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張「學而優則仕」的孔子何以一生仕途坎坷?

2020-12-21 寒霜無悔

「學而優則仕」雖出自於子夏,但卻是孔子的教育觀點,也是他的教育目的。其含義是:學習是通向做官的途徑,培養官員是教育最主要的目的。

不得不說,把讀書和做官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不僅促進了學生學習的動力,也為學生確定了終極目標和方向。故,「學而優則仕」,不但影響了公元前,更影響了公元後。而今天,更像一句洗腦的「廣告詞」風靡祖國大地,尤其是對那些沒有捷徑可走的平民學子而言,「學而優則仕」則是其唯一的出路。

那麼,主張「學而優則仕」的孔子,他的仕途如何呢?

我們先了解一下,孔子先後發出的兩次慨嘆。

《史記》:靈公老,怠於政,不用孔子。孔子喟然嘆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第一次感嘆,是衛靈公老的時候,孔子說:倘若有人肯重用我,一年就可以小有成就,三年就會有很大的成績。

可見,孔子從政的地方沒有滿三年的,否則,他就不會言「倘若」二字了。

第二次感嘆,是魯哀公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481年,孔子此年70歲。他認為,給叔孫氏駕車的*商捕獲的稀罕怪獸是不吉利的事情。

曰:「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顏淵死,孔子曰:「天喪予!」及西狩見麟,曰:「吾道窮矣!」喟然嘆曰:「莫知我夫!」

孔子慨嘆沒有人能夠理解他。能夠理解他的只有上天了。

孔子70歲的喟然之嘆,差不多就是他對自己一生抑鬱不得志的悲呼。

「學而優則仕」之「優」不論怎麼解,是「優秀」也好,是「餘力、閒暇」也罷,對於孔子來說,都是小意思。孔子25歲左右就開辦私人學校,如果學得不優,豈能有此創舉?不說晚年還修訂了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就說,所教弟子中就有72賢人,這可不是一般的優。「餘力」對於孔子來說,更不是簡單的「餘」,因為不論是學還是教,都「綽綽有餘」。

那麼孔子不想走仕途嗎?

太想了。他不但主張「學而優則仕」,並且20歲的時候便想走仕途,而且也步入仕途。

魯莊公十年(公元前532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

孔子有機會嗎?

孔子30歲時便已有名氣,並受到了出訪魯國的齊景公和晏嬰召見。並且他也官居顯位過。魯定公十一年,48歲的孔子升為魯國大司寇,攝相事。

孔子從政之心不堅決嗎?

魯定公十四年,孔子開始周遊列國,週遊了14年才結束。

孔子不堅忍嗎?

周遊列國時,食不裹腹有之,命受威脅有之。

孔子幾乎具備了所有的條件,何以仕途如此乖蹇?

我們看一下孔子70歲的慨嘆:「我的道啊,看來是到盡頭了啊!」

原來「此仕」非「彼仕」,孔子想要做的官,不是普通的官,進了廟堂不算,還要影響甚至是改變國君的治國之策,宣傳他的政治思想和治國方略。換言之,他是要推行他的「道」。

那麼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什麼呢?「禮」和「仁」。

治國方略呢?「道德」和「禮教」。

孔子,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影響中國兩千餘年,甚至以後還有若若若干年。何以生前如此不受待見?

我們看一下,和孔子同時代的「老子」和他的直接對話。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

其意是:您所說的禮,制定它的人和那人的骸骨都已經腐朽了,唯有他的言論還在。況且君子生逢其時則駕車出仕,生不逢時就該蓬蒿一般飄蕩而行……

老子真是言簡意賅,寥寥幾語便直指癥結。

生不逢時的禮,還想以禮作為核心思想來治國,談何駕車出仕?

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正值春秋末年,戰亂的春秋,諸侯爭霸,富國強兵,不被他國蠶食是第一要務。故「變法圖強」是大部分國君迫切所需的。而推行以「仁」和「禮」為治國核心思想的孔子,顯然「生」不逢時,顯然不合適宜。

要說賞識孔子的國君也不是沒有,魯定公、衛靈公、齊景公……只不過,都不重用他而已。孔子35歲的時候去了齊國,齊景公問政後很高興,還想把「尼溪」的田地封賜給他,但卻讓歷經齊國三朝時任上大夫的晏嬰諫言給阻止了。

晏嬰何許人?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作風樸素聞名諸侯。他卒於公元前500年,但卻預測到一百多年以後田氏代齊,其卓遠見識非常人能及。重要的是,他不但聰穎機智,諫言國君更是機便靈活,直諫、曲諫、誘諫……總之,他的諫言國君基本都能接受。

針對封賜孔子田地之事,晏嬰的詞鋒很是尖銳,一口氣說了孔子四個不行:

