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心目中的「仁」

2021-02-19 愛讀經

雖然一個人只能夠在一個時刻面對一件事,不能夠全盡所有的事,就著這個事、就著這個當下而盡,就是已經盡了,從這裡說不盡而盡。因此,我們隨時可以自滿自足,隨時可以不安不忍。從自滿自足這一個地方,是無限地充實、飽滿、光輝;從不安不忍這個地方,我們就隨時要自省、自勉、自立。當你一方面有這種充實、飽滿、光輝,有這樣的自覺的時候啊,你當下滿足;當你在自省,你自立自勉的時候,你永遠要自強不息。

        各位朋友,這一次我們所要講的這個主題,是仁跟智,而「仁智雙彰」 ―仁智兩方面都彰顯―我們說這是可以步向、走向人生的坦途。我們先把仁、智這兩個觀念解釋一下,然後我們再講仁跟智的關係。今天會跟一般的情況所講的不一樣,我會把這個「智」這方面特別提出來,因為這方面注意的人比較少。

         一般講孔子的學問、講《論語》,當然最主要的是講」仁」。孔子的教學當中,弟子常常問的是「仁」,孔子對於「仁」的問題都給予回答,但回答的都不一樣。有人就說,「仁」是不是沒有一定的意思?如果一個詞語沒有一定的意思,這個詞語不是很飄忽嗎?那麼「仁」是不是一個很飄忽的觀念呢?但是仔細一想,仁好像也不是飄忽的觀念啊,它好像又很實在。為什麼很實在,又沒有一定的解釋呢?這裡有一個機竅在裡面。因為「仁」的意義很大,乃至於大到無窮,可以所謂的隨機指點;所以每個人問的問題,孔子都可以就著這個人他的所問、就著他的當時的狀況,就著他的個性、當時的人生的境界,甚至他的困難加以回答,所以就有各種的說法。但是各種的說法,最後還是指向一個方向,所以今天我們要了解仁,其實是了解一個方向。那麼,我們從哪裡來了解這個方向呢?大體上每個人都有他的理解,乃至於任何的理解都可以算作是有意義的;而每個人如果照自已的理解而理解,這才是真正的理解。那麼,當然我們讀書的時候或許可以從訓詁啊,從歷史上對這個字的原意加以探討,但這個探討它也只是初步的;我們最好是就著《論語》、就著《論語》背後孔子的生命、就著整個儒家的思想來把握這個仁。乃至於我們自已可以有自已的說法,而不離開這個方向、不違背孔子心目中的仁。

釋「仁」


        「仁」在文字的結構上面啊,它是一個「人」,然後一個「二」;所以「仁」在文字的學的解釋是叫作「雙人偶」,偶是配偶的偶,就是偶數、兩個,所以「仁」就是兩個人。從兩個人,我們可以引申為兩個人在一起應該怎麼相對待,從這裡漸漸地引申出為人處世的某些態度,把兩相對待的關係能夠做得恰當、做得好。好也可以說是善,善本來就是好的意思;只是所有的好,都可以叫作善、或是也可以叫作仁,但是它不一定有道德的意思。這個好也可以說是技術上的好,比如說操作一種技術熟能生巧,把這個技術做好了,那我們也可以說這是善的、好的。所以好有兩種意義,善有兩種意義,乃至於仁也可以有兩種的意義,而孔子心目中的「仁」,是善、而且是道德意義的善,這才是仁。

        但是,這個仁字是不是只是善呢,我們怎麼才能夠善呢?善從哪裡來呢?如果往這裡去探討,我們就可以更發現孔子心中的仁,不只是結果的善,它還有從根源上說起的善、從根源上說的仁。所以仁的意義很廣大,從它的根源、起點―或者說它作為一個體的根據,一直到它的行動的歷程,乃至於行動的結果,都可以用「仁」來說。那麼,如果這樣講我們怎麼把握這個仁呢?各人的把握不一樣,歷史上就有各種說法,而各種的說法也都可以,你就是不出現仁這個字,仁就在其中。

