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佛說有七種布施,不用一分錢,可得大福報!

2021-02-19 素食健康生活

佛說有七種布施,不用一分錢,可得大福報。七種如下:

  一者,眼施:常以好眼視父母師長及一切人,不以惡眼看人。是人往後,捨身受身,得清淨眼,未來成佛,得天眼佛眼,名第一大福報。

  二,和顏悅色施:於父母師長及一切人,不以兇眉惡色。是人往後,捨身受身得妙色相,未來成佛,得金色身,是名第二大福報。

  三,佳言施:於父母師長及一切人,出柔輕語,無粗惡語。是人往後,捨身受身得妙辯才,所出之言,人皆歡喜,信受奉行。未來成佛,得四辯才,是名第三大副報。

  四,身施:於父母師長及一切修道之人,起迎禮拜,於一切人處,常懷恭敬謙遜。是人往後,捨身受身,得端正身,長大身,人見人敬身。未來成佛,如大榕樹,無有能見頂者,是名第四大福報。

  五,心施:雖以上述四種方法行供養,而心不和善,不名為施。善心和善,和善功深,是名心施。是人往後,捨身受身,得明淨心,不痴狂心。未來成佛,得一切種智心,是名心施第五大福報。

  六,床座施:若見父母師長及一切人,為捕床座請其安坐,乃至以自己所用安樂坐位,請之安坐。是人往後,捨身受身,常得尊貴七寶床座,未來成佛,得師子法座。是名第六大福報。

  七,房舍施:於父母師長及一切人,請於自己所有房舍之中,得行來坐臥,予以歡喜安樂。是人往後,捨身受身,得自然宮殿舍宅。未來成佛,於一切時得寶蓮花座,是名第七大福報。

  以上七施,全由心作,均不損財,皆得大福報。

在釋迦牟尼佛軼事中有這樣一個「無財七施」的故事:

一個人跑到釋迦牟尼佛面前哭訴:「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功,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你沒有學會給予別人.」「可我是一個一無所有的窮光蛋啊!」「並不是這樣的,一個人即使沒有錢,也可以給予別人七樣東西:第一、和顏施,就是用微笑與別人相處;第二、言施,就是要對別人多說鼓勵的話、安慰的話、稱讚的話、謙讓的話、溫柔的話;第三,心施,就是要敞開心扉,對別人誠懇;第四、眼施,就是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別人;第五、身施,就是用行動去幫助別人;第六、座施,就是乘船坐車時,將自己的座位讓給老弱婦孺;第七、房施,就是將自己有空下來的房子提供出來,供別人來休息。如果你有了這七種習慣,好運會隨之而來的!」

重在心誠的布施與無財七施

在原始佛教經典之一的《賢愚經》中,有一則如下的故事。王舍城旁,住有一位非常窮苦的老太婆,名叫南陀。在一個每百年才能見到一次佛祖的日子裡,南陀雖很想供奉一盞燈火,但用她僅有的錢卻只能買到一點點燈油。南陀就帶著那盞小燈,跟著其他富有的信徒來到佛祖處,點燃燈火後誠心參拜。說也奇怪,那天晚上城中無故颳了一陣強風,將所有供奉佛祖的燈火都熄滅,唯有南陀的那盞小燈火,依然在那裡燃燒,大放光明。由此可見,供奉神佛,重要的並不在於供物的大小,而是在於是否虔誠。一般而言,所謂布施是指散發自己的財物來救濟窮苦的人之意。但在《雜寶藏經》中,所勸於世人的卻是「無財之七施」:

那就是:

第一的「眼施」,以慈祥而明亮的眼睛待人之意;

第二的「顏施」,以笑容待人之意;

第三的「身施」,以清潔而端正的儀容待人之意;

第四的「言施」,以溫和的語氣待人之意;

第五的「心施」,以真心待人之意;

第六的「床座施」,把座位、地位或名譽等讓給別人之意;

第七的「房舍施」,以打掃得乾乾淨淨的房子接待訪客之意;

若遇有貧窮者,自己雖無財可施捨,但在見到他人布施時,亦應隨之而生歡喜心。

【素食,是新潮時尚,是健康自愛,是保護動物,是慈悲良善,是…是未來的趨勢,是自然的選擇,是大地的饋贈,是人性的回歸,選擇素食,是選擇愛與被愛關注微信訂閱號「中國素」,對自己負一次責任,讓世界因為自己的改變而更加美麗感恩!】

智慧生發與法布施!