詼諧而不行規法;倨傲自順,不行以為下;崇喪遂哀,破產厚葬,不行以為俗;遊說借錢,不行以為國。

說了四個不行後,晏嬰又著重批評了孔子的「禮」。周朝王室衰落以後,禮樂殘缺有很長時間了。如今孔子盛裝打扮,繁瑣的規定尊卑上下的禮儀,舉手投足的節度,連續幾代不能窮盡其中的學問,從幼到老不能學完他的禮樂。國君打算用這一套來改造齊國的習俗,恐怕不是明智之舉。

於是乎,齊景公從諫如流了。

晏嬰與孔子相悖是有淵源的。齊國自姜太公始,國策便是以法治國,尊賢尚幼。姜太公雖然是周王朝的諸侯君,並且是開國的重臣,但他到了齊國後也沒有生搬硬套周王朝的禮法,而是簡化禮儀,明修政治,因地制宜,順應當地習俗而使齊國成為大國。

而輔佐齊桓公爭霸的管仲又是法家的先驅。從周王朝伊始到春秋末年,時間已過去了五百餘年,當年的營丘早已發生了天翻復地的變化。而孔子卻以恢復周禮為己任,豈能不悖?何況晏嬰節儉治國,與孔子崇喪遂哀,破費財產厚葬死人更是直接對立,豈能不直諫齊景公?

於是,孔子的一次次機會就這樣一次次失去了。

孔子還真是處處受掣肘,總之終其一生仕途坎坷沒得到什麼重用。若是活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代會如何呢?若是活到當下會仕途順遂嗎?

