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所說的「布施」是什麼意思?「布施」又有何功德?

2020-12-21 末法明燈

弘揚佛教文化,傳遞生活正能量

感恩閱讀,每天更新喜歡關注收藏

佛教中「布施」 就是以慈悲心給予他人福祉與利益之事,然而布施一詞,最早則是出於道《莊子·外物第二十六》中。

《維摩經》中曾說:「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舍眾生來生其國」。

《中論》中也曾說:「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諦;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可見,布施作為佛教修行的突破點,可以歷煉自己的身心,增長自己的福慧,以此積累自己成佛的資糧。

布施是大乘佛法六度之中的第一項,種類有三種: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

一、財布施:分外財與內財。身外之物叫外財,衣服、財產、金銀珠寶、動產、不動產、妻子兒女皆是外財。

內財是我們的身體。內財布施有三種:

(一)用我們的勞力替別人服務,這是以體力布施。

(二)用我們的智慧替別人籌劃。(三)頭目腦髓,若別人有需要,菩薩也能布施。內財與外財,菩薩絕不吝惜,非常慷慨的施捨。

二、法布施:法是方法,包括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就是把自己的知識、智慧,無私地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他人,奉獻給國家,奉獻給社會,所得善果是聰明智慧。

最殊勝的是,用自己已經明了的善的道理,用自己所學的佛法,幫助別人破迷開悟 明了苦的根源,從而發心出離。教給他最好最殊勝的「念佛法門」,求生極樂世界,這個法布施最殊勝範圍也是非常廣的。

三、無畏布施指的是運用自己的內外財、知識智慧和言語等,在他人有急難、困苦的時候,撫慰人心,使人身心安穩,脫離恐懼。

布施」是佛教六度波羅蜜之一。是修行的一個重要法門,布施可以廣結善緣,捨去慳貪,培植善根。

《月燈三昧經》雲布施乃破慳貪之前陣,菩薩行能此者,則獲十種利益:

若能布施,則慳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復萌動矣。

行於布施,財雖匱乏,而喜舍之心,無有間斷也。

施心無量,觀諸眾生,與己無異,所有財產,平等受用,無有彼此也。

於一切財物,常行惠施,心無吝惜,則當來果報,必生豪富之家,財寶具足,受用無窮矣。

此生既能行於布施,則感後世隨其所生之處,而他人施與之者,皆無慳吝之心矣。

既能常懷惠施,無所慳嫉,則四眾之心,常生愛樂,而無嫌恨也。

既能布施,而為四眾之所愛樂,故入大眾之中,自無畏怯之心也。

能無所求而行布施,則人多稱讚,勝妙名聞,流布遐邇也。

好行布施,濟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軟,相好圓滿之報也。

自初發心行施以來,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善知識等,獲聞法要,未嘗遠離也。

分享一個布施的故事;

古時候有一位大德長者,準備興建寺廟,各種建築材料,都已備齊,就是缺少一塊柱頭下的「礎石」。

當時還有一位樂善的長者,雖然並不信佛,但也知道積德積福;他聽說那位長者,要修建寺院,還缺一塊石頭,就把家中洗衣用的一塊石頭,布施給他,寺廟終於順利建成。

而這位僅僅隨喜布施一塊石頭,贊助創建寺院的長者,命終之後,直接生到第二天上,享有七寶宮殿,玉女在他身邊侍奉。華麗的衣服、美味的飲食等,都自然化現在他面前。

這樣過了許久,他原來所在的部落,已被消滅,無人治理。寺廟也都毀壞,一片荒蕪,唯有那塊「礎石」,還被埋在地下。

因為這塊石頭很大,妨礙耕種,農民就想把它挖掉。而石頭的原始主人,也就是那位天人,心裡就有感應,他用天眼觀察世間,看見有人,在準備挖他的石頭,心想:

「我是因為這塊石頭,獲得升天的大福報。現在石頭要被別人挖走,我的福報,豈不是要完了嗎?」……

於是,天人就下降到人間,變成了一個普通人,站在挖石頭的農民面前問他:「你要把這塊石頭挖走嗎?」

農民答道:「我要耕耘這塊田地,這石頭是一個妨礙,我準備挖走它!」

天人問道:「我估計你耕種這塊田地,不過收幾十鬥糧食罷了。請你不要挖走這塊石頭,讓他留在原地!我給你五百兩金子,作為補償。」

那個農民非常奇怪,問道:「你有這麼多錢,是不是神仙啊?」

天人答道:「我是一個天人。」

天人當即現出原本「高大光明,香潔莊嚴」的形象,對農民說:「我原來也是這地方的人,我前世曾布施這塊石頭,給一位長者;幫他建造寺廟;因此獲得福報,命終生在天上,得享殊妙、自在天福。

