓剎停距離來到39.65m,以豪華車標準來看中規中矩。

這臺1.3升機體附有汽缸休止功能,在節能模式下收油會進入滑行狀態,能近一步優化油耗,以市區走走停停的環境來說,約摸50公裡每小時收油就可以開啟滑行,且滑行阻力低、距離遠,一路滑到紅燈停都沒問題,但比較可惜的是當日車內天氣炎熱,無法每次都啟動怠速熄火,不然一定比9.5km/L更省。高速路段便能完整發揮節能模式威力,只要適當收油,便能讓車輛進入滑行狀態,重新給油,動力介入也順暢到近乎無感,想加速超車也不會沒力,夠輕快又能省油。

更讓人願意使用節能模式開車,最終測出19.8km/L的優異油耗表現,是休旅車型中的高標準。這次主要試駕車型是幾乎標配的GLA200,呈現出柔和、溫順的動力展演,高速油耗也不差,加上舒適測試結果理想,這些都是豪華買家最在意的點,開起來就是舒服又有質感!基本條件夠好,但看到小休旅車型,多少會在意空間表現,GLA也能符合此等級休旅的應有水平,全部測試下來除賽道成績一般之外,整體表現絕對能符合豪華買家胃口,絕不是只買Logo而已。

相關焦點

  • 深度試駕點評梅賽德斯奔馳A250與A200的駕乘感受如何
    深度試駕點評梅賽德斯奔馳A250與A200的駕乘感受如何,就很像看到別人玩著新玩具,心中羨慕但嘴上卻逞強不說一樣,然後有機會親手碰觸到時,心底還會帶點害羞卻又興奮的心情,甚至還會張望一下旁邊是否有人在關注一樣,對於新一代A系的期待,大概就是這樣的心情;因此在一些地區奔馳舉辦的很多地區媒體公辦試駕活動中,取到車並駛離停車場後,即便一旁的攝影同仁是高雄在地人,清楚知道目的地位置所在
  • 試駕點評2020年款梅賽德斯奔馳GLA 200 AMG Line感受如何
    身為第二一代NGCC家族第八位成員,全新GLA的推出代表前驅家族改朝換代正式完成,將繼續擔當頗為成功的梅賽德斯奔馳SUV家庭中之入門型號。GLA於2014年問世之時正值SUV熱潮爆發,為了擴大版圖、同時快速地應對,梅賽德斯奔馳直接以A系加高底盤,同時外觀稍微修飾之後直接上市,一直以來都是大受歡迎的熱門車系。
  • 試駕全新奔馳GLA 200 氣質提升由內而外
    [愛卡汽車 試駕 原創]對於那些想要購買豪華品牌入門SUV的朋友來說,北京奔馳GLA絕對是欲購清單中劃不掉的選項。寶馬X2閃亮登場,奧迪Q3換代歸來,GLA似乎也該有所行動了。今天,就讓我們一同檢驗全新奔馳GLA 200的實力。
  • 深度試駕點評梅賽德斯奔馳A250 AMG Line感受頗多
    就在上個月,我們為大家試駕過了全新代號W177的第四代,也能說是原廠重新把它定位為四門小鋼炮之後的第二代梅賽德斯奔馳A系,不過當時試駕的是搭載小排量引擎的入門等級A200,很多人可能覺得A200因為在配置上比較簡配,而且也搭載和別家車企合作開發的引擎,因此算不上很正統的奔馳,那沒關係,因為我們這次為大家試駕高配版的A250。
  • 試駕2020年款梅賽德斯奔馳GLA 200談談後期保養上感受如何
    給我的感覺是一款1.3升的GLA200,油耗表現沒有贏2.0升車型太多,但駕駛感受也沒被打折扣。試用期間,GLA200也進行了首次回廠檢修。進到原廠保養廠有專業技師幫忙檢修,接待則引導我們到休息等待區,但等待區無法得知車子狀況和所需時間,只能空坐在那邊乾等,不像有些保養廠還提供電子屏幕顯示保修進度及預計交車時間。
  • 評測試駕梅賽德斯奔馳C250 Coupe AMG Line感受如何了解一下?
    評測試駕梅賽德斯奔馳C250 Coupe AMG Line感受如何了解一下?小夥伴買車總是少不了在機能與泛用性上多作考量,而這也成為當前SUV銷量成長、逐漸取代傳統房車的主要原因,然而在絕大多數都是一人通勤、兩人坐駕的環境中,那額外的兩扇門或是大而無擋的置物空間是否真有其必要性?
  • 輕度試駕點評16年款英菲尼迪Q30的綜合駕乘感受如何?
    輕度試駕點評16年款英菲尼迪Q30的綜合駕乘感受如何?在試駕之前,我們便對英菲尼迪在與梅賽德斯奔馳合作後所推出的Q30,究竟是完全承襲A系特性,還是會創造出屬於自己風格感到疑惑,然而這些問題也在試駕後得到了答案。
  • 試駕2020年款梅賽德斯奔馳GLB 200d感受如何
    GLB的大單單從數據上就能體現,全新MFA2前驅平臺拉長之下,使其具備長4638mm的車身、同級最高的1687mm車高。一副中型SUV的身材不僅是視覺效果的提升,同時車內頭部的壓抑感也蕩然無存。當然會考慮到GLB的小夥伴,十之八九都是為了第三排而來,但這不代表第二排就沒什麼亮點。
  • 深度試駕點評全新梅賽德斯奔馳E300 Estate AMG Line
    這次E系整體提供媒體試車的車型包括了Sedan四門房車、Estate旅行車與Coupe雙門轎跑車型,此外型屬於W213一代,動力等級有E200(197hp/32·6kgm+輕油電馬達14hp)與E300(258hp
  • 試駕點評2021年款梅賽德斯奔馳E300 Estate AMG Line感受如何呢
