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樂,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並不是一種熟悉的水果,但提及它的另一個名字:番石榴,就會變得熟悉起來。也許有人沒有見過、吃過芭樂,但一定喝了不少番石榴味的飲品。它屬於熱帶水果,在我國的臺灣、海南、福建等省均有栽培。芭樂味道甘甜多汁,果肉柔滑,富含營養成分,比起蘋果,芭樂所含有的脂肪少38%,卡路裡少42%,從而得到諸多健身及愛美人士的喜愛。紅心芭樂果肉紅色且糯軟,具有更高的營養價值,在2018年「創青春」福建省青年創新創業大賽決賽上,就有這樣一隻專注於種植芭樂的隊伍,他們就是鄉村振興計劃農村電子商務組冠軍:陳曉冬網紅芭樂。
項目負責人陳曉冬是漳州市詔安縣人,她是家族裡第一個考上大學的人。大學畢業後,她找到的工作「收入不高,也找不到自己的最大價值」,考慮再三後,她返鄉創業。最初創業的時候,她面臨著許多質疑與不理解,還有父母對自己的失望。「覺得辛辛苦苦把我送到大學去,怎麼又回來種地」,相比創業中所遇到的其他困難,心理壓力可能是最嚴重的。「很長時間村裡的人都說你看她讀了這麼多書,還不是回來種地,和我是一樣的。」陳曉冬直言那時候自己其實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好。這時候的她,面臨著重重精神和現實的壓力,身邊卻沒有可以訴說的朋友。「但是既然做了這件事,沒有辦法我也要想辦法,而且我的外公是非常支持我的,已經80歲的他,夏天帶著我去向別人請教種植技術,很感動,也讓我更堅定了。我男朋友也是放棄自己的工作陪我一起來創業。」除此之外,網絡上的陌生人經常會私信支持自己,說一些鼓勵的話。村民們也慢慢因為得到幫助而對她的看法有所改觀,這種鼓勵和被需要感使陳曉冬漸漸克服了心理上的壓力。
接觸紅心芭樂對於陳曉冬來說也是一次偶然。2016年,村民黃守林種了很多芭樂,辛苦勞作一年卻發現由於不識字,買錯了樹苗,種出來的是收購商不願收購的紅心芭樂。當地收購商說這個品種太軟、易破損,不易運輸和保存,再低價也不收。絕望之下,黃守林想要砍樹,被陳曉冬攔了下來。陳曉冬通過網絡聯繫上了遠在東北的水果商,將芭樂銷售一空,為黃大伯帶來近5萬元的收入,還接受了《人民日報》的採訪,她也因而成為了全家全村的驕傲。經過這件事,陳曉冬看到了巨大的商機,也看到了幫助村裡人致富的渠道,她由此慢慢走上了通過電商銷售紅心芭樂這條道路。
如今,陳曉冬的紅心芭樂為消費者所認可和喜愛,成為了網紅產品。談及創業關鍵,「堅持」是她覺得最重要也是自己最深有體會的。除此之外,要做到「不斷學習」,「除了去農林大學跨專業進修,我還經常向村裡人學習種植技術,創業一定要『厚臉皮』」,她哈哈一笑。
► 福州 | 團連江縣委三舉措 助推青少年事務社工服務
► 「創青春「專訪 | 五羊開泰」模式助脫貧 農戶養羊致富
► 八閩團訊 | 2019年第5期
► 「創青春」專訪 | 助力脫貧致富,七號店有自己的堅持
本文刊登於《福建青年》2019年1月(總第七期)
編輯:程小歡
校審:鄭夷、官志雄
微博:福建青年官微
投稿郵箱:fjqnma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