可是,剛才天宮忽然震動,我感到很奇怪,就用天眼觀察,看見你正在挖石頭。而這塊石頭,正是我獲得福報的根子,所以請你不要挖走!」

農民聽後,深受鼓舞,感慨地說:「我不知道,這裡原先是神聖的寺廟,是尊貴天人的福田,現在我不敢再觸犯!」天人放下心來,回到天上。

這位農民心裡思量:「這位天人僅僅布施一塊石頭,就能獲得生天福報,我應該在這裡,重建寺廟。」於是農民開始動工,重新修建了一座寺院。

那行持布施,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呢?

佛在《優婆塞戒經》中開示,行持布施有十個方面需要注意:

一、

傷害眾生的物品,不能布施,、像酒、毒藥、刀子等傷人的武器、 如果布施給他人,就等於是間接傷害眾生,所以不能布施給他人。

二、不能布施給病人不衛生、不乾淨的食物和藥品,因為這樣做會損害別人的身體健康,嚴重時甚至會奪取他人的生命。

三、不劫奪他人的財物,乃至一錢,用來布施,在戒律中,偷盜他人財物尚且不允許,更何況是劫奪他人財物。

四、雖然布施時很自在,但是當自己的下屬和僕從沒能給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時,也不對他們亂發脾氣,《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中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五、如法行持財布施,不為求得現在或者是後世的殊勝果報而行布施,如果為了求殊勝果報而行布施,那就等於是一種交換,而不是發自內心的、見到別人需要幫助而行的善行,這樣做,哪怕是布施了,果報也不會殊勝。因為這一份執著之心,讓所得的果報也變得有限了,如果心中不執著布施的殊勝果報而行持布施。三輪體空,即施者空,受者空,布施物也空。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這樣行持布施,所得的果報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六、布施之後要常常觀照自己的煩惱罪過,深入觀察涅槃功德的精微奧妙,堅定自己除了求得無上菩提之外更無所希求的決心,可以讓自己的慢心不會在布施之後膨脹增長,而且將布施功德都回向無上菩提,那功德將會更加增上完滿。

七、布施財物給貧苦者時,心中生起悲愍心。

八、供養出家師父時,心中生起歡喜信敬之心。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說:「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供養如是福田僧者,所得福德無有窮盡,供養出家師父的功德殊勝,如果在供養時,生起希有難得和歡喜信敬之心,所得福報更是無量無邊。

九、布施親友的時候,一視同仁,不會因為是親友而更為關顧。

十、如果見到乞討的人,應該要細心體察對方需要什麼而及時布施,不要等對方開口。為什麼呢?因為不等別人捨棄自尊開口向你乞求,你就幫助了別人,這樣所得的果報無量無邊。

布施是根治貧窮的福田,在給予他人的過程中,自己就有了自利的可能性。

布施的因緣非常微妙,不可以用我們一般人的心量與眼界,觀察人生與事物,明白了這樣的道,則身處逆境、順境,都能坦然相待,不怨聲載道。

布施是治我執慳貪的妙藥。眾生的病根是「我」。因為了我,人們才會有貪心,並且這種由我執而引發的貪心之病,無量劫來一直纏繞著我們每個人,致使輪迴不息,不解脫。

最後小編想說: 修布施,要慈悲喜舍,萬不可以貪求 心去做,不可為布施而布施,更不要為了滿足自身虛榮而去布施,要隨緣隨份地做,以清淨心去做,這樣所得到的功德才是圓滿的真實功德。

要像《了凡四訓》裡教導我們的那樣,做到「三輪體空」,無論行的布施事大事小,所得到的都是真正圓滿的大功德。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白馬希熱

