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佛教文化,傳遞生活正能量
感恩閱讀,每天更新喜歡關注收藏
佛教中「布施」 就是以慈悲心給予他人福祉與利益之事,然而布施一詞,最早則是出於道《莊子·外物第二十六》中。
《維摩經》中曾說:「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舍眾生來生其國」。
《中論》中也曾說:「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諦;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可見,布施作為佛教修行的突破點,可以歷煉自己的身心,增長自己的福慧,以此積累自己成佛的資糧。
布施是大乘佛法六度之中的第一項,種類有三種: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
一、財布施:分外財與內財。身外之物叫外財,衣服、財產、金銀珠寶、動產、不動產、妻子兒女皆是外財。
內財是我們的身體。內財布施有三種:
(一)用我們的勞力替別人服務,這是以體力布施。
(二)用我們的智慧替別人籌劃。(三)頭目腦髓,若別人有需要,菩薩也能布施。內財與外財,菩薩絕不吝惜,非常慷慨的施捨。
二、法布施:法是方法,包括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就是把自己的知識、智慧,無私地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他人,奉獻給國家,奉獻給社會,所得善果是聰明智慧。
最殊勝的是,用自己已經明了的善的道理,用自己所學的佛法,幫助別人破迷開悟 明了苦的根源,從而發心出離。教給他最好最殊勝的「念佛法門」,求生極樂世界,這個法布施最殊勝範圍也是非常廣的。
三、無畏布施指的是運用自己的內外財、知識智慧和言語等,在他人有急難、困苦的時候,撫慰人心,使人身心安穩,脫離恐懼。
布施」是佛教六度波羅蜜之一。是修行的一個重要法門,布施可以廣結善緣,捨去慳貪,培植善根。
《月燈三昧經》雲布施乃破慳貪之前陣,菩薩行能此者,則獲十種利益:
若能布施,則慳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復萌動矣。
行於布施,財雖匱乏,而喜舍之心,無有間斷也。
施心無量,觀諸眾生,與己無異,所有財產,平等受用,無有彼此也。
於一切財物,常行惠施,心無吝惜,則當來果報,必生豪富之家,財寶具足,受用無窮矣。
此生既能行於布施,則感後世隨其所生之處,而他人施與之者,皆無慳吝之心矣。
既能常懷惠施,無所慳嫉,則四眾之心,常生愛樂,而無嫌恨也。
既能布施,而為四眾之所愛樂,故入大眾之中,自無畏怯之心也。
能無所求而行布施,則人多稱讚,勝妙名聞,流布遐邇也。
好行布施,濟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軟,相好圓滿之報也。
自初發心行施以來,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善知識等,獲聞法要,未嘗遠離也。
分享一個布施的故事;
古時候有一位大德長者,準備興建寺廟,各種建築材料,都已備齊,就是缺少一塊柱頭下的「礎石」。
當時還有一位樂善的長者,雖然並不信佛,但也知道積德積福;他聽說那位長者,要修建寺院,還缺一塊石頭,就把家中洗衣用的一塊石頭,布施給他,寺廟終於順利建成。
而這位僅僅隨喜布施一塊石頭,贊助創建寺院的長者,命終之後,直接生到第二天上,享有七寶宮殿,玉女在他身邊侍奉。華麗的衣服、美味的飲食等,都自然化現在他面前。
這樣過了許久,他原來所在的部落,已被消滅,無人治理。寺廟也都毀壞,一片荒蕪,唯有那塊「礎石」,還被埋在地下。
因為這塊石頭很大,妨礙耕種,農民就想把它挖掉。而石頭的原始主人,也就是那位天人,心裡就有感應,他用天眼觀察世間,看見有人,在準備挖他的石頭,心想:
「我是因為這塊石頭,獲得升天的大福報。現在石頭要被別人挖走,我的福報,豈不是要完了嗎?」……
於是,天人就下降到人間,變成了一個普通人,站在挖石頭的農民面前問他:「你要把這塊石頭挖走嗎?」
農民答道:「我要耕耘這塊田地,這石頭是一個妨礙,我準備挖走它!」
天人問道:「我估計你耕種這塊田地,不過收幾十鬥糧食罷了。請你不要挖走這塊石頭,讓他留在原地!我給你五百兩金子,作為補償。」
那個農民非常奇怪,問道:「你有這麼多錢,是不是神仙啊?」
天人答道:「我是一個天人。」
天人當即現出原本「高大光明,香潔莊嚴」的形象,對農民說:「我原來也是這地方的人,我前世曾布施這塊石頭,給一位長者;幫他建造寺廟;因此獲得福報,命終生在天上,得享殊妙、自在天福。
可是,剛才天宮忽然震動,我感到很奇怪,就用天眼觀察,看見你正在挖石頭。而這塊石頭,正是我獲得福報的根子,所以請你不要挖走!」
農民聽後,深受鼓舞,感慨地說:「我不知道,這裡原先是神聖的寺廟,是尊貴天人的福田,現在我不敢再觸犯!」天人放下心來,回到天上。
這位農民心裡思量:「這位天人僅僅布施一塊石頭,就能獲得生天福報,我應該在這裡,重建寺廟。」於是農民開始動工,重新修建了一座寺院。
那行持布施,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呢?
