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別想了,這事兒輪不到你

2020-12-07 熱愛文史哲的小編

最近聽很多朋友說:「你看我都要奔三兒了,自己還是三無產品(房子車子票子),好不容易接盤到了個九手的女朋友還隨時可能散夥,古人云『三十而立』,這可讓我怎麼立啊?」

每次聽到身邊的人抱怨人生的時候,小編心裡就總有點無語的樣子……畢竟真正有厲害的人是從來不抱怨什麼的。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曾經孔老夫子的「三十而立,四十而知天命」是個什麼梗?困擾了那麼多的年輕人?

「三十而立……」這句話出自於《論語·為政》,這句話整個兒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看到了嗎!!!在全文中,「三十而立」前面還有句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換句話說人家孔老夫子十五歲就開始學習了,而我們十五歲都幹嘛呢?「聯盟!王者!抖音!小視頻!八卦!再或者高考結束直接撕書,真叫個痛快,反正老娘再也不學習了,這輩子考上大學就是完事兒了。」如此下來,你自然趕不上孔子了!

還有一點小編還要說明,在大自然這個神奇的創造下,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特性,在你之前沒有你,在你之後全宇宙也不會出來第二個你。因此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人生軌跡。「三十而立」——那是屬於人家的人生,我們可以學習,但我們也不能一味地讓自己做舔狗,給自己樹權威。所以可以有點想像力嗎?原模原樣地照搬並不一定適合你,你自然也不可能做到。

齊白石60歲才在美術界嶄露頭角,梵谷直到死後才博得世人的認可。就拿我們普通人來說也是「遠近高低各不同」。每個人有著屬於自己不同的人生軌跡,幹嘛非要遵循一個人的人生呢?孔子在九泉之下一定會被感動得活過來的。所以為了別讓孔子復活。我們還是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特色**主義道路吧。

作者:孤星

相關焦點

  •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附:年齡稱謂
    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束髮: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髮束起來盤在頭頂。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這句話出自《論語》,要想真正明白它的含義,還要結合原文去看。在《論語.為政第二》中,孔子用很短的一句話,概括總結了他的一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定了做學問的志向,就好比我們剛上學時,也會有自己的理想。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話,大概是敘述自己一生求學歷程的關鍵節點。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深層含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大成殿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求學問,三十歲時能夠自立於世,四十歲時明白許多道理,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時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
  • 三十而立,立的是業,四十不惑,明的是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出自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最為人所熟知的應該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了,我們先從字面意思來看一下1三十而立,立的是形,29歲的小王臨近年底才回家,其實原本可以早一點回家的,
  • 《論語-為政篇》1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1.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距。★3.所以你說你其實從心所欲不欲去。人生才剛剛開始,後面事多著呢對吧?所以別跟孔子比這個,至於15歲的這個年紀,是一個人的大腦發育開始逐漸成熟的時候。
  • 三十而立,方得四十不惑,才能五十知天命
    20歲的你,在看了如此多的「前車之鑑」,一定對30歲的自己充滿期待吧。你想對未來或即將30歲的自己說些什麼呢?我想告訴你,不管如今的你是什麼模樣,我都愛你。30歲其實很簡單,和10歲、20歲一樣,這依舊是你可以做主的人生。你不需要像完成任務一樣去促成婚姻,生育孩子;但遇見好的男人也別再「矯情」,別試著考驗任何人。相信你已經實現了財務自由,恭喜你。這對一個女生尤為重要。
  •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
    在古文中,分別是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二十弱冠指的是古代男子二十歲算成年,行「加冠之禮"以示成人。漢劉向《說苑·修文》::"冠者,所以別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厲其心。"後因以"加冠"指滿二十歲。
  • 劉成庚解讀《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首先,這句話是孔夫子描述他自己的人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很多人十五歲開始立志,長大要幹這個,幹哪個,但很多都是錯的。但是又必須儘早立志,怎麼辦呢?就是要讓孩子儘量的犯錯與受挫折,只要不犯不可挽回的大錯就沒關係。
  • 四十不惑的意思真的是沒有困惑了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句話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提到。我們常常從字面上理解,三十而立就是到了30歲安家立業,而到了40歲就沒有困惑了。可是,它的真實意思真的是我們平常這樣理解的嗎?顯然不是。原文是這樣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四十不惑,七十而從心所欲!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轉眼,已是不惑之年。三十而立,也算是立了吧!四十不惑呢?我覺得不惑,至少是不要再空想,腳踏實地,努力工作,擔負起生活、工作的責任,想就應!去打理,去實踐,去擔負!這樣,才能「七十而從心所欲」!
  • 男人: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四十不惑的又是什麼?
    男人: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四十不惑的又是什麼?中國古代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有不同的稱呼「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還有我們經常可以聽到有人說男人要三十而立,又說四十不惑。
  •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你做到了嗎?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這是夫子自道的為學次序和應達到的境界。三十歲的時候能夠道德人格「確有所立,不退不轉」而言行能夠「約之以禮」了。「四十而不惑」是接著「三十而立」而言的。
  • 四十不惑與男人四十一枝花
    新娘笑道:「我最喜歡堂哥這種年齡的男人,思想成熟、處世圓潤、有故事、有深度……」溫公道:「子曰『四十不惑』,吾伊始!」意思就是說,孔子說男人「四十不惑」,我才剛剛開始!言外之意就是說他會越來越吸引新娘。
  • 高曉松對四十不惑的理解,扎心了
    四十不惑,出自於孔子的《論語·為政》——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距。普遍的理解是:到了四十歲,遇到任何變故,都能權巧應付不被困住。我之前的理解也是如此:到了四十,見識多,經驗豐富,對問題會看得透徹,而不再迷惑。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人生應該怎麼樣
    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稀、八十耄耋。每個階段有不同的狀態,越年長越淡然,看透自然就明白人生的意義。感慨間,三十而立,意味著成家立業,該擔負起人生另一階段的責任。三十是最具發展潛力的歲月,立身、立業、立家,三立基本能確定下來。職業發展方向,思想格局,人生目標輪廓分明,沒有二十歲時的毛躁,多了一份冷靜與執著。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說:我十五歲志向於學習,三十歲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領,四十歲不被外在事物迷惑,五十歲知道該幹什麼,六十歲聽得下難聽的話,七十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不違背禮法】這段很有名,即使沒讀過論語也能脫口而出,而且時常用這個自省自勉。其實認真讀過之後,就能明白這是孔子講述自己。
  • 四十的惑與不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論語·子政》),四十不惑是孔子對人生的體察,是絕大多數中國人理想的生活狀態。實際上,能做到四十不惑的人有多少呢?同樣的,對於一個國家,四十年的經歷後能否真的進入「不惑」的狀態呢?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是我看過最好的解讀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你能理解具體的含義麼? 三十而立是對年輕人的起碼要求,可現實卻和我們的期望有很大的距離,這當然和國人對孩子的溺愛及就業壓力有關,這也是中國特色吧!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是我看過最好的人生解讀!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是千百年來中國人追求完滿人生的典範,尤其是三十以後。那麼,在人生的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和七十歲,具體又該怎樣度過呢?三十而立三十歲,是人的一道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