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原標題:中國人均GDP過萬美元,世界這樣解讀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編者的話: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數據,中國2019 年GDP 總量接近100 萬億元、人均GDP 首次超過1萬美元門檻,按平均匯率折算達到10276 美元。隨著總人口達到14 億的中國步入人均GDP1 萬美元以上國家的行列,全球處於這個行列的人口規模已接近30 億。這些數據不僅讓中國人感慨,也引發了國外媒體和學者的關注。有的說,「中國和日本差不多,人均GDP 從1000 美元到1 萬美元,用了約18 年的時間」。有的說,中國人均GDP 首次突破1 萬美元門檻表明中國經濟得到飛速發展。《環球時報》駐法美日墨等國記者,近日對比了所在國人均GDP 和中國人均GDP 的變化,也聽到了來自各方的深度解讀。
美國前官員:中國幾乎實現所有規劃
中國人均GDP2019年首超1萬美元,在美國經濟界引起不小的反響。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這一數字已接近高收入經濟體水平。
《環球時報》駐美記者查詢相關資料顯示,1978年,美國人均GDP首度超過1萬美元,數據約為1.06萬美元,而中國人均GDP只有156美元。有意思的是,美國媒體將上世紀70年代末稱為「當代美國史的黃金時代」。在華盛頓一家大型超市工作的約翰出生於上世紀40年代,他先是有些自豪地告訴記者:「1978年的美國正處在引領全球化的邊緣,一切都顯得欣欣向榮:行動電話服務首次出現在美國、第一個試管嬰兒誕生在美國、電子遊戲風靡全美……而1977年上映的科幻電影《星球大戰》成為美國電影有史以來最賣座的電影之一。」隨後,他開始抱怨說,1978年時他一個月才掙1000多美元,遠不如現在多,但當時的日子卻比現在好過。如當時每戶美國人的平均房租只要500多美元,而現在是1000美元左右,華盛頓和紐約會更高。現在美國汽車動輒賣兩萬美元一輛,而1978年買輛新車只要4000多美元。今天看起來買不了什麼的1美元,在當時可以買兩打(24隻)雞蛋或1磅火腿,一套「星球大戰」主題睡衣也不過6.49美元。
當約翰大發感慨時,記者想到的是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中國已是試管嬰兒誕生最多的國家,而且早就是名副其實的「手機王國」,並朝著「汽車強國」在努力。1978年美國人均GDP差不多是中國的62倍,而到2019年末,作為全球經濟霸主,美國人均GDP已超過6萬美元,40年來增長5倍多,但同期中國人均GDP卻增長了62倍。記者很快清醒下來:中國人均GDP現在仍然只有美國的1/6左右。不過,在與美國專家打交道時,記者發現他們更為中國的增速所折服。美國商務部前副部長、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國際商務項目主任威廉·賴因施說,上世紀80年代初至今,中國政府實現了幾乎每一個經濟規劃指標,這令美國經濟界震驚。
美國經濟學家談到中國經濟,也常常提到「中等收入陷阱」——幾十年來,多個發展中國家未能跨過這道關。在一些學者看來,中國目前經濟成長穩健,但面臨人口老齡化加速、工資上升導致成本競爭力下降等挑戰。美國雖跨過「中等收入陷阱」,但貧富差距在擴大。美國的一項民調顯示,2018年,美國非管理層私營企業工人的平均收入與1978年基本持平。
《環球時報》記者第一次常駐美國是2002年,記得那一年美國人均GDP約為3.8萬美元,而中國當時約為1150美元,只排在全球第115位。記者當時的房東是一位上世紀80年代到美發展的老大姐,說起那些年她的幾個中國房客時總是帶著同情的口吻:「兩家人擠在一套兩居室公寓裡,平時吃飯都要精打細算,人均幾百美元的月工資在紐約花銷實在是捉襟見肘。」最近,記者又見到這位房東大姐,她說:「我老公和孩子目前都已回到中國國內發展了。」2015年,記者再次來到美國,發現美國社會近些年對中國經濟實力上升感到緊張,進而導致對華政策也開始「較勁」,如曾任白宮總統首席戰略師的班農就不斷鼓吹中國要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霸主」。一些美國人也因此對中國產生誤解。記者有一次遇到一家電視臺的美國化妝師,她悶悶不樂地說:「你們中國佔了美國的便宜,老百姓日子過得比我們好。」直到記者詳細向她解釋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地區發展不平衡,無論是整體經濟實力還是人均收入仍遠不及美國,中國和美國經貿完全是互利關係後,她才眉頭稍展。
