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五歲的年齡,尷尬又兩難

2020-12-07 櫻之心語

為什麼是四十五歲,而不是四十歲,也不是五十歲?

因為四十五歲,作為一個人的一生來說,他一點也不尷尬,他和四十歲的年齡一樣,是一個黃金的年齡,成熟的年齡。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年齡的人 ,「老年」二字還離他們太遠。

這個年齡的人,思想成熟,經歷豐富,家庭穩定,他們身上雖然少了青年人的那份激情,卻多了幾分歷練穩重。這個年齡有了人生的積累,開始感悟生活的真諦,待人做事更有分寸感,很多人的智慧人生才從這個年齡開始,才開始真正學會享受人生。

然而,四十五歲,對於一個身在職場中的人來說,卻不知不覺地到了一個尷尬又兩難的年齡。這個年齡,不論是對女人還是男人來說,都不是一個值得驕傲的年齡。

相信很多職場中人都有找工作,投簡歷的經歷,打開公司招聘信息,很多都赫然在上明確寫明年齡限制45歲以下;去現場招聘面試,一問年齡年近45歲或以上,對方眉頭立馬都會鄒成一堆,然後會委婉地拒絕:「對不起,我們只招45歲以下的」,雖然你即使看起來還很年輕。

這就是職場人四十五歲年齡的悲哀,不知什麼時候起,這個人年齡成了一個分水嶺,爹不疼媽不愛,任由自生自滅。單位不好想換一個,薪水太低想跳槽,舉目四投,卻很難有合適的,想去的去不了,想換的又換不掉,進進不得,退又不能退,兩難。最後只有苦守死蹲,折磨自己,生生生出一股無力感:論技能論經驗論能力,不比年輕人差,甚至更強,就因為到了45歲,便被排除在外了。

好幾年前,我還在職場之中,一次單位聚會聊天中,一個年輕人很直接地對我說「姐,以你做到現在還只是一個普通職員,如果出去找工作的話,已經很難找了,35歲以上現在好工作都不好說了。」我當時心裡自是不信他的話的,因為我是技術專業的,而且那時的我還不到40歲。而且在我看來35歲的年齡人生就被限制了,這其實是一個社會的悲哀。

但是我卻非常認同他的這份職場中人的危機感,有危機才會思進取,而我恰恰就是不思進取那一類。我贊同他說的當我在年近40歲的年齡還處在一個普通的職位上的話,那麼,隨著年齡的增長被淘汰的可能性就越大。因為這個年齡的你,當你去應聘的時候,招聘者會對你發出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做了這麼多年,到現在,還是一個普通的職員,或者還是同樣一個職位。」面對這樣的一個提問,無論你怎樣巧答,都逃不開一個事實:你自己都說服不了自己。

此時,再回過頭來看45歲這個年齡,為什麼會找工作難,會上升難,也就不難理解了。因為,四十五歲的年齡,人生已過半,在職場卻沒有銳意進取,享受了平庸,就避免不了在殘酷的競爭中會被淘汰的命運。

長江後浪推前浪,這是古今中外經過驗證的顛撲不破的真理。前兩天,聽到一個朋友的感嘆覺得壓力山大,單位上新人輩出,真有種力不從心之感。但是再看到自己溫馨的家,想到可愛的孩子,想到那還沒還完的房貸,咬咬牙,第二天又打起精神滿面容光的去職場拼殺去了,心裡還在慶幸好在父母還有退休金養老,不然恐怕自己的日子更難熬。

職場人生走到45歲的年齡,可以說是一個坎,這個坎對有準備有規劃的人來說,邁過去笑對生活很容易;但是對沒有準備的人來說,便會很容易徘徊茫然悲觀。

前兩年一次旅行之中,途中遇到一群騎自行車的旅行者,我們與其中一位有過攀談,江浙一帶的,他說自己年輕時努力地打拼,事業小有成就,現在他40多歲了,忽然想歇一歇了,做點自己喜歡的事,就比如現在騎著自行車一群人行走在川藏線上,就覺得是享受生活。

還在曾經的一次面試中遇到一個人,他當時也是40多歲了,和我是同年。巧了,也是江浙一帶的人,他說自己以前是做計算機軟體這一塊的,當時在單位上也是中堅力量,設計還拿過獎。後來越往後做壓力越大,因為家庭壓力的原因,他後來開始籌劃轉行,考了保險行業的好幾個證書,跨行到了保險公司,現在他做到了中層崗位。他覺得自己的規劃是成功的。

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很會規劃自己的職場生涯,他們早早地考了很多的證書,儲備了相當多的知識,這些使得他們在職場上轉身的自由度就會大很多,他們欠缺的就是經驗和積累,而這一點正是我們這個40多歲的年齡所具備的。

45歲的年齡,在職場的確是一個尷尬又兩難的年齡,不是看兩句心靈雞湯喊兩句不痛不癢的口號就能讓人振奮的年齡,生活的壓力,家庭的重擔都負在肩上,成功人士自是可以繼續笑對風月,普通大眾卻依然得辛苦奔波。然而,如果我們年輕時努力一些,積極一些,有規劃一些,或許到了這個年齡,不會尷尬又兩難,反會享受這個年齡的從容、成熟以及智慧。

