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只會幹本職工作,希望孔子的「君子不器」給你一點啟發

2021-01-07 士以弘道

子曰:「君子不器。」(《論語·為政篇》)

今譯:孔子說:君子不似器皿一樣,只有一種用途。

器皿是某些盛東西的日常用具的統稱。任何器具都是為某種需要而做的,像餐具在就餐時使用,茶具在喝茶時使用,器皿常有它特定的用途,一般不能通用。人如果像器皿一樣,可能會一摔就碎。

器皿具有工具性

工業革命初期,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創始人亨利·福特說:「每次只需要一雙手,來的卻是一個人。」早期的人類工作具有工具性的特點,比如,你是教師,就只能教書;你是會計,就只能作帳;你是醫生,就只能給人看病。不能幹本職工作以外的任何事。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人的屬性逐漸體現出來。不得不承認,人只會做一件事,是很脆弱的。如果有一天你的工作被高科技取代或有其他不可抗力,你就會面臨失業。

有人說,醫生只會看病,能把病人的病看好,就是最大的貢獻,他的功能也得到了充分發揮,再者醫生收入可觀,無須再會其他的技能。

關於醫生這一職業,代表人物非鍾南山先生莫屬。在兩次疫情面前,他用實際行動詮釋醫者仁心,用精湛技術令國外專家嘆服。近日,八十三歲高齡的他全英文與19名外國籍人士介紹中國防控疫情的舉措。這位功德無量的長者他的生活是怎樣的呢?

西班牙的《馬卡報》近日介紹了鍾南山院士曾經是跨欄400米的冠軍,並且一度是這項運動的紀錄保持者,還精通其他體育項目如遊泳和籃球,堪稱「五項全能」。

既能在本職工作中出類拔萃,又能讓自己的生活如此豐富;既做到了特定領域的專才,也兼通其他技能。這樣的生活不是更有樂趣和價值嗎?

所以人不止具有工具屬性。我們的生命除了賦予工作的功能,還要全方位的發展。「君子不器」正是孔子用他的現身說法,在兩千多年前給我們的善意提醒。

人要全方位發展

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一方面,他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培養了很多卓越的人才。另一方面,他的推行仁道,儒家文化正是以「仁」為核心的文化,而且這一文化在今天仍給我們很多啟發。除此之外,孔子也主張「學而優則仕」,曾在51歲步入仕途,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華。這樣看來,孔子是集幾種技能於一身。

「君子不器」是君子對自己的要求,我們應該要求自己既是某方面的專業人才又能有多方面才能。而不是對他人求全責備。

在本職工作上,力求盡善盡美,精益求精,無人能及。即使有一天裁員,也裁不到我們身上。如果自己對待工作馬馬虎虎,錯誤頻出,或是消極怠工,未盡心竭力,可能連個器皿都算上,更談不上「君子不器」了。

在其他方面,人要不斷地發揮我們的潛能,去探索未知世界。人活在世上,就有無數可能。不嘗試就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多出色。

樊登讀書談到《有限與無限遊戲》這本書的一個觀點:人要傳奇地活著,而不是劇本化地活著。

人如果像器物一樣,就是劇本化的生活。它規定了器具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說明。但如果傳奇化地活著,你可以自己寫劇本,寫自己的人生。想幹什麼就去幹什麼,而且還會「從心所欲不逾矩」。

