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徐報融媒記者 周愛田 通訊員 王竹玉)十天前,劉先生遭遇意外。他騎著電動車外出時,被後方行駛的貨車蹭倒在地,導致腰椎壓縮性骨折。
在當地醫院經過處理後,劉先生被緊急送到徐州仁慈醫院。在脊柱外科,副主任醫師孟磊藉助「骨科機器人」為劉先生完成了椎體成形手術。昨日,劉先生已經順利出院。
騎車遭遇意外,被後方貨車蹭倒在地
劉先生,七十四歲。十天前,劉先生騎著電動車外出時,被後方過來的一輛貨車蹭倒。
據劉先生回憶說,側後方過來的貨車蹭到他後,他被帶倒在地。好在他倒下的方向是另外一側。即使這樣,摔倒在地以後,他當時就感覺到腰上疼痛明顯,整個人無法站立,即使是坐著也能感覺到腰上疼痛明顯。電動車也歪倒在他腿上,砸到了腳踝。隨後,劉先生被緊急送到醫院急診。
在當地醫院,經過檢查顯示,劉先生有兩節腰椎壓縮性骨折,腳踝上的症狀比較輕微。
在當地醫生的建議下,次日,劉先生被家人送到徐州仁慈醫院。
老人擔心創傷大,開刀風險高
在徐州仁慈醫院,脊柱外科副主任醫師孟磊接診了劉先生。
「據劉先生回憶說,他當時摔倒的時候是臀部先著的地。被行駛的貨車帶倒在地上,這種衝擊力還是比較強的,所以導致了L1和L3兩節腰椎壓縮性骨折。」孟磊副主任醫師介紹說,這種壓縮性骨折是無法通過簡單的臥床靜養就能自行恢復的,需要予以手術治療。
腰椎骨質疏鬆性壓縮骨折的標準治療,需要做椎體成形手術。七十四歲的老人要接受脊椎的手術治療,劉先生及家人還是有些擔心,擔心老人的身體承受能力,擔心脊椎的周圍都是血管神經,風險太大,萬一出現差錯,會導致嚴重的併發症,患者和家人都不能接受,傳統人工椎體成形術主要依靠醫師的主觀經驗確定手術位置,準確度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術中需要對其進行調準,致使對患者的手術創傷加重,甚至出現穿刺位置偏差,導致血管神經以及脊髓的損傷。而「骨科機器人」能為手術提供3D高清影像,便於操作者清晰辨認解剖結構,進行精密手術操作,顯著提高了手術安全性,縮短治療和恢復時間。 徐州仁慈醫院2019年11月底引進江蘇省第二臺「天璣」骨科機器人,已完成各類手術193例,包括胸腰椎骨折椎體成形術,經皮釘棒內固定術,股骨頸骨折加壓螺釘固定,以及舟骨骨折螺釘固定、股骨頭壞死減壓植骨、脛骨平臺骨折加壓螺釘固定、跟骨距骨骨折螺釘固定、骨腫瘤活檢等手術,患者普遍反映較好。
針對老人的具體情形,孟磊副主任醫師建議通過「骨科機器人」輔助予以手術治療。孟磊副主任醫師介紹說,骨科手術機器人輔助醫生精確定位植入物或手術器械,精度達到0.2毫米,尤其對微創術式、高風險區域具有明顯優勢,可有效降低手術風險、減少手術併發症。
經過溝通後,劉先生和家人都接受了這種手術方案。手術過程中,孟磊副主任醫師在「骨科機器人」的幫助下,精確定位後,在劉先生的後腰部位開了一個直徑0.5釐米的小孔,手術器械由此進入後,先為劉先生進行腰椎復位。同樣是通過這個小孔,醫生隨後又在患者骨折的腰椎內注入「骨水泥」,為劉先生完成了治療。
整個手術過程不到一個小時,出血量僅僅為2個毫升。回到病房後,劉先生的家人看著他後腰上的手術部位,都為這種微創手術稱奇。手術後次日,劉先生就戴著腰圍下地了。這讓劉先生及其家人都深感欣慰。
昨日,劉先生順利出院了。出院前,劉先生來到醫生辦公室。他對孟磊副主任醫師道謝說,「真沒想到,這麼嚴重的骨折,手術後恢復得這麼快。」
提醒:老年人摔傷後應及時就醫
張理提醒老年人,跌傷後往往不到醫院就醫,抱著傷筋動骨一百天的想法臥床休息,結果一躺幾個月,不僅骨折沒有癒合,反而會加重病情。對老年患者來說,骨折自行癒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尤其是骨折,如果身體條件允許,建議患者積極進行檢查治療,早日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