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悟孔子的仁 ——道德講堂五常之「仁」

2021-03-01 貴州省黔西縣水西中學

今天,我對《論語》中的「仁」談談粗淺的認識,不當之處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一、五常之首是「仁」

「仁」在《三字經》中的排序是這樣的,「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仁」排第一位。仁、義、禮、智、信,這五樣東西是經久不變的,是超越一切時空的限制的,它是永恆的,所以把它叫五常。五常之中以仁為首,仁統四端,有仁才有義禮智信四德。「仁』作為五德之首,是孔子學說的核心,也是孔子一生追求的根本。

二、禮崩樂壞生「仁」

「仁」是在禮崩樂壞的情況下產生的。仁學思想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生產力的發展必然促使生產關係的變革,這種社會變革引起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劇烈變化,從而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在周禮被破壞後,有識之士便站了出來,尋求一種新的理想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孔子就是這樣從春秋時代大量有關仁的思想資料中加以取捨,提煉和綜合,使仁真正成為一個範疇,並以此為邏輯起點,構築了早期的儒家思想體系。因此,發現仁,並且把禮樂文化植根於仁的基礎上,這是孔子對中國文化最偉大的貢獻。藉助於仁,孔子之前數千年和孔子之後數千年的文化血脈得以溝通連接,而沒有中絕斷裂。

三、孔子的「仁學」

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創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羅萬象,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發展的所有豐富性特徵都可以從孔子那裡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精髓是「仁」的思想,以至後來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為「仁學」。那麼,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麼特徵呢?在《論語》一書中,「仁」字出現104次,說明「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那麼,孔子所謂的「仁」究竟是指什麼?不同場合,不同時間,針對不同主體對象,孔子所闡述的「仁」的含義是不完全一樣的,這樣一來,就給不同的價值主體在施行「仁」的過程中有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間,任何一種學說都可以從孔子的論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論根據。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理解孔子的「仁」。

一是對待「仁」的態度。孔子主張任何人都應該有一種為「仁」的願望,應該誠心誠意去求「仁」,如果這樣做了,那麼就會得到「仁」。要達到「仁」的境界,需要自己主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來推動。只有自己主動去追求,才有可能達到「仁」的理想境界。孔子認為「為仁」是某種自覺的內在情感行為,任何人是無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態度端正,就可以實現「仁」的要求。孔子強調在內心的價值觀念上首先要明確對「仁」的態度,孔子這種在內心深處對「仁」的價值追求的思想,表明「仁」的思想和學說是孔子整個思想體系的價值核心。

二是「仁」的價值內涵。從《論語》中孔子論「仁」來看,其價值內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孔子的思想是一門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關係的學問,是一門關注人的自身發展的學問。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實際生活中如何達到理想人格的問題,「仁」精神價值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從理論源頭上考察,孔子的「愛人」觀點來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在孔子「仁」的價值內涵中,由「愛人」所推導出的一系列內容都深刻體現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關注,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實現人際之間共同和諧發展的關切,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偉大思想家的地位。不僅如此,在幾千年後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適用性和永恆價值。

三是「仁」的表現方式。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是「仁」的一種表現方式,即「泛愛眾而親仁」,這首先是自我認知上的一種升華,是自我精神狀況的內在反映。「仁」作為價值主體內在精神狀態的反映,是實現理想人格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只有內心以「仁」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來考察自己的思想,是達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條件。孔子「仁」的表現方式還體現在時時處處以人為主,以人為研究和關注的對象,一切圍繞「人」的思想行為的發展狀況為主要內容。在孔子看來,一個本質上有問題、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達到「仁」的境界的。

四是「仁」的實踐價值。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特徵,他把關注的焦點投向社會,投向現實,時刻關注現實生活中如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孔子關於「仁」的學說不是純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論體系,更多的是結合具體行為方式告訴人們應該怎麼做,是對一般民眾人格升華、人性解放的終極關懷。孔子還認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絕不做違背最高道德準則的事 ,必要的時候要不惜犧牲自己來成就這一事業,以至於「殺身成仁」成為後世一些知識分子報國捐軀的行為準則,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則的指引下奮不顧身地為國家、為民族事業而奮鬥終生。孔子思想體系中「仁」這一重要概念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有內在的如何達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實現「仁」的方式方法。小到個人理想人格的培養,大到治理國家的理想社會行為,是一個具有深刻內涵,包括個體及群體生活在內的思想和行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養體系。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輝,這也是孔子思想的強大生命力之所在。