佛在《優婆塞戒經》中開示,行持布施有十個方面需要注意:
一、
傷害眾生的物品,不能布施,、像酒、毒藥、刀子等傷人的武器、 如果布施給他人,就等於是間接傷害眾生,所以不能布施給他人。
二、不能布施給病人不衛生、不乾淨的食物和藥品,因為這樣做會損害別人的身體健康,嚴重時甚至會奪取他人的生命。
三、不劫奪他人的財物,乃至一錢,用來布施,在戒律中,偷盜他人財物尚且不允許,更何況是劫奪他人財物。
四、雖然布施時很自在,但是當自己的下屬和僕從沒能給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時,也不對他們亂發脾氣,《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中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五、如法行持財布施,不為求得現在或者是後世的殊勝果報而行布施,如果為了求殊勝果報而行布施,那就等於是一種交換,而不是發自內心的、見到別人需要幫助而行的善行,這樣做,哪怕是布施了,果報也不會殊勝。因為這一份執著之心,讓所得的果報也變得有限了,如果心中不執著布施的殊勝果報而行持布施。三輪體空,即施者空,受者空,布施物也空。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這樣行持布施,所得的果報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六、布施之後要常常觀照自己的煩惱罪過,深入觀察涅槃功德的精微奧妙,堅定自己除了求得無上菩提之外更無所希求的決心,可以讓自己的慢心不會在布施之後膨脹增長,而且將布施功德都回向無上菩提,那功德將會更加增上完滿。
七、布施財物給貧苦者時,心中生起悲愍心。
八、供養出家師父時,心中生起歡喜信敬之心。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說:「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供養如是福田僧者,所得福德無有窮盡,供養出家師父的功德殊勝,如果在供養時,生起希有難得和歡喜信敬之心,所得福報更是無量無邊。
九、布施親友的時候,一視同仁,不會因為是親友而更為關顧。
十、如果見到乞討的人,應該要細心體察對方需要什麼而及時布施,不要等對方開口。為什麼呢?因為不等別人捨棄自尊開口向你乞求,你就幫助了別人,這樣所得的果報無量無邊。
布施是根治貧窮的福田,在給予他人的過程中,自己就有了自利的可能性。
布施的因緣非常微妙,不可以用我們一般人的心量與眼界,觀察人生與事物,明白了這樣的道,則身處逆境、順境,都能坦然相待,不怨聲載道。
布施是治我執慳貪的妙藥。眾生的病根是「我」。因為了我,人們才會有貪心,並且這種由我執而引發的貪心之病,無量劫來一直纏繞著我們每個人,致使輪迴不息,不解脫。
最後小編想說: 修布施,要慈悲喜舍,萬不可以貪求 心去做,不可為布施而布施,更不要為了滿足自身虛榮而去布施,要隨緣隨份地做,以清淨心去做,這樣所得到的功德才是圓滿的真實功德。
要像《了凡四訓》裡教導我們的那樣,做到「三輪體空」,無論行的布施事大事小,所得到的都是真正圓滿的大功德。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