        我們舉一個例子。孔子講的仁,是通於根據、進程、與結果,也可以說它通內外、通本末。通內外、通本末,我們可以用一個詞語來說―這個詞語很重要―就是所謂「一貫」。到達「一貫」可以說是孔子最後一步的教導。「一貫」才能夠把「仁」完全彰顯出來,因為它內、外、本、末,從一個道理通出去,也可以說從內聖一直到外王,從基本的觀念一直到日常生活的實踐,像這樣子才能夠叫作「一貫」。有一次,孔子叫了曾參,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就「唯」;「唯」就是允諾,說「是的」。直接說「是」,就好像心心相印一樣,一講「吾道一以貫之」,曾子就說「是」。那時候旁邊還有其他的弟子啊,弟子當時一定心中還有疑問,到底「唯」的是什麼?所以「子出,門人問曰」,問曾子「何謂也?」你們兩個高來高去,到底是什麼意思?「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啊!曾子講「忠恕而已矣」,其實我們也可以說,「夫子之道,『仁』而已矣」,如果這樣講,確實也把握到孔子教學的核心、孔子心靈的本質,但是曾子不說「仁而已矣」,他說「忠恕而已矣」;所以「忠恕」是曾子對於孔子的「仁」的一種解說。或者說,「忠恕」就是行仁道的一個入門,所以可以說「夫子之道,仁而已矣」,也可以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而」仁」這個觀念,可以往內說,也可以往外說。「仁」就是一個有本有源,而又能夠開展、涵蓋一切的觀念。只要能夠接觸到本源,而能夠從本源出發涵蓋一切,不管用什詞語來說,它都是在說明這個「仁」之道。所以曾子說「忠恕而已矣」,我們就可以去思考「忠恕」,能不能作為一切之本?什麼叫一切呢?我們可以說「內聖外王」。「忠恕」能不能做內聖外王之本?這個內聖要不要忠、外王要不要恕?所以假如從內在說「盡己之謂忠」,從「盡己」的觀念推出去,孟子叫擴充啊,仁對於內在的涵養、對於內在的淨化、對於內在的提升,這不叫盡己嗎?而往外發,所謂「親親仁民愛物」,這不是恕道嗎?所以以「忠」、「恕」來說孔子的仁是很恰當的。

        至於孟子。孟子號稱是「亞聖」,請問孟子怎麼了解孔子之道?孟子「盡心知性」,從心說起。這個「盡心知性」,所盡者何心?所知者何性?孟子不是有四端之心嗎?就這個心―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從這個心出發就展現為仁、義、禮、智之行。仁、義、禮、智之行當然也是無窮無盡,所以孟子用善心善性、盡心知性來說孔子之道。盡心知性也是仁之道,所以這個仁,可以用各種方式來解釋它。

        但是怎麼樣才得孔子心目中的「仁」的全體呢?孔子不輕許人以「仁」,哪一個人能稱為仁者,孔子不輕易稱許;只有像堯舜這樣的人才可以稱為一個仁者。孔子自已也不敢居位仁者,他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只有子貢去問:「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博施於民而能濟眾」,這個可以叫作仁者了吧?因為孔子不許任何人說是一個仁者嘛,但是能問啊,所以子貢善於言語,就說,像堯舜這樣子博施於民能濟眾,這個「可謂仁乎?」孔子說:「何事於仁,必也聖乎!」不只是仁吶,他可以叫作聖
吶。仁的充盡就是聖。所以「仁」的範圍很大、境界很高,除了內聖,還要完成外王,內聖跟外王通而為一。這個通而為一之道是永恆的,對內來講,你什麼時候可以成為一個有仁心的人,它是無窮無盡的工夫。對外來講,是一直在努力中、一直的奮鬥中、一直在完成中的事業;你什麼時候可以成為一個完成仁的事業,用政治來講完成仁政的人,那也是無窮無盡啊。在這個層次上,我們說很難有一個人達到「仁」的標準。但是「仁」是不是那麼難呢?孔子也說:「我欲仁,斯仁至矣!」仁遠嗎?你難以追求嗎?「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不遠的,「我欲仁」的時候,這個仁就「至」,就到了。為什麼「我欲仁」,斯仁就到呢?這個「至矣」的「至」,有人把它解釋成「至者,在也。」至就是在,在是本在,仁就是本在。所以從這一方面來講,仁又是非常容易的,因為你當下就可以即是。當下一念之誠,你依照你的誠意而行,當下你就是一個仁者、你就是充盡仁德的人。這樣子說,仁是容易的。像剛才說內聖外王全部都完滿這是不容易的,乃至於是在時間上說是不可能的。而這兩方面同時存在。

