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品讀《孔子傳》

2020-12-07 羅生門對話

近期讀了一些19-20世紀西方小說,有些乏味了。於是拿起一本錢穆先生為普通讀者撰寫的《孔子傳》,半古文半白話,也不算太難讀,讀罷感慨不已。經錢穆先生的考證和梳理,可以窺見幾個貫穿始終的特質,立住孔子一生。

其一,志向高遠,一生未改。

孔子教導子夏:「汝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何解?

君子儒指道義,小人儒是指當時人們為了謀求進身貴族階層,獲得一份俸祿為生,意思是職業。

孔子年過三十以後退出仕途,在家授徒設教。一般的教育,是教導君子儒,即君子在其職業上能守住道義,以明道行道為主,不合道則寧可棄職而去。自此之後,儒成一學派,為百家講學之先,不再是一個職業了。

孔子言:「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我們經常引用孔子這句話,這句話究竟指的是什麼?

它的意思是:孔子十五歲時就有志於學此道,三十歲時以此道立身,四十歲,對於此道不再有任何疑惑。這裡的道,是道義,是他堅持的理想。

我一直孤陋地認為,孔子自三十歲後,就未出仕,專心於教育。實際上他在「五十而知天命」之後,又再次出仕,在魯國任司寇卿。當時,季氏司魯政,孔子的政治主張未得到施展,他認為這是「命」。這命是什麼?我個人理解,不是我們認為的天意,只是當時的情勢而已。是當時的掌權人,與孔子道不同。無奈,君子之所為,小人固不識也。

其二,積極進取,心胸開闊。

孔子離開魯國去衛國,這是飄忽不定的羈旅,他在衛國並未得到重用。他閒日裡擊罄自娛自樂,一位隱者路過門外,聽出他的心事。就勸解他,自己知道自己怎麼回事就好了,何必強求呢?不如就一直隱下去。孔子又何嘗不明白?但他的人生哲學就是要去試一試,學以致用,萬一理想實現了呢?再者說,賢者都隱居,在位者又不稱職,總要有人去推行大道,讓百姓安居樂業,讓國家長治久安。

其三,信守原則,因材施教。

孔子始終以「大道」作為標準,去培養弟子。他任司寇時,把一眾弟子都帶著出仕了。但他仍然會根據個人特長來安排,有些孔門傑出人物,卻並未汲汲使用,可見他因材施教的主張一直貫徹始終。

他的弟子冉子在季氏下面做官,雖然每天都來行弟子之禮,但孔子對他還是很失望。孔子認為,冉子既然不能改變季氏的德性,讓他行大道,就應該辭職。「見道在前,話然而止」,是沒有剛毅進取的精神。

他最喜歡的弟子是顏淵,認為他是可以繼承孔子的人,因為顏淵不做表面功夫,正直,在內心深處用功,器量才華過人。不遷怒,不貳過,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而顏子不改其樂。但是他卻英年早逝了。子路和顏淵的死,對孔子打擊太大了。勇猛如孔子,也發出了「吾道窮也「的哀嘆。

錢穆先生最後總結:孔子身後,儒學之境遇,之流行,皆非孔子生前可比,戰國之後,百家爭鳴,其精神氣運皆自孔子啟也。而孔子的家族,也代代繁衍,歷代不輟,距今已經四千多年,實為世界人類僅有一例,皆因孔子為中華民族文人的典範!