四、《論語》中的「仁」

原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譯文:有子說:「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品悟:儒家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尊敬,統治者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這裡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對於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其餘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個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一種政治結構,其基礎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係,而孝悌說正反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係。孔子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張都是由此出發的,他從為人孝悌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之事這點上,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本這個道理。自春秋戰國以後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當今「以德治國」的治國方略就源於此。同學們,《三字經》中關於孝悌的故事大家不陌生,「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希望同學們做一個孝悌之人。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譯文: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品悟:儒家崇尚質樸,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說話應謹慎小心,說到做到,先做後說,反對說話辦事隨心所欲,只說不做,停留在口頭上。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別強調人應當言行一致,力戒空談浮言,心口不一。這種踏實態度和質樸精神長期影響著中國人,成為中華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精華內容。從鄧小平的南巡講話到習近平的《復興之路》講話都提到「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這八個字是對中國走上強國的歷史經驗總結。同學們,在這裡「仁」就是實幹,實幹是一種精神,學習需要實幹,做事需要實幹,希望同學們腳踏實地地學,扎紮實實地做,學在每一天,做好每件事。

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論語·裡仁》

譯文: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品悟:孔子說,沒有達到仁的境界的人,不能長處在簡樸的環境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所以人的學問修養,到了仁的境界,才能像孔子最得意的學生顏回一樣:一簞食,一瓢飲,可以不改其樂,不失其節。換句話說,不能安處困境,也不能長處於樂境。沒有真正修養的人,不但失意忘形,得意也會忘形。到了功名富貴快樂的時候忘形了,這就是沒有仁,沒有中心思想。假如到了貧窮困苦的環境就忘了形,也是沒有真正達到仁的境界。安貧樂道與富貴不淫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說:「知者利仁」。如真有智慧、修養到達仁的境界,無論處於貧富之際,得意失意之間,就都會樂天知命,安之若素的。同學們,我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遇事泰然處之是一種境界。希望你們做個仁者、智者。

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裡仁》

譯文:孔子說:「只有具有仁義道德的人才能夠準確判斷哪人品質好,哪人品質壞,對其進行評價並獲得社會的普遍認同而使其永遠定格。」——遼寧大學文學院教授畢寶魁。

品悟:孔子認為,只有聖人和仁者才可以「好人」和「惡人」,即對於當世人物或歷史人物做出善惡的判斷和評價。因為這種評價具有公允客觀性,因此會被社會以及歷史所認可成為道德的終極裁判。把話說透,孔子的意思是說只有仁者能夠對人的道德好壞作最終的裁判,仁者評定好的人或壞的人,都可以被普遍認同,這樣的評判具有權威性,會成為歷史的定格。仁者的評價才能最終確定某人品質的好壞。

原文: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譯文:孔子說:「如果立志於仁,就不會做壞事了。」

品悟:只要養成了仁德,那就不會去做壞事,既不會犯上作亂、為非作惡,也不會驕奢淫逸、隨心所欲。而是可以做到上報效國家,下福澤百姓。我認為,立志於仁,是一種家國情懷。

原文: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論語·公冶長》

譯文:有人說:「冉雍這個人有仁德但不善辯。」孔子說:「何必要能言善辯呢?靠伶牙利齒和人辯論,常常招致別人的討厭,這樣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辯呢?」

品悟:孔子顯然更看重一個人的本質,不在乎其外在的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不會說不能說並不要緊,關鍵是要看看你的本質怎麼樣,內在的修為夠不夠。誇誇其談,言辭不窮,只會招人厭煩。同學們,孔子強調人要有內在修為、有內在涵養,我非常贊同,但是我認為口才也非常重要的。我們翻看古今中外的歷史,結合現代社會的實際,口才的重要性無與倫比。正所謂:」:一人之辨,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歷史上,毛遂自薦,救趙於危;晏子使楚,不辱使命;墨翟陳辭,止楚攻宋。諸葛亮的「隆中對策」,是使天下三足鼎立的策略基礎,「舌戰群儒」更是力挽狂瀾於既倒的宏論雄辯。當代社會,口才的重要性同樣突出。周恩來的口才舉世仰慕,被世界公認為」鋼嘴」。他機敏的應變,淵博的知識,侃侃而談的修養,不緊不慢的風格,斐然曠世,被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森譽為」冠絕國際」;朱鎔基面對幾百位中外記者的輪番提問,泰然自若,談笑風生。他軒昂的氣度,瀟灑的舉止在國內外引起了石破天驚的反響,為黨和國家樹立了莊嚴睿智的形象。因此,我寄希望同學們勤加修煉,腹有詩書,口出宏論。

