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包不同的觀點
感謝網友金石道人來稿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著「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對於財富的使用與分配也十分保守。因此,與很多西方國家的居民,秉持著「賺到錢就花」的消費觀念正好相反,大多數中國人在日常剛性開支之外會選擇存下一部分錢來以備不時之需。
正因為如此,中國也就成為了全球範圍內赫赫有名的「儲蓄大國」。而居民的儲蓄情況,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人民實際擁有多少現金,是衡量民富與否的重要指標。
截至2020年,中國居民存款餘額達87.8萬億元,人均存款6.27萬元,戶均存款16.93萬元。中國普通百姓擁有的金錢數量居世界第一。
具體到各大城市的情況來看,中國主要城市居民的近十年來民富增速均在150%以上!
▲圖片來源:城市帝國
就連馬雲也曾說過:
中國人有儲蓄有錢!
但是,現在很多人,卻發現了我國社會中的一個「怪現狀」。就是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收入也更高了,大家也越來越富了,卻「不敢花錢」了。
以前我國人是沒錢,所以不去消費,如今我國居民收入高了,卻還是「不敢花錢」,這到底是為啥?
01
普通居民可支配收入少
其實,在考察中國民富情況時,大多採用人均指標。這一方法忽略了財富分配不均的情況被掩蓋,實際上很多人是被「拉高」、被「平均」。
基尼係數為目前最科學的衡量收入差距的代表性指標。基尼係數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貧富差距越小;基尼係數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貧富差距越大。
根據IMF發布的數據,與2015年對比,2018年中國的基尼係數從0.462擴大到擴大到0.468,基尼係數世界排名在107個 列入對比的國家中,從80下降到103位(基尼係數第四高)。
從2019年招行年報公布的統計數據也能探究一二。
招商銀行年報顯示:金葵花用戶236萬戶,總資產5.5萬億,戶均233萬元。
這意味著1.9%的人掌握著81%的財富!
由此可見,這幾年中國人與人之間的財富差距正在被逐年拉大,這也難怪人們會感覺消費欲望也在逐年降低。
此外,2018年中國國家統計局統計公報有一組特別現實的數據,中國農村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為13066元,這意味月可支配中位數僅僅只有1083元,僅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的1/3,除去衣食住行吃喝玩樂,沒了!
著名企業家曹德旺在一次記者採訪中也說揭開了國內貧富懸殊的傷疤,他說:
國內13億人,擁有真正消費能力的人不足2億,事實上超過11億人,是沒有消費能力的,他們只是人口,僅此而已。
更糟糕的是,普通中國人大多沒什麼財產性收入。一般人所知曉的投資渠道少或者根本就沒有投資渠道,金融抑制導致利率低,股市回報低風險高。僅僅依靠存款利息還有隨時可能被「割韭菜」的理財產品,能不能跑贏通貨膨脹都是個問題,又如何用微薄的工資去提振內需呢?
