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孔子07 何以「克己復禮」

2020-12-22 文明太略

「克己復禮」是儒家的思想,孔子的主張。如果能準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基本上可以對儒家思想有較好的把握,不至於跑偏。

「禮」是什麼?孔安國在《尚書序》中明確「孔子定禮樂」,這裡的「禮」指的就是「儀禮」。

為什麼孔子要「定」禮,應該是出於多方面的考慮。

現在的社會,我們知道,各地風俗各不相同,所以很多活動如婚喪嫁娶,交給禮儀公司處理。孔子當時也是「禮」方面的專家,對「儀禮」有標準化需求。

再者,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天下大同」,而能夠實現的「小康」,離不開「禮」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禮記·禮運》(夏禹、商湯、周文王、武王、成王、周公)這六位君子,沒有一個不是把禮當作法寶,用禮來表彰正義,考察誠信,指明過錯,效法仁愛,講究禮讓,向百姓展示一切都是有規可循。如有不按禮辦事的,當官的要被撤職,民眾都把他看作禍害。這就是小康。

而當時「禮崩樂壞」,典型的例子: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

想一想,如果現代社會,一個縣長搞大閱兵,出行儀仗隊開道,必然千夫所指。當時,孔子對季氏「八佾舞於庭」之類的越禮行為,也是無法容忍。

所以,「禮」,是人們處理各項事務的儀禮規範,孔子就曾經問「禮」於老子,並以周禮為基礎,統一規範,教授與學生。

「禮」,不是某一個人的思想主張,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同時,「禮」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內涵和相應的外在表現形式。

「禮」,在本質上,是道德範疇的外在表現。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論語·衛靈公》孔子說:「君子把義作為根本,用禮加以推行,用謙遜的語言表述,用誠信的態度來完成,這就是君子了。」

因為是道德範疇的東西,強制性相對較弱,不同於外在的強制性的被動性的「法制」,因此,「禮制」,更多要從人的「內在」主動性地呈現。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孔子說:「人的修養從學習《詩》開始,把禮作為立身的根基,掌握音樂使所學得以完成。」

孔子在這裡,認為一個人成長從學習「詩」開始不斷充實發展,而要立於世,必須有「禮」才能與人打交道,而到了能夠獨立欣賞「樂」,說明思想靈魂真正的成熟豐滿。

因此,「禮」是人際關係中很重要的部分,一個人如何才能時時刻刻保持「禮」的狀態呢?「人心惟危」,作為個體的人,反而經常會處於「越禮」「失禮」的狀態,比如「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也是這樣一種表現。

所以,孔子提出「克己復禮」,這裡的「復」,是當你偏離「禮」的時候,要重新回復到「禮」的狀態。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

所以,孔子才說。「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一旦每個人都能做到不斷的「克己復禮」,天下人就都回歸到「仁」的狀態了。

孔子進一步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更說明「克己復禮」全是個人修為,由不得別人。而這種修為功夫,孔子提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人能做到這四「非」,離「仁」不遠了。

特別在此處說明一點,孔子沒說「非禮勿思」,人的思想世界大而無邊,別人也不得而知,所以孔子對此不提要求,只不過要求「君子慎獨」罷了。

「人心惟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而管理社會的根本標準,「欽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願」(《尚書·大禹謨》),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可願」),不也正是我們社會發展的目標嗎?