如果您有好的文章或者您看過本文後有所感悟。可以將您的文章和感悟發送給我們,我們整理後會分享給大家,讓大家共同學習!

投稿方式:2696412024@qq.com

其他知識獲取渠道:

如果你是人人網刷刷狂,請關注人人小站:中國素

如果你是微博控,請關注新浪微博:中國素

如果你不喜歡看書,只喜歡聽書,請關注荔枝FM:建設中,敬請期待……每周更新,將閱讀量最多的好文章化成聲音與你分享~

相關焦點

  • 在家也能做布施,消災解難,改命轉運的必備之法!
    佛說有七種布施,不用一分錢,可得大福報。七種如下:一者,眼施:常以好眼視父母師長及一切人,不以惡眼看人。
  • 佛說:「命苦福薄」之人,做好這3件事,增福無量!
    大家有苦都去求菩薩,菩薩該有多苦?我們學佛之人要清醒地認識到,福氣不是求來的,而是修來的,要想修福,就要修善,善心善行,要多去利益他人,一個人越是貧困、越是福薄,越要有善的發心,不可嗔恨抱怨,否則越是無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命苦福薄」之人,做好這3件事,增福無量!
  • 佛說有「七種施」,不損財物,獲大果報!
    
  • 佛教:這些佛號,念得越多,功德和福報就越大!
    如果你福報太少,可以通過念佛來積累福報,只要經常念這些佛號,你念得越多,功德和福報就越大。《華嚴經》上說:「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佛教認為,世間萬事萬物,福報和災禍,都是唯心所現的。
  • 布施的最高境界---釋惟意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長期供奉三寶(佛、法、僧)的人,身心清淨,舒適愉快;懷敬畏之心如法供養的人,將來安穩快樂,人見人愛;以慈心供養,則遠離殺害逼迫;以喜心供養,能遠離憂愁苦惱,無所畏懼;以廣大心懷供養,將得到無量福報;以清淨心供養,將得無上智慧。
  • 佛說:一個人能吃多少苦,就會有多少福!(經典)
    人生在世,應該所有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多福多壽、人生順遂、遠離諸苦,然而娑婆世界本就是有漏和無常的,人生往往十有八九不盡如人意,痛苦煩惱總是不期而至。老話說得好:有福不用忙,無福跑斷腸。佛說,一切眾生福報皆有定數,我們前世種下多少善因、積下多少善業,今生就會有多少福氣供我們享用。然而,這福報有限,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如果我們一味地享樂而大肆消耗福報,一旦福報枯竭,人生就只剩下苦了。人應懂得惜福培福,就像「開源節流」一樣,福報省著用,也不要在該吃苦的年紀選擇放縱安逸。
  • 釋迦牟尼佛生日送福包
    本日祈福意譯為寂滅、悲滅、解脫,有脫胎換骨重塑之意,宜求福聚福舍煩惱得超脫。釋迦牟尼佛生於公元前565年,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地為之震動,九龍吐水為之沐浴。現世界各國各民族的佛教徒常以浴佛等方式紀念佛祖誕辰。釋迦族最著名的佛開示:即使你沒有財富,也可以給人七種布施!
  • 《金剛經》布施的好處,以及布施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在《金剛經》中有句經典的經文:「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很多大師解釋說,這句話是布施的最高境界。在理解這句之前,讓我們先看了解一下,什麼是布施?修行布施有什麼好處?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如有出入,敬請指出。什麼是布施?
  • 參誦金剛 | 世間福與解脫福
    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以滿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就很大了,恆河沙數,很細很細的沙子,以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多的七寶來布施,這福德能說小嗎?應該說很大了。那麼,這麼大的福德還不如誦《金剛經》,乃至受持四句偈為他人說,這個福德大。佛陀這麼比喻,什麼原因呢?這就是財布施和法布施的關係,說明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法布施的福德和功德要比財布施的福德要大。
  • 佛教中所說的「布施」是什麼意思?「布施」又有何功德?
