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一個人只能夠在一個時刻面對一件事,不能夠全盡所有的事,就著這個事、就著這個當下而盡,就是已經盡了,從這裡說不盡而盡。因此,我們隨時可以自滿自足,隨時可以不安不忍。從自滿自足這一個地方,是無限地充實、飽滿、光輝;從不安不忍這個地方,我們就隨時要自省、自勉、自立。當你一方面有這種充實、飽滿、光輝,有這樣的自覺的時候啊,你當下滿足;當你在自省,你自立自勉的時候,你永遠要自強不息。
各位朋友,這一次我們所要講的這個主題,是仁跟智,而「仁智雙彰」 ―仁智兩方面都彰顯―我們說這是可以步向、走向人生的坦途。我們先把仁、智這兩個觀念解釋一下,然後我們再講仁跟智的關係。今天會跟一般的情況所講的不一樣,我會把這個「智」這方面特別提出來,因為這方面注意的人比較少。
一般講孔子的學問、講《論語》,當然最主要的是講」仁」。孔子的教學當中,弟子常常問的是「仁」,孔子對於「仁」的問題都給予回答,但回答的都不一樣。有人就說,「仁」是不是沒有一定的意思?如果一個詞語沒有一定的意思,這個詞語不是很飄忽嗎?那麼「仁」是不是一個很飄忽的觀念呢?但是仔細一想,仁好像也不是飄忽的觀念啊,它好像又很實在。為什麼很實在,又沒有一定的解釋呢?這裡有一個機竅在裡面。因為「仁」的意義很大,乃至於大到無窮,可以所謂的隨機指點;所以每個人問的問題,孔子都可以就著這個人他的所問、就著他的當時的狀況,就著他的個性、當時的人生的境界,甚至他的困難加以回答,所以就有各種的說法。但是各種的說法,最後還是指向一個方向,所以今天我們要了解仁,其實是了解一個方向。那麼,我們從哪裡來了解這個方向呢?大體上每個人都有他的理解,乃至於任何的理解都可以算作是有意義的;而每個人如果照自已的理解而理解,這才是真正的理解。那麼,當然我們讀書的時候或許可以從訓詁啊,從歷史上對這個字的原意加以探討,但這個探討它也只是初步的;我們最好是就著《論語》、就著《論語》背後孔子的生命、就著整個儒家的思想來把握這個仁。乃至於我們自已可以有自已的說法,而不離開這個方向、不違背孔子心目中的仁。
釋「仁」
「仁」在文字的結構上面啊,它是一個「人」,然後一個「二」;所以「仁」在文字的學的解釋是叫作「雙人偶」,偶是配偶的偶,就是偶數、兩個,所以「仁」就是兩個人。從兩個人,我們可以引申為兩個人在一起應該怎麼相對待,從這裡漸漸地引申出為人處世的某些態度,把兩相對待的關係能夠做得恰當、做得好。好也可以說是善,善本來就是好的意思;只是所有的好,都可以叫作善、或是也可以叫作仁,但是它不一定有道德的意思。這個好也可以說是技術上的好,比如說操作一種技術熟能生巧,把這個技術做好了,那我們也可以說這是善的、好的。所以好有兩種意義,善有兩種意義,乃至於仁也可以有兩種的意義,而孔子心目中的「仁」,是善、而且是道德意義的善,這才是仁。
但是,這個仁字是不是只是善呢,我們怎麼才能夠善呢?善從哪裡來呢?如果往這裡去探討,我們就可以更發現孔子心中的仁,不只是結果的善,它還有從根源上說起的善、從根源上說的仁。所以仁的意義很廣大,從它的根源、起點―或者說它作為一個體的根據,一直到它的行動的歷程,乃至於行動的結果,都可以用「仁」來說。那麼,如果這樣講我們怎麼把握這個仁呢?各人的把握不一樣,歷史上就有各種說法,而各種的說法也都可以,你就是不出現仁這個字,仁就在其中。