相關焦點

  • 《金剛經》布施的好處,以及布施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在《金剛經》中有句經典的經文:「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很多大師解釋說,這句話是布施的最高境界。在理解這句之前,讓我們先看了解一下,什麼是布施?修行布施有什麼好處?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如有出入,敬請指出。什麼是布施?
  • 佛教的布施有分三種,還有十項利益功德,你知道幾種?
    佛教文化布施有分三種,還有十項利益功德,你知道幾種?佛教文化自傳入中國以來,一直倡導自利利他。佛教文化中的布施思想中蘊涵了豐富的利他,助人為樂,為其慈善事業提供了價值基礎,同時也為現代慈善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甚多利益的啟示。如尊重弱勢人群、慈善不分階層、關注心靈成長等。
  • 「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布施要「無所住」?
    《金剛經》有云:應無所住,行於布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應該「無所住」而布施呢?首先說一下什麼叫「無所住行於布施」。如果說你家財萬貫,但是你僅僅拿出三毛兩毛的去幫助別人,沒錯,形式上的的確確算得上財布施,但是呢,實際上來講意義不大,因為什麼呢?它並沒有牽動你的利益,並沒有影響你,並沒有改造你的習氣,並沒有去除貪慾,所以起不到什麼作用。
  • 佛教:放下對布施的執著
    佛陀所有言教最終都是讓我們放下執著,菩薩道的六度首先就講布施,那麼菩薩的布施是要求做到三輪體空的,就是要求我們放下對布施的執著。布施要三輪體空,並不是教我們不要布施,而是教我們布施的時候不要執著有個「我」很偉大在做布施,也不要執著我布施了多少,也不要執著我布施給了誰。所以,我們要用清淨平等的心去布施,才能真正捨棄內心的貪念。在布施時對布施的財物、布施的對象、對布施的『』我」的執著都舍掉。不執著一個「我」在布施,不執著「我」所布施的對象,也不執著所布施的財物,這叫三輪體空。
  • 什麼是無畏布施!
    佛說施有三種:    一財施,即以錢財及衣、食、住,救濟貧窮苦困者,始生歡喜;    二法施,對不知善惡邪正,及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之人,方便善巧為宣說,或將佛、菩薩、祖師、善知識,所說契理契機之善書,善言,善行,印送流通。
  • 《金剛經》: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在《金剛經》裡,有個著名一問,須菩提問「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回答說「應無所住,行於布施。」這實際上是佛陀指導修行成佛的方法,如果現實中的我們能夠把要求放低一點,對於尋求心靈解脫的我們來說,同樣具有重要啟迪意義。佛法無論哪一門,都主張通過切實踐行來修行,而不能靠空想。這和現在的「實踐出真知」的概念相類似。
  • 佛教:不要戴著有色眼鏡布施,而應該懷著清淨平等心、慈悲心去做
    在生活中,有的人布施會有分別之心。打個比方,看這個人穿得體面有身份,就有心去幫助,而看那個人穿得破破爛爛,則不屑一顧。這樣的心態是不對的,抱著這樣的心態所做的布施是「不淨布施。」佛經有云:「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就是說,在布施的時候,應離一切相,心中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法,沒有分別心,而懷著平等心去布施。
  • 浴佛節將至,祈請浴佛法會,把恆河沙等七寶布施的功德帶回家!
    《浴佛功德經》記載,清淨慧菩薩請示偉大的佛陀:「能夠生在佛出世的眾生可以親近佛陀而親自供養佛陀,獲得無量無邊的福報,不知道如來涅槃後的眾生作何供養、修何功德能迅速成就無上菩提?「慈悲的佛陀如是才宣說了浴像法,並且說浴像法——「是諸供養中最為第一,勝以恆河沙等七寶布施」。
  • 【佛曰】佛說有七種布施,不用一分錢,可得大福報!
    佛說有七種布施,不用一分錢,可得大福報。七種如下:   一者,眼施:常以好眼視父母師長及一切人,不以惡眼看人。是人往後,捨身受身,得清淨眼,未來成佛,得天眼佛眼,名第一大福報。 在釋迦牟尼佛軼事中有這樣一個「無財七施」的故事: 一個人跑到釋迦牟尼佛面前哭訴:「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功,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你沒有學會給予別人.」
  • 電影《誤殺》,無相布施,才有無限功德