日本金融家:2050年中國人均GDP超日本
日本的人均GDP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超過了1萬美元。1988年,《環球時報》記者自費出國留學日本時,只能一次性兌換8000日元。8000日元當時在日本可以做什麼呢?從羽田機場打車到東京都內的池袋,剛好就是8000日元。記得當時中國的GDP為1.52萬億元人民幣,而日本的GDP為3.07萬億美元,人均GDP在2.5萬美元左右。
31年間中國經濟總量穩步上升,已接近100萬億元,按平均匯率折算達到14.4萬億美元。日本的變化卻沒那麼明顯。按照經合組織(OECD)的預測,2019年日本的GDP預計在5萬億美元出頭。與此同時,中國的人均GDP在2019年首次站上1萬美元的新臺階。這是記者出國時無法想像的。當時,日本人會送中國朋友電子計算器、一次性打火機或原子筆。如今,誰還稀罕這些東西呢?!
1988年,日本的人均GDP排名全球第2,如今跌至全球第26位。1988年的日本,勞動人口比例達到史上最高水平,此後經歷泡沫經濟的破滅,歷經阪神大地震、山一證券破產和東日本大地震等大事件,以及高齡化少子化加劇、日本經濟結構改革失效等困境,儘管日本人均GDP有穩步增長,但多數日本人還是覺得這30年間的失速感顯而易見。從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來看,日本物價增長近2倍。比如國立大學的學費,1985年為一學年平均25.2萬日元,2015年為一學年平均53.8萬日元;一張明信片的郵費,1985年為30日元,2015年為52日元;一包MILD SEVEN牌香菸的售價,1985年為260日元,2015年為460日元。
上世紀90年代,記者在日本的感受是,日本民眾仍堅信「明天會更好」,積極用消費主義來證明經濟實力強勁,而如今的日本民眾變得非常「摳門」,靠攢錢防老。儘管日本政府不斷推行各種消費刺激政策,然而消費水平逐年萎縮。消費市場的蓬勃發展更多要依賴於包括中國在內的外國遊客「爆買」來實現。
2019年,日本人均GDP約4萬美元,是中國的4倍。中國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日本相關專家都非常關注。日本財務省原國際金融局官員、SBI大學院大學創始人之一的野間修向記者透露了他的擔憂:「經常有人問——現在的中國相當於幾年前的日本?一般回答是40年前。理由之一是東京首次承辦奧運會是在1964年,北京是在2008年,這中間有44年之差。所以我擔心中國經濟最大的懸念——泡沫破滅,如果真的有泡沫經濟的話,那麼有可能是比日本晚30年到40年破滅。因為現在中國民間債務跟GDP的比例超過了200%,已達到日本泡沫經濟末期的水平。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是上世紀90年代初。」
日本金融評論家、《日本人為什麼變得貧乏》《日本的正確未來》的作者村上尚紀則對中國的未來表示樂觀。他表示:「回顧日本經濟過去20年的『黑歷史』,我認為中國的人均GDP將會在2050年超過日本。」在《環球時報》記者和一些日本學者看來,亞洲有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和作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日本,相信如果能兩強合作,一定可以為亞洲經濟開拓出一個新的紀元。
墨西哥專家:「中國不同於其他經濟體」
相關資料顯示,在舉辦北京奧運會的2008年,中國人均GDP還排在世界第104位,2000年是第133位。2018年,中國人均GDP已提升到世界第67位,排在前面的有第66位的墨西哥和第60位的俄羅斯,排在中國後面的是土耳其和保加利亞。
「中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這是一項偉大的長期成就。」俄regnum新聞社這樣評論說。從俄tyulyagin網的報導看,自2000年以來,俄人均GDP多有起伏,世界能源價格急劇上漲時增長明顯,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2014年俄烏危機又拉低了相關數據。相比之下,中國人均GDP是逐年遞增。
