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是我看過最好的人生解讀!

2021-02-08 太太財團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是千百年來中國人追求完滿人生的典範,尤其是三十以後。那麼,在人生的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和七十歲,具體又該怎樣度過呢?

三十而立


三十歲,是人的一道分水嶺。這個年齡段的人基本已經確立了自己人生的發展方向,也應該能夠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起自己應承受的責任。

這個而立,是指能夠立身,立家,立業。

立身,就是確立自己的品格和修養,包括思想的修養,道德的涵養,能力的培養,並能夠做到自強。

其中自強是立身之本,是對每個人立足於社會最起碼的要求。


立業,就是確立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三十的人應該有比較固定的職業了。從事每項事業都要有一定的能力,按現代話講就是有一技之長。

立業是求生的手段,經濟獨立的基礎,也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經歷程。

立家,立家就是應該有了自己的家庭。當今社會激烈競爭,雖然推遲了年輕人組建家庭的時間,但從人類繁衍的角度,這個歲數正為合適。而且人到三十,多已明白了愛和責任。

家庭的意義是溫暖。立家,心靈才有了棲息的港灣。

至於立業、立家的先後,每個人視情況不同,不必刻意分先後,二者也更應該相輔相成。

四十而不惑


四十歲,是一個以不變應萬變的年齡。是一個可以洞察世間萬物的年齡,是一個成熟的年齡。這不惑,是清醒,是明白,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

對外,明白了社會。

人生活在社會之中,離不開社會;人和社會的關係就是個體和群體的關係。個體是群體中的一分子,個人的理想和願望必須建立在現實社會的基礎之上,內心應有一種淡定的力量去應對外界。


對內,明白了自己。

就是內心在歷練中的逐漸強大,把外在的東西變成了內心的能量。

四十歲的人,是最講實際的年齡段的人,不應該再犯過多過錯而走迂迴的路了。

對自己,明白了責任。

四十歲的人最大特點是明白了自己的責任。

他必須承擔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和孝順父母、撫養子女責任。

四十歲的人,是人生輝煌時期,也是為社會和家庭貢獻最大的時期。

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我們中國人會習慣性稱之為命運,五十而知天命。五十歲的人,已到了人生成熟階段;這個時候,很多事情仿佛都已經成了定局。

這時候的我們因為了解社會,更知道自己,應該學會坦然地面對,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懈怠。

知生命。

五十歲的人,身體已經大不如從前,他們更清楚生命的脆弱,也更清楚健康的重要。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什麼時候比現在體悟的更深,他們比從前更注重養生,開始積極鍛鍊。


知自身。

五十歲的人,對自己已經能有一個準確的評估。他很少再去折騰些什麼,經過了這麼多年的努力奮鬥,也具備了一定的經濟條件,對於金錢的欲求往往沒有年輕時那麼強烈。

知情。

五十歲的人,經歷過時間的洗禮,更珍惜風雨同路的愛人,長大成人的孩子,相伴許久的老友……親情,友情,愛情,這些慢慢成為他心頭的重中之重。他們的名利之心,已經日漸消散。


六十耳順

到了六十歲,不管人家說好話壞話,不管遇到什麼坎坷曲折,都能做到不偏激,凡事冷靜地思考,順應事物規律;做到寵辱不驚,悟徹人生,看透生命,淡泊名利。

六十歲的人,看透了人生。

從退休起,以社會角色為主轉到以家庭角色為主,享受天倫之樂。六十歲的人,明白了這些,就樂於接受這個現實,清楚知道這個年齡段的人應有的生活。


六十歲的人,看透了生命。

六十歲的人,要健康快樂地生活,這也是對社會的一種貢獻。生命的意義就在於自己對社會和他人的貢獻大於索取,你做到了,也就沒有什麼遺憾了。

六十歲的人,看透了名利。

六十歲的人,經歷了歲月的打磨,留下了自己豐富的閱歷。

在輕鬆的生活中,品味酸甜苦辣的回憶所帶來一番別致感覺,是人生的晚秋!退休了,就剩了一個稱呼:退休人員。這時,唯有身體是自己的,所以要做好自身鍛鍊保養,做到健康快樂,這才是最重要的。

七十從心所欲


七十從心所欲,就是順從自己的想法,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要順其自然;要隨遇而安;要不逾矩。

能吃好就行;房子不在大小,夠住就可以;對自己,有興趣的事,就去做;對外界,沒什麼抱怨。對別人的看法不顧忌;對身體的衰老不驚慌,對死亡不恐懼,一切順其自然,隨遇而安。

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領悟,我們不一定非按照標尺,計劃前行。但每個階段,我們還是應該對自己有所期許,最不濟,每十年,也應該對自我有個反省。忘不掉的是回憶,繼續的是生活。過好當下的每一天,我們的人生,也就不會太壞。


