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的功效與作用

2021-02-12 通榆益壽堂


【茯苓】

茯苓又叫茯菟、茯靈、茯蕶、伏苓、伏菟、松腴、絳晨伏胎、雲苓、茯兔、松薯、松木薯、松苓,茯苓有利水滲溼、益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茯苓的食用方法有茯苓麥冬粥、茯苓慄子粥、茯苓酒、茯苓茶、黃芪茯苓湯等。 

藥名:茯苓 

別名:茯菟、茯靈、茯蕶、伏苓、伏菟、松腴、絳晨伏胎、雲苓、茯兔、松薯、松木薯、松苓。  

性味:甘、淡,平。 

歸經:歸心經、肺經、脾經、腎經。 

功能:利水滲溼、益脾和胃、寧心安神。

1、茯苓皮:茯苓菌核的外皮,功能利水腫。

2、赤茯苓:削去外皮後的淡紅色部分,功能滲利溼熱。 

3、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後的白色部分,亦稱茯苓,切成小方塊,功能滲溼健脾。  

4、茯神:白茯苓中心抱有細松根者,切成方形薄片,功能寧心安神。 

   

5、茯苓:是健脾多於去溼。  

6、雲苓皮:是去溼大於健脾。 

主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洩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遺精白濁。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寧心安神用硃砂拌。 

藥材基源: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 

炮製: 

茯苓:用水浸泡,洗淨,潤後稍蒸,及時切取皮和塊或切厚片,曬乾。  

朱茯苓:取茯苓塊以清水噴淋,稍悶潤,加硃砂細粉撒布均勻,反覆翻動,使其外表粘滿硃砂粉末,然後晾乾,(每茯苓塊100斤,用硃砂粉30兩) 

1、茯苓治皮水,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三兩,黃耆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防己茯苓湯) 

2、茯苓用於小便不利,水腫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滲溼,而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氣,為利水滲溼要藥。凡小便不利、水溼停滯的症候,不論偏於寒溼,或偏於溼熱,或屬於脾虛溼聚,均可配合應用。如偏於寒溼者,可與桂枝、白朮等配伍;偏於溼熱者,可與豬苓、澤瀉等配伍;屬於脾氣虛者,可與黨參、黃耆、白朮等配伍;屬虛寒者,還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 

3、茯苓治皯:白蜜和茯苓塗上,滿七日。(《補缺肘後方》) 

4、茯苓用於脾虛洩瀉,帶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滲溼,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洩瀉、帶下,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常與黨參、白朮、山藥等配伍。有可用為補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藥。 

5、茯苓治頭風虛眩,暖腰膝,主五勞七傷:茯苓粉同曲米釀酒飲。(《綱目》茯苓酒) 

6、茯苓用於痰飲咳嗽,痰溼入絡,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滲溼,又具健脾作用,對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溼,停聚化生痰飲之症,具有治療作用。可用半夏、陳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朮同用。治痰溼入絡、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殼同用。 

7、茯苓治下虛消渴,上盛下虛,心火炎爍,腎水枯涸,不能交濟而成渴證:白茯苓一斤,黃連一斤。為末,熬天花粉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溫湯下五十丸。(《德生堂經驗方》) 

8、茯苓用於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養心安神,故可用於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與人參、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9、茯苓治心汗,別處無汗,獨心孔一片有汗,思慮多則汗亦多,病在用心,宜養心血:以艾湯調茯苓末服之。(《證治要訣》) 

10、茯苓抗癌。臨床常用治療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潰瘍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屬脾虛溼盛、痰飲內停、溼熱壅結者。 

11、茯苓治心虛夢洩,或白濁:白茯苓末二錢。米湯調下,日二服。(《仁齋直指方》) 

12、茯苓治水腫;本品味甘而淡,甘則能補,淡則能滲,藥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傷正氣,實為利水消腫之要藥。可用治寒熱虛實各種水腫。治療水溼內停所致之水腫、小便不利,常與澤瀉、豬苓、白朮、桂枝等同用,如五苓散(《傷寒論》)。 

