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什麼是「仁」呢?這是個大問題,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很多種解釋。今天我們就依孔子自己的解釋探討一下。在《論語.顏淵》中,第一句就是關於仁的問題,顏淵問老師什麼是「仁」,孔子是這麼回答的: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這就是孔子為他推崇的「仁」下的定義,「克己復禮」就是「仁」。「克」就是克制、約束。「克己」就是克制、約束自己的心念、言行,用大家常講的話就是淨化心靈、發揚正能量。「復禮」什麼意思呢?只要能做到克己,然後我們的言行就會符合禮儀,符合自然規則了。這樣就是「仁」的境界。
這個「克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確實很難。我們最需要克制的,就是我們的妄想雜念,因為我們一切的言行,無論惡的善的,都是因為先有了這個念頭,想法,才會付諸言行,其次才是克制言語行動。
但我們每時每刻,腦海裡都有數不清的念頭,此起彼伏。有時候我們想停下來,但你「想停下來」這又是一個念頭,越想停下來,反而就越停不下來,這還是粗念,佛教講的見思煩惱,其他微細的念頭,就更無量無邊,我們連覺察都覺察不到,就已經有無數個念頭過去了。所以,有時候,還必須從克制自己的言行做起,循序漸進,才能慢慢學會控制自己的念頭,這就是「克己」。
這就和佛家講的「戒定慧」三學是一樣的道理,用什麼「克己」呢?那就是「戒」,用戒約束自己,就是「克己」;能夠做到「克己」,那就能生「定」,「定」了以後,那就生「慧」,有了「慧」,你的言行自然也就合乎禮儀,合乎天道規律了,這就是「復禮」。
所以孔子的講的這個「仁」,其實就是佛家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後的境界。孔子接著闡述這個「仁」的境界:「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一旦大徹大悟後,就會明白,這個世界根本就無我無他,萬物本是一體的,整個世界,整個宇宙都是我們自己,沒有別人,就像我們夢中的境界一樣,裡面的任何情節、人物、環境,其實都我自己。所以一旦大徹大悟後,看任何人都是好的,沒有不好的,都是自己嘛!這就「天下歸仁」了。
「克己復禮」的境界,只能靠自己,要自己身體力行,不斷的修行才有可能達到。它不是從外面來的,不是老師能給的,所以孔子最後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修行是自己的事,跟別人沒有關係。
關於「仁」的含義,孔子雖然就用了這三句話,其實講的已經很透徹了,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佛家講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後的境界,其實自古聖賢的理論都是大致相同的,只是言語名稱不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