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四十五歲,而不是四十歲,也不是五十歲?
因為四十五歲,作為一個人的一生來說,他一點也不尷尬,他和四十歲的年齡一樣,是一個黃金的年齡,成熟的年齡。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年齡的人 ,「老年」二字還離他們太遠。
這個年齡的人,思想成熟,經歷豐富,家庭穩定,他們身上雖然少了青年人的那份激情,卻多了幾分歷練穩重。這個年齡有了人生的積累,開始感悟生活的真諦,待人做事更有分寸感,很多人的智慧人生才從這個年齡開始,才開始真正學會享受人生。
然而,四十五歲,對於一個身在職場中的人來說,卻不知不覺地到了一個尷尬又兩難的年齡。這個年齡,不論是對女人還是男人來說,都不是一個值得驕傲的年齡。
相信很多職場中人都有找工作,投簡歷的經歷,打開公司招聘信息,很多都赫然在上明確寫明年齡限制45歲以下;去現場招聘面試,一問年齡年近45歲或以上,對方眉頭立馬都會鄒成一堆,然後會委婉地拒絕:「對不起,我們只招45歲以下的」,雖然你即使看起來還很年輕。
這就是職場人四十五歲年齡的悲哀,不知什麼時候起,這個人年齡成了一個分水嶺,爹不疼媽不愛,任由自生自滅。單位不好想換一個,薪水太低想跳槽,舉目四投,卻很難有合適的,想去的去不了,想換的又換不掉,進進不得,退又不能退,兩難。最後只有苦守死蹲,折磨自己,生生生出一股無力感:論技能論經驗論能力,不比年輕人差,甚至更強,就因為到了45歲,便被排除在外了。
好幾年前,我還在職場之中,一次單位聚會聊天中,一個年輕人很直接地對我說「姐,以你做到現在還只是一個普通職員,如果出去找工作的話,已經很難找了,35歲以上現在好工作都不好說了。」我當時心裡自是不信他的話的,因為我是技術專業的,而且那時的我還不到40歲。而且在我看來35歲的年齡人生就被限制了,這其實是一個社會的悲哀。
但是我卻非常認同他的這份職場中人的危機感,有危機才會思進取,而我恰恰就是不思進取那一類。我贊同他說的當我在年近40歲的年齡還處在一個普通的職位上的話,那麼,隨著年齡的增長被淘汰的可能性就越大。因為這個年齡的你,當你去應聘的時候,招聘者會對你發出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做了這麼多年,到現在,還是一個普通的職員,或者還是同樣一個職位。」面對這樣的一個提問,無論你怎樣巧答,都逃不開一個事實:你自己都說服不了自己。
此時,再回過頭來看45歲這個年齡,為什麼會找工作難,會上升難,也就不難理解了。因為,四十五歲的年齡,人生已過半,在職場卻沒有銳意進取,享受了平庸,就避免不了在殘酷的競爭中會被淘汰的命運。
長江後浪推前浪,這是古今中外經過驗證的顛撲不破的真理。前兩天,聽到一個朋友的感嘆覺得壓力山大,單位上新人輩出,真有種力不從心之感。但是再看到自己溫馨的家,想到可愛的孩子,想到那還沒還完的房貸,咬咬牙,第二天又打起精神滿面容光的去職場拼殺去了,心裡還在慶幸好在父母還有退休金養老,不然恐怕自己的日子更難熬。
職場人生走到45歲的年齡,可以說是一個坎,這個坎對有準備有規劃的人來說,邁過去笑對生活很容易;但是對沒有準備的人來說,便會很容易徘徊茫然悲觀。
前兩年一次旅行之中,途中遇到一群騎自行車的旅行者,我們與其中一位有過攀談,江浙一帶的,他說自己年輕時努力地打拼,事業小有成就,現在他40多歲了,忽然想歇一歇了,做點自己喜歡的事,就比如現在騎著自行車一群人行走在川藏線上,就覺得是享受生活。
還在曾經的一次面試中遇到一個人,他當時也是40多歲了,和我是同年。巧了,也是江浙一帶的人,他說自己以前是做計算機軟體這一塊的,當時在單位上也是中堅力量,設計還拿過獎。後來越往後做壓力越大,因為家庭壓力的原因,他後來開始籌劃轉行,考了保險行業的好幾個證書,跨行到了保險公司,現在他做到了中層崗位。他覺得自己的規劃是成功的。
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很會規劃自己的職場生涯,他們早早地考了很多的證書,儲備了相當多的知識,這些使得他們在職場上轉身的自由度就會大很多,他們欠缺的就是經驗和積累,而這一點正是我們這個40多歲的年齡所具備的。
45歲的年齡,在職場的確是一個尷尬又兩難的年齡,不是看兩句心靈雞湯喊兩句不痛不癢的口號就能讓人振奮的年齡,生活的壓力,家庭的重擔都負在肩上,成功人士自是可以繼續笑對風月,普通大眾卻依然得辛苦奔波。然而,如果我們年輕時努力一些,積極一些,有規劃一些,或許到了這個年齡,不會尷尬又兩難,反會享受這個年齡的從容、成熟以及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