13、茯苓治丈夫元陽虛憊,精氣不固,餘瀝常流,小便白濁,夢寐頻洩,及婦人血海久冷,白帶、白漏、白淫,下部常溼,小便如米泔,或無子息(不育):黃蠟四兩,白茯苓四兩(去皮、作塊,用豬苓一分,同於瓷器內煮二十餘沸,出,日幹,不用豬苓)。上以茯苓為末,熔黃蠟為丸,如彈子大。空心細嚼,滿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便清為度。(《局方》威喜丸) 

14、茯苓治脾腎陽虛水腫,可與附子、生薑同用,如真武湯(《傷寒論》);用於水熱互結,陰虛小便不利水腫,與滑石、阿膠、澤瀉合用,如豬苓湯(《傷寒論》) 

15、茯苓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二兩,桂枝二兩,白朮三兩,生薑四兩。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納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金匱要略》茯苓澤瀉湯) 

16、茯苓治痰飲;本品善滲洩水溼,使溼無所聚,痰無由生,可治痰飲之目眩心悸,配以桂枝、白朮、甘草同用,如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若飲停於味而嘔吐者,多和半夏、生薑合用,如小半夏加茯苓湯(《金匱要略》)。

17、茯苓治溼瀉:白朮一兩,茯苓(去皮)七錢半。上細切,水煎一兩,食前服。(《原病式》茯苓湯) 

18、茯苓治脾虛洩瀉;本品能健脾滲溼而止瀉,尤宜於脾虛溼盛洩瀉,可與山藥、白朮、薏苡仁同用,如參苓白朮散(《和劑局》) 

19、茯苓治飧洩洞利不止:白茯苓-兩,南木香半兩(紙裹炮)。上二味,為細末,煎紫蘇木瓜湯調下二錢匕。(《百一選方》) 

20、茯苓茯苓味甘,善入脾經,能健脾補中,常配以人參、白朮、甘草,治療脾胃虛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如四君子湯(《和劑局方》)。 

21、茯苓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三兩(一法四兩)。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金匱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湯) 

22、茯苓治心悸,失眠;本品益心脾而寧心安神。常用治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多於黃芪、當歸、遠志同用,如歸脾湯(《濟生方》);若心氣虛,不能藏神,驚恐而不安臥者,常與人參、龍齒、遠志同用,如安神定志丸(《醫學心悟》)。 

23、茯苓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茯苓四兩,桂枝,白朮各三兩,甘草二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金匱要略》苓桂術甘湯) 

24、茯苓治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朮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傷寒論》五苓散) 

25、茯苓治水腫:白水(淨)二錢,茯苓三錢,鬱李仁(杵)一錢五分。加生薑汁煎。(《不知醫必要》茯苓湯) 

26、茯苓治小便多、滑數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幹山藥(去皮,白礬水內湛過,慢火焙乾)。上二味,各等分,為細末。稀米飲調服之。(《儒門事親》)    

陰虛而無溼熱、虛寒滑精、氣虛下陷者慎服茯苓。 

1、《本草經集注》:「馬藺為之使。惡白斂。畏牡蒙、地榆、雄黃、秦艽、龜甲,忌米醋。    

2、張元素:「如小便利或數,服之則損人目。如汗多入服之,損元氣。」 

3、《得配本草》:「氣虛下陷、水涸口乾俱禁用。」 

4、《本草經疏》:「病人腎虛,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虛寒精清滑,皆不得服。」    

茯苓配伍澤瀉:二者均為甘淡之品能導水下行通利膀胱.但茯苓性平偏於健脾滲溼;澤瀉性寒善瀉腎及膀胱之熱 以除下焦溼熱.二藥合用利水滲溼之功尤著且能勝熱用於治療水溼停滯下焦之水腫、小便不利、洩瀉等證屬偏熱者. 

如偏於寒溼者,可與桂枝、白朮等配伍。 

偏於溼熱者,可與豬苓、澤瀉等配伍。 

茯苓配伍酸棗仁:茯苓補益心脾而安心神;酸棗仁養肝血而安心神.二者合用有補益心脾、養血安神之功效用於治療心脾兩虛、氣血不足、心神失養之心悸、失眠健忘、食少納呆等症. 