    電影一開始,李維傑找僧人布施,陽光溫暖明媚,所謂布施,其中一種便是將自己的財務奉獻出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而當這一切都發生後,再去找僧人想要布施時,陰森的場景讓人不寒而慄,僧人拒絕了他,「無相布施,才有無限功德。」
  • 布施的最高境界---釋惟意
    小編微信 | sh47sh47對治方便中,以布施最勝  《法華經》云:「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畫像,漸見無數佛。」意思是說,如果有人以散亂心在佛的畫像前供養一朵花,以此功德也能逐漸值遇無數如來。
  • 海濤法師【你布施食物給十隻螞蟻吃,等於念了一部《大藏經》的功德 】
    你去偷人家錢,騙人家錢,保證生生世世窮,甚至被討債,所以做牛做馬是為什麼,還人債,就這個意思。雖然你這一輩子騙到了,拿到了,但是各位要了解,等你錢用完了,生命有輪迴的,總會遇到,就這個意思。你傷害他,他將來就會找你。了解這個道理,所以我們要經常懺悔,甚至各位剛剛寫了很多牌位,那上面寫的什麼?
  • 我對佛教中的「六度」的理解
    佛教中有一個「六度」的說法,指的是修行的六種方法,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今天我想談談我對著六種方法的理解,也希望懂得的人能一起探討或者給我更多的指點。首先說「布施」。按照一般的理解布施分為了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這三個方面。
  • 南懷瑾老師講述:千萬別勸人家布施
    學佛要時時刻刻反省自己是否有一點貪吝的心態?例如天氣很熱,別人需要我們幫忙,你想貪圖一下涼快而心生厭惡,不願意去幫忙,如此則犯了貪吝之心,貪求自己的舒服,吝嗇不肯幫助別人。「不知布施及施果報」,這個世界眾生不曉得什麼是真正的布施,也不曉得布施的果報是什麼,以為出了錢就有功德,以為幫助了人就應得回報,說什麼有舍才有得,這種心態不是布施,這是作生意嘛!
  • 洪森總理攜全家布施禮佛祈願國泰民安
    【本報消息】值此佛教守夏節之際。本月6日,洪森總理和文拉妮親王攜家眷前往寺廟舉行佛教儀式祈福國泰民安,並向僧侶布施。據了解,本月5日是柬埔寨重要佛教傳統節日——守夏節的開始。守夏節為期3個月,即從7月5日到10月3日止。節日期間,全國上至國王下至百姓都會前往各地寺廟向僧侶敬奉蠟燭等物資。
  • 在家也能做布施,消災解難,改命轉運的必備之法!
    佛說有七種布施,不用一分錢,可得大福報。七種如下:一者,眼施:常以好眼視父母師長及一切人,不以惡眼看人。
  • 《金剛經》中所講的「福德」,與人們常說的「功德」有什麼不同?
    《金剛經》的妙行無住分,講了」不住相布施「。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布施修行應該不住相,心中不留一切現象,若留一點也不是學佛的境界。金剛經一個人如果不住相布施,他所獲得的福德就很大,大得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
  • 佛教貧僧、老衲、洒家分別是什麼意思?
    佛門中人有哪些自稱,貧僧、老衲、洒家等有何區別?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和尼泊爾境內,一千多年前就已傳入我國。佛教在我國的大地上綻放出了璀璨的光芒,讓其一度達到最光輝的時刻,奠定了世界三大宗教的地位。我國佛教聖地眾多,其中五臺山、布達拉宮等都被尊為佛教祖庭。釋迦牟尼自創佛教以來,其門人弟子各地傳法,不斷演變出不同的分支,也出現了許多不同的自稱。在佛教自稱中,有貧僧、老衲、洒家、小僧等。那麼,這些稱謂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提升心性成功人生的六大修行:布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智慧
    在這個過程中,我開始學習佛教,了解到「六波羅蜜」。六波羅蜜是佛祖為了使我們開悟而提倡的,即通過六種修行淨化人的心靈,使人最終達到開悟的境界。我發現,我所論述的經營需要哲學與佛祖所倡導的六波羅蜜是同一回事,雖然這樣說有些自不量力。
  • 《金剛經》淺釋: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這是講你所布施的東西。布施就是財物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用錢財布施這屬於色塵,法布施屬於色、聲、香、味、觸、法的法塵。眾生遭了災難你去救,是無畏施,但還是不能離開這六塵。無論你行財施、法施或無畏施,都離不開六塵的境界。你要行布施,你要不著相即不住六塵的境界,也就是不住一切法,一切法包括世間法和出世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