相關焦點

  • 老馮說文解字之春節話「仕」字
    現在再來看看仕宦的字仕,這個字是士兵的士加了單人旁。說文解字認為仕宦的仕指學習。學什麼的呢,說文解字沒有說明白,從士兵的士字那裡我們應該明白了,學習的是戰爭刑獄之事,學習的是如何做一個有芝麻粒大小權力的,擔任官職的事情。古代這個字還是事情的事同義,指的就是事業的意思,因此我們有了仕途這個詞語。
  • 讀錢穆作《孔子年表》,感悟聖人的一生
    最終追本溯源,想想作者這一生是由什麼樣的性命本源,人生使命,以及主觀能動性來綜合演繹的?這樣,借鑑他人,反觀自身,明確學習和修行的大方向,不斷升華性命,兌現使命,做一個有益天地的良好存在。本文為錢穆《論語新解》之附錄,簡述了孔子一生的重要事件,在學習《論語》之前,我們非常有必要了解這些史實,感興趣的朋友還可以讀錢穆《孔子傳》,以及《聖跡圖》,了解故事詳情。
  • 如果你只會幹本職工作,希望孔子的「君子不器」給你一點啟發
    (《論語·為政篇》)今譯:孔子說:君子不似器皿一樣,只有一種用途。器皿是某些盛東西的日常用具的統稱。任何器具都是為某種需要而做的,像餐具在就餐時使用,茶具在喝茶時使用,器皿常有它特定的用途,一般不能通用。人如果像器皿一樣,可能會一摔就碎。器皿具有工具性工業革命初期,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創始人亨利·福特說:「每次只需要一雙手,來的卻是一個人。」
  • 從孔子不向弟子借傘說起
    孔子不愧為名師,既學識淵博,又善於識人。子夏作為孔子的弟子,老師找學生借一把雨傘,無論於情於理,學生都是無法拒絕的。但是孔子又是非常了解子夏的,因為子夏惜財,借一把雨傘勢必會引起他的不痛快,既然如此,即使作為老師也不能強人所難。否則處久了,難免會產生隔閡。子夏,孔子的學生,少時家貧,苦學而入仕,有「孔門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一的美譽。
  • 戲說陸機:華亭鶴唳不復聞,一代名士的坎坷仕途!
    再看陸機這一生,本是名門之後,卻在少不更事時遭滅國之厄運,家族榮光不復,帶著滿腔悲情和滿腹才學入仕新朝以期復興門楣,卻因南人身份以及南北文化差異遭人排擠,仕途不暢又功名心切,急進做派惹來不少非議,又在宗室之爭中身陷囹圄,不懂明哲保身,幾番易主樹敵無數,後遭人讒害,人到中年功名不就卻丟了性命。
  • 讀懂孔子的"禮"
    孔子畢生致力於恢復周禮,他希望藉助周禮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制度,也希望人人以禮調和社會。正如孔子的弟子有子所說,「禮之用,和為貴。」
  • 孔子最偏愛的弟子是誰?不是顏回和冉求,而是傳承孔子衣缽的他
    孔子有3000弟子,72得意門生,每當提到他如此龐大的徒弟數目時,我們都會想到傳承至今的「因材施教」,而在72得意門徒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出名的有窮而好學的顏回,孔子曾經為他的死去痛哭流涕,有性格直率的仲由(子路),有多才多藝的冉求,孔子曾經對他大加稱讚,但如果要從他的
  • 儒家四聖,孔子、顏回、孟子、曾國藩
    先說孔子,貴族血統,家道沒落,從事儒這個職業。老夫子開創了私塾,普及教育。在今天的人眼中,就是一個私立學校的校長。老夫子弟子三千,72賢。有人說,孔子的教學水平不行,這是不了解歷史。孔子普及教育是成聖的基礎,當時的社會,等級森嚴,不是貴族,根本無法做官。普通人追隨孔子,就是做一個創一代。貴族子弟追隨孔子,就是為了社會理想。
  • 中外名人全知道—一日一學之孔子
    孔子剛出生沒有多久,他的父親就離世了。孤兒寡母的日子當然異常艱辛,但是孔子從小就非常愛讀書,非常懂禮。因為他的聰明好學,所以得到了君主的賞識,曾在魯國任乘田、委吏等小吏。大概30歲,孔子就已經是全國著名的學者了,奉詔開始大辦私學,廣收門徒。孔子從小懂事,與其母過著清貧的生活,那時他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國家的一些政治大事與治國策略頗有研究。
  • 短短35個字,卻概括了孔子一生的變化
    但是但是對於孔子一生的變化,有人卻只用了35個字就準確概括出來。那他是誰呢?他說了什麼?其實這個人就是孔子本人,他在《論語·為政》篇中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孔子講「欲速則不達」,後半句僅僅8個字才是關鍵,不妨引以為戒
    孔子,是春秋時期最博學的學者之一,雖然當時曾一度,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局面,但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才是核心。作為第一個打破貴族教育壁壘的大教育家,興辦私學並倡導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這在當時絕對是一大創舉。
  • 墨子與孔子教育思想對比
    儒家和墨家是兩個著名的學派,儒家創始人孔子被世人稱之為「萬世師表」,繼孔子之後墨子創立墨家學派,並使之與儒家對立。今天我們就來對比一下教師招聘考試過程中常考的兩個流派的人物孔子和墨子的教育思想。一、教育著作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思想主要體現在《論語》這本著作中,其中有很多話都是孔子教育的思想觀點,如大家耳熟能詳的一些古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溫故知新」,但這本書並非孔子本人書寫,而是由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整理記錄下來。記錄墨翟言論、思想和實踐和墨家各方面成就的資料主要是《墨子》,這本書基本上是其弟子和後學所作。
  • 學而優則仕:中國古代官員的特權是我們想像不到的
    ①任官特權:周代封建貴族政治之下,實行世卿世祿制,分封制與宗法制緊密的結合在一起,貴族的入仕特權,得到了政治社會傳統的強大保障;戰國秦漢進入官僚政治時代,但依然存在著入仕特權,漢代實行任子制度;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門閥的任官特權膨脹了,出現了公門有公,卿門有卿的局面;隋唐時期,科舉制的興起為人才的往上流動提供了途徑,但依然存在著「門蔭」、「品子」制度;宋朝雖然科舉制更加繁榮
  • 自古忠孝難兩全,孔子對「孝」有什麼主張?
    「孝」是孔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孔子的「孝」是以「仁」作為基礎的。孔子的「仁」是一種內在道德素養,表現出來就是愛人。按照孔子的思想,一個人只有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才有可能推己及人,愛更多的人。孔子「孝」主張之一:奉養雙親在以「仁」為基礎上,孔子認為,「孝」應該愛父母,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奉養雙親,也就是要盡到贍養的義務。在這一點上,孔子的弟子子夏曾經說到,要「能竭其力」,這其實就是一個非常實際的標準。也就是要盡心盡力地侍奉,具體到每個人的家庭有具體的情況。
  • 舞劇《孔子》何以吸引年輕人
    舞劇《孔子》巡演中有一個可喜的現象:購票觀眾以「90後」為主,而且很多年輕人是二刷、三刷、四刷甚至五刷。他們助力舞劇《孔子》成為2018年演出行業的「爆款」。2月27日晚,中國歌劇舞劇院原創民族舞劇《孔子》在國家大劇院迎來第300場演出。作為一部以歷史人物為題材、展現中華風韻的舞劇,《孔子》自公演以來成功吸引了海內外一大批年輕觀眾。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品讀《孔子傳》
    於是拿起一本錢穆先生為普通讀者撰寫的《孔子傳》,半古文半白話,也不算太難讀,讀罷感慨不已。經錢穆先生的考證和梳理,可以窺見幾個貫穿始終的特質,立住孔子一生。其一,志向高遠,一生未改。孔子教導子夏:「汝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