屬於脾氣虛者,可與黨參、黃芪、白朮等配伍。

屬虛寒者,還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 

茯苓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洩瀉、帶下,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常與黨參、白朮、山藥等配伍。可用為補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藥。 

茯苓配伍車前子:兩藥均有利水作用.但茯苓健脾滲溼;車前子利尿通淋.二者伍用 則利水通淋作用加強用於治療溼濁內停、偏滲大腸所引起的瀉下如水、量多、但尿量減少者. 

茯苓對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溼,停聚化生痰飲之症,可用半夏、陳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朮同用。 

茯苓治痰溼入絡、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殼同用。用於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與人參、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茯苓茯苓含茯苓多糖、葡萄糖、蛋白質、胺基酸、有機酸、脂肪、卵磷脂、腺嘌呤、膽鹼、麥角甾醇、多種酶和鉀鹽。茯苓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顯的抗腫瘤作用;有利尿作用,能增加尿中鉀、鈉、氯等電解質的排出;有鎮靜及保護肝臟、抑制潰瘍的發生、降血糖、抗放射等作用。茯苓還用作茯苓餅、茯苓酥和茯苓酒等。有的國家將茯苓作為海軍常用藥物及滋補品的原料。在溫度較大的地區和場所,茯苓可作為重要的食療品種,經常食用可健脾去溼,助消化,壯體質。

開胃湯:茯苓15克,淮山藥12克,谷麥芽各30克,鮮、幹鴨胗各1個,煮湯飲服。治小兒消化不良,不思飲食。 

茯苓陳皮薑汁茶:茯苓25克,陳皮5克,水煎,飲服時加入生薑汁10滴。有健脾和胃之效,可治妊娠嘔吐。 

茯苓薏米粥:茯苓、薏米各25克,陳皮5克,粳米適量,煮粥食。治小兒脾虛洩瀉,小便不利。 

茯苓薏米餅:茯苓、薏米、白麵粉各30克,白糖適量,研成細末和勻壓成餅,蒸熟。適合小兒食用,有和脾胃之效。 

功效:本方以茯苓寧心安神,麥冬養陰清心,粟米除煩熱。用於心陰不足,心胸煩熱,驚悸失眠,口乾舌燥。 

材料:茯苓、麥冬各15克,粟米100克。 

做法:粟米加水煮粥;二藥水煎取濃汁,待米半熟時加入,一同煮熟食。 

來源:《聖惠方》。 

功效:本方用茯苓補脾利溼,慄子補脾止瀉,大棗益脾胃。用於脾胃虛弱,飲食減少,便溏腹瀉。 

材料:茯苓15g,慄子25g,大棗10個,粳米100g。 

做法:加水先煮慄子、大棗、粳米;茯苓研末,待米半熟時徐徐加入,攪勻,煮至慄子熟透。可加糖調味食。  

功效:凡氣血虛弱、陰陽兩虧所出現的腰酸、腿軟、體倦乏力、遺精陽痿、鬚髮早白、心悸失眠、食慾減退等均宜服用

。 

材料:茯苓60克、大棗20枚、當歸12克、枸杞12克、白酒1500毫升。 

做法:將上藥切碎裝瓦壇內,倒人白酒、密封浸泡15天,每隔3日振搖一次,每日飲服1-2次,每次10-15毫升。 

功效:本方用茯苓、人參補氣益脾,以人參延緩衰老。用於補虛,抗衰延年。 

材料:茯苓200克,人參10克,麵粉800克。 

做法:二藥分別研為細末,加食鹽少許,同麵粉加水揉成麵團,做成約重100克的餅子若干,烙熟。每次食1個。 

來源:《重訂瑞竹堂經驗方》(原方稱「丹」,實為點心)。 

功效:常服用本品對老年性浮腫、肥胖症以及預防癌腫均有稗益。 

材料:白茯苓500克、白蜜1000克。 

做法:先將白茯苓研為細末,以水漂去浮者,取下沉者,濾去水,再漂再曬,反覆3次,再為細末,拌白蜜和勻,加熱熬至滴水成珠即可,然後裝瓶備用,每日2次,每次12-15克,白開水送服。 

