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孔子所講的「仁」?

2021-01-07 國學雜談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什麼是「仁」呢?這是個大問題,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很多種解釋。今天我們就依孔子自己的解釋探討一下。在《論語.顏淵》中,第一句就是關於仁的問題,顏淵問老師什麼是「仁」,孔子是這麼回答的: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這就是孔子為他推崇的「仁」下的定義,「克己復禮」就是「仁」。「克」就是克制、約束。「克己」就是克制、約束自己的心念、言行,用大家常講的話就是淨化心靈、發揚正能量。「復禮」什麼意思呢?只要能做到克己,然後我們的言行就會符合禮儀,符合自然規則了。這樣就是「仁」的境界。

這個「克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確實很難。我們最需要克制的,就是我們的妄想雜念,因為我們一切的言行,無論惡的善的,都是因為先有了這個念頭,想法,才會付諸言行,其次才是克制言語行動。

但我們每時每刻,腦海裡都有數不清的念頭,此起彼伏。有時候我們想停下來,但你「想停下來」這又是一個念頭,越想停下來,反而就越停不下來,這還是粗念,佛教講的見思煩惱,其他微細的念頭,就更無量無邊,我們連覺察都覺察不到,就已經有無數個念頭過去了。所以,有時候,還必須從克制自己的言行做起,循序漸進,才能慢慢學會控制自己的念頭,這就是「克己」。

這就和佛家講的「戒定慧」三學是一樣的道理,用什麼「克己」呢?那就是「戒」,用戒約束自己,就是「克己」;能夠做到「克己」,那就能生「定」,「定」了以後,那就生「慧」,有了「慧」,你的言行自然也就合乎禮儀,合乎天道規律了,這就是「復禮」。

所以孔子的講的這個「仁」,其實就是佛家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後的境界。孔子接著闡述這個「仁」的境界:「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一旦大徹大悟後,就會明白,這個世界根本就無我無他,萬物本是一體的,整個世界,整個宇宙都是我們自己,沒有別人,就像我們夢中的境界一樣,裡面的任何情節、人物、環境,其實都我自己。所以一旦大徹大悟後,看任何人都是好的,沒有不好的,都是自己嘛!這就「天下歸仁」了。

「克己復禮」的境界,只能靠自己,要自己身體力行,不斷的修行才有可能達到。它不是從外面來的,不是老師能給的,所以孔子最後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修行是自己的事,跟別人沒有關係。

關於「仁」的含義,孔子雖然就用了這三句話,其實講的已經很透徹了,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佛家講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後的境界,其實自古聖賢的理論都是大致相同的,只是言語名稱不同罷了。

