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器。」(《論語·為政篇》)
今譯:孔子說:君子不似器皿一樣,只有一種用途。
器皿是某些盛東西的日常用具的統稱。任何器具都是為某種需要而做的,像餐具在就餐時使用,茶具在喝茶時使用,器皿常有它特定的用途,一般不能通用。人如果像器皿一樣,可能會一摔就碎。
器皿具有工具性
工業革命初期,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創始人亨利·福特說:「每次只需要一雙手,來的卻是一個人。」早期的人類工作具有工具性的特點,比如,你是教師,就只能教書;你是會計,就只能作帳;你是醫生,就只能給人看病。不能幹本職工作以外的任何事。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人的屬性逐漸體現出來。不得不承認,人只會做一件事,是很脆弱的。如果有一天你的工作被高科技取代或有其他不可抗力,你就會面臨失業。
有人說,醫生只會看病,能把病人的病看好,就是最大的貢獻,他的功能也得到了充分發揮,再者醫生收入可觀,無須再會其他的技能。
關於醫生這一職業,代表人物非鍾南山先生莫屬。在兩次疫情面前,他用實際行動詮釋醫者仁心,用精湛技術令國外專家嘆服。近日,八十三歲高齡的他全英文與19名外國籍人士介紹中國防控疫情的舉措。這位功德無量的長者他的生活是怎樣的呢?
西班牙的《馬卡報》近日介紹了鍾南山院士曾經是跨欄400米的冠軍,並且一度是這項運動的紀錄保持者,還精通其他體育項目如遊泳和籃球,堪稱「五項全能」。
既能在本職工作中出類拔萃,又能讓自己的生活如此豐富;既做到了特定領域的專才,也兼通其他技能。這樣的生活不是更有樂趣和價值嗎?
所以人不止具有工具屬性。我們的生命除了賦予工作的功能,還要全方位的發展。「君子不器」正是孔子用他的現身說法,在兩千多年前給我們的善意提醒。
人要全方位發展
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一方面,他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培養了很多卓越的人才。另一方面,他的推行仁道,儒家文化正是以「仁」為核心的文化,而且這一文化在今天仍給我們很多啟發。除此之外,孔子也主張「學而優則仕」,曾在51歲步入仕途,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華。這樣看來,孔子是集幾種技能於一身。
「君子不器」是君子對自己的要求,我們應該要求自己既是某方面的專業人才又能有多方面才能。而不是對他人求全責備。
在本職工作上,力求盡善盡美,精益求精,無人能及。即使有一天裁員,也裁不到我們身上。如果自己對待工作馬馬虎虎,錯誤頻出,或是消極怠工,未盡心竭力,可能連個器皿都算上,更談不上「君子不器」了。
在其他方面,人要不斷地發揮我們的潛能,去探索未知世界。人活在世上,就有無數可能。不嘗試就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多出色。
樊登讀書談到《有限與無限遊戲》這本書的一個觀點:人要傳奇地活著,而不是劇本化地活著。
人如果像器物一樣,就是劇本化的生活。它規定了器具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說明。但如果傳奇化地活著,你可以自己寫劇本,寫自己的人生。想幹什麼就去幹什麼,而且還會「從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