相關焦點

  • 孔子說「君子不器」,我們是這樣做嗎?
    先賢孔子說「君子不器」,這句話引起不解。何為期「器」?易經有一句話,《易·繫辭傳》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讓一件事落實下去、政策落地、執行到位、形成具體的技術、戰術,這些就是往「器」的方面走。按照這句話的理解,掌握原理法則,是君子幹的活;把一件事情做好,成為技術能手不應該是君子幹的活。但觀察當今社會,搞研究很好,技術精湛也很好啊?孔子為什麼要厚此薄彼?我們不要脫離語境。
  • 「君子不器」說出了孔子什麼思想?
    「君子不器」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君子不器。」關於這句話的含義有很多解釋,當然不同的人也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要想正確理解這孔子這四個字的含義,我們要正確理解這個「器」字。《說文》:「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
  • 子曰「君子不器」,怎麼理解「君子不器」?
    在這裡,「器」是和「道」相對而言的,二者的關係是,如果被萬物各自的形象與用途束縛,那就不能領悟、回歸到無形的道體之中。由此,孔子就提出「君子不器」,意思是說:作為君子,不能囿於一技之長,不能只求學到一兩門或多門手藝,不能只求職業發財致富,而當「志」於「道」,就要從萬象紛呈的世界裡邊,去悟到那個眾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從而以不變應萬變。
  • 《論語》裡的「君子不器」,如何理解?為何孔子說君子不器?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君子不器。」這簡短的一句話是在什麼情況下說出來的,很多人也是眾說紛紜。我來談談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器】是什麼意思?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到:「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守之。」
  • 孔子所說的「君子不器」,該怎麼理解?看完能幫助您提升
    在《論語·為政》一篇中,這句「君子不器」最為爭議,不管從學者角度,還是別的角度來解釋,最終的結果都是關乎於才能,跟一些技巧方法,它有局限性的一些問題。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孔子所說的意思,都是由人來解釋,肯定會有一定的局限性。
  • 孔子為什麼說「君子不器」?看馬雲是如何實踐這一名言的
    結合孔子原文和朱注,我們可以把「君子不器」翻譯為:君子不像器皿一樣(只有一定的用途)。怎樣深入理解呢?我們從時代背景、哲學分析和現代啟示三方面詳細解釋。一、孔子說這句話的時代背景孔子說這句話的時候,正是周朝統治衰微,春秋各國爭霸的歷史大轉折時代。孔子一生的理想是輔助一國國君實行仁政,從而治國平天下。
  • 孔子常說「君子不器」,究竟是什麼意思?
    在後來,孔子發奮學習,學識和智慧進一步提升,說出了許多振聾發聵的見解,這些見解經過孔子的弟子整理後,被收錄在《論語》裡。「君子不器」正是出自《論語·為政》裡邊的句子,原文這樣說——子曰:君子不器。要理解「君子不器」之意,首先要搞清楚「君子」和「器」兩個詞彙的含義,再弄清它們的引申含義,基本上就能明白它的意思。「君子」一詞誕生很早,它的含義經過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被賦予了許多內涵,逐漸豐富起來。
  • 我們應當如何理解孔子說「君子不器」?
    僅僅依靠物質的消費,僅僅停留在人性的平均水平、低端水平,那君子能夠從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嗎?君子不器給出的回答是,如果一個人只追求消費欲望的滿足,那其結局只能是富貴而名磨滅,頹然泯乎眾人。所謂人性善,是指人心向善,而非既定的人性事實。君子永遠指稱那些面對既定事實而選擇向上超越的人,那些有著道德可能的人。
  • 孔子的君子不器該如何正確理解?看完這篇或許對你有所助益
    但最主流的解釋認為「器」指「擁有某種特定技藝」,「器者」指一類擁有某種特定技藝的人。因而「君子不器」指君子不應局限於某一種具體技藝,而應多才多藝。所謂器者,即用也,能有實際的用處。人們欣賞一個人常說:必成大器。唾棄一個人的時候也會罵幾句:不成器的東西等等。我們是什麼呢?有許多人也是一器,什麼器?機器!
  • 重讀《論語》:為何說孔子的「君子不器」是多餘的謬論?
    導讀:君子是一種人格,一種高尚的人格,而非某類仕的專屬。教育也應該有教無類,目的是讓每個人都成為有用之人。「不器不君子」,先成為有用之人,成為某一領域的領頭人,然後才有資格謀道。一、何為君子?君子,其實只是一種人格,一種高尚的人格。
  • 千年誤解「君子不器」?這四種解釋,會讓你醍醐灌頂