功效:適用於小便白濁。 

材料:茯苓35克,沉香40克。 

做法:將茯苓與沉香共研細末.每次服5克,睡前服。 

功效:適用於腹瀉。 

材料:茯苓12克,黨參13克,白扁豆8克,薏笖仁,白朮各11克,炙甘草4克。 

做法:將上料水煎服。 

功效:益脾和胃,滲溼利水,適用於胃癌,肝癌。 

材料:茯苓24克。 

做法:將茯苓加水煮沸.代茶飲。 

功效:補腎養肝,烏髮潤膚。 

材料:茯苓60克,黑芝麻60克,菊花瓣適量,豬瘦肉絲200克、水澱粉,鹽,黃酒,色拉油各適量 

做法: 

1、茯苓治淨,控幹,黑芝麻治淨,用沸水燙透,控幹,搗成細屑;肉絲加鹽,黃酒,水澱粉抓勻上漿。 

2、鍋內加清水,茯苓,黑芝麻用旺火燒開,改小火燒約10分鐘,改回旺火,氽入肉絲,撒菊花瓣,用鹽調味,淋少許色拉油即成。 

功效:茯苓健脾胃,對腸胃來說有改善消化吸收的功能,而金針菇和香菇,纖維質豐富,不僅好吃,也可促進腸胃時蠕動,幫助消化。 

材料:茯苓1兩,金針菇500克,香菇3,胡蘿蔔絲、薑絲、蔥段適量,生粉少許。 

做法: 

1、香菇切絲、茯苓以2碗水燉30分鐘備用。 

2、起油鍋,以蔥段、薑絲爆香,然後放入胡蘿蔔絲金針菇和香菇拌炒。 

3、倒入 茯苓湯汁、拌炒均勻並勾芡,以少許食鹽調味,灑上蔥花即可起鍋。 

功效:本湯適用於小兒疳積,身體虧虛。

料:雞肝30克,茯苓10克。 

做法:上述三味共煮,吃肝喝湯。連服10次。 

功效:陳皮茯苓湯能燥溼化痰,理氣和中,主治瘡瘍痰濁凝結之證。 

材料:陳皮、半夏各15g,茯苓9g,甘草5g。 

做法:水煎服。 

材料:防己三兩 黃芪三兩 桂枝三兩 茯苓六兩 甘草二兩 

做法: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來源:方出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已茯苓湯主之。 

功效:補益氣血,養陰生津,主治氣血兩虛之便秘、直腸脫垂等。 

材料:黃芪、熟地黃各9g,牡蠣、炒白朮、麥冬各6g,茯苓、防風各3g,炙甘草lg,浮小麥30g。 

用法:水煎服。 

來源:《醫宗金鑑》 

材料:土鴨750克、茯苓15克 陳皮10克 白朮15克 山藥(幹)15克 紫河車5克、姜10克 鹽3克 

做法: 

1、將土鴨洗淨,斬成小件. 

2、生薑去皮洗淨,切片 

3、山藥去皮,洗淨,切塊 

4、湯煲內注入清水,上旺火燒開,將土鴨放入鍋內 

5、待沸後撇淨浮沫,再放入陳皮、白朮、山藥、茯苓、薑片,改中火煮約60分鐘 

6、待土鴨熟爛時,將湯倒出,衝入紫河車粉,加入精鹽、攪勻後即可飲用. 

功效:健脾燥溼,化痰祛脂,主治不孕症。 

材料:陳皮、茯苓各10克,梗米100克。 

做法:將陳皮、茯苓先加水煮,去渣取汁,與梗米同煮為粥。

用法:作早晚餐食用。 

功效:益氣補虛,健腦增智。 

材料:鱅魚1200克、茯苓20克 冬筍30克、5克 鹽3克 味精1克 大蔥5克 姜5克 黃酒15克 

做法: 

1、將魚去鱗、鰓、腸,洗淨 

2、剔下魚肉,用刀背砸成肉泥,切下魚頭備用 

3、冬筍洗淨切片 

4、大蔥、姜洗淨切分別切末 

5、茯苓磨成粉 

6、將魚泥放入碗中,與茯苓粉、澱粉、鹽、味精、蔥末、薑末、黃酒調配成魚丸泥料 

7、將魚頭放在沙鍋中,加冷水沒過魚頭 

8、把肉泥做成的魚丸下入沙鍋中,緩緩升溫加熱 

9、至魚丸定型後,再調加鹽、味精和筍片,待魚頭煨燉熟透即可. 

