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出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2020-12-07 卜謝的9524

網上看到一個問題:「什麼是欣賞?」

其中有個高贊回答是:「欣賞,是一種鼓勵,一種美德,一種尊重,一種氣度;欣賞更是一種發現,一種理解,一種智慧,一種境界。

人生何嘗又不是這樣呢?

都說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

這兩天刷了電影《過昭關》,裡面講述了一個農村老爺爺為了心中夙願,不負千裡騎著三輪車帶著孫子前去探望老友,也可以說是回顧人生的故事,情節雖然普通平凡,但是卻讓人深受觸動,潸然淚下。

在一次暑假,因為父親無暇顧及七歲的寧寧,就把他送到鄉下,由七十多歲的爺爺李福長照顧。

爺爺在與寧寧相處的時候,偶然間得到了一個老朋友的聯繫方式,得知老友身體中風,時日無多。

加上孫子也說班上的其他同學都去哪裡玩了,自己卻只能待在鄉下,爺爺知道了,他決定帶上孫子,趁著這次機會,找鄰居啞巴爺爺借了一輛摩託三輪車,去千裡之外看望老友。

途中,爺爺和寧寧一路遇到了形形色色的趣事和人,有貨車壞了等在路邊攔車求助的中年大叔,有湖邊想不開以釣魚自暴自棄的年輕小夥,還有看守場地的老人家,爺孫倆幕天席地風餐露宿,可謂是品味了人生百態。

有人說,爺孫倆途中遇到的人,就像人生,開始是少年,然後是青年,接著步入中年,最後是老年,從死亡再到新生,就像「過昭關」一樣。

每個人都會經歷這些階段,不是老人家遇事不著急,而是大半輩子都過去了,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沒什麼問題是不能解決的。

就像影片中的啞巴爺爺,因為兒時的一段謊話,害的家破人亡,最後自己以不說話懲罰自己,鬱郁終生。

片尾的時候,爺爺拿出水筆,在那張青年合影中又給另外一個人畫了一個圈,意味著當年的好友,那個年代的事情,只剩下了自己,有些話也只能說給自己聽了。

看著他坐在門口點燃一根煙,那悠長的眼神裡,像極了寂寞和孤獨。

是啊,人生或許不美麗,但只要心存善念,問心無愧,有幾個好友,一個知心愛人,還有什麼事過不去呢!

加油,陌生人!