所以後世如「朱子」非要「存天理滅人慾」,大錯特錯了。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克己復禮?傳統文化的傳承,克己復禮在當代的價值
    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這是孔子對周禮的突破,此「仁」概念的提出乃是他的思想創見。於是,作為外在符合或強制的服從的禮將內化為人的一種德行,成為自生自發,也成為了人自身修養的一條途徑。於是,孔子從探討社會、國家領域的「群體之善」,進入私人領域,探討「個人之善」,即「克己」。孔子明言「克己復禮」。
  • 孔子以克己復禮的仁愛之心,贏得了世人的愛戴和尊敬
    孔子在觀眾們的心目中一直像個大家長照顧著他的學生們,用自己的思維和智慧引導著學生們用仁愛之心修行自身的德行並影響社會的禮樂風氣。孔子不僅對自己的學生嚴格要求,對自己的孩子同樣是嚴加管教並沒有半點私心,更為難得是孔子克己復禮的自我要求。
  • 「克己復禮,天下歸仁」辨釋
    「仁」是發自內心的友好,與人為善,是從我做起,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所以孔子說「為仁由己」。「仁」是內心存有的一種情感,它的外在表現是「禮」,所以孔子常常仁禮並言。「仁」存於心,「禮」行於外。內外心行一致,「仁」道始成,所以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朱熹又註:「歸,猶與也。
  • 如何理解「仁者愛人」「克己復禮」
    清華大學教授吳宓曾經說過:「(孔子)確認人性為二元(善惡、理欲)…以孝為諸種德行之本,而以克己復禮、行忠孝、守中庸為實道德之方法。」有人曾經問他對克己復禮的看法,他說:「『克己復禮』是很高的道德標準!」
  • 怎樣理解「克己復禮」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克己復禮」,是孔子針對顏淵問仁的回答。顏淵是孔子弟子,被認為是其最得意的門生,列為孔子門生七十二賢人之首。
  •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當代作家賈大山曾說:「我也想效法古人,晝有所為,夜有所告,以攝意心。告天?天無言。告地?地無語。告妻?夫妻相愛情深,難免護短。」
  • 【經典名句賞析】克己復禮,為仁.
    克己復禮,為仁。【原文】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孔子說:「克制自己的私慾,恢復到用先王之道規範自己,就是仁。如果國君有一天時間能做到「克己復禮」,整個天下就有希望回到仁的狀態。能不能做到仁,是通過自己才能做到,難道還要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老師,克己復禮的條目是什麼?」孔子說:「不符合禮的現象不要去看,不符合禮的聲音不要去聽,不符合禮的言辭不要去說,不符合禮的事情不要去做。」
  • 克己復禮 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智慧
    但孔子的另一句格言:「克己復禮」,也是十分重要的。是孔子留給後人的最寶貴遺產之一。  在《論語》一書中,孔子多次談到禮。在《八佾篇》中,孔子說:「君使臣以禮,臣使君以忠」,希望國君要以禮節對待臣,不要傲慢,要尊重臣的人格,不要隨意,注意保持君主的尊嚴。
  • 克己復禮為仁|《論語》沒有那麼難
    孔子說:「抑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語行動都合於禮,就是仁。一旦這樣做到了,天下的人都會稱讚你是仁人。實踐仁的道德,完全是憑自己,難道還憑別人嗎?」顏淵說:「希望能教我一些行動的綱領。」孔子說:「不合禮儀的事不去看,不和禮儀的話不去聽,不合禮儀的話不去說,不合禮儀的事不去做。」顏淵說:「我雖然愚鈍,也要按照您的話去做。」顏淵問仁。
  • 論語經典故事之六十九:克己復禮
    克己復禮克制自己的欲望,提升自己的品行,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禮的規範。「克己復禮」是達到仁的境界的修養方法。克己:克,能。一個人要做到能夠克制自己,戰勝自己,不為外物所誘,不為所欲為。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成語故事:有一次,顏淵問老師什麼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禮的規範(克己復禮),這樣的人就稱為仁人。如果大家都做到了仁,天下就都歸於仁了。
  • 《悟學.第135篇》克己復禮