墨西哥是北美第三大經濟體,以出口為導向,在過去十年中,除2009年外,商品出口每年都穩固增長。《環球時報》駐墨西哥記者查詢的相關資料顯示,2011年,墨西哥人均GDP達到10123美元,此後有個別年份又回落到1萬美元以內。墨西哥普埃布拉功勳自治大學中國問題專家德拉羅薩20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門檻,表明中國經濟取得飛速發展,尤其在科技創新方面,中國已成為世界領頭羊。在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7億多農村人口擺脫貧困,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得到完善,國民教育水平不斷提高,中國人民生活將從整體上得到提升。德拉羅薩說,在上世紀80年代,有些拉美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後經濟發展陷入停滯階段,這對世界各國都有重要啟示作用。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面對世界經濟增長放緩以及外界對中國經濟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諸多猜疑,中國政府制定的長期經濟政策對國家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他認為,中國不同於其他經濟體,相對於拉美國家而言,中國國內市場規模巨大,更重要的是,中國是世界上很多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因此,不管世界經濟如何風雲變幻,中國經濟都能長期、穩固地發展。
法國學者:不要只局限於看GDP變化
法蘭西24連續新聞電視臺近日評論說:「中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表明中國經濟發展達到了一個新高度。」而《費加羅報》網站刊文說,中國經濟總量僅次於美國、穩居世界第二這一事實,表明中國發展之迅速、財富積累之豐厚。但文章也提到,中國要注意進一步縮小貧富差距,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現在提高國內市場消費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法國人現在很少用人均GDP來分析、衡量人們的具體生活與收入水平。法國的一些獨立經濟學家認為,僅看GDP並不能了解一國的實際經濟與人們生活的狀況,除了看生產增值部分,人們的日常生活、社會經濟的真正發展還要取決於什麼樣的通貨膨脹率、家庭消費能力以及真正的購買力水平等。
但戰後的經濟增長仍讓法國人津津樂道。1946年到1973年期間,隨著戰後重建與歐洲建立共同市場,法國經濟迅速發展,平均每年GDP增長5%以上。經歷戰後的「光榮30年」,法國在上世紀70年代末人均GDP過1萬美元。這是法國二戰後的全面重建時期,也是全面現代化的時期。同時,法國人口出生率在戰後大幅上升——這一時期達到一對夫婦平均生育2.5個孩子,與其他發達國家一樣,法國也出現了「嬰兒潮」。人口增加、大力引進高科技、全面提高勞動生產率、迅速推進農業現代化等均大力推動了法國經濟的發展。記者上世紀80年代剛到法國時,手機還沒有普及,但一般民眾的生活水準與今天差別並不大。
看經濟發展要看GDP的變化,但又不能僅局限於此。法國經濟趨勢觀察所分析預測部主任丹布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要注意的是:GDP並不能衡量各國生產的不同條件,因此兩個不同GDP的國家可能擁有同樣的生活水準與生活條件。此外,僅看量化的指標容易掩蓋更加深層的經濟運動或矛盾。著有《21世紀資本論》的法國經濟學家皮凱蒂在分析美國的GDP時曾表示,1%美國最富有的人大大拉高了美國GDP,大約有半數的增長來自於這些人,因此,不能僅用這一指標來衡量美國人的貧富水平與巨大的貧富差異。
【環球時報駐墨西哥特派記者 劉旭霞 環球時報駐美國、日本、法國特約記者 梁燕 蔣豐 姚蒙 柳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