    前不久讀書君發了一篇文章,其中說到了孔子在論語中所說的「君子不器」的解釋,後來有讀者留言反饋說讀書君所寫的解釋有誤,而且也陷入了對「君子不器」這句話的千年誤解。所以今天讀書君經過查閱相關資料,決定再次更完整的將有關「君子不器」的一些解釋展示於大家。
  • 孔子說「君子不器」,老輩人卻最怕子孫不成器,究竟誰說錯了?
    孔子說「君子不器」,老輩人卻最怕子孫不成器,究竟誰錯了?中國古代流傳四句關於「寶」的名言:「天有寶日月星辰,地有寶五穀金銀,國有寶忠直良臣,家有寶孝子賢孫」。這話最早是北宋時期的名臣呂蒙正說的。在這裡,「寶」指的是最為珍貴的東西。在古人看來,一個家庭最為重要、珍貴的東西是後輩子孫。子孫的賢德與否,代表的是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家族的希望、潛力和方向。
  • 「君子不器」的六種解讀,史上眾說紛紜,如何解讀才合孔子心意?
    「君子不器」是《論語》中的名句,歷史上對此句的內涵紛爭不絕。爭論的核心落在「器」字的內涵上,孔子說的「器」到底指什麼,有幾種不同解釋。大部分學者從訓詁考據的角度去還原「器」,從而推論出孔子本來的意思。本文將歸納這類觀點,在此基礎上用一種新的思路去詮釋這句話。
  • 何為「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大道無形。古往今來許多文人騷客都對「君子不器」作出了解釋,每種解釋似乎都能自圓其說,這大概就是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種哈莫雷特吧。自知才疏學淺,不敢忤逆前輩的智慧結晶,但我卻可以反駁自己的鼠目寸光。《說文解字》上講:「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
  • 君子不器,左右逢源
    平常人是很難做到文質彬彬的,孔子自己也是到了七十歲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如何達到呢?最關鍵的是:君子不器。宋代大儒朱熹對「器」的解釋是:」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因此器就是有固定用途不能通用的東西。器代表著僵化,與仁相對立,儒家認為,仁是具有真正生命的一種活氣,始終充滿朝氣,生機物物。器卻是暮氣沉沉,僵化陳舊的。
  • 《論語》說「君子不器」,君子當全才?這話用道家思想解讀更經典
    文|顏小二述哲文儒家《論語》裡面記錄了許多孔子的思想,並給後世帶來無盡啟發,而《論語》一書裡面,也記錄了諸多孔子對於「君子」的論述。「君子」在孔子看來是理想人格,亦是後世無數遵從儒家思想的文人雅士追求一生的目標。對於君子,孔子曾說「君子不器」。
  • 孔子說「君子不器」,做到的人最接近智慧
    今天聊聊「君子不器」,我以前說過中國的漢字一字一境界,短短的四個字,道出了君子的處世哲學。那什麼叫君子不器呢?器指的是什麼?朱子注曰:「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朱子的解釋,我還是很認同的。
  • 君子不器:君子不是東西?這句話應該如何正確理解?
    清朝的同治皇帝儘管早夭,其實還是挺聰明的,他為了逗老師笑,把這句話解釋成「君子不哭」。君子是男人,男人有淚不輕彈,所以叫「君子不哭」。這樣解釋有道理吧?火要是滅不掉,那只能哭了,同樣很有道理。有個教授在解釋「呂」這個詞的時候,說是兩張嘴巴在接吻。同學提問那「品」字算咋回事?另一個同學說「品」字還好解釋,「器」就很難解釋了:四張嘴巴和一條狗在幹什麼?嗯,關於這一點,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還真有解釋:「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口象徵器物的開口,狗是用來起警衛作用的。
  • 是「君子不器」的境界太高,還是聖人錯了?孔子:我跟不上時代了
    今天要講的故事來自孔子的一句話,「君子不器」,器是什麼意思呢?網上有很多解釋,大概的就是說:君子應該心懷天下,不像器具那樣,作用僅僅限於某一方面。但是這個觀點可能在現代社會並不適用,或者君子的高度讓人難以企及。
  • 《論語》「君子不器」,這句話什麼意思,其中的「器」是指什麼?
    「子曰:君子不器」,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為政「為政」是什麼呢,就是去做官孔子說學而優則仕嘛,你的學識足夠豐富,就應該走向仕途,因此古代讀書人也把學而優則仕當作人生的終極目標。那好,我們知道為政的意思,就好理解君子不器了。君子君子一詞,最先的意思是君王的兒子,但後來在詞彙的發展過程中,君子一詞被賦予了道德層面的含義。春秋時代,禮崩樂壞,社會混亂,諸子百家都覺得這樣不好,各自尋找為這個社會治病的良方,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以仁復禮。他認為,禮的根本在於仁,那麼仁要怎樣體現呢?就出現了君子論。