我們舉一個例子。孔子講的仁,是通於根據、進程、與結果,也可以說它通內外、通本末。通內外、通本末,我們可以用一個詞語來說―這個詞語很重要―就是所謂「一貫」。到達「一貫」可以說是孔子最後一步的教導。「一貫」才能夠把「仁」完全彰顯出來,因為它內、外、本、末,從一個道理通出去,也可以說從內聖一直到外王,從基本的觀念一直到日常生活的實踐,像這樣子才能夠叫作「一貫」。有一次,孔子叫了曾參,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就「唯」;「唯」就是允諾,說「是的」。直接說「是」,就好像心心相印一樣,一講「吾道一以貫之」,曾子就說「是」。那時候旁邊還有其他的弟子啊,弟子當時一定心中還有疑問,到底「唯」的是什麼?所以「子出,門人問曰」,問曾子「何謂也?」你們兩個高來高去,到底是什麼意思?「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啊!曾子講「忠恕而已矣」,其實我們也可以說,「夫子之道,『仁』而已矣」,如果這樣講,確實也把握到孔子教學的核心、孔子心靈的本質,但是曾子不說「仁而已矣」,他說「忠恕而已矣」;所以「忠恕」是曾子對於孔子的「仁」的一種解說。或者說,「忠恕」就是行仁道的一個入門,所以可以說「夫子之道,仁而已矣」,也可以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而」仁」這個觀念,可以往內說,也可以往外說。「仁」就是一個有本有源,而又能夠開展、涵蓋一切的觀念。只要能夠接觸到本源,而能夠從本源出發涵蓋一切,不管用什詞語來說,它都是在說明這個「仁」之道。所以曾子說「忠恕而已矣」,我們就可以去思考「忠恕」,能不能作為一切之本?什麼叫一切呢?我們可以說「內聖外王」。「忠恕」能不能做內聖外王之本?這個內聖要不要忠、外王要不要恕?所以假如從內在說「盡己之謂忠」,從「盡己」的觀念推出去,孟子叫擴充啊,仁對於內在的涵養、對於內在的淨化、對於內在的提升,這不叫盡己嗎?而往外發,所謂「親親仁民愛物」,這不是恕道嗎?所以以「忠」、「恕」來說孔子的仁是很恰當的。
至於孟子。孟子號稱是「亞聖」,請問孟子怎麼了解孔子之道?孟子「盡心知性」,從心說起。這個「盡心知性」,所盡者何心?所知者何性?孟子不是有四端之心嗎?就這個心―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從這個心出發就展現為仁、義、禮、智之行。仁、義、禮、智之行當然也是無窮無盡,所以孟子用善心善性、盡心知性來說孔子之道。盡心知性也是仁之道,所以這個仁,可以用各種方式來解釋它。
但是怎麼樣才得孔子心目中的「仁」的全體呢?孔子不輕許人以「仁」,哪一個人能稱為仁者,孔子不輕易稱許;只有像堯舜這樣的人才可以稱為一個仁者。孔子自已也不敢居位仁者,他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只有子貢去問:「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博施於民而能濟眾」,這個可以叫作仁者了吧?因為孔子不許任何人說是一個仁者嘛,但是能問啊,所以子貢善於言語,就說,像堯舜這樣子博施於民能濟眾,這個「可謂仁乎?」孔子說:「何事於仁,必也聖乎!」不只是仁吶,他可以叫作聖
