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文明前行的動力。中國最早系統闡釋「美好生活」願景和相應社會形態的,是兩千五百年前《禮記·禮運》中關於「大同」和「小康」的闡述,這成為最早對相關社會秩序和社會結構的系統構圖。
對於「大同」社會的描述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從這一藍圖中可以看到,「大同」社會的主要型構,一是天下為公,國家權力不為專有;二是選賢與能,遴選德才兼備者,這是文官制度之濫觴;三是講信修睦,社會有公信力,與鄰睦和,友好型外交。孔子非常強調「民無信不立」,若無信譽,社會便無公信力和凝聚力可言;四是推行普惠型社會福利政策,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可以說從搖籃到棺材;五是「男有分,女有歸」,社會和諧、家庭安康;六是社會道德風尚好,「貨,惡其棄於地,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這是人盡其力、物盡其用,是極高的社會境界。
關於「小康」社會的描述是:「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智,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小康」社會的型構特點,一是家天下,權力專屬專制;二是「貨力為己」,財產私有;三是用「城郭溝池」作國防護衛,用禮義約束人們行為;四是由此「謀用是作,兵由此起」,社會爭利多,智謀、欺詐多;五是通過刑罰、禮教「示民有常」;六是對於行為不端者,「在勢者去」,即以罷免、廢黜、刑罰等手段予以強制管控。
「小康」社會最大特點是大道隱沒。在貧富差距、貴賤不等的情況下,產生一系列典章制度和倫理規範用以約制人們行為,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搞「城郭溝池以為固」,由是「謀」「兵」之類興起。但這種社會畢竟還有正常秩序,故為「小康」。
「大同」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在宥》中,意謂與天地萬物融合為一。用「大同」來狀述「天下為公」社會理想,始於《禮記·禮運》。「大同」理想雖為孔子首創,實際上乃為先秦儒、道、墨、農各家的本旨闡發。「小康」一詞最早源出《詩經·大雅·民勞》:「民亦勞止,訖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意思是老百姓終日勞作不止,最大希望是過上小康的生活。這個意思在《禮記·禮運》得到系統闡述,成為與「大同」社會相對的理想模式。
從孔子時代到今天兩千五百年來,未出現過「大同」世界。但是「天下為公」「世界大同」成為歷朝歷代人們「美好生活」的理想,是中國文化最為珍貴的思想遺產之一,也成為今天創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根源和文化依據。(作者系上海市政治學會副會長)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