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讀了一些19-20世紀西方小說,有些乏味了。於是拿起一本錢穆先生為普通讀者撰寫的《孔子傳》,半古文半白話,也不算太難讀,讀罷感慨不已。經錢穆先生的考證和梳理,可以窺見幾個貫穿始終的特質,立住孔子一生。
其一,志向高遠,一生未改。
孔子教導子夏:「汝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何解?
君子儒指道義,小人儒是指當時人們為了謀求進身貴族階層,獲得一份俸祿為生,意思是職業。
孔子年過三十以後退出仕途,在家授徒設教。一般的教育,是教導君子儒,即君子在其職業上能守住道義,以明道行道為主,不合道則寧可棄職而去。自此之後,儒成一學派,為百家講學之先,不再是一個職業了。
孔子言:「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我們經常引用孔子這句話,這句話究竟指的是什麼?
它的意思是:孔子十五歲時就有志於學此道,三十歲時以此道立身,四十歲,對於此道不再有任何疑惑。這裡的道,是道義,是他堅持的理想。
我一直孤陋地認為,孔子自三十歲後,就未出仕,專心於教育。實際上他在「五十而知天命」之後,又再次出仕,在魯國任司寇卿。當時,季氏司魯政,孔子的政治主張未得到施展,他認為這是「命」。這命是什麼?我個人理解,不是我們認為的天意,只是當時的情勢而已。是當時的掌權人,與孔子道不同。無奈,君子之所為,小人固不識也。
其二,積極進取,心胸開闊。
孔子離開魯國去衛國,這是飄忽不定的羈旅,他在衛國並未得到重用。他閒日裡擊罄自娛自樂,一位隱者路過門外,聽出他的心事。就勸解他,自己知道自己怎麼回事就好了,何必強求呢?不如就一直隱下去。孔子又何嘗不明白?但他的人生哲學就是要去試一試,學以致用,萬一理想實現了呢?再者說,賢者都隱居,在位者又不稱職,總要有人去推行大道,讓百姓安居樂業,讓國家長治久安。
其三,信守原則,因材施教。
孔子始終以「大道」作為標準,去培養弟子。他任司寇時,把一眾弟子都帶著出仕了。但他仍然會根據個人特長來安排,有些孔門傑出人物,卻並未汲汲使用,可見他因材施教的主張一直貫徹始終。
他的弟子冉子在季氏下面做官,雖然每天都來行弟子之禮,但孔子對他還是很失望。孔子認為,冉子既然不能改變季氏的德性,讓他行大道,就應該辭職。「見道在前,話然而止」,是沒有剛毅進取的精神。
他最喜歡的弟子是顏淵,認為他是可以繼承孔子的人,因為顏淵不做表面功夫,正直,在內心深處用功,器量才華過人。不遷怒,不貳過,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而顏子不改其樂。但是他卻英年早逝了。子路和顏淵的死,對孔子打擊太大了。勇猛如孔子,也發出了「吾道窮也「的哀嘆。
錢穆先生最後總結:孔子身後,儒學之境遇,之流行,皆非孔子生前可比,戰國之後,百家爭鳴,其精神氣運皆自孔子啟也。而孔子的家族,也代代繁衍,歷代不輟,距今已經四千多年,實為世界人類僅有一例,皆因孔子為中華民族文人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