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有一些畫,
它看上去像人又像動物,
頭頂有兩根天線?
也可以看做是觸角?
還有的像外星人的樣子,
但又像齊天大聖「孫悟空」的造型,
也有說是「太陽神」....
它是什麼呢?
巖畫
巖畫是一種石刻文化,人類祖先以石器作為工具,用粗獷、古樸、自然的方法——石刻,來描繪、記錄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它是人類社會的早期文化現象,是人類先民們給後人的珍貴的文化遺產。
內蒙古巖畫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小編來為您介紹
↓↓↓
桌子山巖畫
桌子山巖畫位於內蒙古烏海市境內。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主峰海拔高度2149.4米。山脈主體呈南北走向,長約75公裡,東與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接壤,西距穿越市區的黃河約2公裡。桌子山山勢雄偉,峰巒迭起,巍峨壯觀,因其主峰山頂較平坦,遠眺貌似桌子狀,故得此名。桌子山巖畫群主要分布在6個較為集中的地區,即:召燒溝、苦菜溝、毛爾溝、蘇白音溝、蘇白音後溝、雀兒溝。
600多幅桌子山巖畫,內容多為「太陽神」等人面像、動物圖形、狩獵圖和符號,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召燒溝巖畫,它被磨刻在桌子山下召燒溝西畔一個坡度約為30度、650平方米的石灰巖磐石上,巖畫約有150餘幅,其中90%都是人面像。
大青山巖刻
五星聯珠巖刻位於大青山南麓、呼和浩特市東北25公裡處的花崗巖上的「星穴」,代表金、木、水、火、土五顆星,它們兩兩之間距離不同,在1000米範圍內呈弧形有序排列,宛如一條美麗的珠鏈。這處巖刻是古人對天象的記載,其背後蘊藏著歷史故事。大青山五星聯珠巖刻所在地曾是冒頓統領的匈奴地帶,公元前206年他們進攻東胡,公元前204年獲勝,匈奴上層及陰陽家把此年春天天空出現的五星聯珠現象,刻在應是冒頓舉行祭拜儀式的山腳下。
考古人員在考察中還發現,大青山五星聯珠巖刻選擇的花崗巖色澤紋理不同,比如處在火星位置的巖石通體是火紅色,而水星位置的花崗巖位於小溪旁。
烏蘭察布草原巖畫
烏蘭察布巖畫,東起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西至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東部。以查幹敖包蘇木推喇嘛廟、都容敖包蘇木沙很、德裡哈達、滿都拉蘇木南吉板登、新寶力格蘇木禪番乎熱、烏拉特中旗東北部莫若格其格山一帶分布最為密集。巖畫題材內容有野獸、飛禽、家畜、放牧、狩獵、車輛、人腳印、動物蹄印、舞蹈、十二生肖、手形、畜圈、符號、人面像、雲、太陽等,以家畜和放牧題材為最多。巖畫是陸續製作的。新石器時代巖畫有車輛、放牧、騎者、動物。數量最多的是青銅時代遊牧人的作品。
赤峰巖畫
克什克騰巖畫群,屬石刻類,由百岔河流域巖畫、砧子山巖畫、西拉木倫流域巖畫、土城子巖畫(又稱葦塘河巖畫)四部分構成,共23處90組400餘個單體圖像。其年代上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歷經青銅時代,直至南北朝時期,綿延6000年之久。巖畫內容涉及圖騰崇拜、薩滿崇拜、生殖崇拜、祭祀、舞蹈、狩獵和放牧等,題材種類有動物、人物、人面、符號和天體星象等。這些巖畫為研究我國北方民族生產史、生活史、文化史和宗教史等,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具有很高的價值。
陰河巖畫分布在赤峰市松山區綿延百裡的區段上,共有100餘幅。陰河巖畫的題材大體可以分為人物、動物、植物和幾何紋圖案4類,其中人面巖畫是其中數量最多、類型最為多樣、內涵最為神秘的一類巖畫,佔總數的四分之三。赤峰巖畫的人面造型突出表現的是眼睛,其次是口鼻,然後是耳朵。這些人面肖像品類繁多。
翁牛特巖畫有面相圖、敘事作態圖、狩獵記事、圖徽印記符號、日月星辰標記、植物走獸體態、初始文字符號、後期文字書法等類,共有300餘幅。內容之豐富,數量之多,在赤峰地區首屈一指。
陰山巖畫
研究表明,陰山巖畫的創作年代最早可追溯到1萬年前,此後,在這裡生活過的人們不斷地豐富著圖畫的內容,記錄了人類「童年」以來的眾多生存信息。
陰山巖畫是雕鑿在陰山山脈巖石上的圖像,分布地域廣泛,主要集中在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磴口縣等旗縣的境內,題材涉及動物、人物、神靈、器物、天體等。陰山巖畫的藝術水平精湛,其刻法有敲鑿、磨刻、線刻等,世界只有少數巖畫遺蹟可與之媲美。
包頭巖畫
包頭巖畫主要分布在陰山以北的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下稱達茂旗),在達茂旗的達爾罕蘇木、查幹哈達蘇木、滿都拉鎮、巴音敖包蘇木、明安鎮等地都有巖畫發現。
在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期間,在達茂旗境內新發現了敖倫敖包、海林嘎順等地巖畫,共約200多幅。
固陽縣和石拐區有少量巖畫分布。固陽巖畫主要分布在金山鎮、銀號鎮和懷朔鎮,以金山鎮最多,主要分布在什爾騰山上的秦長城及長城附近的石面上。共有巖畫100多幅。石拐區發現一幅蛇巖畫,在五當召腮大壩南山附近。
錫林郭勒草原巖畫
紅格爾、毛瑞蘇特巖畫群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西北紅格爾蘇木境內。寶德爾朝魯巖畫群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達賚蘇木境內額爾敦敖包東北43公裡處。
