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講的「大同」與「小康」到底指的是什麼?

2020-12-13 訫立史

「小康」曾經是一個高頻詞彙,而與「小康」呼應的還有一個「大同」,這兩個詞的古今義是有差別的,它們最早見於《禮記·禮運》一文,《禮記》儘管為漢代所編,但其中的確是有很大一部分真材料的,《禮記·禮運》所載內容就屬於比較可信的。

我們來看看最早的「小康」和「大同」是什麼意思,它們最早出自孔子之口,《禮運》記載了那次對話。

《禮記·禮運》有: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域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言偃是孔子的學生,字子遊,「蠟」通「臘」,指的是蜡祭,年末的時候人們會圍捕獵物以祭祀祖先,前面講的是孔子參加了一次年終的臘祭,活動結束後孔子發出了一聲嘆息,當時子遊恰好在孔子身旁,他就覺得很奇怪,於是就向他的老師詢問:「您為什麼要嘆息呢?」接下來就是孔子的回答,而且這段內容所表達的思想非常孔子。

孔子說,真正施行大道的時候,以及後來的夏、商、周三代,我都沒有趕上,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有一個層次,「大道之行」是在「三代」之前的,所謂「大道之行」其實就是「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時代,那個時代的特點就是人們都大公無私。

故人不獨親其親」:因為大公無私的緣故,人人相親相愛,不但孝順自己的父母,也孝順他人的父母。」不獨子其子」:不單獨愛護自己的子女,也愛護他人的子女,老年人能老有所終,成年人能有所作為,小朋友能苗壯成長,孤寡殘障都會得到照顧,男人和女人都能得到他們所需要的,不浪費不私藏,不偷懶不自私,彼此不互相算計,偷盜的行為也就不會有了,人們可以夜不閉戶,孔子認為這就是「大同」。

以上是孔子講述的過去的事情,接下來比對的是後世的情形。天下成了私家的,人們也只孝順自己的父母,只愛護自己的孩子,勞作也是為了自己,社會只能通過禮儀規矩來框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禹、湯、文、武、成王、周公這些人是其中做得最好的,他們秉承仁義禮信來治理天下,孔子認為這就是「小康」。

通過上面的解讀,我們就可以知道孔子的立場了,孔子其實是把社會的好壞分為三等的,最上等的就是「大同」,其次的就是「小康」,而最不好的就是孔子所生活的亂世,因此孔子產生了對「大同」和「小康」社會的嚮往。

但從孔子的其它言論來看,孔子對「大同」和「小康」的態度是不同的。「大同」是孔子對上古的憧憬,但卻不是孔子的追求,孔子認為「大同」是很久以前的事情,遠在夏商周三代之前,那個「大道之行」的時代甚至不需要用人為的禮來約束,但孔子不認為那樣的天下還會再次出現,因此,孔子的理想其實是「小康」,也就是期盼再出現一個像禹、湯、文、武、成王、周公這樣的聖人。

孔子秉承的其實是一種復古思潮,他的理想是恢復三代那樣的「小康」社會,而「大同」社會其實是道家的理想,孔子並不奢望,總之,他們都是復古主義,這就是為什麼韓非會用「守株待兔」這則寓言來諷刺他們了。

如果按我們現在的認知來解釋,「大同」就相當於原始氏族社會,而「三代」是原始氏族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期,其中可能還經歷過一個奴隸社會,總體來說,那是一個生產力非常落後的時期,孔子所描述的「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情形一定程度是存在的,但並不是「天下為公」,而是「氏族為公」,在族群與族群之間往往是你死我活的爭奪,而這些是孔子所不知道的。