吶。仁的充盡就是聖。所以「仁」的範圍很大、境界很高,除了內聖,還要完成外王,內聖跟外王通而為一。這個通而為一之道是永恆的,對內來講,你什麼時候可以成為一個有仁心的人,它是無窮無盡的工夫。對外來講,是一直在努力中、一直的奮鬥中、一直在完成中的事業;你什麼時候可以成為一個完成仁的事業,用政治來講完成仁政的人,那也是無窮無盡啊。在這個層次上,我們說很難有一個人達到「仁」的標準。但是「仁」是不是那麼難呢?孔子也說:「我欲仁,斯仁至矣!」仁遠嗎?你難以追求嗎?「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不遠的,「我欲仁」的時候,這個仁就「至」,就到了。為什麼「我欲仁」,斯仁就到呢?這個「至矣」的「至」,有人把它解釋成「至者,在也。」至就是在,在是本在,仁就是本在。所以從這一方面來講,仁又是非常容易的,因為你當下就可以即是。當下一念之誠,你依照你的誠意而行,當下你就是一個仁者、你就是充盡仁德的人。這樣子說,仁是容易的。像剛才說內聖外王全部都完滿這是不容易的,乃至於是在時間上說是不可能的。而這兩方面同時存在。
那我們怎麼看這兩方同時存在,我們怎麼把它統而為一呢?我們可以這樣看:一個君子,之於仁,一方面是隨時可盡,因為你以真誠之心而行動,你內在外在立刻都是仁德的滋潤,從這裡說「盡」;但是,時間不只是這一點、事件不只是這一件,所以,你盡而不盡,你盡不了的,你不能夠全盡這個仁德。但是,雖然一個人只能夠在一個時刻面對一件事,不能夠全盡所有的事,就著這個事、就著這個當下而盡,就是已經盡了,從這裡說不盡而盡。因此,我們隨時可以自滿自足,隨時可以不安不忍。從自滿自足這一個地方,是無限地充實、飽滿、光輝;從不安不忍這個地方,我們就隨時要自省、自勉、自立。當你一方面有這種充實、飽滿、光輝,有這樣的自覺的時候啊,你當下滿足;當你在自省,你自立自勉的時候,你永遠要自強不息。所以牟宗三先生用兩個字來解釋「仁」,這兩個字下的非常地精確,說仁就是―覺、健,用覺跟健兩個字。覺就是覺醒,從哪裡覺醒?當然是剛才說的「我欲仁,斯仁至矣」,從自己的內心覺醒。孔子只有說欲仁仁至,孟子就開出四端之心,說四端之心是「此天所與我者」;又說「良知」、「良能」,良者不只是善的知、善的能,良還有常常、永遠的意思,它隨時知。所以「仁」是本具的,而且它是活潑的,這是覺。假如沒有這個本具跟活潑的覺醒的能力,或假如這個能力不是人皆本具、隨時可呈現,那孔子所說的仁就是一個他自己主觀的學術見解而已。所以這時候,要回歸到每個人,自我問自己,有沒有那種覺醒。如果你有那種覺醒,仁心就在你的生命裡。仁心的意思就是仁的活動,就是你的生命有一種充實、飽滿、光輝一直要湧現出來的那一種動力。那一種最純淨的、最深遠的,而且內涵是無窮廣大的那一點,我們可以叫作「生機」,因為它就像春天的種子一樣,一定要發出來。仁心的發出,你一定可以自己覺察得到,只要你返回到自己的生命,這叫「逆覺」;而你能夠自己親自地來證明你有,叫作「體證」。這是仁的發生的必然性,乃至於仁德發生的充足性,它一定要發生的,而且一發生起來,它就具備有圓滿的力量、圓滿的內容。你不知道它的內容是什麼,但是它可以面對任何的事物而加以改善、加以滋潤。讓沒有過的行動,現在開始有;不合理的事物,不讓它發生,甚至可以消除它。可以使無變有,可以使有變無,就是一種「創造性」。所以仁是一種創造性,而這個創造性的根源來自於人類心靈的自覺。
倡導教育之本質,讓讀經變化人生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1838470267@qq.com(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依仁(微信號:18511288418)
請長按上面二維碼,關注愛讀經微信平臺
聯繫我們|15011170557(可加微信)
愛讀經讀書會|103382880(qq)
愛讀經官網|www.idu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