原文: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顏回這個人,他的心可以在長時間內不離開仁德,其餘的學生則只能在短時間內做到仁而已。」

品悟: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他對孔子以「仁」為核心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將「仁」貫穿於自己的行動與言論當中。所以,孔子讚揚他「三月不違仁」,而別的學生「則日月至焉而已。」

原文:樊遲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譯文:樊遲問仁,孔子說:「仁人對難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穫的結果,他得在人後,這可以說是仁了。」

品悟:生活中,有的人做事拈輕怕重,一有好處,爭先恐後。我想,做人應該有一種家國的大情懷。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似的情懷。

原文: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

譯文:子貢說:「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麼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聖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至於仁者,就是要自己站住腳、發展強大了,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住腳,慢慢發展強大起來;自己過得好了,也要幫助別人一同過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從而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行仁德的方法了。」

品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為人處世準則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句是從「欲」的角度來講,後句是從「不欲」的角度來講,這兩個方面有機地統一在一起,完整組成了儒家的一條道德準則。至今對於人際關係的正確處理仍有實際的指導意義。後世都認為應該推己及人,即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我們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幫助別人取得成功,就是幫助自己取得成功。

原文: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論語·述而》

譯文: 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活動於(禮、樂等)六藝的範圍之中。」

品悟:孔子培養學生,就是以道、以德、以仁為綱領,以六藝為基本,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均衡的發展。孔子告訴我們,「志於道」,要志存高遠。「據於德」,是為人處世的行為。「依於仁」,是依傍於仁,也就是說道與德如何發揮,在於對人對物有沒有愛心,有了這個愛心,愛人、愛物、愛社會、愛國家、愛世界,擴而充之愛全天下。「遊於藝」的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

原文: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譯文:孔子說:「仁難道離我們很遠嗎?只要我想達到仁,仁就來了。」

品悟:「我欲仁,斯仁至矣。」這種認識的基礎,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覺,要經過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達到仁。這裡,孔子強調了人進行道德修養的主觀能動性,有其重要意義。同學們,我想,只要我們發自內心的想達到仁,仁就來了。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

譯文: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鬥終身,死而後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品悟:讀書人,應該把責任扛在肩上,憑藉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弘大的毅力去擔當。曾子在這裡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讀書學習就是要不斷的修煉自己,並且要努力的影響和改變這個世界,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原文: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譯文: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告訴他:「嚴格要求自己按照禮的要求去做就是仁。一旦做到克己復禮,天下就回到仁上了。修養仁德靠自己,難道還能依靠別人嗎?」

品悟:這一章師生對話體現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仁」,顏淵是孔子最為賞識的學生,孔子與他談論的「仁」要求極高,這既是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因為顏淵這個人可以達到。同學們,今天我們講顧全大局,要有大局意識。很多情況下就要「克己」,才能認識並踐行國家利益高於一切、集體利益重於個人利益。

原文: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論語·顏淵》

譯文:仲弓問什麼是仁。孔子告訴他:「出門在外要像接見貴賓那樣謹慎,治理百姓要像承擔重大祭祀那樣嚴肅謹慎。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這樣在朝廷和家族中都不會招致怨恨。」

品悟: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孔子認為他有南面稱王之才,可見仲弓長於做官。孔子針對他的這一性格特點,告訴他仁是什麼樣。與回答顏回的同樣問題不一樣,體現了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

原文: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

譯文:廣博學習並且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出問題,多思考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品悟:做人首先要立志,遠大的志向是博學的前提;其次是要善於提出問題,尋求正確的答案;最後還要注重思考,由近及遠,由易及難,由淺及深,去探究事實的真相。「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是復旦大學校訓。原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將這樣的心得與學生分享:讀書要細,需進行文本之精讀,此為切問;知識分子應當心有隱憂,對問題要有獨立的思考,即是近思;在人心靈成長的不同階段,要讀不同的原典,這就是博學;要為心靈和精神而閱讀、在閱讀中生活,也正是篤志的意思了。親愛的同學們,仁德的修煉靠的就是博學、篤志、切問、近思這四大法寶,願你們在學習生活切實做到博學、篤志、切問、近思。