相關焦點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話,大概是敘述自己一生求學歷程的關鍵節點。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劉成庚解讀《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劉成庚解讀:孔子說:在我十五歲的時候就要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自立,四十歲撐握的知識與經歷可以做到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歲明白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去不同的意見,七十歲能隨著心裡的想法去隨意去做事,不會不合理。
  • 「四十不惑」是指的什麼,和「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區別?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什麼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你能理解具體的含義麼?三十而立,立什麼三十歲的人, 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起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簡單說,三十歲的人應該能坦然地面對一切了。
  •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附:年齡稱謂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束髮: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髮束起來盤在頭頂。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 《論語》: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句話所描繪的實際上是一種自由的境界:一方面隨心所欲,不再受這樣那樣的羈絆和役使;另一方面又不會超越法度和規矩,做出越軌的事來。常言道:「人到七十古來稀。」大凡人到七十歲的古稀之年,所存欲望本已不多,所以能夠達到自己適應外界事物的境地。【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學成自立,但很多事情是到四十歲才明白。
  •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來了解一下
    孔子曾說「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順耳,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從如何 踏入學者之道,到成為一代大師的分階段性總結。這個總結非常經典,即使我們運用現代認知發展來檢驗這個說法,那也基本沒有什麼問題。
  • 三十而立,方得四十不惑,才能五十知天命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我們在追劇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們崇拜完美的他,但是卻拒絕狼狽的他。但是一切的完美,從來都是建立的狼狽之上。20歲的你,在看了如此多的「前車之鑑」,一定對30歲的自己充滿期待吧。你想對未來或即將30歲的自己說些什麼呢?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
    關於年齡的問題,孔子的論語中說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在很多人看來,這大概就是對人的一生最好的解釋了吧。在村子裡,由於沒有過多的娛樂活動,老人們用來打發時間的方法也是十分簡單的,無非就是把聚在一起下下象棋、打打麻將、聊聊家常。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深層含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大成殿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求學問,三十歲時能夠自立於世,四十歲時明白許多道理,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時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
  • 二十出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都說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這兩天刷了電影《過昭關》,裡面講述了一個農村老爺爺為了心中夙願,不負千裡騎著三輪車帶著孫子前去探望老友,也可以說是回顧人生的故事,情節雖然普通平凡,但是卻讓人深受觸動,潸然淚下。
  • 三十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立家,立家就是應該有了自己的家庭,當今社會激烈競爭,推遲了年輕人組建家庭的時間,但我還認為三十歲立家已經不早了。至於是先立業後立家,還是先立家後立業,每個人情況不同,也不必要分哪個為先哪個在後。年輕人必須負起社會和家庭的責任,還是早些好。  三十而立是對年輕人的起碼要求,可現實卻和我們的期望有很大的距離,這當然和國人對孩子的溺愛及就業壓力有關,這也許是中國的特色吧!
  • 孔子說他三十而立,他「立」的是什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篇三十歲似乎是一個比較關鍵的年齡,時常有人會將三十歲稱作是而立之年。因為孔子十五歲立志於學,接下來則是三十歲有所立。再接下來,這個所學,所立的對象,能使得孔子在四十歲的時候不惑,在五十歲的時候知天命,在六十歲的時候耳順,七十歲的時候隨心所欲,不逾矩。在孔子七十歲的時候,他所說的「不逾矩」,也是有一個對象,是不違背什麼的規矩呢?孔子所說的這句話,自始至終,都有一個極為關鍵的對象存在。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這句話出自《論語》,要想真正明白它的含義,還要結合原文去看。在《論語.為政第二》中,孔子用很短的一句話,概括總結了他的一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定了做學問的志向,就好比我們剛上學時,也會有自己的理想。
  • 南懷瑾:孔子講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一段到底是什麼意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為什麼孔子在談到為政時,要作自我報告呢?孔子是七十二歲死的。他用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鬥的精神。
  • 三十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受益匪淺)
    三十而立是對年輕人的起碼要求,可現實卻和我們的期望有很大的距離,這當然和國人對孩子的溺愛及就業壓力有關,這也是中國特色吧!  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麼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  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麼  「五十而知天命」。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原來出自《論語》?
    2.4 子曰:「吾十有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求學;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沒什麼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耳根順了;七十歲隨心所欲,沒有不合情合理的。」
  • 淺談「三十而立」:孔子的本意真是如此?
    自年初開始,隨著第一代「90後」陸續跨過三十歲大關,人們往往就「三十而立」展開討論。隨著孔子的時代遠去,「三十而立」逐漸成了習語,指三十歲的人應該在某個領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成就。相應的,四十歲的人就要有「不惑」的堅定,五十歲的人就應該獲得了「知天命」的「超能力」,六十歲的人就必須聽什麼都「耳順」,七十歲的人則想幹什麼都「不逾矩」。作者:袁新雨孔子的本意真是如此嗎?或者說,怎樣算「立」?「立」又必須在三十歲嗎?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說的是什麼?
    四十惑什麼?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麼?六十耳順,看透了什麼?七十從心所欲,應該怎樣去做?立身就是確立自己的品格和修養,它應包括:思想的修養,道德的涵養,能力的培養三個方面。自強是立身之本,別把自己的需求寄托在父母的資助上,寄托在別人的幫助上,那都是軟弱的表現。立身是對每個人立足於社會最起碼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