    好行布施,濟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軟,相好圓滿之報也。自初發心行施以來,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善知識等,獲聞法要,未嘗遠離也。分享一個布施的故事;古時候有一位大德長者,準備興建寺廟,各種建築材料,都已備齊,就是缺少一塊柱頭下的「礎石」。
  • 【六波羅蜜• 布施】不是所有的布施都叫布施波羅蜜!
    菩薩不應該有這種高、低的分別心。菩薩布施時明白這一切不過是虛幻的因緣,由於因果業力的推動,就有因緣布施,其中沒有所謂的誰高,誰低,不存在偉大行為。菩薩明白布施的本質是緣起性空的---沒有布施者可得,也沒有受施者可得,也沒有布施物可得。因為世間一切本來是因緣相續,比如你的口袋有一筆錢進來,因緣到了,口袋裡的錢就買東西用掉,或者布施給別人。
  • 佛說:有福之人,身上有這5大「貴相」,看看你有嗎?
    常言道:有福之人不用忙,無福之人跑斷腸。福報不是靠爭搶來的,我們看生活中有些人很忙碌,看似也掙了不少錢,可是它留不住,守不住這些財富,為什麼?因為沒有修福。人越是沒有福,越要發心去做善事、去救濟他人,修福報。福報夠了,錢財自然會來。「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人們在選擇房屋住所的時候,都會圖吉利選擇風水寶地。
  • 佛說:人的福報都是有定數的!(必讀)
    很多人喜歡到寺院,到佛菩薩寶像前求福,希望能得佛菩薩加持,賜予財富福報,但其實天上不會掉餡餅,福報是求不來的。福報是靠個人行善積德修來的,我們所做下的每一件善事,存下的每一分好心,最終其實都是成就了我們自己。利人者最終都利益了自己,就像那句話說的: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能夠「舍」的人終有「得」,把自己的福報舍給他人,那麼自身的福報才會加倍。
  • 有福報的人和沒福報的人差別很大!測試一下自己
    福報確實非常重要,有福報的人和沒福報的人差別非常大,有福報的人能夠輕而易舉做許多善事,而沒有福報的人費盡力氣卻連一件善事也無法成辦。
  • 佛說:你有多善良,就會多有福報
    #筆墨迎新年#文:趣侃人生圖:源於網絡佛說:你有多善良 就會多有福報。每個人心底的善念都是不同的,看多了這世間的冷暖,就會深刻的明白,有些善意,換來的只會是誤解與傷害,但我們總要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
  • 佛說:修佛之人,改掉這三種性格,福報不請自來
    「佛說:修佛之人,遠離3種煩惱,福報自然回來」哈嘍,大家好,歡迎來到慧悟佛心,在這裡我們會和大家分享關於對人生以及佛法的感悟,希望大家喜歡。修佛之人修的是什麼?我認為是修心和修身,也就是內在和外在,對內提高自己的品質,對外要待人寬厚、心懷慈悲。
  • 佛說:命苦福薄之人,身上有這4大特徵,看看你有嗎?
    不是說這個人物質上有多麼貧窮,而是看這個人的心量如何,他的精神世界是富有還是貧乏?《六祖壇經》中講: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人生的福氣來自內心,福由心生,一切唯心所造。越是內心清淨善良的人,越能得上天庇佑,得好運加持。世人往往執著於向外去尋求好風水,其實自己就是風水,風水隨業流轉,你的善業就是為自己造的好風水。
  • 佛說福報有定數,董卿說善良要帶點鋒芒
    01佛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我們今生所有的一切物質、財富都只能在這一世輪迴擁有,千萬不要被自己的愚痴所迷惑,過分貪求與滿足而忽略了累世債業的因果輪迴。地藏經有言:「飲食無度之眾,終得饑渴咽病報。人們安逸於祖輩的福運裡,不懂珍惜,惜福造福,當一個人所享受的福氣超過他所能承受的福氣時,就會立即轉化為造業。佛說福報有定數,需珍惜,更要善用。02善良是很珍貴的,但善良要是沒有長出牙齒來,那就是軟弱!我們都知道善良是一種美德,對人要和睦,處事要豁達。可是現在這個社會,越是善良,越是會變成被欺壓的對象。
  • 去寺院拜佛,謹記兩句話,福報不求自來
    燒香拜佛,謹記兩句話,福報不求自來。一、菩薩畏因,凡夫畏果佛陀認為,時間萬物皆逃離不過緣法的約束,種因得因,種果得果。因果律乃是佛教的基本理論。很多人很是敬畏果報的帶來的病痛,卻是從來沒有想過造成自己的病因究竟是怎麼造成的。
  • 佛教:這四種人,不用燒香拜佛,也佛緣極深,看看有你嗎?
    我想可能很多人會說是那些天天到寺院裡燒香磕頭、天天守在佛菩薩像前、日日念佛號的人。其實我們說,離佛菩薩最近,不是表面上距離的遠近,而是內心的距離。《六祖壇經》裡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心中沒有佛、沒有善念的人,天天抱佛的大腿也是無用。真正與佛菩薩感應道交,需要的是你的用心,你內心清淨慈悲,不用燒香拜佛,也佛緣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