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濁是指小便混濁,白如泔漿,而尿時尿道並無疼痛為主症的證候。多因溼熱下注、脾腎虧虛等所致,其與脾腎二髒的關係最為密切。現代醫學的乳糜尿,以及泌尿系統炎症,結核,腫瘤等表現為以小便渾濁為主症的,多屬於本病的範疇。中醫學在臨床上把此證分為四類,分別為溼熱下注型,脾虛氣陷型,腎陰虧損型,下元虛衰型。
「氣聚則形成,氣散則形亡」,如何正確理解
一,溼熱下注型
多為嗜食肥甘,滋生溼熱,或溼熱氣蒸,芩於人體,溼蘊而生熱,中焦溼熱壅滯,脾胃運化失職,清濁不得泌別,濁氣下流膀胱,故令小便渾濁。溼熱鬱蒸水精不布,故見口渴,中焦輸機不利胸脘痞滿,脾氣不升,溼蒙清空,故頭重腦脹。故症見小便渾濁,或白如泔漿,或帶血色夾見血絲血塊,可見尿頻,尿短,尿熱,胸滿口渴,頭重,頭脹,舌苔黃膩,脈象濡數或滑數。治療以理脾化溼分清泌濁,所用方劑為宋·楊士羸《直指方》的萆薢分清飲為主方,益智仁一兩(醋浸),川萆薢、石菖蒲(去毛)、天台烏藥、白茯苓各一兩,甘草四錢。方中萆薢分利溼濁;益智仁溫脾補腎;烏藥疏肝調氣;石菖蒲開竅通淋。茯苓、甘草梢,增強通淋利溼的作用。
《黃帝內經》:「五氣化火」,「壯火食氣」如何正確理解
二,脾虛氣陷型
飲食不節傷及脾氣,或日久不愈,中虛脾弱,中氣下陷,精微下注,故見濁白如泔漿,小腹下墜;脾虛不能化生精微,氣血來源不足,則可見神疲乏力,面色不華。勞倦以及過食油膩厚味,均可損傷脾氣。症見小便渾濁,時作時止,遇勞則嚴重,小腹墜脹面色不華,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象虛弱。治療以益氣升清。其治療主方為《脾胃論》中的補中益氣湯。方中重用黃芪,味甘微溫,入脾、肺經,補中益氣,昇陽固表,為君藥。配伍人參、灸甘草,白朮補氣健脾為臣,與黃芪合用,以增強其補益中氣之功。血為氣之母,氣虛時久,營血亦虧,故用當歸養血和營,協人參、黃芪以補氣養血;陳皮理氣和胃,使諸藥補而不滯,共為佐藥。並以少量升麻、柴胡昇陽舉陷,協助君藥以升提下陷之中氣,共為佐使。炙甘草調和諸藥,亦為使藥。諸藥合用,使氣虛得補,氣陷得升則諸症自愈。
《黃帝內經》中的「暑性升散」,理解清楚可輕鬆度夏
三,腎陰虧損型
腎陰虧損,虛火內亢,灼燒脈絡,可見小便渾濁而赤,陰虛內熱則見煩熱,咽幹口渴,舌紅少苔,脈象細數。治療以滋陰清熱,首選方劑為知柏八味丸。它是由六味地黃丸加知母﹑黃柏而成。又名知柏地黃丸。其滋陰降火之力,比六味地黃丸更強,現代用於腎結核﹑尿路感染﹑高血壓等。
《黃帝內經》:溼邪為病,可瀰漫於三焦周身各處,無處不到
四,下元虛衰型
勞欲過度或久病纏綿,腎氣虧虛,腎關不固,固攝無權,不能泌別清濁,故小便如米泔,腎陽衰微,可致形寒肢冷,神疲,舌淡,脈象沉細。是屬於下元虛衰,氣化不行。治療以溫腎固攝,其治療主方可用《沈氏尊生書》中的鹿茸補澀丸加減。由人參、黃芪、菟絲子、桑螵蛸、蓮肉、茯苓、肉桂、山藥、附子、鹿茸、桑皮、龍骨、補骨脂、五味子組成。方中附子、肉桂溫腎助陽;鹿茸壯元陽、益腎精;共為君藥。補骨脂補腎助陽;菟絲子補肝腎、益精髓;人參、黃芪、山藥、茯苓共補肺、脾、腎,以資腎元,為臣藥。五味子、蓮子養心滋腎,補脾澀精;龍骨、桑螵蛸益腎固澀同為佐使。諸藥合用,補腎精、壯元陽、益脾肺,共奏溫腎固澀之功。使心腎交通,水火既濟,開闔有度,陰陽協調,則白濁自能痊癒。
榮衛氣痞澀,三焦不調,並因飲水多,停積而成痰飲
總之,中醫治療此證,初病多為實證,治療多以清利溼熱,兼用理脾,久病則以補脾腎為主,補腎之中兼以利水,清中寓補,補中寓疏,做到清而不傷陰,補而不澀滯。另外,尿濁患者,也要注意飲食和日常生活的調養,避免辛辣,少食油膩,適當運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