相關焦點

  • 孔子心目中的「仁」
    各位朋友,這一次我們所要講的這個主題,是仁跟智,而「仁智雙彰」 ―仁智兩方面都彰顯―我們說這是可以步向、走向人生的坦途。我們先把仁、智這兩個觀念解釋一下,然後我們再講仁跟智的關係。今天會跟一般的情況所講的不一樣,我會把這個「智」這方面特別提出來,因為這方面注意的人比較少。
  • 孔子的「仁」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孟子曰:「仁者愛人。」又曰:「仁者,人心也。」
  • 品悟孔子的仁 ——道德講堂五常之「仁」
    在《論語》一書中,「仁」字出現104次,說明「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那麼,孔子所謂的「仁」究竟是指什麼?不同場合,不同時間,針對不同主體對象,孔子所闡述的「仁」的含義是不完全一樣的,這樣一來,就給不同的價值主體在施行「仁」的過程中有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間,任何一種學說都可以從孔子的論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論根據。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理解孔子的「仁」。一是對待「仁」的態度。
  • 孔子的「仁」:是「喪家之犬」,還是最後一個貴族的堅守
    孔子的「仁」:歷春秋,經戰國,那個紛亂時代始終堅持要求諸侯國君遵循禮儀的一套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她要求諸侯國君安分守己,恢復秩序。孔子周遊列國,宣講「仁」意孔子的「仁」:什麼是天意,恐怕孔子搞錯了,他看到了天下亂象,看到了諸侯野心,卻看不到漸行漸衰的貴族制度,看不到日勝一日而萌生的新的經濟因素。
  • 孔子的大仁與子路的小仁
    其實,子路所說的「仁」是個人品德,孔子所說的「仁」是「仁政」,並非一個概念。子路覺得管子為人不忠,即便做出有仁德的事業,依舊不是一個有仁德的人。孔子卻不談管子的忠與否,只說他不用武力便能召集諸侯會盟,讓齊桓公成為霸主,這就是他的仁德所在。管子的行為,符合儒家所推崇的「仁政」。而實施「仁政」,正是孔子的追求和理想。
  • 誰能簡約說透孔子學說的「仁」?
    孔子的學說是以「仁」為核心內容的,「仁」就是人的最高道德標準。在《論語》中孔子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仁」的涵義。其實歸納起來,仁不仁?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對待自己;二是如何對待別人。「仁」包括「克己」和「愛人」,而這兩者又必須要以「禮」為行為準則。
  • 拙讀《論語》第二百九十三篇:什麼是仁?如何做到仁?
    主流譯文: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實踐禮儀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一點,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是仁人了。實踐仁德全靠自己,能由得了別人嗎?」顏淵說:「請問一下施行仁德的條目是什麼?」孔子說:「不符合禮的事情不看,不符合禮的事情不聽,不符合禮的事情不說,不符合禮的事情不做。」
  • 仁: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
    「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柱石。無論是「修己以安百姓」也好,「為政以德」「齊之以禮」也好,抑或「君子」「孝悌忠恕信」也好,其意義指向都是一個「仁」字。「仁」是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仁」在《論語》中使用頻率最高,全文出現109次,是孔門師徒經常討論的重要話題之一。《說文解字》:「仁,親也,從人從二。」「二人」為「仁」。
  •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仁到底是什麼?我們現代人如何能落實?
  • 鄙人如何發現孔子發現「仁」(花襲君)
    炎黃子孫傳說:盤古開天闢地後不知所蹤,女媧補天后,不知過了多久,神農降生在烈山一石洞,勤勞勇敢,被推為部落首領,部落在炎熱南方,稱炎族,就叫他炎帝。一天,炎帝看到一隻紅鳥銜著一串種子,看見他就把種子吐出。炎帝穎悟,將種子撒進土裡,教人制耒耜松泥土,築渠灌溉禾苗。秋天,大片穀子成熟,人們除掉殼吃裡面的仁,無須滿山遍野為肚子奔波,幸福滿滿,敬稱他為「神農」。
  • 孔子所說的「君子不器」,該怎麼理解?看完能幫助您提升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孔子所說的意思,都是由人來解釋,肯定會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人說這句話是君子的技能,應該要全面發展才行,並不是局限在一點。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該如何正確的理解這句話?通過哲學和詩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這句話,下面咱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吧。1、「器」的含義?在古代人眼裡,器,有著器皿的意思,屬於容器的一種。
  • 我們應當如何理解孔子說「君子不器」?
    他們對於德、禮、仁的解釋,是我們「同情地理解」歷史中國的制度構成的關鍵。一、 「君子不器」首先講的是君子如何確立自我認同的問題。人心本就重利輕義,喜愛欲望的滿足、消費的享受遠遠勝過追尋美德。更何況,君子作為精英階層,本就佔有社會的絕大部分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他們當然也更有條件享受朱門酒肉,聲色犬馬。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經由這種「本質性的重問」,作者打破了前人種種解讀所造成的壁壘,使《論語》成為一個「敞開了更多可能性的文本」,可以去探索《論語》所蘊涵的意義。其結果是,「我不止一次地體驗到,在梳理諸家的解讀之時,我聽到了孔子之言發出的新鮮迴響」。子安宣邦回到孔子:注意分辨解釋性的言說明確了子安先生重讀《論語》的方法後,我們再來看他實際是如何操作的。
  • 孔子的君子不器該如何正確理解?看完這篇或許對你有所助益
    ——題記「君子不器」是《論語·為政》中極有爭議的一句話,但不論學者們從什麼角度、用什麼方法來理解這句話,所得出的結論也無外乎關涉技藝、才能、局限性等問題。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孔子的真實含義說的是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呢,還是說君子的技藝應該全知全能,不能局限於一個技能而得意呢?這句話我們該如何正確的理解和應用呢?今天就來和哲學詩畫一起探討下這個話題。
  • 孔子講五十而知天命,這個天命到底怎麼理解?
    孔子講「樂天知命,故不憂」,又講「五十而知天命」。其實大部分人讀到這些都是懵懵懂懂的,更多時候對於命運的直觀印象,大概就是抬頭仰望星空的時候,浩瀚無際的星空讓人覺得自己很渺小,總感覺冥冥之中有什麼東西主宰著自己。古希臘人曾說:「向命運大聲叫罵又有什麼用?命運是個聾子。」
  • 孔子的這十句話,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小編表示,這句話並非歧視女性,孔子也並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真相:要理解這句話首先得理解「小人」這個概念,《論語》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現了二十四次「小人」,這些「小人」其實絕大多數可以理解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這是相對大人和士階層的另外一個階層。而此處的「養」字,則指的是相處的意思。
  • 孔子的這10句話,我們都理解錯了!
    小編表示,這句話並非歧視女性,孔子也並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真相:要理解這句話首先得理解「小人」這個概念,《論語》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現了二十四次「小人」,這些「小人」其實絕大多數可以理解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這是相對大人和士階層的另外一個階層。而此處的「養」字,則指的是相處的意思。
  • 淺談《論語》:孔子的偉大
    中華文化中,《論語》最難理解的書籍之一:它的每一句、每一章都容易理解,但是讀過之後,發現它的內容太散亂了,以致轉頭就忘,想不明白它到底要表達什麼?例如,傳統觀念認為《論語》的主體思想是「仁」,孔子也說他的主體思想是「仁」,但在《論語》裡,關於「仁」的敘述並不多,只有寥寥幾語,根本沒有說清楚什麼是「仁」。
  • 孔子思想:以仁為核心的人道主義
    「仁」是孔子思想當中核心的概念,「仁」的內涵就是「仁者愛人」。當然對於這個孔子思想核心到底是「仁」還是「禮」,學術界也有不同的看法。因為在《論語》的書裡面,孔子說過,「人而不仁,如禮何」,這是一句話,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內在的仁德,那麼即使表面上有「禮」,做「禮」的要求,又有什麼用呢?
  • 陳娘來講國學:如何理解「躬身力行近於仁」?
    陳娘來講國學:如何理解「躬身力行近於仁」?孔子說:「沒有仁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之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之中。仁人是安守人道的,有智慧的人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於是去行仁。」這就是說沒有人就不能達到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仁既作為天、人、物、我一體的大道,怎樣才是為人之道呢?孔子回答顏淵問仁是說:「抑制自己,一切都依從禮的規範去做,就是仁。一旦做到了,天下的一切都歸於仁了。行仁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他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