相關焦點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話,大概是敘述自己一生求學歷程的關鍵節點。
  • 什麼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你能理解具體的含義麼?三十而立,立什麼三十歲的人, 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起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簡單說,三十歲的人應該能坦然地面對一切了。
  •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附:年齡稱謂
    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束髮: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髮束起來盤在頭頂。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 劉成庚解讀《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劉成庚解讀:孔子說:在我十五歲的時候就要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自立,四十歲撐握的知識與經歷可以做到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歲明白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去不同的意見,七十歲能隨著心裡的想法去隨意去做事,不會不合理。
  • 三十而立,方得四十不惑,才能五十知天命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我們在追劇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們崇拜完美的他,但是卻拒絕狼狽的他。但是一切的完美,從來都是建立的狼狽之上。20歲的你,在看了如此多的「前車之鑑」,一定對30歲的自己充滿期待吧。你想對未來或即將30歲的自己說些什麼呢?
  • 「四十不惑」是指的什麼,和「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區別?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
    在古文中,分別是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二十弱冠指的是古代男子二十歲算成年,行「加冠之禮"以示成人。漢劉向《說苑·修文》::"冠者,所以別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厲其心。"後因以"加冠"指滿二十歲。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說:我十五歲志向於學習,三十歲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領,四十歲不被外在事物迷惑,五十歲知道該幹什麼,六十歲聽得下難聽的話,七十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不違背禮法】這段很有名,即使沒讀過論語也能脫口而出,而且時常用這個自省自勉。其實認真讀過之後,就能明白這是孔子講述自己。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說的是什麼?
    四十惑什麼?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麼?六十耳順,看透了什麼?七十從心所欲,應該怎樣去做?立身就是確立自己的品格和修養,它應包括:思想的修養,道德的涵養,能力的培養三個方面。自強是立身之本,別把自己的需求寄托在父母的資助上,寄托在別人的幫助上,那都是軟弱的表現。立身是對每個人立足於社會最起碼的要求。
  • 《論語》: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我們現在的人從大學畢業開始,到三十歲碩士、博士都應該讀完了,讀書早一點的博士後也讀得差不多了;這裡所說的「立」實際上是指在聖賢之道、先王之道上有所確立,建立了信心,不動搖,不偏離,站穩了腳跟,這個一般需要到三十歲。而在三十歲之前還屬於從學階段,還不太成熟,到了三十之後,就對自我有肯定性和自信心了,所以叫做「立」。而四十歲呢?「四十而不惑」。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
    關於年齡的問題,孔子的論語中說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在很多人看來,這大概就是對人的一生最好的解釋了吧。在村子裡,由於沒有過多的娛樂活動,老人們用來打發時間的方法也是十分簡單的,無非就是把聚在一起下下象棋、打打麻將、聊聊家常。
  • 三十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立家,立家就是應該有了自己的家庭,當今社會激烈競爭,推遲了年輕人組建家庭的時間,但我還認為三十歲立家已經不早了。至於是先立業後立家,還是先立家後立業,每個人情況不同,也不必要分哪個為先哪個在後。年輕人必須負起社會和家庭的責任,還是早些好。  三十而立是對年輕人的起碼要求,可現實卻和我們的期望有很大的距離,這當然和國人對孩子的溺愛及就業壓力有關,這也許是中國的特色吧!
  • 三十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受益匪淺)
    三十而立是對年輕人的起碼要求,可現實卻和我們的期望有很大的距離,這當然和國人對孩子的溺愛及就業壓力有關,這也是中國特色吧!  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麼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  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麼  「五十而知天命」。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品讀《孔子傳》
    孔子言:「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我們經常引用孔子這句話,這句話究竟指的是什麼?它的意思是:孔子十五歲時就有志於學此道,三十歲時以此道立身,四十歲,對於此道不再有任何疑惑。這裡的道,是道義,是他堅持的理想。
  • 男人: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四十不惑的又是什麼?
    男人: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四十不惑的又是什麼?中國古代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有不同的稱呼「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還有我們經常可以聽到有人說男人要三十而立,又說四十不惑。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人生應該怎麼樣
    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稀、八十耄耋。每個階段有不同的狀態,越年長越淡然,看透自然就明白人生的意義。在二十來歲的時候感覺人生很長,以為可以肆意揮霍,就這麼彈指一瞬步入三十,回頭看,原來青春歲月的逝去也可以這麼快。感慨間,三十而立,意味著成家立業,該擔負起人生另一階段的責任。三十是最具發展潛力的歲月,立身、立業、立家,三立基本能確定下來。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深層含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大成殿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求學問,三十歲時能夠自立於世,四十歲時明白許多道理,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時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
  •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來了解一下
    孔子曾說「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順耳,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從如何 踏入學者之道,到成為一代大師的分階段性總結。這個總結非常經典,即使我們運用現代認知發展來檢驗這個說法,那也基本沒有什麼問題。
  • 俗語:四十不惑,望財不比三;五十知天命,思人不親三,是何意?
    人到中年,四十不惑,茫然四顧,卻發現自己還在為錢所累,這就是現代中年人生活的真實寫照。只有到了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紀,才會突然明白,原來和親人在一起,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這就是俗語「四十不惑,望財不比三;五十知天命,思人不親三」所要表達的真實內容。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五歲的年齡,尷尬又兩難
    為什麼是四十五歲,而不是四十歲,也不是五十歲?因為四十五歲,作為一個人的一生來說,他一點也不尷尬,他和四十歲的年齡一樣,是一個黃金的年齡,成熟的年齡。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年齡的人 ,「老年」二字還離他們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