顯然,孔子的「大同」終究還是烏託邦,而孔子的「小康」歷史上多次實現過,但一定不是孔子理想中的樣子。

相關焦點

  • 孔子怎樣論述小康和大同
    這就是大同的世界啊。」孔子接著說:「現在就不同了,天下為家,天下成了某家族的天下。大家都只顧著自己的親人,都為自己牟利,權力靠世襲傳承。於是,欺詐與紛爭隨之出現,需要靠禮去約束人倫綱紀和社會秩序。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等聖王,無不是依靠禮來治國的。這便是小康社會。」
  • 「小康」與「大同」:美好生活的古風圖式
    ■ 秦德君 從孔子時代到今天兩千五百年來,未出現過「大同」世界。中國最早系統闡釋「美好生活」願景和相應社會形態的,是兩千五百年前《禮記·禮運》中關於「大同」和「小康」的闡述,這成為最早對相關社會秩序和社會結構的系統構圖。 對於「大同」社會的描述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 「小康」與「大同」:美好生活的古風圖式|論道
    中國最早系統闡釋「美好生活」願景和相應社會形態的,是兩千五百年前《禮記·禮運》中關於「大同」和「小康」的闡述,這成為最早對相關社會秩序和社會結構的系統構圖。 是謂小康。」 「小康」社會最大特點是大道隱沒。在貧富差距、貴賤不等的情況下,產生一系列典章制度和倫理規範用以約制人們行為,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搞「城郭溝池以為固」,由是「謀」「兵」之類興起。但這種社會畢竟還有正常秩序,故為「小康」。
  • 兩千多年前,中國的孔子就給出了答案
    孔子,作為中國古代最有影響力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對當時的社會環境,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他高舉王道的大旗,呼籲大家克己復禮,希望大家一起努力,結束動亂,讓天下重歸安定。那麼,孔子倡導的理想社會,到底是怎樣的呢?
  • 讀孔子《禮記禮運大同篇》有感
    孔子在《禮記禮運大同篇》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已;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已。
  • 孔子講五十而知天命,這個天命到底怎麼理解?
    孔子講「樂天知命,故不憂」,又講「五十而知天命」。其實大部分人讀到這些都是懵懵懂懂的,更多時候對於命運的直觀印象,大概就是抬頭仰望星空的時候,浩瀚無際的星空讓人覺得自己很渺小,總感覺冥冥之中有什麼東西主宰著自己。古希臘人曾說:「向命運大聲叫罵又有什麼用?命運是個聾子。」
  • 孔子的孝道在天下
    孔子的偉大理想是實現大同世界。
  • 略說孔子07 何以「克己復禮」
    「克己復禮」是儒家的思想,孔子的主張。如果能準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基本上可以對儒家思想有較好的把握,不至於跑偏。「禮」是什麼?孔安國在《尚書序》中明確「孔子定禮樂」,這裡的「禮」指的就是「儀禮」。為什麼孔子要「定」禮,應該是出於多方面的考慮。
  • 高考模擬真題優秀作文:樹立遠大志向,建設大同世界
    ( 60分)孔子和弟子們一起談論志向,子路說,希望可以把車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這些東西都用破了,也沒有什麼遺憾。顏淵說,希望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孔子說,希望我能讓老人過得安適,能讓所有的朋友信任。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子路、顏淵和孔子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
  • 想不到雙手交叉的「孔子像」有這麼深刻的含義!
    孔子作為中華教育界始祖,中華文化的開創和傳承者,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備受尊重,在世界範圍內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偉人。在全國很多學校裡邊都放有一尊孔子像,讓人有疑問的是,孔子兩手交叉的姿勢代表什麼意思,一定有特殊的意義。估計很多人都說不上來,帶著這份疑問,我們今天一起來找到這個答案。
  • 大同風神-起名
    筆者帶著這一難題,走訪了一些前輩、名流、專家、學者,綜合起來,大致有以下五點規律:  一、按家譜起名:大同地區遠在隋唐時期,儒家思想已有發展,一些名門望族逐步產生,他們為了炫耀自己家族威望,使之世襲相傳,希望流芳百世,便著有家譜。書寫家譜中,一般按照輩數記錄祖輩的名字、官職、宦績??等,每輩都可續記。