         那我們怎麼看這兩方同時存在,我們怎麼把它統而為一呢?我們可以這樣看:一個君子,之於仁,一方面是隨時可盡,因為你以真誠之心而行動,你內在外在立刻都是仁德的滋潤,從這裡說「盡」;但是,時間不只是這一點、事件不只是這一件,所以,你盡而不盡,你盡不了的,你不能夠全盡這個仁德。但是,雖然一個人只能夠在一個時刻面對一件事,不能夠全盡所有的事,就著這個事、就著這個當下而盡,就是已經盡了,從這裡說不盡而盡。因此,我們隨時可以自滿自足,隨時可以不安不忍。從自滿自足這一個地方,是無限地充實、飽滿、光輝;從不安不忍這個地方,我們就隨時要自省、自勉、自立。當你一方面有這種充實、飽滿、光輝,有這樣的自覺的時候啊,你當下滿足;當你在自省,你自立自勉的時候,你永遠要自強不息。所以牟宗三先生用兩個字來解釋「仁」,這兩個字下的非常地精確,說仁就是―覺、健,用覺跟健兩個字。覺就是覺醒,從哪裡覺醒?當然是剛才說的「我欲仁,斯仁至矣」,從自己的內心覺醒。孔子只有說欲仁仁至,孟子就開出四端之心,說四端之心是「此天所與我者」;又說「良知」、「良能」,良者不只是善的知、善的能,良還有常常、永遠的意思,它隨時知。所以「仁」是本具的,而且它是活潑的,這是覺。假如沒有這個本具跟活潑的覺醒的能力,或假如這個能力不是人皆本具、隨時可呈現,那孔子所說的仁就是一個他自己主觀的學術見解而已。所以這時候,要回歸到每個人,自我問自己,有沒有那種覺醒。如果你有那種覺醒,仁心就在你的生命裡。仁心的意思就是仁的活動,就是你的生命有一種充實、飽滿、光輝一直要湧現出來的那一種動力。那一種最純淨的、最深遠的,而且內涵是無窮廣大的那一點,我們可以叫作「生機」,因為它就像春天的種子一樣,一定要發出來。仁心的發出,你一定可以自己覺察得到,只要你返回到自己的生命,這叫「逆覺」;而你能夠自己親自地來證明你有,叫作「體證」。這是仁的發生的必然性,乃至於仁德發生的充足性,它一定要發生的,而且一發生起來,它就具備有圓滿的力量、圓滿的內容。你不知道它的內容是什麼,但是它可以面對任何的事物而加以改善、加以滋潤。讓沒有過的行動,現在開始有;不合理的事物,不讓它發生,甚至可以消除它。可以使無變有,可以使有變無,就是一種「創造性」。所以仁是一種創造性,而這個創造性的根源來自於人類心靈的自覺。


    倡導教育之本質,讓讀經變化人生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1838470267@qq.com(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依仁(微信號:18511288418)

請長按上面二維碼,關注愛讀經微信平臺

聯繫我們|15011170557(可加微信)

愛讀經讀書會|103382880(qq)

