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又叫生草、生甘草、炙甘草、炙草、草梢、甘草梢、生草梢。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脹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根及根莖。主要產於內蒙古、甘肅、新疆等地。
甘草味甘,性平。歸心、肺、脾、胃經。《神農本草經》云:「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氣力,解毒。」《景嶽全書》謂:「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調補之功,故毒藥得之解其毒,剛者得之和其性……助參芪成氣虛之功。」《名醫別錄》載:「主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髒咳嗽。」《本草匯言》曰:「和中益氣,補虛解毒之藥也。」可見,甘草有益氣補中、清熱解毒、袪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藥性之功效。常用於氣虛、咳嗽氣喘、瘡瘍腫毒、食物中毒、脘腹痛、四肢攣急等。
甘草的食用方法。
一、甘草滷雞蛋
原料:雞蛋12個,甘草20克,白糖、大料、桂皮各40克,丁香、白芷、艾葉各10克,白酒、醬油各適量。
製法:將雞蛋煮至七成熟,剝去外殼待用。將白糖、大料、桂皮、丁香、甘草、白芷、艾葉(紗布包)、白酒、醬油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煮沸5分鐘後,放入剝殼的蛋,有文火滷製20分鐘,使滷汁浸入蛋內,撈出雞蛋即可。
功效:滋養健身。
二、甘草粥
原料:甘草15克,粳米100克。
製法:將甘草洗淨切段,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用大火燒開,改用文火煎煮25分鐘,去渣留汁。將洗淨的米和甘草汁倒入鍋中,加適量水,大火燒開,改用文火熬成粥即可。
功效:補脾益氣、祛痰止咳、清熱養胃。
三、烏參甘草湯
原料:烏梅、太子參各15克,甘草6克,白糖適量。
製法:將太子參、烏梅、甘草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煮約30分鐘,再加適量白糖即可。
功效:補肺健脾、補氣生津。
四、甘草蓮子飲
原料:甘草15克,蓮子250克,白糖適量。
製法:將蓮子、甘草分別洗淨,放入鍋內,加適量水,燒開後改用文火煮,煮至蓮子熟爛,加入白糖即可。
功效:健脾益氣、養心安神、益腎固精。適用於咳嗽、洩瀉、遺精、白帶、煩躁不安、體虛乏力等。
五、甘草藕汁飲
原料:甘草6克,藕500克。
製法:把藕洗淨,切成細絲,用紗布絞取汁液;將洗淨的甘草放入鍋內,加250毫升水,煎煮30分鐘,去渣取汁;把藕汁與甘草液混合均勻即可。
功效:清肺潤燥、生津涼血。對上中消型糖尿病者有益處。
此外,甘草與綠豆一起熬湯,解酒功效強,多用於食物及藥物中毒、醉酒;甘草也可與大棗、人參一起代茶飲,可寧神益智、緩急止痛;甘草還可與金銀花、野菊花一起代茶飲,具有消炎解毒之功效。
注意:甘草有助溼壅氣之弊,故溼盛脹滿、水腫者不宜用。也不宜久服或大劑量用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