相關焦點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話,大概是敘述自己一生求學歷程的關鍵節點。
  •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附:年齡稱謂
    「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結髮:束髮,扎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志學:為15歲。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 什麼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你能理解具體的含義麼?三十而立,立什麼三十歲的人, 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起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簡單說,三十歲的人應該能坦然地面對一切了。
  • 劉成庚解讀《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劉成庚解讀:孔子說:在我十五歲的時候就要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自立,四十歲撐握的知識與經歷可以做到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歲明白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去不同的意見,七十歲能隨著心裡的想法去隨意去做事,不會不合理。
  • 「四十不惑」是指的什麼,和「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區別?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三十而立,方得四十不惑,才能五十知天命
    20歲的你,現在過得怎麼樣?剛剛成年,或許正在讀書,或許剛踏入職場,都是剛離開象牙塔,每天突然多出了大把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是迷茫也是揮霍,是前行也是原地不動。二十不惑,三十而已。我們在追劇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們崇拜完美的他,但是卻拒絕狼狽的他。
  • 《論語》: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句話所描繪的實際上是一種自由的境界:一方面隨心所欲,不再受這樣那樣的羈絆和役使;另一方面又不會超越法度和規矩,做出越軌的事來。常言道:「人到七十古來稀。」大凡人到七十歲的古稀之年,所存欲望本已不多,所以能夠達到自己適應外界事物的境地。【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學成自立,但很多事情是到四十歲才明白。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說:我十五歲志向於學習,三十歲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領,四十歲不被外在事物迷惑,五十歲知道該幹什麼,六十歲聽得下難聽的話,七十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不違背禮法】這段很有名,即使沒讀過論語也能脫口而出,而且時常用這個自省自勉。其實認真讀過之後,就能明白這是孔子講述自己。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
    什麼年齡該做什麼樣的事一直都是中國人世代遵循的規矩,那麼什麼又是適當的年齡呢?關於年齡的問題,孔子的論語中說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在很多人看來,這大概就是對人的一生最好的解釋了吧。
  • 二十出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都說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這兩天刷了電影《過昭關》,裡面講述了一個農村老爺爺為了心中夙願,不負千裡騎著三輪車帶著孫子前去探望老友,也可以說是回顧人生的故事,情節雖然普通平凡,但是卻讓人深受觸動,潸然淚下。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說的是什麼?
    四十惑什麼?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麼?六十耳順,看透了什麼?七十從心所欲,應該怎樣去做?立身就是確立自己的品格和修養,它應包括:思想的修養,道德的涵養,能力的培養三個方面。自強是立身之本,別把自己的需求寄托在父母的資助上,寄托在別人的幫助上,那都是軟弱的表現。立身是對每個人立足於社會最起碼的要求。
  • 三十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年輕人必須負起社會和家庭的責任,還是早些好。  三十而立是對年輕人的起碼要求,可現實卻和我們的期望有很大的距離,這當然和國人對孩子的溺愛及就業壓力有關,這也許是中國的特色吧!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麼?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深層含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大成殿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求學問,三十歲時能夠自立於世,四十歲時明白許多道理,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時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
  • 三十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受益匪淺)
    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麼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首先,他必須做好自己的工作,這不單是生存的需要,也是為社會所做的貢獻,是必須盡到的社會責任,只有每個社會成員的辛勤工作,才換來整個社會的進步;其次,四十歲的人,其父母年齡都大了,做為四十歲的人,必須承擔起贍養老人的家庭責任,盡心盡力儘早去盡孝;還有,四十歲的人,子女都處在學習階段,培養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即是父母的責任,也是為社會延續和發展所應盡的社會責任。
  • 男人: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四十不惑的又是什麼?
    男人: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四十不惑的又是什麼?中國古代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有不同的稱呼「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還有我們經常可以聽到有人說男人要三十而立,又說四十不惑。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品讀《孔子傳》
    孔子言:「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我們經常引用孔子這句話,這句話究竟指的是什麼?它的意思是:孔子十五歲時就有志於學此道,三十歲時以此道立身,四十歲,對於此道不再有任何疑惑。這裡的道,是道義,是他堅持的理想。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是我看過最好的人生解讀!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是千百年來中國人追求完滿人生的典範,尤其是三十以後。那麼,在人生的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和七十歲,具體又該怎樣度過呢?三十而立三十歲,是人的一道分水嶺。
  • 怎樣做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答案是:3歲,不尿褲子;5歲,能自己吃飯;18歲,能自己開車;20歲,有性生活;30歲,有錢;40歲,有錢;50歲,有錢;60歲,有性生活;70歲,能自己開車;80歲,能自己吃飯;90歲,不尿褲子。從這個段子可以看出,人的一生是一個輪迴,如果用一個曲線圖來表示,就是一個正弦曲線圖,人生的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人的能力、知識、經驗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是不同的。
  •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
    在古文中,分別是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二十弱冠指的是古代男子二十歲算成年,行「加冠之禮"以示成人。漢劉向《說苑·修文》::"冠者,所以別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厲其心。"後因以"加冠"指滿二十歲。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是我看過最好人生的解讀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是千百年來中國人追求完滿人生的典範,尤其是三十以後。那麼,在人生的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和七十歲,具體又該怎樣度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