  • 南懷瑾:孔子講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一段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為什麼孔子在談到為政時,要作自我報告呢?孔子是七十二歲死的。他用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鬥的精神。到了「六十而耳順」,這裡問題又來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麼問題不順,耳腔發炎嗎?這句很難解釋,可能在當時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下面有一個句讀。
  • 名城大同,到底在哪裡
    在一些作家的作品裡、詩人的詩作中、新聞媒體的報導中,經常見到「塞外大同」四個字,那麼大同到底是塞外還是塞內呢,猛一下子恐怕還真難說得清楚。至漢在今天雁(雁北)同(大同)由西向東設置了雲中郡、雁門郡、代郡,平城(大同地區)是雁門郡下轄十四縣之一。現今大同城是在遼代完成定名的,延續至今,而遼以前一直叫平城。至遼以後大同城一直就在現在位置,幾乎沒有較大的城址變動。確定了大同的城址,在看大同到底是塞外還是塞內。塞外、塞內關鍵是「塞」字,《說文》曰:塞,邊塞也,夷服、鎮服、蕃服、在四方為蔽塞者。
  • 「原創」大同思想和鄭和文化
    大同思想出自《禮記》第九篇《禮運》,孔子在答弟子言偃所問時,對「大同」「小康」之治的論述,其中提出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等,早於西方提出的自由、平等、博愛觀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其歷史文化底蘊就包括了中華文明歷來主張和追求的天下大同、協和萬邦,加入了現代全球範圍內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融合的思想。
  • 仁戰酒:天下大同,何以為「仁」?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仁」呢?本文帶你回顧孔子在傳授弟子知識時,給出的不同解釋。儒家關於」仁「的思想「仁」一直以來都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在戰國時代,禮崩樂壞,然而孔子一心追求的始終是天下大同,周禮樂制的社會形態。孔子重視「禮」,他的一生都在追求恢復周禮,建立井然有序的社會制度和親近和睦的社會關係。
  • 禮運大同篇
    人人惟恐自己沒有為社會出力的去各盡其職各盡其力,然而卻不是自私為己。所以一切私心小智和陰謀詭計永不發生。一切搶盜偷盜、亂賊暴徒永遠絕滅;因此這時的人外出或夜晚,門戶不必關閉也安然無事。這便是大同世界。[注釋]《禮運大同篇》描述孔子的理想世界。能成就大同世界,天下就太平。沒有戰爭,人人和睦相處,豐衣足食,安居樂業。
  • 的孔子之嘆
    據《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這段對話應該是在魯哀公十四年。那時候魯哀公去狩獵,獲得一個麒麟,孔子看到麒麟死了,所以就發出這樣的感嘆,這是孔子到人生最後的階段了。孔子感嘆一生都沒有遇到真正的知己,但孔子內心裡沒有任何的怨惱,他一生都在行道,遇到了很多很多的障礙。他最希望的是有一個諸侯國能夠用他,讓他施展抱負,幫助這個國家安定繁榮。
  • 如何理解孔子所講的「仁」?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什麼是「仁」呢?這是個大問題,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很多種解釋。今天我們就依孔子自己的解釋探討一下。在《論語.顏淵》中,第一句就是關於仁的問題,顏淵問老師什麼是「仁」,孔子是這麼回答的: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奮力譜寫大同踐行新時代中國...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說實話:孔子邏輯思維很差,並且還不講道理地罵錯人
    相比較而言,孔子不講道理的言論相比孟子略少。這並不是說孔子比孟子邏輯性強,而是因為孔子「作品」的特殊性。孔子的《論語》,實際上是掛名之作——是其弟子記錄的孔子及其弟子日常生活的片言隻語。這些語錄體文章如同人生指南一樣,確實閃爍著智慧的火花。但大家知道,脫離了具體語境的語言,很有可能產生一些理解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