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土茯苓,說法正確的是:
A. 性平
B. 溼疹適用土茯苓
C. 與茯苓是同種藥材
處暑後暑氣漸消,不少地方仍然炎熱,每到這種時節特性不是很明顯的時期,家長就不知道給孩子調理的重點是什麼。四季脾旺不受邪,任何時候健脾都不會錯!茯苓和土茯苓均有健脾的功效,很多家長留言問兩者有何區別?今天來說說這個問題。
生活中,有些人會把茯苓叫成土茯苓,把土茯苓叫做茯苓,其實它們是兩種不同的藥物,在功效和用法上有很大差異。
茯苓,俗稱雲苓、松苓、茯靈,被《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是臨床運用最多的四大傳統藥材之一,有「十方九苓」之說,可見其運用的廣泛,尤其在氣候潮溼的南方,茯苓的使用率更高。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用藥心法》中提到:「茯苓,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溼之聖藥也。味甘平補陽,益脾逐水,生津導氣。」
茯苓的主要功效有:
● 利水滲溼。茯苓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氣,茯苓的利水通過健運脾肺達到,可以說既能祛溼邪,又能扶正氣,對於稚陰稚陽的孩子很適合。
● 健脾補中。脾喜燥惡溼,孩子如果長期溼氣重,溼邪困於脾,時間久了脾會被拖累成脾虛,茯苓補脾的同時,還能去溼,有助於孩子脾胃健運,這點很難得。
● 寧心安神。茯苓,能利竅去溼,利竅則開心益智,孩子脾氣大、煩躁不安、睡不安穩時,可以用來安神養心。
茯苓藥性平和,除了祛溼,主要還能健脾和胃,適合脾虛有溼,脾不健運的孩子。
土茯苓,又叫冷飯糰、紅土苓等,因其形像茯苓,故名土茯苓,色有赤白之分,入藥以白色者為良。
土茯苓味甘、性平,歸肝、胃經,有健脾胃,清溼熱,利關節,治拘攣,止洩瀉,除骨痛等作用。
土茯苓的主要功效有:
● 除溼健脾。《本草綱目》中指出:「土茯苓能健脾胃,去風溼,脾胃健則營衛從,風溼去則筋骨利。」土茯苓雖然除溼,但偏重於通利下焦水溼,通利關節,滲利的「威力」比茯苓強。
● 清熱解毒。土茯苓性味雖然甘淡,但略偏涼,因此具有涼血解毒的功效,「利溼去熱能入絡,捜別溼熱之蘊毒」,對皮膚溼疹瘙癢、瘡瘍腫痛等病有很好的效果。
● 鎮痛抗菌。土茯苓含多種化學成分,包括有機酸類、黃酮和黃酮苷類等,有利尿、鎮痛、護肝、抗腫瘤、護胃、抗菌等作用,具有增強抵抗力的作用。
土茯苓祛溼的滲利作用比茯苓強,但利水太過容易傷陰,所以肝腎陰虧而無溼的孩子要慎用。
茯苓與土茯苓雖然是一字之差,但是並不是同一種藥,功效也各有側重。很多家長覺得都能祛溼健脾,將兩者當作同一種藥使用,這是萬萬要不得的。
土茯苓和茯苓是根本不同的兩種藥材。首先從生物學上看,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的乾燥菌核,通常寄生在松樹根部附近;而土茯苓為百合科多年生常綠攀緣狀灌木的乾燥根莖,是兩種不一樣的生物。
從功效上看,茯苓的功效是祛溼、健脾和胃、安神寧心;土茯苓的功效是解毒、除溼、通利關節。雖然兩者都能健脾祛溼,但茯苓主要是去中焦脾胃水溼,而土茯苓主要通利下焦水溼,也就是說土茯苓偏重除關節之溼,茯苓偏重除臟腑之溼。
孩子脾胃嬌弱,容易被飲食所傷,易生內溼,茯苓能健脾祛溼,藥性又比較平和,無疑較為適合孩子體質,多個健脾名方中都有用到。但並不意味著孩子不能用土茯苓,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來對症選用,比如孩子溼疹嚴重,一般會選用土茯苓。
需要注意的是,茯苓和土茯苓都是藥食同源的食材,日常食療中最重要的是搭配其它食材,既能發揮其功效,又適合孩子體質,強脾胃,扶正氣,在吃中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
治療溼疹的三花茶,太小的寶寶不能喝的話,能否母乳媽媽喝,然後過給寶寶呢?
如果只有幾個月的小寶寶喝,可以劑量減半用。也可以母乳媽媽喝(劑量不減半)然後過給寶寶,但媽媽體質弱的話不能喝。
大家日常有什麼問題和心得,也歡迎在育兒群多交流。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進入交流群。
孩子哭,正確的做法是什麼?
A. 不理孩子,孩子慢慢自然不哭了
B. 抱抱孩子,給予安撫和溫暖
C. 積極溝通,理解孩子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