五、結束語

今天,我對《論語》中的「仁」談了點粗淺的認識,《論語》一書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值得我們認真閱讀、仔細品味。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孔子心目中的「仁」
    好也可以說是善,善本來就是好的意思;只是所有的好,都可以叫作善、或是也可以叫作仁,但是它不一定有道德的意思。這個好也可以說是技術上的好,比如說操作一種技術熟能生巧,把這個技術做好了,那我們也可以說這是善的、好的。所以好有兩種意義,善有兩種意義,乃至於仁也可以有兩種的意義,而孔子心目中的「仁」,是善、而且是道德意義的善,這才是仁。
  • 孔子的「仁」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孟子曰:「仁者愛人。」又曰:「仁者,人心也。」
  • 《悟學.第98篇》利與命與仁
    《悟學.第98篇》論語. 子罕第九.新解讀(一)悟學.十八子 20200317 亥-子91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天命,窮通壽夭之目也【集解】罕者,希也。與者,言語許與之也。命,天命,窮通壽夭之目也。仁者惻隱濟眾,行之盛者也。弟子記孔子為教化所希言,及所希許與人者也。所以然者,利是元亨利貞之道也,百姓日用而不知,其理玄絕,故孔子希言也。命是人稟天而生,其道難測,又好惡不同,若逆向人說,則傷動人情,故孔子希說與人也。仁是行盛,非中人所能,故亦希說與人也。
  • 誰能簡約說透孔子學說的「仁」?
    孔子的學說是以「仁」為核心內容的,「仁」就是人的最高道德標準。在《論語》中孔子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仁」的涵義。其實歸納起來,仁不仁?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對待自己;二是如何對待別人。「仁」包括「克己」和「愛人」,而這兩者又必須要以「禮」為行為準則。
  • 孔子的「仁」:是「喪家之犬」,還是最後一個貴族的堅守
    孔子的「仁」:歷春秋,經戰國,那個紛亂時代始終堅持要求諸侯國君遵循禮儀的一套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她要求諸侯國君安分守己,恢復秩序。孔子周遊列國,宣講「仁」意孔子的「仁」:什麼是天意,恐怕孔子搞錯了,他看到了天下亂象,看到了諸侯野心,卻看不到漸行漸衰的貴族制度,看不到日勝一日而萌生的新的經濟因素。
  • 仁: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
    (《雍也》)在孔子看來,人與人處要相愛,「仁」,就是利他,要惠及他人。利人越多,「仁」跡越著,「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便可入聖域;只做好自己,還不能算「仁」。所以,孔子不輕許人以「仁」。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
  • 《論語》仁學體系新詮
    「仁」的實踐方式是「下學上達」,實踐途徑是「忠恕之道」。「愛人」也是實踐仁的基本途徑。孔子的「一貫之道」是「仁」,「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居核心、包諸德、合天人、貫內外,通透於其個體生命的成長之中,造就了至聖的人格境界。孔子「仁學」為傳統儒學奠定了基本規模和詮釋方向,對於今天重建新儒學思想體系具有正本清源、返本開新的意義。
  • 鄙人如何發現孔子發現「仁」(花襲君)
    仁,有四義項:一種人與人相互友愛、幫助、同情等的道德範疇;果核的最內部分或其他種子中可吃的部分;姓(多好的姓,可惜人極少);排序,長子為仁或以伯稱之。仁,最早寫作「|二」,一豎二橫,一為陽,二為陰(即整個世界),明代後改作「仁」,會意,從人,從二,義為兩人親近友愛;一說:從人,從上,指社會中的上等人,引申出精華之意。
  • 孔子的大仁與子路的小仁
    春秋時期的法家代表人物,著名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後世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第一相」。「國多財則遠者來,地闢舉則民留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之語,便出自其之口。春秋時期,齊國襄公在位時,國政混亂。公子糾在師傅管仲、召忽的保護下,逃到了魯國。公子小白也和師傅鮑叔牙,逃到了莒國。
  •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仁到底是什麼?我們現代人如何能落實?
  • 如何理解孔子所講的「仁」?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什麼是「仁」呢?這是個大問題,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很多種解釋。今天我們就依孔子自己的解釋探討一下。在《論語.顏淵》中,第一句就是關於仁的問題,顏淵問老師什麼是「仁」,孔子是這麼回答的: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 做人的最低標準是「仁」,最高標準也是「仁」