功效:適用於小便白濁。 

材料:茯苓35克,沉香40克。

做法:將茯苓與沉香共研細末.每次服5克,睡前服。

你想知道的科學靠譜的健康資訊都在這裡▼

相關焦點

  •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 茯苓還有這些功效
    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茯苓的功效與作用以及食用方法,還有茯苓的營養成分。茯苓的功效與作用1、養心安神《本草經疏》記載:茯苓可「開胸腑,調髒氣,……補心益脾……」中醫常用茯苓調理心神不安、心悸、抑鬱、失眠、多夢等症。2、健脾補氣《本草衍義》記載:茯苓「益心脾不可闕也。」《用藥心法》記載:茯苓「益脾逐水,生津導氣。」
  •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茯苓還有這些功效
    茯苓又叫玉靈、松薯,味甘、性平,是一味很常見的中藥,對人體有著很好的保健作用,也可以用來輔助治療一些疾病。
  • 茯苓粉的功效與作用
    很多人只知道白茯苓粉,卻不了解白茯苓粉具體的功效與作用!茯苓粉又有哪些食用方法呢?下面就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介紹下白茯苓粉的功效和作用以及食用方法,希望可以幫到大家哦。茯苓有利水、消腫、固精、安神、健脾胃等多種功能。茯苓利水滲溼,而藥性平和,不傷正氣,為利水滲溼要藥。凡小便不利、水溼停滯的症候,不論是偏於寒溼、偏於溼熱、、脾虛溼聚體質都可以配合食用。
  •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人群
    茯苓大家熟悉嗎,是不是感覺從哪裡聽說過,但又不是太有印象呢?茯苓是一種比較知名的中藥材,對我們的身體有不少的益處,除了健脾利尿,去溼止咳;還能夠促進睡眠質量。雖然說茯苓的營養價值非常高,但是也不是人人都適用的,下面就隨開心養道小編一起來看看茯苓的功效與作用以及食用禁忌人群有哪些!
  •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茯苓的正確吃法有哪些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十分多,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藥」,因為它功效非常廣泛,不分四季,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溼諸疾,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茯苓雖然是一種藥材,但是茯苓中的營養物質的含量也是非常的豐富的,適當的食用一些茯苓,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大家補充大量的多糖、葡萄糖、蛋白質、胺基酸、有機酸等等這些有機營養物質,更是可以起到不錯的補充鉀鹽的作用。
  • 茯苓的功效作用與禁忌
    日常生活中,除了將茯苓入藥煎服、磨粉衝服,還可將其做成麵食或熬粥食用等等,不管是哪種方式,都能發揮出茯苓的功效。不過大家在食用茯苓時,還需要先了解清楚它的具體功效和禁忌。
  •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茯苓一詞說出來想必大家知道但不太了解吧,也不經常見,茯苓又稱玉靈、松薯等。是寄生於松樹根上的菌類植物,外形酷似甘薯,我們一般什麼情況下會使用到它呢?茯苓屬於中藥材,它有利尿祛溼的作用,使用合理對身體有很大的好處,但是茯苓還有很多其他的作用和功效,它的用途有很多,患者不能夠盲目的進行操作,不然會影響到身體健康,下面一起來看看茯苓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有哪些?
  • 茯苓餅的做法-茯苓餅的功效與作用
    用高級澱粉烙制的外皮,其薄如紙,其白似雪,夾心則精選多種果仁,輔以桂花、蜂蜜、白糖和純正雲貴茯苓粉,甜香味美,入口即化,清爽適口。茯苓餅的做法-茯苓餅的功效與作用茯苓餅的做法原料:精白麵粉1.25公斤,澱粉5公斤/其中餡料:綿白糖18.75公斤,核桃18.75公斤,蜂蜜9.25公斤,桂花1.25公斤。
  • 白茯苓的功效與作用
    (二)茯苓粉1.茯苓粉的功效茯苓粉是中藥茯苓的粉末,常見有呈白色、淺灰色,衝泡後呈深灰色。性平、味甘、淡,含有三萜類、多聚糖類及膽鹼、脂肪、卵磷脂、鉀、鎂等多種元素。具有利水滲溼、健脾寧心的功效。茯苓不僅可顯著提高機體免疫能力,而且可使血液中氧合血紅蛋白釋放更多的氧,以供給組織細胞。
  • 白茯苓的美容功效與作用
    中醫說白茯苓能祛斑增白、潤澤皮膚,還可以增強免疫功能,擴張血管。看來白茯苓的美容功效不小啊!
  •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及用藥禁忌