相關焦點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是我看過最好人生的解讀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是千百年來中國人追求完滿人生的典範,尤其是三十以後。那麼,在人生的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和七十歲,具體又該怎樣度過呢?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是我看過最好的解讀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你能理解具體的含義麼? 這是為生的必備,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對每個人的各方面要求都會越來越高,中國勞動力過剩更加劇了這種過高的要求,這只是這一段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現象。 立業不但是求生的手段,也是盡到社會責任所必備的。 立家,立家就是應該有了自己的家庭,當今社會激烈競爭,推遲了年輕人組建家庭的時間,但我還認為三十歲立家已經不早了。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是我看過最好的解讀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是千百年來中國人追求完滿人生的典範,尤其是三十以後。那麼,在人生的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和七十歲,具體又該怎樣度過呢?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人生應該怎麼樣
    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稀、八十耄耋。每個階段有不同的狀態,越年長越淡然,看透自然就明白人生的意義。在二十來歲的時候感覺人生很長,以為可以肆意揮霍,就這麼彈指一瞬步入三十,回頭看,原來青春歲月的逝去也可以這麼快。感慨間,三十而立,意味著成家立業,該擔負起人生另一階段的責任。三十是最具發展潛力的歲月,立身、立業、立家,三立基本能確定下來。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也許是我看過最好的解讀
    ,這話有一定道理。立身是對每個人立足於社會最起碼的要求。立業,立業就是確立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三十的人應該有比較固定的職業了。從事每項事業都要有本領,按現代話講就是有一技之長。這是為生的必備,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對每個人的各方面要求都會越來越高,中國勞動力過剩更加劇了這種過高的要求 ,這只是這一段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現象。立業不但是求生的手段,也是盡到社會責任所必備的。
  • 劉成庚解讀《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劉成庚解讀:孔子說:在我十五歲的時候就要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自立,四十歲撐握的知識與經歷可以做到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歲明白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去不同的意見,七十歲能隨著心裡的想法去隨意去做事,不會不合理。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話,大概是敘述自己一生求學歷程的關鍵節點。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是我看過最好的解讀 微信只能是微信,不能全信(絕了!)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是千百年來中國人追求完滿人生的典範,尤其是三十以後。四十歲,是一個以不變應萬變的年齡。是一個可以洞察世間萬物的年齡,是一個成熟的年齡。這不惑,是清醒,是明白,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這句話出自《論語》,要想真正明白它的含義,還要結合原文去看。在《論語.為政第二》中,孔子用很短的一句話,概括總結了他的一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定了做學問的志向,就好比我們剛上學時,也會有自己的理想。
  •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
    在古文中,分別是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二十弱冠指的是古代男子二十歲算成年,行「加冠之禮"以示成人。漢劉向《說苑·修文》::"冠者,所以別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厲其心。"後因以"加冠"指滿二十歲。
  • 男人: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四十不惑的又是什麼?
    男人: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四十不惑的又是什麼?中國古代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有不同的稱呼「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還有我們經常可以聽到有人說男人要三十而立,又說四十不惑。
  • 三十而立立什麼?四十因何大不惑?我為過來人,且試解讀之
    首先看出處,說這話的人是孔子,出自《論語為政篇第四》孔子對自己一生的概括,原文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愈矩。明代葛高行文的《臨雲嘆》也有句「年四十而不惑兮,修天稟之淳粹」,大意是人到四十歲就應該明辨事理,很好地控制情緒的變化,修正先天的那些純粹和懵懂。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深層含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大成殿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求學問,三十歲時能夠自立於世,四十歲時明白許多道理,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時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
  • 三十而立,立的是業,四十不惑,明的是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出自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最為人所熟知的應該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了,我們先從字面意思來看一下1三十而立,立的是形,29歲的小王臨近年底才回家,其實原本可以早一點回家的,
  •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別想了,這事兒輪不到你
    最近聽很多朋友說:「你看我都要奔三兒了,自己還是三無產品(房子車子票子),好不容易接盤到了個九手的女朋友還隨時可能散夥,古人云『三十而立』,這可讓我怎麼立啊?」每次聽到身邊的人抱怨人生的時候,小編心裡就總有點無語的樣子……畢竟真正有厲害的人是從來不抱怨什麼的。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曾經孔老夫子的「三十而立,四十而知天命」是個什麼梗?困擾了那麼多的年輕人?
  • 四十不惑與男人四十一枝花
    新娘笑道:「我最喜歡堂哥這種年齡的男人,思想成熟、處世圓潤、有故事、有深度……」溫公道:「子曰『四十不惑』,吾伊始!」意思就是說,孔子說男人「四十不惑」,我才剛剛開始!言外之意就是說他會越來越吸引新娘。
  • 四十而不惑
    >作者:劉彥慧孔子云:「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先入為主的對這條「金句」中「四十而不惑」深愛有嘉、感慨萬千,理由很簡單:我一隻腳已經跨入四十歲的大門。四十而不惑,不惑什麼?一個人,經歷了四十年的風風雨雨,品透了人情冷暖,經歷了成長與挫折,品嘗過幸福與快樂,忍受過痛苦與煎熬,或跌宕起伏,或磕磕絆絆,或順風順水,總之,對人生有了一個相對「準確」的定義,不再疑惑,不再彷徨。
  • 三十而立,方得四十不惑,才能五十知天命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我們在追劇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們崇拜完美的他,但是卻拒絕狼狽的他。但是一切的完美,從來都是建立的狼狽之上。20歲的你,在看了如此多的「前車之鑑」,一定對30歲的自己充滿期待吧。你想對未來或即將30歲的自己說些什麼呢?
  • 四十惑不惑,真正的意思是這樣的
    四十不惑出自孔子的《論語》。《論語》裡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一般對四十不惑的理解是:直到四十歲才不猶豫三十歲想好要幹的事,才不感到疑惑,才堅定要去做。「不惑」,是指對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認定的事業的不疑惑,不三心二意。我今天重讀《論語》,忽然明白了四十不惑的另一層意思。人到四十,並不是什麼事都明白,什麼理都懂,更不是40歲了事業有成。當今社會,40歲正值盛年,好多事情甚至才開頭,當然也就有更多的艱難和困惑。
  • 什麼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你能理解具體的含義麼?三十而立,立什麼三十歲的人, 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起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簡單說,三十歲的人應該能坦然地面對一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