    「仁」是一種高深境界,也是一條樸素的做人道理。仁就是愛人,真心愛人。從《論語》及孔子的言行,孔子的"仁"是有豐富的內涵的,概括來說,有四種意識:人格意識、人類­意識、人為貴意識及人和意識。做人的最低標準是「仁」,最高標準也是「仁」,正如《通書九講》中所說的那樣:「克己復禮,才能天下歸仁」「誠則無事矣」
  • 拙讀《論語》第二百九十三篇:什麼是仁?如何做到仁?
    主流譯文: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實踐禮儀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一點,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是仁人了。實踐仁德全靠自己,能由得了別人嗎?」顏淵說:「請問一下施行仁德的條目是什麼?」孔子說:「不符合禮的事情不看,不符合禮的事情不聽,不符合禮的事情不說,不符合禮的事情不做。」
  • 解讀|「仁」的內涵、現代價值與現代調節
    具體來講,「仁」面對現代生活經過詮釋所可有的現代價值有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仁」具有個體道德價值,此由「仁」之「愛人」的核心含義所得。所謂個體道德價值,是就「仁」作為內在德性而言的。如前所述,「仁」的核心含義是「愛人」,即「仁」之「本旨」為「愛人」。
  • 仁戰酒:天下大同,何以為「仁」?
    漢朝之後獨尊儒術,也正是因為只有在國泰民安,人民安定的年代,「仁」才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那麼,到底什麼才是「仁」呢?本文帶你回顧孔子在傳授弟子知識時,給出的不同解釋。儒家關於」仁「的思想「仁」一直以來都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在戰國時代,禮崩樂壞,然而孔子一心追求的始終是天下大同,周禮樂制的社會形態。
  • 淺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四維、五常、八德
    一、四維之說「四維」之說出自《管子》一書。《管子·牧民·四維》稱:「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管子·牧民·國頌》指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北宋歐陽修在《新五代史·馮道傳》中歸納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張:展開,推行。意思是,禮、義、廉、恥是維繫國家的四項道德準則,如果它們不能被推行,國家極易滅亡。(二)五常之說五常之說出自《孟子·告子上》。
  • 中庸的思想淵源,以及與仁、中和的關係
    中庸之道不是不要原則,不是迎合所有的人,那是滑頭主義的「鄉愿」。孔子說:「鄉愿,德之賊也。」,因此中立、折中主義等都是孔子最討厭人。學生認為,「中庸」在儒家思想中就是指最高的原則,雖然包含有德的部分,特別是孔子及其之後稱為「至德」但是主要還是側重於最高原則。
  • 論語中關於仁的句子+解釋
    孟子忠實地解釋了孔子關於「仁」的含義:「親親,仁也」;「仁之實,事親是也」;「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離婁上》)。朱熹在《論語集注》中也說:「仁主於愛,愛莫大於愛親」。儒家孔門這個以孝悌為基礎的仁,是宗法血統性的仁,名分等級性的仁,受禮制約的仁。《為政篇》孟懿子問孝,孔子明確答以「無違」,即無違禮:「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沒有禮,也就沒有孝了,也就沒有仁了。
  • 歷史文化源流丨愛人利物之謂仁
    文中對「愛人利物之謂仁」是這樣表述的:「無為為之之謂天,無為言之之謂德,愛人利物之謂仁,不同同之之謂大……君子明於此十者,則韜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為萬物逝也。」這段文字論述有力、氣韻鏗鏘,涵蓋其中的就是仁者愛人的寬厚廣博之德。仁愛精神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與鮮明特色,有著超越時空的道德價值和精神魅力。明確提出仁愛的是儒家思想。在儒家將仁愛思想相對固定下來之前,其實就已經有這樣的思想。
  • 快速了解儒家思想中「仁」的基本內涵和影響
    「仁」學基本內涵:仁者「愛人」,「仁者人也」。仁的基本形式是「愛人」,要求將人作為人來看待,人不是奴隸,強調了人有愛和尊重的需求。孔子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將「仁」確定為最基本的社會關係準則,並圍繞「愛人」的內涵,構造出了仁學的思想體系。仁愛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在後來的則成為整個儒家文化的中心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