    (《綱目》茯苓酒)   6、茯苓用於痰飲咳嗽,痰溼入絡,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滲溼,又具健脾作用,對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溼,停聚化生痰飲之症,具有治療作用。可用半夏、陳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朮同用。治痰溼入絡、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殼同用。   7、茯苓治下虛消渴,上盛下虛,心火炎爍,腎水枯涸,不能交濟而成渴證:白茯苓一斤,黃連一斤。為末,熬天花粉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溫湯下五十丸。
  •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茯苓的禁忌和副作用
    茯苓又叫玉靈、松薯,味甘、性平,是一味很常見的中藥,對人體有著很好的保健作用,可以有輔助疾病的作用和效果的哦。
  • 豬茯苓的功效與作用 豬茯苓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豬茯苓的功效與作用決明子含有大量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你了解決明子的功效與作用嗎?決明子的食用方法有哪些?我們一起來了解吧。1、減肥降脂荷葉、決明子、山楂、澤蘭各6克,水煎代茶飲。2、治高血壓病決明子適量,炒黃後搗成粗粉,泡開水服,每次3克,每日3次。
  • 茯苓粉的功效與作用,茯苓粉的食用方法有哪些
    想必大家對茯苓一定不陌生了,尤其在夏季或是秋季時飲食不當,運動不足時,會導致脾胃方面的虛弱,水氣排不出去的話,就非常容易造成水腫,身體發胖,特別是集中在身體下身,在這個時候很多中醫都會建議大家服用茯苓粉,那麼茯苓粉除了可以做成食物之外,還有什麼功效與作用呢?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茯苓粉的功效與作用,茯苓粉的食用方法有哪些吧!
  • 茯苓茶的功效和作用有哪些
    茯苓茶的功效和作用有哪些?茯苓能煲湯、入藥、做美容面膜,可謂用法多多。那麼,茯苓怎麼泡茶喝?茯苓茶有什麼功效和作用?
  • 白茯苓的功效與作用,白茯苓的食用方法有哪些
    白茯苓是一種常見的中藥,在不少關於中藥的書籍中,都有白茯苓功效的介紹。白茯苓具有美白祛斑的功效,所以深受女性們的青睞。那麼白茯苓的營養功效還有哪些呢?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白茯苓的功效與作用,白茯苓的食用方法有哪些吧!  1、利水消腫  白茯苓是一種能利水消腫的保健食材,它不單能防止水之流,還能健脾益胃,利水滲溼。
  • 茯苓粉的作用與功效 茯苓粉怎麼吃效果最好
    那麼,苓粉的作用與功效是什麼?茯苓粉怎麼吃效果最好呢...茯苓粉的作用與功效1.脾虛洩瀉帶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滲溼,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洩瀉、帶下,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常與黨參、白朮、山藥等配伍。
  •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日常服用,可以抗菌消炎,抑制腫瘤
    茯苓是一種常見的中草藥之一,其外形長得像番薯,根據古代醫書《用藥心法》記載茯苓:「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溼之聖藥也……」同時古代中醫將其美譽為「仙藥之上品」。由此可見茯苓的藥用價值不菲。【作用與功效】1、利尿作用
  • 白茯苓的功效與作用禁忌 白茯苓的營養價值及正確吃法 白茯苓不能和什麼一起吃
    白茯苓的功效與作用禁忌 白茯苓的營養價值及正確吃法 白茯苓不能和什麼一起吃白茯苓的功效與作用:白茯苓入藥具有利水滲溼、益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
  •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 胃不好的人能吃茯苓嗎
    茯苓一詞說出來想必大家知道但不太了解吧,也不經常見,茯苓又稱玉靈、松薯等。是寄生於松樹根上的菌類植物,外形酷似甘薯,我們一般什麼情況下會使用到他呢?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茯苓的功效與作用以及食用方法,還有茯苓的營養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