這3處巖畫群基本屬於青銅時代的典型作品。製作手法主要以鑿刻、磨刻為主,劃刻比例較少。巖畫的內容較為豐富,有鹿、羊、狗等動物,也有神靈、日、月以及人類活動的畫面。
這3處巖畫群對於研究我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歷史和經濟文化、宗教崇拜等,具有重要價值,現為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興安嶺巖畫
大興安嶺巖畫繪於裸露的巖石表面,均是用紅色顏料繪製成的各種圖案,有動物圖案、薩滿神靈圖案等,線條粗獷神秘,頗有遠古神韻。
據了解,大興安嶺巖畫大多分布在人類活動不易到達的群山深處、相對凸立的山峰巖壁立面上。經考古調查,目前大興安嶺地區內已發現巖畫39處、4050餘單幅,是目前我省發現巖畫數量最多、區域最廣、歷史最久、內容最豐富的地市。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省考古學者曾在大興安嶺漠河與滿歸一帶的深山裡,發現「交嘮呵道」彩繪巖畫;近兩年以人物和動物為主的巖畫遺蹟相繼被發現。
阿爾山巖畫
阿爾山巖畫為兩組七個赭紅色圖案,分布在大約兩平方米大的垂直巖面上,可以較為清晰得看出巖畫反映的是人類追逐野生動物的場景,組圖中可以看到長著七杈大角健壯的鹿在人和動物的追逐下奔走,線條流暢,畫面生動。
在巖畫的邊緣,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不少黑色文字。經中科院研究員研究解讀,可知這幾處文字大多是為早期的回鶻蒙文,非常珍貴。1204年,成吉思汗徵服乃蠻之後命乃蠻掌印官維吾爾人塔塔統阿掌管蒙古國的文書印信,並命令他教授太子、諸王畏兀字(即回鶻蒙文)以書寫蒙古語,蒙古人至此時便採畏兀字以書寫蒙古語,流傳至今。青格力教授破譯了部分文字,據稱此處文字印證了一段珍貴的史實,可以與文獻相對照,據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騰格里沙漠巖畫
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文物部門對位於騰格里沙漠附近的駱駝山巖畫進行實地調查時新發現95幅巖畫。
位於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境內的駱駝山巖畫,製作年代由新石器時代延續至近代,巖畫製作手法多為磨刻和鑿刻為主。古代這裡曾是狄、匈奴、鮮卑、回紇、蒙古等遊牧民族活動的地方,這些遊牧民族用豐富多彩的巖畫記錄了當時的生活。
這些巖畫以動物形象為主,包括牛、馬、駱駝、羊、鹿、狗、雁、狼等,有的獨立分散,有的成群成組,造型生動,線條流暢。從畫面風格看,巖畫具有典型的古代遊牧民族特徵,對研究北方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社會形態具有較高的價值。
2014年,駱駝山巖畫去年被列入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而此前2006年登記時的數量為369幅。
鄂爾多斯巖畫
鄂爾多斯巖畫主要分布在鄂爾多斯高原西部邊緣鄂託克旗烏仁都西區域的溝壑崖壁、自然作用磨光的平整巖石表面和烏仁都西山低山、丘陵頂端的巖石上。巖畫較集中的地點共九處,單體巖畫總計2000餘副。
通遼巖畫
通遼市扎魯特旗大黑山人面巖畫
通遼市扎魯特旗大黑山人面巖畫,據考證為遼代人工開鑿,迄今千餘年,但畫像歷經草原上風吹雨打,線條依然清晰如初,刻工之精細,形象之生動自然,讓人嘆為觀止。神秘的大黑山人面巖畫是古契丹人的藝術作品,他們以藍天草原為背景,高山巨石為載體,鬼斧神工,將人面形象刻於山巖之上,高山之巔,有力的抒發了契丹民族同自然界作鬥爭的豪情,集中反映了契丹民族從自然過渡到偶像崇拜,標誌著已完成一次審美意識上的超越。大黑山人面巖畫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所有人面巖畫中最大的,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不可多得的石刻藝術珍品,同時人面像構思質樸天成,刀法奔放,對研究中國雕刻史有重要意義。
通遼市奈曼旗發現明末清初佛教巖畫
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文物工作者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在新鎮雙山子山上驚奇地發現了佛教巖畫。
這些巖畫被刻在山頂裸露的巖石上,高處、低處的巖石繞著山頭環繞一周。共有15組,17尊佛像,大小不一,形態各異,最大的有45釐米高,最小的僅26釐米,分別面向南、面向西南和面向東北。佛像雕刻精美,均有圓形頂光,形神兼備,神態端詳,莊嚴威武,立體感強,肌體豐滿,身上服飾鮮豔,為藏傳佛教的服飾,美輪美奐。這些佛像有的手託缽盂,有的手持錫杖,有的胸前合掌;有的頭戴寶冠,披巾長裙,兩臂下垂;有的身著天衣,雙手平放腿上,結跏趺端坐在蓮花座上;有的左臂向前平伸,右臂上舉,衣紋及遍體之瓔珞流暢繁麗;有的面部微殘,顯得模糊不清,不可辨識。
你還知道哪些內蒙古巖畫?
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記者:楊文娟 包小婷 綜合整理自騰格里新聞 烏蘭察布旅遊 瞭望 文化赤峰 網絡等
編輯:楊文娟
校對:董柏傑
聲明:轉載請註明來源於《內蒙古日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