愛讀經官網|www.idujing.com

相關焦點

  • 孔子的「仁」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孟子曰:「仁者愛人。」又曰:「仁者,人心也。」
  • 品悟孔子的仁 ——道德講堂五常之「仁」
    孔子就是這樣從春秋時代大量有關仁的思想資料中加以取捨,提煉和綜合,使仁真正成為一個範疇,並以此為邏輯起點,構築了早期的儒家思想體系。因此,發現仁,並且把禮樂文化植根於仁的基礎上,這是孔子對中國文化最偉大的貢獻。藉助於仁,孔子之前數千年和孔子之後數千年的文化血脈得以溝通連接,而沒有中絕斷裂。
  • 孔子的大仁與子路的小仁
    管子因為無禮,曾被孔子批評過。有人曾經問孔子:「管仲知禮嗎?」孔子回答:「國君的宮門前設有照壁,管仲的家門前也設有照壁。國君大殿上有為盟國國君設置几案,管仲家中也有這樣的几案。如果說管仲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論語·八佾》)管子既不忠,又無禮。子路認為他不仁,孔子卻偏偏說他仁。師生二人,為何會有如此的分歧?
  • 仁: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
    「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柱石。無論是「修己以安百姓」也好,「為政以德」「齊之以禮」也好,抑或「君子」「孝悌忠恕信」也好,其意義指向都是一個「仁」字。「仁」是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仁」在《論語》中使用頻率最高,全文出現109次,是孔門師徒經常討論的重要話題之一。《說文解字》:「仁,親也,從人從二。」「二人」為「仁」。
  • 如何理解孔子所講的「仁」?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什麼是「仁」呢?這是個大問題,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很多種解釋。今天我們就依孔子自己的解釋探討一下。在《論語.顏淵》中,第一句就是關於仁的問題,顏淵問老師什麼是「仁」,孔子是這麼回答的: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 孔子的「仁」:是「喪家之犬」,還是最後一個貴族的堅守
    孔子的「仁」:歷春秋,經戰國,那個紛亂時代始終堅持要求諸侯國君遵循禮儀的一套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她要求諸侯國君安分守己,恢復秩序。孔子周遊列國,宣講「仁」意孔子的「仁」:什麼是天意,恐怕孔子搞錯了,他看到了天下亂象,看到了諸侯野心,卻看不到漸行漸衰的貴族制度,看不到日勝一日而萌生的新的經濟因素。
  • 誰能簡約說透孔子學說的「仁」?
    孔子的學說是以「仁」為核心內容的,「仁」就是人的最高道德標準。在《論語》中孔子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仁」的涵義。其實歸納起來,仁不仁?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對待自己;二是如何對待別人。「仁」包括「克己」和「愛人」,而這兩者又必須要以「禮」為行為準則。
  • 鄙人如何發現孔子發現「仁」(花襲君)
    禮樂崩壞,春秋無義戰……孔子含淚將《黍離》刻進《詩經》,慌忙在黍、稷、菽、麻中找、找、找,找他日思夜想的東西。「找到了,就是它——仁!」高大的孔子興奮地猛一擊掌,將顏回等弟子嚇一跳。五穀中,孔子發現仁。
  •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仁到底是什麼?我們現代人如何能落實?
  • 孔子人格修煉的三重境界
    孔子希望自己的學生皆能修己以成君子。當子路在向孔子求教關於君子的問題時,孔子的回答最能表明他心目中君子、仁者、聖人三重境界修煉進階的歷程。君子「修己以敬」,其關注的重點是修煉自己的身心,從而達到對外在人事的敬畏,這或許就是孔子所謂的「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這是修煉的入門功夫。
  • 拙讀《論語》第二百九十三篇:什麼是仁?如何做到仁?
    主流譯文: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實踐禮儀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一點,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是仁人了。實踐仁德全靠自己,能由得了別人嗎?」顏淵說:「請問一下施行仁德的條目是什麼?」孔子說:「不符合禮的事情不看,不符合禮的事情不聽,不符合禮的事情不說,不符合禮的事情不做。」
  • 四書五經經典故事之一 孔子論儒
    根據讀者的提議,借百家號一席之地,我將發表系列文章:《四書五經》中的經典故事,今天發表的是第一篇,孔子論儒。孔子周遊列國是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由於孔子所處的時代是天下大亂時代,各諸侯國為了稱王稱霸,孔子的政治主張不僅沒有被接受,還受到很多嘲弄,甚至處在幾乎絕糧的境地。無可奈何,孔子只好回到了自己的故鄉—魯國。
  • 《論語》仁學體系新詮
    「仁」的實踐方式是「下學上達」,實踐途徑是「忠恕之道」。「愛人」也是實踐仁的基本途徑。孔子的「一貫之道」是「仁」,「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居核心、包諸德、合天人、貫內外,通透於其個體生命的成長之中,造就了至聖的人格境界。孔子「仁學」為傳統儒學奠定了基本規模和詮釋方向,對於今天重建新儒學思想體系具有正本清源、返本開新的意義。
  • 顏回剛毅且木訥,但孔子對他的讚揚最多,死時孔子竟然仰天痛呼
    孔子說:是的。子貢便把自己看到的情況告訴孔子。孔子說:我相信顏回是仁人已非止一日,你雖如此說,我仍不會懷疑他,這裡邊必定有緣故。你等等,我將問他。孔子把顏回叫到身邊說:日前我夢見先人,大概是啟發佑助我。你把做好的飯進來,我將祭奠先人。
  • 略說孔子07 何以「克己復禮」
    「克己復禮」是儒家的思想,孔子的主張。如果能準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基本上可以對儒家思想有較好的把握,不至於跑偏。「禮」是什麼?孔安國在《尚書序》中明確「孔子定禮樂」,這裡的「禮」指的就是「儀禮」。為什麼孔子要「定」禮,應該是出於多方面的考慮。
  •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很少說到「仁」,好像不對了。孔子提到「仁」的次數不少啊!更重要的是,依據我們對孔子的認知,會覺得彆扭。「仁」是孔子推崇的最高修養,怎麼可能很少說到!況且還跟「利」放一起——罕言利,我們可以接受;罕言仁,沒法接受。
  • 仁戰酒:天下大同,何以為「仁」?
    漢朝之後獨尊儒術,也正是因為只有在國泰民安,人民安定的年代,「仁」才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那麼,到底什麼才是「仁」呢?本文帶你回顧孔子在傳授弟子知識時,給出的不同解釋。儒家關於」仁「的思想「仁」一直以來都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在戰國時代,禮崩樂壞,然而孔子一心追求的始終是天下大同,周禮樂制的社會形態。
  • 淺談《論語》:孔子的偉大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初期。
  • 孔子為什麼經常罵這個弟子?
    孔子在教授弟子過程中會罵人嗎?當然會!孔子真的罵人在一般人心目中,孔子應該是儒家文質彬彬、和藹可親的老人,似乎不會生氣罵人,但其實並不然。孔子還真的罵過人,罵人最嚴重的是詛咒別人斷子絕孫。——不仁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
  • 做人的最低標準是「仁」,最高標準也是「仁」
    「仁」是一種高深境界,也是一條樸素的做人道理。仁就是愛人,真心愛人。從《論語》及孔子的言行,孔子的"仁"是有豐富的內涵的,概括來說,有四種意識:人格意識、人類­意識、人為貴意識及人和意識。做人的最低標準是「仁」,最高標準也是「仁」,正如《通書九講》中所說的那樣:「克己復禮,才能天下歸仁」「誠則無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