    顏淵第十二.新解讀(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12 亥-子皇疏:「顏淵,孔子弟子也,又為門徒之冠者也。所以次前者,進業之冠莫過顏淵,故顏淵次先進也。」邢疏:「此篇論仁政明達、君臣父子、辨惑折獄、君子文為,皆聖賢之格言,仕進之階路,故次先進也。」
  • 如何理解孔子所講的「仁」?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什麼是「仁」呢?這是個大問題,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很多種解釋。今天我們就依孔子自己的解釋探討一下。在《論語.顏淵》中,第一句就是關於仁的問題,顏淵問老師什麼是「仁」,孔子是這麼回答的: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 孔子教育思想精髓之六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孟懿子、孟武伯、子遊、子夏同是「問孝」,孔子所答並不一樣。朱熹《論語集注》:「程子曰:『告懿子者,告眾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憂之事。子遊能養而或失於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
  • 舞劇《孔子》何以吸引年輕人
    舞劇《孔子》巡演中有一個可喜的現象:購票觀眾以「90後」為主,而且很多年輕人是二刷、三刷、四刷甚至五刷。他們助力舞劇《孔子》成為2018年演出行業的「爆款」。2月27日晚,中國歌劇舞劇院原創民族舞劇《孔子》在國家大劇院迎來第300場演出。作為一部以歷史人物為題材、展現中華風韻的舞劇,《孔子》自公演以來成功吸引了海內外一大批年輕觀眾。
  • 主張「學而優則仕」的孔子何以一生仕途坎坷?
    第一次感嘆,是衛靈公老的時候,孔子說:倘若有人肯重用我,一年就可以小有成就,三年就會有很大的成績。可見,孔子從政的地方沒有滿三年的,否則,他就不會言「倘若」二字了。第二次感嘆,是魯哀公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481年,孔子此年70歲。
  • 學會「克己復禮」對我們有多麼重要,看看下面的例子你就知道了!
    其實關於如何做到自律的問題,在我國古代著名的《論語》裡早就給出了預防和解決之道,那就是「克己復禮」!原文如下!顏淵問仁,子日:「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回答說: "要努力克制住自己內心的欲望和衝動,一切都按照大家普遍遵守的規矩去做,這就是仁.
  • 為什麼孔子的雕像,都把雙手交叉在胸前?懂了它才能真正認識孔子
    至今,孔子精神始終屹立於文化頂峰,全球各地都建有紀念孔子的廟宇或祠堂。然而,不知你是否發現:現存的各式各樣的孔子雕像,不論面目身材如何,但雕像的姿態都是出奇地一致?他老人家雙掌疊放,掌心朝內,左手在外,右手在內,身軀微微前傾。所有雕像無一例外,幾乎都是這種姿勢,那麼它有什麼特殊含義?
  • 仁戰酒:天下大同,何以為「仁」?
    在孔子提出「克己復禮」的思想時,他對於社會依然是有期待的。這大約是孔子對於「仁」最簡單的解讀,一個有仁心的會「愛人」,甚至會「泛愛人」。因此也就有了儒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學說。孔子認為,樊遲能夠理解到「仁」是道德,便已經非常不錯了。大儒們所追求的「克己復禮」,便是禮本乎心的外在表現形式了。而「禮本乎心」中所說的心,實際上便是儒家所追求的一顆「仁心」。
  • 【經典釋文】「克己復禮為仁」解析
    細考二家,其關於禮之理解,大致相似,蓋天理下貫則為仁道,二者實內在相通。至於二家之差異,本質上則牽涉到對夫子「仁」之不同層次的理解。然「仁者,人也」,夫子仁之思想,建基於夫子對「人」之本性的洞察。克己復禮作為修身成德之核心要義,當包含三重境界,此三重境界乃夫子對人的三重體認。
  • 孔子的「仁」:是「喪家之犬」,還是最後一個貴族的堅守
    孔子:一個貴族出身的少年,六藝在身,從小便背負起祖輩漸衰的榮光,他是奇才,他立志廓清諸侯紛亂,恢復天下秩序,他要教導諸侯國君克己復禮,規範行為,尊奉天子,順從天意。有一天,他來到了鄭國,竟然被喚為「喪家之犬」,這是這個詞在中國的第一次出現,沒想到最早說的居然是孔子。不理解,但不生氣。穿越三千年,茫茫無際的大地上,牛車在細雨中,艱難跋涉,車上是一位老者,隨行的是他忠誠的弟子,他們篳路藍縷,他們決心回歸杏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