02
地產侵吞普通人的消費能力
但中國人也並非毫無消費的欲望,也不是沒有消費能力。如果用一句話總結中國人的消費——不是在買房的路上,就是在存錢準備買房,不然就正在幻想以後買房,或者在還房貸。
中國人對房產、地產的執念,也許要強於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我們傳統觀念要求結婚必須買房;因為教育資源分配失衡導致孩子讀書必須買房子;因為生了」二孩「必須換大房子;因為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有錢就必須換更物質、更宜居的好房子。幾乎人生可以排的上號的大事,都與房子有關。
然而正是對國人來說,不能替代的房子,掏空了人們的「六個錢包」,不合理的房價一步步蠶食著中國人本就不大的消費空間。
關於房價是否合理,有許多不同角度的衡量標準,其中房價收入比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標。
前不久公布的全球80主要城市,房價收入比排名情況,中國以一己之力包攬前十中的七座席位,頗有「獨孤求敗」的意味。
中國總體房價收入比是28.4,排名第八,除了戰火紛飛的敘利亞,最高的就是香港了。
而世界所有國家(包含地區)平均房價收入比平均值是14.01,中國的房價收入比是世界平均值的兩倍,也就是說,中國人要付出雙倍的努力,才能享受世界平均水平的住房待遇。
如果把買房看作一個消費的話,那不僅沒有抑制,還大大提升了消費。
但非常可惜的地方在於,市場經濟消費促進生產,買房促進房地產事業的發展,對晶片製造、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海洋工程、人工智慧等高端製造業沒有幫助。從美國立足世界大國的根基就可以看出,真正支撐市場繁榮、國家強大的是高科技,不是房地產。
所以把房產脫離消費這個概念的話,高企的房價、繁榮的房市,何止是抑制消費,簡直就是在殺死消費。
03
債務經濟「二次剝削」剩餘價值
中國人均儲蓄所表現出的民富情況,一直以來都是虛幻的。
西南財經大學的《中國家庭金融報告》指出:儲蓄最多的10%家庭,佔據全部儲蓄金額的75%;另外35%的家庭被稱之為儲蓄較多,他們佔全部儲蓄金額的25%;最後,剩下55%的家庭,他們的儲蓄幾乎為零。
這些佔人口大多數比例的低儲蓄或零儲蓄家庭,在面對令人絕望的房價同時,還得面臨網際網路+金融年代,潤物細無聲地割韭菜,不僅割你那丁點工資,還割你未來的負債。
2%的人掌握98%的財富是典型的當鋪思維。現在就是要讓2%的人掌握120%的財富,剩下的98%的人負債20%……
這句話真是經典。
▲圖片來源:邊際實驗室
在過去的好年景裡,預期收入會一年比一年高,大家都信心十足,紛紛借錢買房和提前消費,所以,房價和消費都節節攀升,不少人熱衷於刷信用卡,沉溺於各種分期消費。「新中產」、「消費升級」呼之而出,仿佛美好生活就唾手可得。
表面上看,家庭資產包越來越大了。可實際上,這種富裕其實很脆弱,槓桿挺高,現金流挺緊張。普通收入家庭與低收入家庭除了房子,可能已經所剩無幾。一旦有意外,比如再遇到加息或者家庭成員生病、失業,現金流很可能就會出現問題,基本就得歇菜了。
最糟糕的情況,家庭可能就不得不變賣房產,到頭來一場空。
根據麥肯錫的一項調查,2022年前,中國整體債務規模將達到355萬億,屆時76%的中國城市人口將被視為中產階層。
在這些人當中,有多少人會是還不起錢的債務違約者呢?另外,就算還的起錢,但背負債務的人們會真正感到幸福嗎?
每天都要掰著手指頭算著兜裡的錢。車貸、房貸、消費貸、分期付款的各種月供,還有讓無數中產都頭疼的教育支出,孩子上完學了有輔導班,上完輔導班有興趣班,再加上各種課餘的教育,哪一項都在「燒錢」。
被高負債綁架的家庭不堪一擊,容不得一絲變故。以為有套房,其實是房子的奴隸。以為自己有大量的財富,其實根本花不了。
04
結語
分配不均、房價高企、債務經濟,三重疊加下,看似中國人的儲蓄很多,實際上真正敢拿出來消費的錢少得可憐。
上周末,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了「需求側改革」的概念,以創造增量消費需求、盤活存量消費需求為主要發力點,通過提振內需來助力我國「雙循環」發展格局的推進;同時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
讓國內市場的消費能力,消費水平變得更強,成為國家目前經濟工作的主攻方向。但不免讓人擔憂的是,擴大內需非常有可能逐漸演變成貸款消費的結局,進一步疊加債務經濟所帶來的風險,加之未來極有可能到來的「人口坍縮」,勢必給未來經濟宏觀運行帶來更複雜的不確定性。
擴內需,提消費,是要讓人們敢於花錢,最終得回歸到分配製度的改變,增加人們手頭上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不然,一切的行動都無異於飲鴆止渴,是在賭未來的大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