    二全新三幅式電容式方向盤,讓傳統ACC跟車需要確認提醒握方向盤時需要搖動方向盤來讓車輛確認駕駛有無握著方向盤,但新式E系的電容式方向盤僅需要握住方向盤的外環任何一處即可讓訊號反饋到感知器,不像之前要用搖動的方式提供計算機感測到手在方向盤上。第三就是加上具有大數據人工智慧的MBUX智能語音控制(需選配)更加入手勢控制,這三項算是E系改款的主要重點。
  • 感受老款梅賽德斯奔馳C250的駕駛體驗
    感受老款梅賽德斯奔馳C250的駕駛體驗,在欣賞了外觀與認識了內飾配置之後,對於C系的認識,就剩下實路試駕的一環。擁有廣大停車空間以及四通八達連外道路的馬賽機場,再次成為梅賽德斯奔馳選擇做為試駕行程的起點。實路駕駛的行程從簡短的路線介紹之後,就各自領取鑰匙,按著衛星導航系統的安排,自行前往80公裡外,位於馬賽東南方的Cassis,再行折返。
  • 三叉星徽的魔力 試駕全新奔馳GLA 200
    就好像你想像不到一個叫「潮汐」的白噪音APP能成為都市人的入眠神器;就好像在這個直播、短視頻橫行的時代,電波仍能給人溫暖;就好像全新奔馳GLA 200(下文簡稱全新GLA或GLA)和它那臺1.3T發動機。
  • 談談試駕梅賽德斯奔馳E300 Estate AMG Line感受如何
    這次E系整體提供媒體試車的車型包括了Sedan四門房車、Estate旅行車與Coupe雙門轎跑車型,此外型屬於W213一代,動力等級有E200(197hp/32.6kgm+輕油電馬達
  • 試駕評測梅賽德斯奔馳小改款C300 Sedan與C180 AMG
    試駕評測梅賽德斯奔馳小改款C300 Sedan與C180 AMG,作為梅賽德斯奔馳最依賴的中堅車系C系,即使在2017年賣出超過41.5萬輛的亮眼成績,更佔整個品牌1/5的銷售量,但產品周期已經邁入第5年,用白話文說就是已經步入中年,在處於瞬息萬變時代如果不產生點危機意識,很快就會被對手給超越,因此保持競爭力並不斷提升自我,就成為W205一代C系所要面對的課題
  • 試駕對比梅賽德斯奔馳A180 AMG與英菲尼迪Q30 1.6T之間區別如何?
    試駕對比梅賽德斯奔馳A180 AMG與英菲尼迪Q30 1.6T之間區別如何?豪華掀背車在很多地區的爭戰已進入白熱化階段,按兵不動許久的英菲尼迪終於在16年推出品牌第一部豪華掀背車型Q30,挾帶著自身的品牌力與和梅賽德斯奔馳A系共用資源的聲勢下,甫推出就受寸廣大小夥伴迴響,成功打響英菲尼迪當年新一代車型名聲的第一步。
  • 綜合試駕全新梅賽德斯奔馳GLA 200體驗如何了解一下
    與前代車型近似掀背的跨界風格不同,全新二代GLA在外觀上很明顯地回歸標準SUV輪廓,其中車長縮短14mm、車寬與軸距均增加30mm,車高更是大幅提升117mm,配合新一代家族風格的圓潤線條鋪陳,給人一種格外厚實緊緻的視覺感受。
  • 梅賽德斯奔馳助力2020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二十屆年會
    作為頂級合作夥伴,梅賽德斯-奔馳已連續第六年傾力襄助這一極具影響力的企業家論壇,並為與會嘉賓提供禮賓車尊享服務與多款車型的試乘試駕,誠意致敬中國精英企業家,為當代賢能通達之士帶來快意奔馳的尊享體驗。 梅賽德斯-奔馳作為立足於中國的國際品牌,始終對中國市場的長期發展充滿信心,並堅持與中國社會發展同道共行。本次活動中,梅賽德斯-奔馳特別支持製造行業分論壇,製造行業頂尖企業家於此平臺共議在當今全球製造業格局發展的背景下,如何把握機遇實現產業鏈的升級。
  • 作為家用車全新一代梅賽德斯奔馳A250是否合格?
    作為家用車全新一代梅賽德斯奔馳A250是否合格?這次一些地區奔馳所舉辦的全新第三代A咖公辦試駕,特地選在高雄可說是非常合適,目前高雄不優的道路品質,正好非常適合測試這一代A係為了改善上一代被大家批評懸掛過硬的缺點,所做出的舒適提升到底是否真的有感、有改進。
  • 試駕老款梅賽德斯奔馳A250 Sport 6MT感受這臺手動擋變速箱的樂趣
    試駕老款梅賽德斯奔馳A250 Sport 6MT感受這臺手動擋變速箱的樂趣,這年頭開車似乎少了那麼點樂趣,因為在自動當道下,駕駛人只要管好方向盤,控制油門和剎車踏板就可以,過去需要手腳和腦並用的手動反而成為稀有,但隨著復古老車風潮的興起,加上那種無可取代的駕馭感,手動車似乎也吸引特定客戶的注意
  • 「大」無畏、有「顏」有「芯」、更「勁」一步的全新奔馳GLA SUV...
    在中國,梅賽德斯-奔馳推出了面向新生代客戶精緻生活打造的新生代豪華SUV——全新梅賽德斯-奔馳GLA SUV。 該車型登錄中國市場6年,與30萬車主共同成長的同時,車型本身也在不斷的進取中進行著一次次在設計、科技、空間尺寸等不同層面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